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不應為「內外家」的觀點左右

傳統武術中關於「內外家」的提法,原本是明末清初人士黃宗羲及其子黃百家,針對當時兩個影響最大的拳種——少林拳與武當拳,在運用風格上的迥異和在修鍊指導思想上的差異——一個立足於「道」、一個立足於「釋」上,而言的。因當時的社會環境閉塞,武術套路只是作為民間或寺院、道觀中的一種修身養性、防身自衛的形式而存在。因其本身所固有的使用價值,才使之得以一代代地延續。少有當今官方或團體,組織的各門派拳種知名人士在學術上的交流和探討。隨著時間的推移,黃宗羲、黃百家父子對於秉承於少林寺內套路風格的拳種界定為「外家拳」,秉承武當山道觀內套路風格的拳種而界定為「內家拳」的觀點,才以約定俗成的方式延續至今,所以,前人對武術「內外家」的界定是有著時代背景的。

那麼,時間延續到當今時代,我們是否還應繼續繼承老祖宗們的衣缽,將中華武術日後不斷衍生和發展的眾多拳種再用「內外家」的觀點來加以劃分?可能在當今武術界誰也不願意擔負此重任,來向一個個提出質疑的武術界人士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這主要是因為歷史上形成一些觀點的特徵具有局限性,只能在一段歷史時期內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隨著社會的進步,一切事物必將按照事物的客觀規律向深、向前不斷地發展。武術運動作為社會上一種客觀事物的存在形式,從其功能到理論內容,相應地也成為武術愛好者和專業人員的研究對象。人們對於武術運動在本質上的認識,通過實踐的過程,必然會在理論內容和科學的練功方法上,逐步地得到加強和完善,這是武術運動今後發展的趨勢。但是從當前民間武術界一些人士還在沿襲著古人的「內外家」的觀點來看,不能不使人感到憂慮。且由此觀點引發的一些爭端也屢有文章可見。孰是孰非的爭論也就使中華武術始終處於一直不能定論的狀態。一些民間武術愛好者也因對於己之所學、己之所創的一些新編拳種,或歸屬於「內家」或歸屬於「外家」說之不清而感到迷惘困惑。筆者以為在武術運動謀求快速發展的今天,有關權威組織有必要組織武術界權威人士,對於左右武術理論形成和發展中的「內外家」觀點的正誤與否,予以剖析。因為概念上的正確與否不明,會導致理論內容上的不清。概念上的正誤不明、理論上的渾濁不清,也必將制約中華武術今後的健康發展。此言決非妄語,理由有三。

一、在武術發展的過程中,人們愈來愈不滿足於武術的運動形式只局限於少林與武當兩個拳種在運動風格和特點上的固有模式,一些介於少林與武當的拳種相繼形成。峨嵋、青城等拳種自成體系;南拳、北腿雖都謂之少林,但其風格實在有所不一;即便是一些民間的武師,也能在師承的基礎上,用發展的眼光,兼學他類而融會貫通,創編出一些頗具個性風格的一些優秀的拳種。然而,黃氏父子對於中華武術拳種分有「內外家」,並只定格於少林與武當兩個拳種之間的觀點,在經歷了不同時代的風雨飄搖後,延續至今。當今,武術在民間已是花開千朵,芬芳四溢,而我們的一些育花郎對自己所培育的花朵,還只停留在老祖宗留下的瑰寶中只有「內外」兩支。其他分店雖有芬芳,那也只不過是「雜交」而已的舊有觀念。一些育花匠也還在以己之所培育之花是老祖宗留下的正宗品種而引以為豪。一些因「雜交」而成的武術拳種,即便其是芳香濃郁,也因其傳承無序、祖宗不清而不能認祖歸宗。這種情形不能不使一些喜愛培育新品種的育花人感到困惑與沮喪。同時會對時至今日,為什麼一些人只熱衷於古老的長袍、鄙視西裝而疑惑不解。現代的唯物觀點告訴我們,新事物可以利用舊形式來發展,舊事物也可以採取新的形式而復活。這畢竟符合了時代的潮流和武術發展的規律,所以疑惑者也必然會在一定的場合和時機不斷地提出自己的質疑。因此,在當今的武術界中,對於武術中的「內外家」提法正確與否?是否符合武術運動的規律?對於介於少林與武當兩者之間的一些拳種如何進行「內外家」的界定?在「內外家」的界定上有無明確的分水嶺?這個一直為武術界所諱莫如深的問題,在沉積了多年後,實在是因為對少林、武當等以外的一些拳種,難以用老祖宗的關於對「內外家」劃分的眼光加以界定。所以,矛盾也就必然成為迴避不了的現實。如果此問題繼續渾濁不清下去,那麼,體現在今後對武術一些理論的發展和研究上,只能還是沿用老祖宗們留下的慣例,你談你的,我談我的;練內家的不與練外家的為伍,練外家的不與練內家的交流。你信奉的是「道」家,我推崇的是「釋」家,兩者各不相干。這種觀念的沿用,必然會桎梏武術今後的發展。

二、我們應該看到,傳統武術的形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在封建的社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主要來源於「易」之學。《易經》的產生,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枝繁葉茂。武術既然稱之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理必然是「枝條倚干而分,其干靠根而存」。武術在傳統文化基礎上自發形成的拳理,必然也脫離不了唯心與唯物相互交叉的思維框架。所以也就使得武術這一以人為載體的功能運動,通過大腦這一具有無限思維的想像能力,去與無限的茫茫廣宇銜接,追求那種「天人合一」至高無尚的武術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是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鬥爭中總結出的一種提高人們生存質量的意境,指導人們在生存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不斷修鍊,來求得和大自然的和諧與統一。這無疑是祖先們的偉大創舉。但後來黃氏父子對武術「內外家」的劃分,又同樣使武術一直停滯於「內與外」這一矛盾的難解難分之中。因為,「內外家」的觀點似乎告訴人們,內家拳可以使人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練「外家」的則只能是「以筋骨為能」而已。兩者之間互不相容。內外家觀點的沿用,使我們時至今日還在重複走前人的路,徘徊於「內外家」這一模糊的概念之中。此絕非無稽之談。前人的一個以時代為背景的武術「內外家」的劃分,不知使多少習武之人在困惑之中習武一生。固然,如將「內外家」的劃分、僅局限於少林、武當兩個地域、兩種運動風格,兩種貌似不同、實則血脈相通的文化內涵上,加之「釋善寂修」「道善養性」,兩家一向喜好清凈。如無外來之擾、絕不與他人紛爭的情況下,也無不可。問題在於除此之外,還有既不屬於少林,又不歸於武當的一些其他拳種,如再繼續沿用先人們的「內外家」觀點來確定何為內家、何為外家,難免還會繼續產生「捨我其誰」「內家唯我獨尊、外家屬他為能」的機械性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無非還是在告誡著子孫們,練外的就不能練內的,練內的就能練外的。否則你的功夫再好,也終歸因自己的祖宗不清、傳承不明而不能列入武術大家的門牆。在這裡不妨我們細心一點,從已知的所謂「內外家」含義上來進行簡單的分析,似乎「內外家」之分也無法讓一些善於思索的人那麼信服。所謂「內家、外家」無非是指一個是注重筋骨皮,主動、主搏的鍛煉;一個注重養氣、用氣,主靜、主御的鍛煉。但從本質上講,兩者都是拳法的範疇。既為拳法,就必須以人體的生理機能為根本,都離不開意、氣、力、形合一的武術特有運動技法。拳為有形顯象於外,意、氣、力其勢無形而藏於體內。內與外的相互關係應是:其內勢盛乃為拳之母,拳外象強乃內勢盛之所使。拳沒有內勢盛則無以為能,內勢雖盛而沒有拳則無以發揮。所以,既謂之於拳,就不可能要「外」而不要其「內」或要「內」而不要其「外」。從古至今尚未有一個武術版本,把「內與外」這一矛盾統一體割分開來,對兩者只選練其一的。況且,被黃宗羲、黃百家父子界定為外家拳的少林拳,在其拳理的立意上,也主張以「寂修」為本。要求做到「養氣不離性,練氣不離命」「外息諸緣,內心無惴,心如牆壁」的忘我境界,並在其拳理中提出「上氣下壓,下氣上提,上下會合,陰陽歸一」的「內練」要求,也體現出了其「拳」與其「禪」合一的特點。所以,對武術的「內外家」劃分的正確與否,只能說是,如果只局限於當時的環境中兩個拳種之間的外在風格而言,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按武術的意、氣、力、形合一的運動本質而言,其所下的結論還是欠缺的、不科學的。因為內外兼修重練氣是武術的特色。武術具有著人體內在的思維活動與外在的肢體運動的相統一性。而所謂的武術分有「內外家」之別,把人們引向了非此則彼的「一點論」誤區。

三、我們知道,對於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來講,形式都是事物的存在和表現的具體方式。內容則是客觀事物能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形式不能代替內容,內容也不能代替具體的形式。內容和形式只能是一個事物所固有的兩個側面,它們相互的關係也只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不能分割的關係。但在兩者的關係中,我們更應看到,一般都是內容具有主導的地位,形式大都依賴內容,而內容一般都是圍繞事物的特徵而形成的。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武術的外在風格只能作為體現武術內容上的一種形式。武術的原有功能是修身養性、健體防身,其基本內容只能是圍繞武術的基本功能而得以形成。所以,武術的「內外家」之分,從本質上來講,都脫離不了武術特定功能的範疇。所謂「內外家」之分,只能是在拳種的風格和各自的特點上有所不同而已。如果一個武術「內外家」的劃分,繼續在混亂的模糊思維中得以延續的話,那麼,今後武術的發展還只能限制在少林與武當的兩種形式的舊有思維模式中,中華武術的道路也只能是愈走愈窄,這無疑是武術界的人士不願意看到的。因為發揚光大是老祖宗們的遺願,也是時代賦予當代武術界人士的責任。 -

綜上所述,中華武術所謂「內外家」的觀點,只能是作為武術發展史上已翻過去的一頁,供子孫們今後在研究和了解中國武術發展史時參考而已。如果我們現在繼續停滯在曰「內」曰「外」的無謂爭論中,將會使我們現代人在武術的發展上走進泥潭而不能自拔。所以,武術的發展還是以注重突出拳種的功能和風格特色為好。

(文/孫廣波)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推薦閱讀:

本故事書沒有任何觀點
短線觀點:拋售韓元?
信念與生活——觀點
魯迅何以小說立足文壇|觀點
【觀點】碳纖維複合材料在電動汽車車身中的應用前景深度剖析!

TAG:武術 | 觀點 | 中華 | 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