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派 李子侯作品鑒賞

【人物介紹】

李子侯,1938年生於浙江海鹽, 1967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浙江美術家協會理事。並為第五屆、六屆全國工筆畫大展組委會副主任和委員。

1964年中國畫《入倉》入選全國美展,被中國國家美術館收藏,並發表於《美術》雜誌。1978年調回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任教,曾先後任學院學位委員和中國畫副主任。擅工筆人物,兼長寫意及花鳥。1981年後作品《江南蠶忙》、《採蓮曲》、《藝傳千秋》、《桑園新曲》、《吳越厚土》等,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全國人物畫展、全國工筆畫大展,特邀參加全國一些重要展覽,並多次獲獎。作品一再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上海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文化部、外交部、中央軍委、中央電視台及各地眾多博物館、紀念館及國內外私人收藏。1980年後作品在美國及各國家舉辦或參與展覽,並先後被國家、省和學院委派赴日本、美國、東歐及港澳等國家和地區講學或藝術交流。浙江湖南電視台曾多次攝製專題片介紹其藝術成就。

《江南絲市》126×500cm 浙江省重大歷史題材展出作品 (浙江美術館收藏)

《江南絲市》局部

有作品集《李子侯畫集》及專著《工筆人物畫》、《當代名家技法解析——李子侯江南情韻》出版。其寫意花鳥畫以仙鶴著稱,有《鶴》及《歷代名家畫鶴》等畫冊出版。其藝術成就被收入《中國當代名人大典》、《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大詞典》、《世界華人藝術家博覽大典》等等,其代表作入載《中國現代人物畫集》、《中國當代美術》等重要畫集。

笑灑人間

經典與現代—李子侯工筆人物畫藝術的當代價值

文/屈萬山

(中國美院副教授)

在當代藝術的文化大餐中,我們還是很有機會享用到工筆畫這道古老的中國菜。至於水墨畫(包括實驗水墨)還出現過不少具有藝術史價值的經典性作品。不過,隨著工筆畫在美術學院教學體系中的不可或缺;各類展覽中的閃亮登場;以及更受歡迎的商業效益,近一、二十年來,工筆畫在全國範圍的俏然復興已是不爭的事實。

耐人尋味的是,工筆畫中的人物畫,卻是中國帛紙繪畫傳統中最先出現,成熟並臻於完美的一科。早熟往往帶來早衰,宋以後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前的整個文人畫時期,以工筆人物畫流傳千古的繪畫大師寥若星晨。文人畫傳統的主流載體是寫意山水與花鳥,而今水墨畫之所以有這樣的聲勢,其基點在於有這樣一個深厚而偉大的藝術傳統可以吸吮、參照,甚至反叛。如果說,實驗水墨是傳統水墨在藝術觀念與語言上走向現代轉型的試驗田,那麼,傳統工筆畫如何在振興唐宋工筆藝術的輝煌中也轉向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性呢?

藝傳千秋 1993年 參加全國第三屆工筆畫展

李子侯多年來的藝術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實例。與當代工筆人物畫多以少數民族和城市女性為主題所不同的是,近幾十年來,李子侯的作品始終圍繞著江南水鄉女這一藝術母題展開。這是古人幾乎未曾涉及的領域,卻與當代鄉土繪畫有多種關聯。當然,李子侯筆下的鄉土藝術並非那種純現實主義式的。他善於營造獨特的畫面氣氛:或是彌滿空靈朦朧清雅氣息的水鄉韻味;或是遍布畫面濃郁醇厚的桑園氛圍。而在畫面盈現或出沒的水鄉女形象大多身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的吳越鄉村流行的傳統藍印服飾與頭巾。這是藝術家童年揮之不去的永恆記憶與心魂深處審美理想相融而成的精神家園。它既是現實,又是夢幻。喚起人們情感深處普遍的朦朧追思。失落的精神家園在反覆的審視探尋中得以重現。對鄉土人性的這種深情呼喚不正是一種高度的人文主義關懷嗎?尤其可貴的是,李子侯長期以來始終如一地堅持這種關懷,層層深入並在其藝術探索中不斷走向完美。

春水初漲

與深厚綿延的水墨畫傳統迥然不同的是,工筆人物畫的巔峰,早在唐宋時代已划上句號。其後千年畫史上,只不過閃爍過陳老蓮、曾波臣等幾顆孤獨的星辰。因此工筆人物畫的復興面臨著漫長的歷史斷層。李子侯清醒地認識到,要表達出一種前所未有的鄉土情懷與現代的審美感受,必須在追溯古老的藝術傳統中尋找新的繪畫語言。而這種至關重要的語言探索,在其三十多年來的藝術創作中曾歷經多次反覆。

春消息

在李子侯八十年代初的少數民族題材作品裡,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唐宋時代的閻立本、張萱、周昉、顧閎中、李公麟,還是敦煌永樂宮這樣經典的壁畫技法與語言都被其自然生動地運用到堅實的寫實主義手法中,初步形成大器、渾厚、雄麗的藝術風格。然而異域風情的遙不可及與浮光掠影,使他很快回到他夢牽魂繞的江南故鄉桑蠶題材上來。原有的那種嚴謹、敦實、濃郁的藝術語言"已無法表現水鄉的輕靈、清新、虛透的生態特徵與人文品格。九十年代以後,一大批類似各種青花釉色的藍調水鄉風情系列問世。人物造型一改寫實手法,把水鄉女簡化,提煉,誇張成清秀、修長、輕盈的樣式,並運用水墨暈化技法在皮紙上將人物融入藍調的藝術空間與生活環境中,既傳達出水鄉特有的那種空氣濕潤度及其籠括一切的朦朧氣氛,又將畫面在巧妙、空靈的平面構成中獲得一種寫意般的視覺享受。筆線的洗鍊和藍調的水墨韻味互融互化,天衣無縫。江南風土與水鄉女性特有的滋潤感被他敏感地表現出來。

桑女

然而,眾多涉及水鄉題材的作品,無論是油畫、版畫還是水彩、攝影,大都只停留在類似的藝術層面上。水鄉母題的高難度在於,一味強調其清靈秀美之處,易流於甜俗與輕浮。如何在其基礎上尋求一種朴茂古厚的審美大氣象,並在兩者的高度統一中取得藝術表現上的新超越,正是他九十年代中期以來藝術探索的主題。李子侯已不滿足於以往的成就。他潛意識中對雄渾古樸的藝術精神的嚮往,逐漸被其注入新的藝術語言中。漢畫像磚人物造型的簡括、大氣,敦煌及墓室壁畫濃重的背景處理與斑駁氣氛,民間古老藝術樸實、生動的線條與凝鍊的造型,這些非文人畫的藝術傳統巧妙地被轉化到其新作之中。清新的藍調變為褚赫色的深沉與濃郁,皮紙上墨與色的反覆積染、搓揉、噴洒、點掃,使江南水鄉的豐沃土感與泥香氣息躍入觀者的視野。這不僅僅是肌理製作的技術性問題,而是其在揮寫表達的物質感中透顯出採的對人類家園關愛的精神投射,是普遍性中沃土意識的深情召喚。這種投射與召喚。因其縱向拉長與橫向展開的尺幅空間而得以進一步呈現。同時,出沒其間的嬌美生動的採桑女與穿行如梭的極富古樸意味的鳥雀形象。交匯成一幅幅人與自然的奏鳴曲。觀者也從先前藍調的近景式欣賞被提升到天地之間,追隨著藝術家心靈的慧眼翱遊俯瞰江南桑園的壯美意境。中國傳統山水畫空間意識的巧妙運用與畫面基調的這一根本轉換,立刻提供給觀者一種宏大的審美新視野,工筆人物畫的偉大傳統與民間藝術的質樸生拙在李子侯獨創的藝術語言中得以新生!

吳桑綠枝長

再觀其千姿百態的採桑女形象,愈見樸拙可愛的造型與極具符號化意味的桑葉,在筆線的精緻、洗鍊與色彩的暈染上更加充分、完滿,膚色的黝黑與白晰在對比中加強了現實的豐富性。人物表現上的精工與背境處理上的揮寫松靈,使工筆與寫意精神被奇妙地渾融統諧,相得益彰。李子侯藝術語言的鮮明特徵,使中國畫藝術精神得以個性化發揚,並藉此與當今眾多工筆人物畫家拉開了距離。在文人寫意傳統相對豐厚的吳越地區,兼備北方工筆傳統的李子侯以其工筆意寫的獨特藝術語言,完成了工筆人物畫傳統的一次現代轉型,其藝術所顯示的當代價值已全然超越了區域性的意義。

桑園新曲 1998年

意味深長的是,在李子侯頗具現代性與視覺感染力的桑園系列中,漫透出一種濃郁的古意。或許這既是元代大師趙孟頫在七八百年前提倡的復興唐畫傳統的那種古意(其用筆松靈樸厚,用墨用色都包涵豐富的文人畫趣味),更是超越文人畫範疇,直追漢唐非捲軸繪畫的民間藝術那種雄渾古拙的古意。與中國古典藝術偉大傳統的這種內在聯繫,將使其藝術散發出長久的魅力。確實,並非已有的現代藝術都將成為經典而得以永恆,只有時間無情的篩選與審視才最具說服力。正如約翰·拉塞爾(John Russell)在《現代藝術有多好?》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樣:「質量也是新藝術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它是現代藝術繼續發展的唯一可靠保證。凡是質最高的作品,往往與過去有著隱秘的聯繫。」能成為經典的作品,其藝術語言的質量必經千錘百鍊而屬於所有時代共享的精神食糧。而所謂的現代性,無非是指屬於現在這一時代的新感覺、新思想、新觀念、新手段、新方法,其本質以「新」字當頭。

江南四月忙蠶家 2005年

縱觀李子侯的工筆人物畫藝術,我們不僅僅被其獨具魅力的個人風格與高質量的藝術語言所傳遞出的那種寓經典性於現代感的藝術特徵所吸引,也被其作品所透散出來的深沉的人文關懷與鄉土情結所感動。艾略特曾說:「當一件新的藝術作品創作出來以後,在它之前的所有藝術作品也會隨之發生某些變化。一切現存的不朽之作自身已形成了一個理想的秩序,而一旦引入了這種新的藝術品,原本的理想秩序就會被改變。」李子侯正是以他眾多新作品映證了這位美國詩人對現代藝術所作的精闢論述。

水村山郭 1996年

新茗滿山鄉 2004年

涼茶沁心 2000年

秋色 1994年

疏影橫斜 1990年

江南清夏 1999年

春秧

育蠶吳桑地 2004年 (參加浙江省美術館「為藝術戰」展出並收藏)

夕歸

越水疏影


推薦閱讀:

解讀李可染的山水作品與市場行情
國外現代畫家復古繪畫作品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評選的「十大香港電影」,星爺作品才第十?
黃蠟石人物雕刻作品欣賞
學員作品|詩詞世界填詞提高班《搗練子》一百二十八首

TAG:作品 | 鑒賞 | 品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