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進入個體主義時代了嗎?
中國人已由家庭利益為重轉變為個人利益為重?
經濟和社會改革30年以來,中國家庭的價值觀和關係受到了諸如就業、住房、育兒、健康照料、養老和教育變遷的影響。孝道受到日益盛行的個人主義(尤其是在獨生子女群體中)的挑戰, 但同時家庭集體主義也是需要和有價值的。中國家庭成員需要面對個人利益和家庭集體利益之間的矛盾。在轉型時期,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之間的衝突仍在繼續,那種中國家庭中個體第一的結論為時過早。這體現在:
(1)家庭成員更多通過相互依賴來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在中國文化中長大的孩子,父母傾向於干涉他們的教育、工作和婚姻選擇。孩子從上大學到買房以及結婚的花費,都有賴於父母的經濟支持。沒有結婚的成年孩子仍然住在父母家。年老的父母也期望成年的孩子給他們以精神、物質和情感的支持。這在中國家庭很常見。
(2)家庭的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孝順是中國的傳統美德。研究表明,當代中國家庭仍然具有親密的家庭關係,家庭成員間相互依賴。比如,對福建和上海的調查顯示,20多歲的年輕人在選擇工作、生活地點、戀愛等問題上有責任將他們的大家庭考慮進去,也需要對父母和兄弟姐妹給予經濟支持。而家庭成員很可能干涉他們的婚姻選擇。
中國人婚姻的重要性下降了嗎?
經典現代化理論認為,經濟發展和個人財富增長將使社會傾向於民主。新的現代化理論認為,現代化與文化變遷,以及後工業社會日益重視自我表達和自主相聯繫。在工業化國家中,同居是伴侶可以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這在中國也一定程度上有所體現。在中國,同居現象雖然還少見,但是已經產生了。那麼中國的婚姻是否越來越不重要了?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本部分研究了來自中國最近幾十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和一些大規模的調查數據。這些研究數據表明:
(1)大多數中國人會結婚並且初婚年齡在推遲。結婚被看作是中國人的一個理想歸宿。最近的一些研究顯示,大多數中國人將婚姻看作是他們重要的和首要的選擇,認為無論如何都應該結婚,幸福的婚姻對個人生活非常重要。但是,人們結婚越來越晚。
(2)越來越能接納婚前性行為但仍排斥同居。改革開放後,婚前性行為和同居行為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不再是人們道德品質的判斷標準。不過中國幾千年文化中有關性和婚姻的價值觀和信仰仍影響著人門的性行為。戀人們仍會注意保護自己和家人,以免丟臉。另外,中國法律不保護同居者的權益,非婚生孩子在健康照料、養育和教育上同婚生孩子不具有同等的權益,這些同樣影響著人們的態度和行為。因此,中國的同居比例仍比較低,同居是邊緣化的行為。在中國,同居、婚前性行為和非婚生育、同性婚姻這的合法化仍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仍然存在對於單人家庭、丁克家庭、單親家庭的偏見和污名化。
(3)儘管白頭偕老仍是很多夫妻追求的理想,離婚率卻在不斷上升。中國經濟改革開始後,人們對於離婚的污名化有所減弱。當經濟改革帶來財富的增加,使得人們的生活條件有所改善時,感情幸福更加重了要,中國夫婦開始更加關注婚姻關係的質量。同時婚姻法開始不追究離婚責任,使得離婚相對不再那麼困難。統計數據顯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一傳統觀念不再流行了。過去30年,中國的總離婚率不斷升高。不過相比其它國家,中國總離婚率仍然保持在比較低的水平。有關數據顯示,1998年中國的總離婚率在86個國家中排名第58位,2006年在84個國家中仍排名第58位。不過,中國的婚姻仍然是比較穩定的,中國人仍在追求長期的婚姻關係。大多數中國夫婦關注離婚對孩子的消極影響,他們會為了孩子而維持婚姻。
結論和討論
在過去30年,伴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家庭結構、價值觀和關係已經發生了變化。改革開放後,中國住房、教育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帶來了機會、選擇和財富,也給處於社會轉型中的家庭帶來挑戰和壓力,個體需要其婚姻和家庭的支持。這些變化加強了代際間的聯結,家庭集體主義和相互依賴比個體主義更佔優勢,並仍然是主要的家庭價值觀。
經驗研究表明,大多數中國家庭不再受大家庭領導者的控制,現代中國核心家庭比其他形式的家庭更加常見。但是大家庭也沒有沒落,為家庭成員的需求提供著強大的支持。在家庭生命周期中的育兒和喪葬階段,大家庭扮演著關鍵角色。中國由於還沒有發展出一個新的健全的公共支持系統,仍保留著舊的支持系統。處於奮鬥中的家庭的資源是有限的,需要大家庭的幫助。來自大家庭網路的人力、財力和情感支持成為他們面對挑戰和壓力時最可靠的資源。大家庭是一個其成員相互間具有責任和義務的網路。這樣以來,無論家庭成員處於單人家庭、核心家庭、擴展家庭或其他狀態,中國家庭結構實際上是擴展性的。中國家庭不同於西方家庭,在個人長大前,成員間關係密切,核心家庭和大家庭成員間的關係也很密切。由於社會和經濟轉型帶來的不穩定性並沒有削弱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反而使婚姻家庭在當代中國具有很重要的功能。
當代中國家庭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比如祖父母主導的核心家庭、單親家庭、單身家庭等等。這些新的家庭形式還沒有成為家庭組織的主要形式,並且或許會繼續演化。這種多樣化意味著中國家庭的現代化帶著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烙印。也就是說,家庭的演變不僅僅受到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影響,也受改革開放和政策變化,以及所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影響。中國家庭的轉型不像西方現代化理論所預測的那樣是線性的、分階段式的,中國家庭的特徵是形式多樣的,是一種臨時性的組織,具有流動性,處於動態的轉變之中。
另外,既有研究沒有檢驗經濟改革和發展如何影響中國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女性的自我表達。在過去60年中,無論是經濟改革之前還是之後,中國一直處於二元經濟體制之中,城鄉地區的住房、醫療保健和福利政策都有所差異。然而,有關城鄉家庭在現代化過程中的結構、功能和關係差異的研究仍然少見。
推薦閱讀:
※香港NGO調查:震驚!有多少中國家庭正在被洋奶粉榨乾榨凈!
※北大高材生萬字長信與父母決裂:中國家庭的親子關係,有多少死於「界限感」的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