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十次貨幣戰爭——貨幣戰爭十一

本章導讀:

1. 全球貨幣霸權爭奪戰,三國聯手?    2. 俄美之戰——爭奪石油定價權    3. 歐美之戰——地中海聯盟與歐洲債務危機    4. 中美之戰——整合東南亞、破局東北亞、劍指中亞和西亞

1.全球貨幣霸權爭奪戰,三國聯手?

在前面10章里,我們看到世界各國不斷在貨幣領域進行較量,較量的結果往往勝者賺得盆滿缽滿,敗者則損失慘重。二戰以後的歷史金融危機,主要是美國對世界各國的大肆掠奪,特別是最近一次的次貸危機,世界各國損失十分慘重,這激起了全球各國的普遍不滿。一些小國、弱國雖然不滿,但並沒有能力改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現狀,也就是口頭上發發牢騷而已。但是對於有實力挑戰美國的大國來說,就不會心甘情願地一次次被掠奪,奮起反抗是必然的選擇。縱覽全球,真正實力雄厚的只有四家:美國、歐盟、俄羅斯和中國,也正是這四強牢牢把持了聯合國五常的席位。

在這四強中,美國是當仁不讓的頭號強國,也正是美國利用其美元霸權一次又一次地掠奪他國。歐盟、俄羅斯和中國,任何一家都不具備單獨挑戰美國的實力,但是三家聯手卻威力無比。因此,在次貸危機爆發後,歐俄中三家就達成了默契,即三家聯手削弱美元的霸權地位,這對三家都是大有好處的。

當然了,即使是三家聯手打擊美元也要講究策略。美元之所以強大,除了美國自身國力的強大之外,還有兩點特別重要的原因。第一,美元在全球範圍內擁有最廣泛的使用地區,全球超過90%的國際貿易結算是通過美元完成的。第二,全球最重要的一些商品都是以美元計價的,例如石油、鐵礦石等。所以,向美元進攻也就可以從這兩個方面著手,如果把美元從某些地區的貿易結算或某些重要商品的定價中驅逐出去,那麼美元的實力必然大大削弱。

2.俄美之戰——爭奪石油定價權

俄羅斯地大物博,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出口佔了俄羅斯出口產品總量的大約85%。在自然資源中尤其以石油和天然氣最為重要,目前俄羅斯已經超過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國。石油和天然氣提供了俄羅斯60%的預算收入,毫不誇張地說石油價格的高低決定了俄羅斯經濟的好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俄羅斯的社會安定和政治局勢。

前蘇聯的解體就與石油價格被美國操縱密切相關。1990年10月,油價還在37美元/桶的高位,但僅僅四個月後,油價就跌到了17美元/桶,暴跌了55%。石油價格暴跌導致了前蘇聯的經濟崩潰和社會動蕩,10個月後,也就是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立國69年的蘇聯正式划上句號。

1999年12月31日,普京接替辭職的葉利欽出任俄羅斯代總統。2000年3月26日普京當選為俄聯邦總統,並於5月7日正式宣誓就職。當時國際油價不到30美元/桶,之後油價一路上漲,俄羅斯經濟也在普京的鐵腕統治下和油價一起上升。當油價超過100美元/桶之後,許多國家都在為支付高油價倍感吃力,而此時的俄羅斯正在高興得數著賣石油賺來的美元。但是在高興之餘,俄羅斯也非常清楚石油定價權還牢牢地掌握在美國人手中。紐約商品交易所的NYMEX(The 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分部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期貨交易市場,原油期貨合同、天然氣期貨合同、取暖油期貨合同、汽油期貨合同等多種能源期貨在這裡進行全世界最大規模的交易。其中,NYMEX推出的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合約是目前全世界流動性最大的原油交易平台,因此該合約價格成為全球原油定價的基準價格。

作為產油大國的俄羅斯決定爭奪石油定價權。2008年6月6日,俄羅斯國際商品交易所在聖彼得堡成立,普京將俄羅斯混合原油期貨 (REBCO)從紐約商品交易所撤走,重新在俄羅斯國際商品交易所掛牌交易,而且全部合約以盧布進行計價和結算,把美元完全撇在一邊。而且為了獨享石油出口定價權,在成立俄羅斯國際商品交易所時俄政府堅持拒絕美國公司加入。這就拉開了俄羅斯與美國爭奪石油定價權的大幕。

對於俄羅斯來說,只是在爭奪石油定價權,但對於美國來說,普京的做法不僅威脅到美國的石油定價權,更加威脅到美元霸權,這是美國的核心利益所在。如果石油定價權被奪走了,美元霸權也就被打殘廢掉一半。這還得了?所以,美國立即展開了反擊。

7月,原油價格達到歷史最高點147美元,美國反手大肆做空,油價隨後就開始暴跌。到年底時就已經跌破了80美元關口(79.36美元),到09年2月油價最低時跌至34 美元。隨著原油價格的暴跌,俄羅斯也被拖入了經濟危機。

俄羅斯出口的「烏拉爾」牌石油的價格是俄羅斯預測經濟增長和預算收入的基礎,俄羅斯對油價下跌的風險有清晰評估。「烏拉爾」跌到每桶70美元時,需啟動儲備基金補充預算收入;跌到60美元時,經常項目出現逆差,預算出現赤字;50美元時,預算赤字超過GDP的1%;40美元時,資本項目順差難以彌補經常項目逆差,國際收支出現赤字,如果每桶40美元持續兩年,俄羅斯經濟將面臨衰退。

油價暴跌對俄羅斯經濟的殺傷力遠遠超出了他們的預計,2009年俄羅斯的GDP為390161億盧布,比2008年下降了7.9%!由此可見,俄羅斯為爭奪石油定價權付出了多麼大的代價!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俄羅斯自建商品交易所,爭奪石油定價權對美元霸權造成了多大的威脅!

2004年8月25日,經中國證監會批准,上海期貨交易所推出了燃料油期貨合約,為中國爭奪石油定價權開啟了道路。經過六年的發展,上海期貨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貨交易量僅次於紐約商品交易所上市的WTI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和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成為全球第三大能源期貨期權品種。

過去,燃料油的定價權在新加坡,中國企業只能以普氏報價作為進口結算參考,只能被動接受新加坡的品質標準。現在,上海燃料油期貨市場依託中國巨大的現貨市場,形成了反映中國市場供求實際狀況的「中國價格」和「中國標準」,在國際市場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3.歐美之戰——地中海聯盟與歐洲債務危機

3.1 地中海聯盟

實際上最早向美元宣戰的就是歐盟,從歐元誕生的第一天起,歐元區的貿易往來很大一部分就直接採用歐元來結算,就沒有美元什麼事了。

為了保衛美元霸權,狙擊歐元的誕生,美國製造了1992-1994年的歐洲貨幣危機,這一部分我們在第8章就已經講過了。

但對於歐盟來說,歐元的誕生絕不是歐盟各國全球爭霸的結束,而只是一個新的開始。歐盟希望獲得的是把自己的影響力擴展到全球,這當然也包括歐元影響力的擴張。能夠實現這一目的的,除了歐盟本身,最合適的莫過於「地中海聯盟」計划了。

「地中海聯盟」最早是由法國總統薩科齊提出的,原意是建立一個由法國主導的,由地中海沿岸國家組成的一個區域性合作組織,這些國家包括: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這三個歐盟南部的大國,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塞普勒斯、埃及、以色列、約旦、黎巴嫩、馬爾他、敘利亞、土耳其這11個北非和中東國家,以及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

很顯然,在這些國家裡法國是實力最強的國家,建設這樣一個區域性合作組織對法國最有利。但是法國無力獨自承擔維持聯盟運轉的龐大經費,還得仰仗歐盟的財政支持,所以就把「地中海聯盟」拖進了歐盟框架,因此這個「地中海聯盟」實際上是歐盟框架下的「盟中之盟」。

薩科齊一提出「地中海聯盟」構想,就遭到了以德國為首的其他歐盟成員國的強烈批評,認為這會給歐盟帶來額外的財政負擔,以及造成歐盟機構重疊臃腫。英國認為,強烈反對土耳其加入歐盟的法國提出將土耳其囊括在「地中海聯盟」內,實際上是提供給土耳其另一平台促其進行各項改革,而又不給其加入歐盟的承諾的圓滑計策而已。德國則質疑,「地中海聯盟」有分裂歐盟之虞,並且擔心德國在中歐的影響力將會受到削弱。

為了得到歐盟的支持,法國不得不做出重大讓步,薩科齊在和德國總理默克爾進行外交磋商後,最終同意在「地中海聯盟」構想上做出重大修訂。

修訂後的「地中海聯盟」雖保留其名,但新的「地中海聯盟」不再是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專利,而是所有的歐盟成員國都可參與其中。並且法國同意納入德國成為該構想的動議國,以法德兩國的共同名義向歐盟峰會提交此份「地中海聯盟」計劃。因此,改版後的「地中海聯盟」其實質就變成了歐盟對地中海沿岸非歐盟國家的政治、經濟整合。

2008年7月13日,27個歐盟成員國和16個地中海沿岸非歐盟成員國的領導人在巴黎舉行行峰會,正式宣告地中海聯盟成立,簡稱「地盟」。

「地盟」成立於金融海嘯最嚴重的時期,但一成立就處於歐盟全球經濟布局中的核心地位,仔細看一下地圖就明白了。地中海北面是歐洲大陸、南邊是非洲大陸,西面經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通,東邊是富得流油的中東地區。地中海的東北方經土耳其海峽與黑海相連接,東南方經蘇伊士運河與紅海相通,經亞丁灣通印度洋。因此,地中海實際上溝通了大西洋與印度洋,從直布羅陀海峽到地中海、再穿過蘇伊士運河到達紅海,再經亞丁灣進入印度洋,這是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航線。據統計,每天在地中海航行的各類船員達到2000多艘,西歐輸入的石油總量的85%是通過這條航道運送的,而輸入亞洲的大量石油也是從這裡運出的。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起,美國第六艦隊一直以地中海為基地,西方其他國家的艦隊也在這個海域游弋,中國、印度及世界各國的軍艦赴亞丁灣護航也是在這裡。從艦艇數量看,今天的地中海已經成為西方軍事大國軍艦集聚密度最大的海域。因此,地中海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長期以來,地中海成為列強必爭之地。

地中海沿岸國家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歐盟現在試圖通過「地盟」來加以整合,把地中海地區變成自家的後院。地盟一成立,歐盟就狂推地盟計劃,美國立刻就受不了了。為什麼呢?如果地盟發展成功,那就意味著歐盟成功地把地中海沿岸國家整合到自己的經濟圈裡,美元在這些地方將被大量驅逐。更加要命的是,歐盟借地盟從經濟上整合中東,以加強對中東石油的控制,並實現在中東用歐元取代美元的目標。這個目標一旦完成,美元霸權就變成了歐元霸權。這顯然是美國絕對不可能接受的。所以,美國出手反擊了!

3.2 迪拜債務危機

美國的第一次反擊,就是立即引爆了迪拜債務危機。

2009年11月25日,迪拜突然宣布,負債額達590億美元的迪拜世界債務償還暫停6個月,迪拜世界旗下棕櫚島集團35億美元到期債券延後償還,迪拜債務危機爆發。迪拜債務危機爆發沉重地打擊了歐洲,歐盟自顧不暇,不得不收縮攻勢,以求自保。

如果仔細地觀察就會發現,迪拜債務危機爆發的時機有太多人為干預的痕迹。

一種跡象是評級公司的表現。從歷次金融危機中我們不難發現,評級公司幾乎成了「危機引爆器」。10月17日,穆迪發布報告指出:迪拜負債增長迅猛,嚴重超出安全邊界,強調阿聯酋其他國家必須對迪拜實施援助。僅僅一周之後,迪拜危機就全面爆發。幾乎在第一時間,標準普爾和穆迪馬上下調了迪拜國有企業的債權信用等級,這更是雪上加霜。

事實上,早在2008年三季度美國次貸危機肆虐之時,迪拜正在建設世界最高樓的埃瑪爾地產,其股價就已下跌了80%,至09年初更是有大批英美籍金融從業人員離職返鄉,大批浙江商人也紛紛撤回投資。因此,迪拜債務危機不是一個「有沒有」的問題,而是一個「何時爆發」的問題。在迪拜危機中評級公司再次展現了其「危機引爆器」的巨大威力!

另一種跡象來源於外匯市場的波動。11月25日消息公布的當天正是美元指數跌破75重要關口,這一天歐元兌美元則創出1.5144的15個月新高。消息公布後,歐元立即潰敗,而美元則絕地反攻。

為什麼迪拜債務危機會沉重地打擊歐盟呢?原因很簡單:歐洲金融機構是迪拜的最大債權人!根據一份不完全統計,在延期的迪拜債務中,作為歐洲經濟發動機的德法兩國加起來的持有的債權高達215億美元,而老牌歐洲金融強國——英國則更是持有495億美元的債權。迪拜債務危機,歐洲的金融機構損失慘重,通過金融市場在整個歐洲市場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26日,歐洲股市一開盤就暴跌了3%。

在全球政治格局上,英國一向是唯美國馬首是瞻,包括向阿富汗增兵問題。德法兩國都不增兵阿富汗的情況下,10月中旬英國首相布朗還宣布向阿富汗增兵500。但是為了打擊歐元,保衛美元霸權,奧巴馬連英國這個自己的鐵杆兄弟都狠狠捅了一刀,可見美元霸權之與美國人有多重要。在迪拜債務危機中受到重創的英國,十分怨恨美國不講情面,立即下令從阿富汗撤出部分英軍,算是挽回一點顏面。

3.3 希臘債務危機

為了徹底打垮歐盟的攻勢,緊接著迪拜債務危機,美國又引爆了希臘債務危機。如果說引爆迪拜債務危機是隔山打牛,那麼引爆希臘債務危機就是直接在歐盟的身上插刀子。

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宣布,將希臘主權信用評級由「A-」降為「BBB+」,前景展望為負面;惠譽同時還下調了希臘5家銀行的信用級別。受此消息影響,希臘股市大跌6%,歐元對美元匯率大幅下滑,希臘債務危機爆發。

12月16日晚間,標準普爾宣布,將希臘的長期主權信貸評級下調一檔,從「A-」降為「BBB+」。標普同時警告說,如果希臘政府無法在短期內改善財政狀況,有可能進一步降低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穆迪則稱也已將希臘列入觀察名單,並有可能調降其信貸評級。希臘債務危機加劇。

歐洲有許多國家都希望能夠加入歐元區,享受大家庭帶來的好處,希臘也不例外。為了保證歐元的穩定性,歐盟對加入歐元區有嚴格規定。1992年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加入歐元區必須符合兩個關鍵指標,即政府財政赤字不能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公共負債率不能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60%。希臘與此相距甚遠,為了擠進歐元區,希臘政府不惜通過財務造假來達到歐盟的規定。

幫助希臘政府財務造假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美國投行——高盛。高盛為希臘設計出一套「貨幣掉期交易」方式,為希臘政府掩飾了一筆高達10億歐元的公共債務,從而使希臘在賬面上符合了歐元區成員國的標準。這一被稱為「金融創新」的具體做法是,希臘發行一筆100億美元(或日元和瑞士法郎)的10-15年期國債,分批上市。這筆國債由高盛負責將希臘提供的美元兌換成歐元。到這筆債務到期時,將仍然由高盛將其換回美元。

造假的關鍵在於匯率。假如市場匯率是1歐元兌1.35美元的話,希臘發行100億美元可獲74億歐元。這時高盛特意使用了一個更為優惠的匯率,使希臘獲得84億歐元。也就是說,高盛實際上借貸給希臘10億歐元,但這筆錢卻不會出現在希臘當時的公共負債率的統計數據里,因為它要10-15年以後才歸還。這樣,希臘有了這筆現金收入,使國家預算赤字從賬面上看僅為GDP的1.5%。希臘就是這樣在2001年「混進」了歐元區。2004年歐盟統計局重新計算後發現,希臘赤字實際上高達3.7%,超出了標準。最近的消息則表明,當時希臘真正的預算赤字佔到其GDP的5.2%,遠遠超過3%的規定。

作為幫助希臘達到歐盟標準的報酬,高盛共拿到了高達3億歐元的傭金。高盛深知希臘通過這種手段進入歐元區,其經濟必然會有遠慮,最終出現支付能力不足。高盛為防止自己的投資打水漂,便向德國一家銀行購買了20年期的10億歐元CDS「信用違約互換」保險,以便在債務出現支付問題時由承保方補足虧空。這樣不僅為自己放給希臘的10億歐元貸款買了一份保險,而且順便把德國的金融機構也綁上了。

實際上,高盛的這種「創造性會計手法」並不只用在希臘。在高盛的此類業務客戶名單上還包括義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國家。

希臘債務危機的爆發,一方面歸咎於希臘自身負債過高的經濟問題,另一方面離不開高盛等一批美國金融機構聯合獵殺。在對希臘債務問題的圍獵上,三大評級公司下調希臘的信用評級,高盛則聯合兩家對沖基金大肆拋空歐元,同時再散步希臘破產的謠言。在一系列的連環打擊之下,整個歐洲的金融和經濟陷於泥淖,歐元一路下跌。一向節儉的德國人十分不願意救助希臘,但是為了穩定歐元,2010年5月份歐盟終於聯合IMF達成了高達1100億歐元的希臘援助計劃。此時歐元/美元的匯率已經從2009年12月份的1.5跌破了1.3,半年時間貶值20%。

希臘債務危機中不斷貶值的歐元(2009.12-2010.07)

3.4 歐洲笨豬四國(PIGS)

就在希臘獲得救援的同時,美國人可沒閑著,這次盯上的目標包括葡萄牙、西班牙和愛爾蘭等多個國家。

西班牙被三大評級機構下調信用評級:

2010年4月28日,標準普爾宣布將西班牙的長期主權評級從「AA+」降至「AA」。

5月28日,惠譽下調西班牙的主權債務評級,歐洲債務危機出現了在歐洲大陸蔓延的苗頭。

9月30日,穆迪也下調了西班牙的主權債務評級,這使得西班牙失去了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中唯一僅存的3A級評級。

葡萄牙被三大評級機構下調信用評級:

2010年3月24日,惠譽將葡萄牙政府債務信用評級從「AA」級下調至「AA-」級。

4月27日,標準普爾宣布將葡萄牙本幣和外幣長期主權信貸評級由A+下調至A-。

7月13日穆迪公司宣布,決定將葡萄牙的主權債務下調兩個等級,從此前的AA2降至A1。

11月30日,標準普爾將葡萄牙「A-/A-2」評等列入負面觀察名單,並表示可能再次下調葡萄牙的「A-」長期外幣主權信貸評等。

愛爾蘭的債務危機尤為嚴重。

2010年7月19日,穆迪將愛爾蘭的主權債務評級從Aa2降至Aa1。

8月24日,標準普爾將愛爾蘭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從「AA」下調一個等級至「AA-」,評級前景為「負面」。11月24日,標普再次下調愛爾蘭信用評級。

9月底,愛爾蘭政府宣布,由於救助本國五大銀行最高可能耗資500億歐元,預計今年財政赤字會驟升至國內生產總值的32%,這一比例遠遠超過希臘,實屬史上罕見。消息一公布,愛爾蘭國債利率隨即飆升。愛爾蘭債務危機爆發。

10月6日,惠譽將愛爾蘭主權信用評級自AA-下調至A+,評級展望為「負面」,並表示有可能再次下調該國評級。

三大評級機構連續調降愛爾蘭信用評級,直接導致愛爾蘭主權債務被大量拋售。為避免愛爾蘭步希臘後塵,德、法等歐洲大國憂心忡忡,他們試圖用各種辦法讓愛爾蘭政府接受援助,以避免整個歐洲再次經歷如年初希臘債務危機那樣的動蕩。但是愛爾蘭顯然不想接受援助,政府官員在11月13日表示,接受救助並不在政府考慮範圍之內。14日,愛爾蘭工貿與革新部長巴特(BattO』Keeffe)表示,總理布賴考恩(Brian Cowen)和其內閣根本就沒有討論過是否接受援助,他說,「國家主權來之不易,政府不打算把主權交給任何人。」他甚至還否認債務危機的存在。

愛爾蘭政府的反應不難理解。愛爾蘭之所以不願意接受援助,是因為擔心救助計劃附帶的苛刻條件,而且接受救助就意味著承認政府在經濟上的無能。但是很快愛爾蘭就屈服了,因為愛爾蘭的十年期國債利率已直抵9%,是德國同期國債利率的三倍。在拒絕救助一周之後,11月21日,愛爾蘭政府正式向歐盟和IMF提出數百億歐元的救助申請。為了確保歐盟和歐元區的金融穩定,歐盟迅速批准了該項申請。11月28日,歐盟財政部長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舉行特別會議,會議確定愛爾蘭將獲得規模達850億歐元(約1130億美元)的救助貸款。其中,100億歐元將用於立即注資,250億歐元對銀行系統提供支持。500億歐元用於滿足預算融資需求。

在整個歐洲債務危機中,葡萄牙(Portugal)、愛爾蘭(Ireland)、希臘(Greece)、西班牙(Spain)這四個南歐國家最對歐元和歐洲金融穩定的拖累最大,按其國名的第一個字母合稱PIGS,即歐洲笨豬四國。

歐洲債務危機還沒有落幕,除PIGS笨豬四國之外,義大利、比利時等國都有可能成為新的債務危機爆發地。

面對美國的大力反攻,歐盟實在是頂不住了,不得不做出暫時的妥協和讓步。11月15日,法國總統府發表公報稱,推遲原定於11月21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地中海聯盟峰會。歐盟暫時放棄地中海計劃讓美國在中東方向上的壓力大減,同日歐元兌美元也跌破1.34,美元指數則升到了79,美國的目的基本達到了。美歐之戰的第一回合以美國引爆歐洲債務危機而獲勝,但歐元與美元的較量遠為結束。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美國大有肢解歐元之意,儘管歐元已經非常低迷了,但2011年可能是歐元更加困難的一年。

4.中美之戰——整合東南亞、破局東北亞、劍指中亞和西亞

中美之間是世界上一對最奇怪的經濟體,中國消費不足、過度儲蓄,而美國則儲蓄不足、過度消費。中國購買美國的國債把錢借給美國人,美國人再用借來的錢向中國購買商品,這就是次貸危機前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的動力循環。這種循環的結果就是中美之間形成了一種金融「核」平衡,美國對中國商品的巨大需求和中國持有的巨額美國國債都是雙方手中的「金融核彈」。在這種金融「核」平衡中,美國不能向中國的金融發起大規模的攻擊,因為如果中國遭受大規模金融攻擊就必然要拋售巨額美國國債來穩定金融,會造成美國國債利率飈升資金短缺,從而重創美國金融和經濟;同樣地,中國也不可能主動拋售巨量的美國國債,這固然威力巨大,但美國因此也將無法繼續向中國採購商品,中國的外貿也將因此而遭受重創。所以這是一種微妙的金融「核」平衡。

要打破這種平衡,首先就要彌補自己的短板。對於中美兩國來說,都是要調整自己的經濟結構。美國需要做的就是多生產一點,再控制一下消費;中國要做的就是擴大內需,鼓勵老百姓多消費,同時再降低美國在外貿中的比例。誰先調整到位,誰就打破了這種平衡並搶佔先機。因此,我們看到美國人不斷壓迫人民幣升值,而且還祭起了貿易保護的大棒。中國則在國內大力促進消費、擴大內需。至於降低外貿對美國的依存度,中國則是費勁了心思。

「調結構、促消費、擴內需」的政策已經都寫進了兩會報告中,其中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促進消費的部分讀者都很熟悉了,這裡就不重複了。筆者這裡就中國尋求經濟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在海外做出的努力試圖做一些分析,筆者認為從地域上來講,中國為經濟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從三個方向上做了努力和突圍,但在這三個方向上都不可避免地和美國進行了較量。這三個方向就是:東南亞、東北亞、中西亞。

4.1 整合東南亞

人民幣想要國際化,成為一種全球範圍內被廣泛接受的國際貨幣,首先要得區域化。也就是說,在某個地區被多國普遍接受,走出國門實現區域化,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不可逾越的第一步。

就貨幣與經濟的關係來看,貨幣居於從屬地位,所以人民幣的區域化必須依靠中國經濟與其他地區的經濟合作來實現。縱觀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東南亞與中國的經濟關係較為緊密,也是最容易突破的地方。所以,人國幣的國際化之路也正是從這裡破冰的。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這標誌著中國對東南亞各國的經濟整合初步完成。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與多國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為人民幣走出國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這一切實在來之不易。

東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目前有10個成員國: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東盟10國與中國的經濟有較好的互補性,中國早在1991年7月就致力於與東盟建立經濟合作關係,但是一直都不是很順利,直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暴發。

筆者在第九章中提到過當時亞洲經濟發展的「飛雁模式」,在「飛雁模式」中,日本是領頭雁,東南亞各國則構成雁隊的兩翼。97年亞洲金融危機暴發,危機中東南亞各國都指望當時的領頭雁日本能夠挺身而出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但是日本卻退縮了。反倒是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力挽狂瀾,這讓世界各國都看到中國所展現的有擔當、值得信賴的大國風采。從此之後,中國與東盟的合作開始提速,雙邊貿易逐年上升。2002年《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後,雙邊貿易額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長,2004年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2007年,中國同東盟雙邊貿易額達到2025.5億美元,提前3年實現了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的目標。

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並不是一帆風順的。1997年東盟會議上形成了東盟與中日韓(10+3)的框架,同時東盟分別與中日韓之一對話形成(10+1)框架。在東盟與中日韓(10+3)框架中,中國顯然居於主導地位,但是許多國家其實並不願意看到中國強大起來。日本和韓國都有美國人駐軍,經常會發出美國人的聲音;即便是東盟10國也不是鐵板一塊,馬來西亞等國對華比較友好,但新加坡一直有反華的傳統。

由日本挑頭提議,韓國、新加坡等國積極響應,10+3格局在2005年被撐大成10+6,這就是東亞峰會。新增加的三個國家是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日本、韓國,再加上印度這個大塊頭,中國的地位明顯下降了。2010年7月20日,東盟外長峰會宣布將邀請美國和俄羅斯參加10月份的東亞峰會,10+6又被二次撐大成10+8。這是新加坡之流的小國在美國的授意下搞成的,中國立即提出了「東盟+上合」(1+1或者是10+12)的模式作為應對。如果說10+6模式中,由於中國的努力,總算幫助東盟穩住了自己的主導權,那麼在10+8的模式中,有中、美、俄三個大國在,即使是日本、印度經濟體量較大的國家都很難有發言權,更何況東南亞的小國。中國提出「東盟+上合」的模式並不是真正為了促成這一模式,而是要點醒東盟各國,過度的擴張必將讓東盟失去主導權,並阻礙東亞經濟一體化。

由於10+3被撐成10+6,中國只能另闢蹊徑,相應的做法是就:你撐大,我縮小。2006年,中國提出「一軸兩翼」區域經濟合作戰略構想。「一軸」是指「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以鐵路、幹線公路為依託,通過沿線重點城市和跨境合作,吸引產業、物流、專業市場的集聚,以點帶面,在中國與中南半島之間形成一個日趨繁榮的、輻射力強大的經濟走廊。「兩翼」是指「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和「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兩個板塊。(見右圖)

2006年7月20日,首屆「環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在廣西南寧開幕。泛北區域包括中國和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汶萊、泰國等東盟七國。這樣就中國就把10+3拆成了7+1。即使這樣,泛北合作論壇搞的也不順利,一開始東盟國家都在觀望,接下來是派司局長與會,到09年才變成了非常重視,這時,原本不在泛北框架內的泰國也強烈要求參會了。

大湄公河次區域(縮寫GMS )是指湄公河流域的6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柬埔寨、越南、寮國、緬甸、泰國和我國雲南省。

通過一軸兩翼的拆解策略,中國不斷加強對東南亞各國的經濟整合。2009年8月15日第八次中國-東盟經貿部長會議在曼谷舉行,雙方簽署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90%以上的商品貿易因此而零關稅。目前,中國和東盟雙方已互為對方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東盟成為中國的第三大出口市場(僅次於歐盟和美國)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僅次於日本和歐盟)。

隨著中國和東亞經濟的融合,人民幣也開始走出國門。

2008年12月12日,中國央行與韓國央行簽署了1800億元人民幣/38萬億韓元的中韓貨幣互換框架協議。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標誌性事件。

12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對廣東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廣西和雲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

2009年2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馬來西亞國民銀行簽署了800億元人民幣/400億林吉特的貨幣互換協議,期限3年。

3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與印度尼西亞央行簽署了1000億元人民幣/175萬億印尼盾的貨幣互換協議,協議實施期3年。

7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銀監會共同制定《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並予以實施。

12月,東盟10國和中日韓(10+3)共同參與設立了總規模為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這成為「亞洲貨幣基金」的雛形。

2010年7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於在北京簽署了1500億元人民幣/約300億新加坡元的貨幣互換協議。協議實施有效期3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

8月19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開始掛牌人民幣對馬來西亞林吉特交易,這是外匯交易中心推出的第六個外幣交易品種。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已經從經濟上初步實現了對東南亞的整合,形成了中國從東南亞各國採購原材料,生產加工後銷往全世界的貿易格局。在這個過程中,人民幣也邁出了國際化的第一步。通過雙邊的貨幣互換和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原來在國際貿易中充當結算貨幣的美元就被人民幣取而代之了,人民幣也由此擴張到了國外。

4.2 破局東北亞

中國在成功整合東南亞的同時,也在努力推動東北亞經濟一體化。東北亞經濟一體化包括四個國家:中國、日本、韓國和朝鮮。中日韓三國已經在東盟10+3框架內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融合,朝鮮正在積極推動經濟改革,但是這都遭到了來自美國的強大阻力。美國在日本和韓國都有駐軍,同時又在經濟上制裁朝鮮。美國之所以不願意中國整合東北亞的經濟,與其「重返亞洲」的戰略有關。

日本和韓國是美國封堵中國的橋頭堡,對其全球戰略意義重大,如果中國從經濟上整合了這兩個國家,美國可能不得不退出東北亞,因此美國極力阻撓日韓兩國向中國靠攏。在這方面,美國是非常拿手的,日本和中國之間有釣魚島問題,韓國和朝鮮經常掐架,而中國又站在朝鮮一邊。所以,這些都是美國離間中日、中韓關係的工具。但在東北亞所有的問題中,朝核問題居於核心地位,因為這同時關係到朝、韓、日、中四國。

韓國和朝鮮的關係在金大中執政期間出現緩和。金大中執政期間,力推「陽光政策」,在他的積極推動下,朝鮮半島緊張局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緩和。2000年6月,金大中同金正日在平壤舉行了歷史性的會晤。其後,雙方先後舉行了部長級會談、國防部長會談、紅十字會會談、經濟合作和軍事會談,並於2000年8月和11月連續舉行了朝韓離散家屬的團聚互訪。9月15日,朝韓雙方共同參加悉尼奧運會開幕式。金大中也因此獲得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繼任總統盧武鉉是陽光政策的繼任者,在他任內朝鮮半島南北關係繼續緩和。但是這一切在在李明博上台後就全部改變了。

李明博上台後推翻了金大中所制定的陽光政策,切斷對朝鮮的經濟援助,而且在政治上日益強硬。2010年3月26日,韓國天安號護衛艦在西海白翎島西南方1.8公裏海域,因發生不明原因的爆炸事故而沉沒。韓國指責是朝鮮炸沉了天安艦,而朝鮮堅稱並非自己所為。天安艦事件直接導致半島局勢緊張。為了「震懾」朝鮮,韓國經常進行軍事演習,還特別喜歡拉上美國一起演習。11月23日,北京時間下午2:30, 朝鮮向正在韓美聯合演習的延平島(雙方有爭議)傾瀉了200多枚炮彈,2死16傷,而後,韓國也回擊了80多枚炮彈,造成朝鮮1死6傷。事後雙方互相指責對方先開炮。隨即美國與韓國、美國與日本接連展開了更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朝鮮則公開了用於鈾濃縮的數百台離心機,朝鮮半島局勢突然異常緊張。

表面上看,朝鮮半島局勢主要是韓國和朝鮮之間的矛盾,但背後體現的卻是中美在東北亞戰略上的衝突。中國與日韓兩國的經濟往來十分密切,日本是中國的第四大出口國和第一大進口國,韓國則是中國的第五大出口國和第四大進口國。而朝鮮已經被美國制裁多年了,經濟十分落後,迫切希望對經濟進行改革,能夠融入國際社會。2010年10月19日,11位朝鮮地方(市、道)黨委書記集體訪華,這是歷史性的,充分說明了朝鮮對經濟改革的渴望。韓國《韓國日報》10月28日獨家爆料稱,朝鮮將位於鴨綠江上的威化島和黃金坪島以租賃的形式交由中國開發,租期從50年破格延長至100年,欲將二島打造成朝鮮版香港,該消息未經證實。

從東北亞四國自身的利益來看,東北亞經濟一體化勢在必行,攪局的依舊是美國。中國正是欲借朝核問題來破局東北亞,希望通過利益交換(朝鮮棄核和美國的第二輪定量寬鬆貨幣政策)來換取美國的退出。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變數太多,前景還不明朗。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韓國現任總統李明博目光太短淺,緊跟美國阻礙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損害了韓國的長期利益,必將被釘上韓國歷史的恥辱柱。日本則相對要滑頭得多,已經充分認識到中國對其經濟的巨大推動力量,所以在執行美國的亞洲政策時經常出工不出力。

中國遲早要完成對東北亞的經濟一體化戰略,儘管會不斷遭遇美國的阻礙。目前中國已經和韓國進行了貨幣互換。2008年12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韓國央行簽署的1800億元/38萬億韓元的中韓本幣互換框架協議。

4.3 劍指中東,挺進中亞和西亞

911之後美國以反恐之名佔領阿富汗,中國西部的壓力大增。近10年來,中國一直在努力打通通往中東的陸上道路,降低中國海上運輸石油的風險,以保證國家能源安全。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人民幣挺進中亞的時機已經來到。

新疆是中國的西部邊陲,與周邊8個鄰國接壤,從北到南依次是: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因此,中國要向西發展,整合中亞和西亞各個國家的經濟資源,新疆就是前沿陣地。

喀什是中國最西的城市,被稱為中國的西大門。2010年5月,中國將喀什設立為經濟特區,享受產業、稅收、金融、土地、外貿等特殊政策,要把喀什建設成向西出口的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轉集散地,進口能源和稀缺礦產資源的國際大通道,走出去開發能源資源和開拓國際市場的新歐亞大陸橋。作為金融配套,10月28日,新疆的跨境貿易與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正式啟動,新疆也成為中國首個開通跨境投資人民幣結算的地區,這標誌著人民幣正式走向中亞。

人民幣劍指中東採取的是東西並進、全面包圍的策略。東線以新疆為依託,從經濟上聯動,向西北、正西、西南三個方向挺進,對中東形成包圍態勢;西線則從保加利亞出發,往東匯合。

以新疆的鐵路交通為例,中國在新疆境內規劃內四橫四縱鐵路大動脈,其中有多條國際鐵路連接新疆通往中亞、南亞等國家。簡單介紹幾條國際鐵路。

1.中哈鐵路:東起蘭新線精河站,向西南經伊寧市、霍城縣霍爾果斯口岸、哈薩克霍爾果斯口岸,最終與薩雷奧澤克相連,全長540千米。該鐵路是我國與中亞、西亞、南歐地區聯繫的國際大通道。

2.中吉烏鐵路:東起南疆鐵路喀什站,向西經烏恰縣吐爾孕特口岸、吉爾吉斯吐嚕噶爾特口岸、奧什,終點至烏茲別克安集延,全長500千米(我國境內165千米)。該鐵路與南疆鐵路構成了亞歐大陸橋的南部通路,縮短了新疆到中東的距離。

3.中巴鐵路:起自南疆鐵路喀什,向西南經葉城、塔什庫爾干縣紅其拉甫口岸、巴基斯坦蘇斯特口岸、吉爾吉特,終點至白沙瓦,全長約760千米。該鐵路是中國「西進戰略」的一把鑰匙,是通往南亞、歐洲的捷徑。

其中中哈鐵路只不過是渝新歐(重慶-新疆-歐洲)國際鐵路的一部分,通過新疆的鐵路,中國就把自己與中亞、中東、乃至歐洲大陸緊緊地連接在一起。渝新歐國際鐵路從重慶始發,經達州、安康、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向西過北疆鐵路到達我國邊境阿拉山口,進入哈薩克,再轉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最後達到德國的杜伊斯堡,全程11179公里。10月18日,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試運行,全程運行時間約13天,比航空更便宜,比海運速度更快。12月3日,在京滬高鐵試驗中,中國國產的CRH380B高速動車跑出了486.1公里的時速,而鐵道部表示正在研製時速500公里以上的新型列車。如果中國通往歐洲的高鐵開通,那麼渝新歐國際鐵路全程只要1天時間就到了!這必將大大加強中國和中東、歐洲之間的聯繫,大力擠壓美國在歐亞大陸的生存空間。

在西線,人民幣已經進駐南歐的保加利亞。11月初,人民幣在保加利亞正式掛牌交易,這味著人民幣在保加利亞匯市上已經成為「可自由兌換的硬通貨」。

在北面,人民幣已經在俄羅斯外匯市場蓄勢待發。實際上,中國和俄國斯一直在外匯市場上聯手擠壓美元的空間。11月22日,俄羅斯盧布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掛牌。一周後,中國央行副行長馬德倫表示,人民幣將於近期在俄羅斯掛牌交易。筆者當您讀到這段文字時,人民幣應當已經在俄羅斯掛牌交易了。

而美元在中亞、南亞和中東的日子相當難過。阿富汗問題久拖不久,美國人已經決定要撤軍了。目前阿富汗已經被伊朗和巴基斯坦滲透得差不多了,連卡爾扎伊都聲稱要加入塔利班,如果美國人撤軍,迅速補位的一定是中國。中東的伊朗、沙特、土耳其現在都支持中國,而且沙特還力推伊朗出任明年的歐佩克主席。被美國制裁了多年的伊朗當上歐佩克主席,石油美元的日子恐怕非常難過。我們看到,2010年以來人民幣西進的步伐非常大,明年的想像空間可能更大!

前面筆者用了較大的篇幅分別闡述了俄羅斯、歐盟、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貨幣鬥爭,之所以分開來寫是為了表述上的方便。實際上,在國際經濟政治格局中,各種事件都是相互影響交織在一起的,鮮有獨立的行動。舉例來說,我們在2009年的G20倫敦金融峰會中就可以看到俄、歐、中三家聯手群毆美國的局面。

G20倫敦金融峰會是在4月2日正式召開的,會還沒開時好戲就登場了。

3月13日,溫家寶在兩會上重申要求美國信守承諾,保證中國資產的安全。奧巴馬迅速回應,表示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投資者都應對其在美國投資的安全性抱有「絕對信心」。

3月23日,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央行網站上發表了署名文章《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首先是這篇文章僅僅以周小川個人的名義發表,但他本人又是中國央行行長的身份,很容易引起關注。在這篇文章中明確表達了對美元霸權的不滿,並提出了建立超主權儲備貨幣、用SDR(特別提款權)替代美元的「思考」。周大行長特別值得玩味的就是標題和文中所用「思考」一詞,既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又顯得措詞比較溫和,只是一次「思考」,而並非「結論」。這源於人民幣當前並不具備挑戰美元實力的現狀,但同時又不甘被美元主導的狀態。這篇文章的重點不在於「用SDR替代美元」的可能性,我相信周行長本人也不相信這具備現實意義,但當他提出這個可能性時就直接威脅了美元的核心地位,乃是攻敵之必救。第二是這篇文章的發表時點,距離倫敦金融峰會剛好10天。這篇文章的發表可以看做是中國在為峰會的談判進行要價,增加自己的籌碼,而且還巧妙地為歐盟遞了攻擊美元的子彈。所以,當這篇文章發表後,美國媒體全體沉默,中國國內的反響其實也一般,但在歐洲卻被熱棒、甚至大肆炒做。歐盟這個時候正在為金融危機指責美元找理由呢,一看到這篇文章簡直是如獲至寶,所以大力渲染。歐洲之所以這麼做,也是為了在峰會上為自己要價加籌碼。所以這就像中國和歐盟演了一出雙簧,中國說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是因為美元沒有扮演好世界儲備貨幣這個角色,是不是咱們應該用SDR替代美元的地位?歐盟立即就說:有道理啊!美元退位吧!美國人自然不能答應,於是只好站出來說:美元是能夠勝任的,大家要對美元有信心!但是說空話是沒有效果的,在大家七嘴八舌說美元壞話的情況下,必須要拿出點東西來才能堵住眾人的嘴。

為了堵歐盟的嘴,美國人逼著日本人借給歐盟1000億美元。當了冤大頭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只好自己給自己找面子說:我們日本人將在峰會上扮演領導角色!除此之外,美國人還放行了對歐洲一體化進程至關重要的《里斯本條約》,在2009年剩下的幾個月里,愛爾蘭和捷克先後批准(美國默許)了《里斯本條約》。

中國則幫助發展中國家得到了不少好處,這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力,以至於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把G20倫敦峰會稱為G2峰會。他說:「沒有一個強大的兩國集團,二十國集團將很失望。」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則建議IMF在SDR中加入10%的人民幣,他說:人民幣已成全球最重要貨幣的第三位,即使沒有實行自由兌換,2010年也應加入SDR;另外,東盟貨幣今後可掛靠人民幣。

 

SDR目前的構成  蒙代爾建議IMF在SDR構成中加入人民幣

G20倫敦峰會為人民幣國際化開闢了良好的國際環境,進入2010年,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再次提速。6月19日,人民幣二次匯改正式啟動,標誌著人民幣匯率不再單邊升值,而是可能雙邊波動。

6月22日,多部委聯合發布《關於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範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地區由上海市和廣東省的4個城市擴大到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再限制境外地域,企業可按市場原則選擇使用人民幣結算。

11月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董事會就份額調整達成一致,我國份額佔比將增加2.398個百分點至6.394%,排名從並列第六躍居第三。

10月22日,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主持研發的復旦人民幣匯率指數正式發布。

人民幣國際化之路翻開新的一頁,在此筆者祝願人民幣國際化一路走好!


推薦閱讀:

從人類文明的意義到人生的目標——答案居然都TM是馬克思主義!
005商朝雜記——商的起源
揭開一段關於梅里雪山的神秘往事
孫壯志:烏克蘭危機的歷史根源和走勢分析
誰知道最早的鎖是什麼樣子?

TAG:歷史 | 貨幣 | 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