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性侵的孩子也可能「看起來沒事」,但這才是最可怕的
孩子在遭遇猥褻/性侵後可能會出現哪些典型行為,家長常常會意識不到?
知乎用戶,在美國學心理諮詢
回答問題之前,首先想要指出一點,小朋友在受到性侵犯之後所表現的癥狀可能會個體差異很大。有一些小朋友可能沒什麼癥狀或者創傷反應,另外一些小朋友則可能會做噩夢,平時更容易表現出驚恐的反應,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迴避(人際上迴避性侵者,也迴避所有會讓自己想起被侵犯經歷的生活場景),後續還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行為方面的問題。一般來說,兒童受到的創傷程度越低,家長在後續過程中表現出的穩定性和支持性越好,避免長期負面影響的可能性就越大。
以下是兒童在被性侵之後可能表現出的癥狀(Briere & Elliott, 1994):
此處需要特彆強調一點,正如上文提到過的,有一部分孩子在遭受性侵之後並不會表現出反常行為或者創傷反應,而這一部分不表現癥狀的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會在之後逐漸惡化——由於他們最初沒有明顯的癥狀表現,所以臨床上不太容易準確評估他們的情況,就算是接受治療,也很難有效地評估治療效果,這種情況確實會給家長帶來巨大的挑戰。特彆強調這個情況,是想說明兩點:第一,如果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被性侵了,就算孩子活蹦亂跳沒什麼癥狀,家長也不能掉以輕心;第二,對於一些沒有很快察覺到孩子被性侵的家長來說,不必過分自責,這種情況確實很難發現,根據美國的數據,大概有 30%的孩子是不表現癥狀的,這個比例並不低,沒觀察到異常並不是家長的錯。
另一點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一些兒童有時會做出一些嚴重不符合自身年齡的和性相關的行為,比如試圖和比自己年齡大很多或者小很多的個體有性方面的互動,或者自慰行為很難被打斷甚至干擾到日常活動等,性侵犯確實是導致類似問題的原因之一。但是兒童有問題的性相關行為的最主要的原因並非性侵犯,而是軀體暴力。畢竟不管是哪個時代哪個文化背景下,犯錯誤之後挨揍的孩子都要比受到性侵犯的孩子多很多,所以,如果家長主要到自己的孩子做出了一些反常的、嚴重不符合發展規律的和性有關的行為,在針對性地排查性侵犯之前,要先考慮的是,孩子最近是不是受到了暴力對待或者體驗到了什麼特別的壓力,或者是不是受到了創傷,性侵犯只是兒童可能遭受的創傷中的其中一種。
在諸多反常的、嚴重不符合發展規律的和性有關的行為中,其中一種極有可能暗示兒童受到過性侵犯的情況是,兒童在做出性相關行為或者描繪(講述/繪畫/捏橡皮泥)性相關行為的時候伴隨有強烈的負面情緒,比如恐懼、焦慮(害怕或擔心自己犯錯誤了)或者憤怒、攻擊、暴力(以性侵犯威脅恐嚇同齡的小朋友)。
如果家長懷疑自己的孩子遭受過性侵犯,考慮到小朋友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可能說不清楚,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嘗試更豐富的交流方式,比如邀請小朋友把經歷過的事情畫出來,做泥塑,或者使用一些玩偶配合小朋友的講述,這些在遊戲治療中可能被使用的表達形式也可能會減輕小朋友在回憶創傷經歷時所承受的壓力。
另外,我這幾天在谷歌學術搜索的時候發現,近十年的文獻更多地關注性侵犯的長期影響以及特定療法的效果(主要是 CBT),而重點討論短期癥狀的文獻大多發表於十幾年前甚至二十幾年前,跨文化的研究似乎也不多。同時,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興起,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性侵犯等創傷體驗對兒童發育中的大腦造成的影響,這些發現也許能夠更好地解釋為什麼性侵犯可能會給一些個體留下終身的陰影,並且為臨床治療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
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我也發現,美國的學界曾試圖比較人口學變數對兒童性侵受害者癥狀表現的影響,比如說,男童和女童癥狀上有沒有區別,但是不同的研究者似乎一直沒有找到特別一致的性別差異,也就是說,目前基本可以認為,男孩受害者的癥狀表現總體來說和女孩差不多,這個結論也供家長參考。
我本人並沒有臨床經驗,之前對兒童性侵也沒有太多了解,基本上所有知識都來自最近一段時間所查閱的文獻。看文獻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性侵這一嚴重的創傷性事件,對於兒童受害者和成年人受害者來說有什麼區別?目前為止,我想到了兩個區別:第一,相比於成年人,兒童還處於發展過程中,這使得他們更加脆弱和敏感,創傷事件造成的長期影響也更加難以預測,一方面兒童在遭遇創傷之後可能用來幫助恢復的資源相比於成年人更加有限,另一方面,創傷也會給兒童的正常發展帶來潛在的障礙;第二,受到語言能力的限制,年齡較小的兒童在接受治療的時候也可能遇到困難,傳統的談話治療很難達到和成年來訪者相當的效果,希望眼動治療、遊戲治療等多樣化的方法能夠對兒童來訪者有更大幫助。
參考文獻:
Briere, J. N., & Elliott, D. M. (1994). Immediate and long-term impacts of child sexual abuse. The future of children, 54-69.
Finkelhor, D. (1990). Early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child sexual abuse: An update.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1(5), 325-330.
Putnam, F. W. (2003). Ten-year research update review: Child sexual abu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42(3), 269-278.
推薦閱讀:
※養孩子是為了什麼?
※女士點簡訊鏈接查孩子成績 銀行卡內10萬元沒了
※感統機構常用的,改善兒童注意力有效方法!
※教育孩子也需要套路,你了解多少
※家風是孩子教育路程上,最重要的兩個字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