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凝視恆河的目光(下)/阿明

凝視恆河的目光—探索「意識不滅」的義理(下)/阿明

下面講《楞嚴經》中的具體公案,為什麼這個公案前面要鋪墊一下呢,因為如果直接講的話就會比較晦澀。「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在佛陀講法的楞嚴會上,波斯匿王問了佛一個問題:「我以前在沒有學佛法的時候呢,遇到迦旃延等外道,他們都說「人死後斷滅,名為涅槃。」這就是斷滅論,人們死了以後徹底沒有了就是涅槃。

「我雖值佛,猶有狐疑。」我雖然遇到了佛,但我還是有疑惑。你能不能給我講一下,您所說的「心的不生不滅」的法義。不滅大家都可能理解,可是不生呢?不生就是不出生嗎?這是很可笑的。其實不生就是無生,就是沒有開始的意思。不滅,沒有結束的意思。不生滅就是無生滅,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波斯匿王對佛陀說:「您能不能給我講一下無生滅的法義」。

今此大眾,諸有漏者,」今天這些在坐的沒有解脫的大眾,都想知道。於是,佛陀就問波斯匿王:「你現在這個肉體是否猶如金剛常久不壞,還是會變壞呢?」波斯匿王回答:「我這個身體『終成變滅』,最終都會滅的。」佛言,佛說「汝未曾滅,如何知滅?」「你還沒有死,你怎麼知道會壞滅呢?」然後波斯匿王回答:「我此無常變壞之身,」我現在這個無常的,未來一定要變壞的身體,雖然現在還沒有滅,但是我現在看的話,它在念念之間都在變遷流轉,都在銷殞,「新新不住」。它一直不停地在變化,一直都在走向衰老。「如火成灰」,就象我們燒木炭一樣,慢慢的消亡,漸漸的消殞。「殞亡不息」,這種遷轉是不停息的。「決知此身,當從滅盡」,因此我就知道,我的這個身體一定會滅。然後佛就說:大王,你現在這個年紀,已經衰老了,那你年輕的時候怎麼樣呢?波斯匿王說:我年輕的時候,身體非常的好,小的時候皮膚很稚嫩,長大以後血氣充滿,後來到今天就非常地老了。「迫於衰耄」,衰耄就是衰老,形色枯粹,精神昏昧,發白面皺。「逮將不久」,快死了。怎麼能跟年輕的時候比呢?

佛陀接著問波斯匿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你的身體顯然不是一下子就變老了的吧?王回答:是的,世尊。我的身體和容貌是慢慢地在變,其實根本感覺不到,寒來暑往歲歲年年,慢慢的變老了。我在20歲的時候,雖然青春年少,但是比起10歲的時候就老了。30歲的時候比20歲老。今年62歲了,但跟50歲比的話,還是50歲年輕。所以,世尊我發現這個秘密的遷轉,如果從年上看的話比較明顯,但是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兼又日遷」,也就是日日變,每天都在變。再「沈思諦觀」,仔細思維觀察的話,「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就發現我的身體是慢慢地一直在變,從來沒有停止。「故知我身,終成變滅」,所以我就知道,我的身體肯定要滅的。

佛說:「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你看到了身體的變化,一直遷變不停,因此就領悟到你一定會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然而,在滅的時候,在你的身體中,還有一個不滅的,你知道嗎?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王回答,我真的是不知道。然後佛就說,「我今示汝,不生滅性」,我現在告訴你,你身體當中的不生滅性。

現在,我們先停下來思考一個問題:一個東西,如果有生滅的話,就一定會變化的,對不對?而這種變化,能不能是間斷性的?比如說前一小時變化,後一小時不變化,能不能呢?顯然是不能的。如果我們再往細分,年、月、日、時、分、秒、毫秒、乃至微秒,實際上都是在變的。這種變化,不可能是跳躍性的。那就是說如果一個東西,它是有生滅的話,就一定是連續變化的,不能有間斷和中斷。

反過來思維一下,一個東西不變,是不就永遠不變?比如說鏡子,只要鏡子存在的話,它能映照影像功能就永不衰退。可能有些人會有些想法,不認同這個推論。他們會說:肯定有一種「間斷變化」的事物,前十年不變後十年不變,中間十年變。但是這僅僅是可能,和真實存在是不同的。如果沒有事實的支持,那就僅僅是個假想,其實這樣的東西是找不到的,不相信的話,可以試著找找看。

這種有可能「間斷不變」的假想,需要實際論據來支持。但這種論據是找不到的,根本不存在「間斷變化」的東西。一個東西,如果它在一段時間內不變化,那麼他就永遠不變化。我們的意識也是一樣,仔細觀察我們的見性,它一直都沒有變化,為什麼呢?它無法衰減。

繼續看公案,佛說「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你幾歲時看到恆河。王回答,「我生三歲」,我三歲的時候,我媽帶我去朝拜外道的耆婆天,「經過此流」,經過此河,「爾時即知,是恆河水」,我那時就知道,是恆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大王,正如你所說的,二十歲的時候,比十歲的時候衰老,一直到了六十歲,念念剎那剎那的變老。「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你三歲的時候,見了這條河和你十三歲的時候見的這條河,這河水它有變化嗎?王回答「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我十三歲的時候看恆河啊,跟我三歲看恆河的時候,好像是一樣的沒什麼變化,一直到了現在六十二歲,也是幾乎沒有變化。

佛接著對王說,「汝今自傷」,你現在很哀傷,為什麼呢?「發白面皺「,頭髮變白了,然後臉皮發皺了,「其面必定皺於童年」,你的臉肯定比小的時候要皺多了。下面是重點的提問,「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你現在看恆河的時候,跟你兒時看恆河,就是觀河之見有幼稚和衰老的區別嗎?也就是,大王你看到恆河的那個見,有變化嗎?有年輕與衰老的區別嗎?王回答,「不也,世尊」,世尊,沒有變化。

下面佛的推導很重要,是整個公案的核心。佛說「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這裡面的「見精」是什麼?這個詞大家不容易理解,見精的精就是精魂,有句話叫「三生石上舊精魂」。所謂精魂,說成現在的話,就是意識。那見精就是說能見的意識。「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你的臉雖然發皺,但是這個「能見意識」的性質,也就是意識的見性,未曾發皺。

我們的見性會發皺嗎?當然不會發皺,因為它沒有形體,所以說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它沒有形體你怎麼增減呢?比如說我們體重可以增,為什麼?因為我有具體的身體這個形體。見性雖然存在,但卻沒有形體,因此沒辦法增減,當然也就沒辦法發皺。我們這個能見的屬性(見性)是不變的,不變當然是不生滅法了。「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能發皺的是變化的生滅法,不發皺的當然就不是生滅法了。

變者受滅」,變的話當然會滅了,「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那個不變的,本來就沒有生與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身體是能變的,當然會滅,而見性是不生滅的,你怎麼說不生滅的見性,會受有生滅的身體的影響而壞滅呢?「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如何就相信末伽黎這些外道,他們所說的「此身死後,全部斷滅」的斷滅論說法呢?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王聽了佛的這些開示,就相信自己死了以後,會「捨生趣生」,也就是捨棄今生的軀體,會再轉世投生到一個新軀體。「與會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參會的大眾,明白了佛陀的開示,非常地高興,這種喜悅也是從來未有。我想如果我們明白了,應該也是非常的歡喜,因為對於意識不滅、來生存在,我們也升起了堅固的信心。

佛開示:「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受滅」,變化的當然會有滅的結果,不滅的,本來就不會有滅。通過這個公案,其實佛明確的指出來,,我們的意識的屬性會帶到來生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見性,其實就是前一世的見性,二者為一,並無差別。

通過公案的學習,我們對於見性有了個大致的認識。我們最後,將我們的肉體和我們的見性,也就是意識性,做一個對比,你會發現他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第一個不一樣,肉體有質礙,意識無質礙。

你們看我們的肉體有質礙吧?什麼叫質礙,觸摸的話,有實體有障礙。我們的意識呢?你給我「稱2斤意識」嗎?意識是黃的、藍的、還是綠的、白的?你會發現,我們的意識沒有形體,沒有質礙。但是意識是存在的,如果有人說「意識不存在」,那這句話是誰說的,誰聽得,誰聽懂的,誰回答的?你會發現,都是意識,意識說的,意識聽的,意識理解的,意識回答的,所以說意識是一直存在的。同時,意識和肉體又不一樣,一個有質礙,一個無質礙。

第二個不一樣,意識能感知,肉體不能感知。

說肉體不能感知,肯定有人不承認,他們會說,「肉體能感知,你掐我的胳膊,胳膊疼,這就是我肉體的感知。」但這是不對的,如果你說肉體能感知,我把你的胳膊砍下來,你掐它,它應該還疼嗎?當然不疼了。實際上,「痛」是意識在起作用,肉體只是載體而已。回到剛才說過的根塵識,也就是觸覺(識,功能)通過胳膊(根,器官)來起作用。如果肉體能感知疼痛的話,就很恐怖了,火葬場的屍體(沒有意識的肉體),在被火化的時候,感受到疼痛,都跑出來了。總之,可以肯定不是肉體在感受,而是意識在感受。從而可以明確的得出:意識能感知,肉體不能感知。

第三個不同,意識可以升起念頭,而肉體卻不能。

這個很簡單,我們的心裡會自然的升起很多念頭,而肉體卻不能。我們的肉體能創造念頭嗎?創造不了,有人說能,這顯然是經不住推敲的。從這個,還可以更進一步推出,意識可以升起夢境,而肉體卻不能。

通過以上的推導,我們再來看「物質產生意識,物質決定意識」,你會發現很難成立,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肉體跟我們的意識,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一點點相似的地方都沒有。性質完全不同的東西,如何由甲生乙呢?種下一粒紐扣,如何長成一頭大象呢?!肉體和意識,完全不同,屬於完全不同的兩個範疇的東西。一個是無形的,一個是有形的,一個是能感知的,一個是不能感知的,總之是完全不一樣。再仔細思維一下,我們父母的意識能夠遺傳的話,怎麼遺傳?他們把意識切一半給我們?還是切三分之一,或者用複印機拷貝給我們?這其實根本不可能。大家回去好好思惟體會,這個《楞嚴經》的公案蘊含著深刻的義理。

通過今天的講解,相信大家都能在理論上理解「肉體有生滅的,意識是無生滅的」,在下次課程我們會從事實案例上探討生命輪轉的義理。

阿明 首發於 www.aming.cc

附錄:

《楞嚴經》波斯匿王問佛「心不生滅」公案原文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發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惟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阿明 首發於 www.aming.cc


推薦閱讀:

《椎擊三要訣》《恆河大手印》
恆河大手印 第三講
帝洛巴於恆河畔口授那諾巴之大手印教法
若不曾見九十億恆河沙諸如來者,不能聞此法門!

TAG:恆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