瀨戶內海的時間美學

古池塘,青蛙跳破鏡中天,叮咚一聲響。

這是日本俳句大師松尾芭蕉最為知名的作品。幽寂的古老池塘,青蛙掠過打破了靜止的水面,叮咚一響後,世界重又歸於沉寂。由沉寂重回沉寂,生命周遊其間,時間流淌不止。

古塘青蛙觸景生情,即物哀之感;叮咚一響意在言外,即幽玄之境;古塘簡而不陋,古而不舊,即侘寂之意。物哀、幽玄、侘寂是日本傳統美學意識的三種境界,不僅體現在文學作品中,也是其建築營構、城市建設隱約可見的思想內核。

日本本身以「島」的狀態存在,「島」是最能承載離世之意和無常之態的存在,與其審美意識的形成或許有著莫大的關聯。瀨戶內海沿岸及其離島,自平安時代開始,就格外受到建造者和藝術家的青睞。它們似乎遊離於人世之外,卻還充滿煙火氣息;似乎早已枯燥破敗,卻真的是生意盎然。(延伸閱讀>>>這裡是聚集妹島作品最多的地方)

【從歷史中出走的神社】

神社是是日本宗教建築中最古老的類型。由於神道教與日本人民生活密切聯繫,神社十分普遍,每1550人就有一所神社。神社自7世紀起實行「造替」制度,即每隔幾十年就重建一次,所以目前見到的神社往往都修繕如新,但是形制樣式卻嚴格依循原本的規制。在這樣的維護過程中,神社是新建築,也是舊建築。

嚴島神社

いつくしまじんじゃ

海洋是神的領域,宮島則被認為是神棲息的地方,也是神道教信仰的中心。這裡的嚴島神社修築於瀨戶內海海濱的潮間帶上,創建於公元593年前後,祭奉著三位海洋女神。神社平面是「寢殿造」樣式,前方的大鳥居則伸入海中,退潮時可步行前往,漲潮時整組建築則宛如巨舟般浮於海上。

在相隔不遠的八雲山下,則坐落著出雲大社。作為日本最重要的民間神社,出雲大社以供奉結姻緣的神靈大國主大神而聞名,山門有兩處鳥居,一木一銅。其最重要的特徵在於入口設在山牆一側,這種神社建築樣式被稱為「大社造」,源自於古代貴族大家的豪宅式樣。

出雲大社

いずも たいしゃ

擁有「大社」稱號的神社,每隔六十年要進行一次「遷宮」。所謂「遷宮」,就是把神體和神座從原來所在的地方搬走,修理神殿,再將神體歸還原位。之所以這樣做,既出於維護木結構建築的原因,也便於傳承神殿建築技術。也有說法認為遷宮是為了保持神社的潔凈,是出於更新「神力」的需要。出雲大社現存的正殿被認定為「國寶」,建造於1744年,迄今已進行過三次遷宮。

1999年,伊東豐雄在出雲市設計了大社文化中心,2006年,禎文彥在這裡又設計了出雲歷史博物館,都是充滿了現代建築氣質的作品,用幾何語言追述歷史,隱約可見神社的影子。

▲雲歷史博物館

【離島的新生】

散佈於瀨戶內海間的離島,並沒有很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20世紀初,小島們因為冶煉產業等工業項目而興起,在經過數十年的輝煌發展後,隨著傳統產業的衰落,小島也隨之喪失活力。目前之所以受到諸多藝術家的眷顧,也是源於一致的復興小島的願望。應當慶幸的是這些努力成功了,瀨戶內海上的小島,很多都成為當地的畢爾巴鄂。(延伸閱讀>>>歷史湮沒在碎磚和瓦礫里,日本現代建築卻從中孕育而生。)

以直島為例。1916年,三菱公司在直島設立了煉銅廠,之後島民大多是在工廠職員和家屬。隨著全球銅價下滑,島上產業衰落,常住人口也逐漸減少,同時煉銅廠也嚴重破壞了小島及其周邊的自然環境,雖然政府在這裡設立國家公園,以期補救環境,但沒有可持續支柱產業的小島,其居民人數仍在不斷減少。

1980年代末,安藤忠雄受福武總一郎的邀請來到直島,開始一系列文化項目建設,二人也成為直島文化村建設的靈魂人物。

▲李禹煥美術館

用安藤的話來講,直島的總平面規劃設計,並沒有以傳統的手法去強調和諧,而是在漫長的建造過程中,通過人與自然、歷史、風土的「對話」,以及人與人的「對話」,一點一點進行著擴建。在這段持續的「對話」中,老人和年輕人之間有了交流,觀光客人和當地的居民之間有了交流,這個由於疏遠化和高齡化而失去生命力的小島,由此又重生了活力和對未來的希望。

▲安藤忠雄直島美術館構思草圖

「將自然和建築物相融合以及創建起建築物間的連續性,是反映在日本傳統建築中的一個共通的主題。就像生物在不斷衍生一樣,建築物也在分階段被建造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沉埋在自然中的建築」的印象,直島美術館就是為了突出「地中」的概念。」

安藤對混凝土模數的推敲細緻到板縫的寬度和位置,而混凝土這種材料,讓建築物看起來有似乎建成了很長時間,但又純粹地像才剛剛建成。就像神社的「造替」一樣。

▲地中美術館

人口的流失使小島上出現許多荒廢的住宅,Benesse集團出面買下島上廢舊古民居,然後將它們改造成展示藝術品的空間,這就是「家·項目」。但是項目最初並不受到島民的看好。

「讓直島居民真正認同我們的做法,花了大概10年。」項目負責人福武總一郎說。

日本當代藝術家宮島達男改造完成了第一個「家·項目」——角屋,安藤忠雄設計了第二個「家·項目」——在位於居住區南部的寺廟遺迹上重建一座南寺。後來,攝影師杉本博司也參與進來,他設計重修了島上的「護王神社」。現在,更多的藝術家們,草間彌生、大竹伸朗、藤本壯介、妹島和世、三分一博志已經分別在那裡留下了新的建築與作品。

▲草間彌生的波點南瓜

藤本壯介為紀念直島町政60周年的而設計的直島亭,也被稱作「鑽石亭」,作為2016瀨戶內三年展的一部分,被保留下來。

▲直島亭

距離直島五公里的豐島,正在面臨與直島相似的問題,它此前是工業垃圾的填埋地。2000年6月,之前對非法填埋態度曖昧的香川縣政府決定將豐島的工業垃圾全部運到直島,利用三菱冶煉所的原有熔爐設備進行燒融處理。

與此同時,安藤忠雄與中坊公平律師發起了一項名為「瀨戶內橄欖基金」的環保活動,促成包括豐島在內的瀨戶內海諸島和沿岸的植被恢復,計劃在今後數年內,以橄欖樹為主在這一帶植下一萬株樹苗。豐島也在藝術家的努力下慢慢重獲新生。

▲豐島美術館呈水滴狀,像夢一樣輕巧


推薦閱讀:

行走美學 | 阿富汗三部曲之《瓦罕走廊》
懷舊之情
發微讀書會第二季第十三期:古典美學微探
詩歌的美學概念
金鋒:藝術的異感需要處心積慮的縱深邏輯

TAG:美學 | 時間 | 瀨戶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