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 沈周《仿倪雲林山水圖》的流傳與影響

[明]沈周 仿倪雲林山水圖卷

33.2cm×204cm 紙本墨筆 首都博物館藏

首都博物館收藏有沈周《仿倪雲林山水圖卷》,雖屬於沈周臨仿倪瓚的畫作,但沈周在臨仿的過程中從構圖到筆墨均帶有鮮明的個人風格,確為沈周「粗沈」的典型之作,此類風格對後世山水繪畫創作影響深遠,值得學界深入研究探討。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自稱白石翁,江蘇蘇州人。明代吳門畫派創始人。畫作有「細沈」「粗沈」兩種風格,畫風沉雄俊逸多書卷氣,是明代文人畫的代表。

一、畫作介紹

1.畫面描述

此卷為錦包首,外籤條楷書題寫「沈石田用倪雲林法,清群簃藏」。畫面舒展開首先是引首「石田逸品」四字行楷書。引首前隔水處有鑒藏印多方,分別為「遊俠處士」朱文印、「願公審定」朱文印、「達受印信」白文印、「吳氏珍藏」「會稽章氏宛委山館鑒藏金石書畫之印」朱文印。

從畫作上沈周自題詩可知圖繪西山秋景,採用倪瓚「一河兩岸式」平遠構圖,景緻簡略,境界開闊。手卷右部近景處繪土坡岸角雜樹,中景為湖心群島,島上殿宇佛塔矗立,遠景為逶迤迷濛群山,水面清寂,不著水紋。山體坡度平緩,類於董巨「饅頭山」體勢。山石用淡墨勾勒輪廓,側鋒折帶皴法,下筆沉厚短促,濃墨隨意點苔。全圖坡岸、山體輪廓線條整飭,筆墨洗鍊質樸,淡墨勾、皴與濃墨點苔相間,畫面墨色層次豐富,並具南方山水簡潔蒼秀之致。上題「知迂的是荊關手,聊復從迂寫素秋。莫道西山無爽氣,我於東野合低頭。長洲沈周畫並題」。下鈐「啟南」朱文印。畫作右側有鑒藏章三方:「六舟在新安所得書畫印」朱文印、「養恬齋」朱文印、「朱之赤鑒賞」朱文印。騎縫章有「之赤」朱文印「談雅軒」朱文印。畫作左下角有鑒藏印五方,依次為:「清群簃鑒賞」朱文印、「曾藏吳拙菴家」白文印、「朱之赤印」朱文印、「留耕堂印」白文印、「僧達受鑒賞印」朱文印。

卷後拖尾有兩段跋文。其一為:「石田先生,九十餘年,名播海內,既沒而名彌重。丹青一紙,購者重若璠璵,其實勝也。此卷以雲林秀潤之趣,兼用意揮灑。展閱時更有一種清逸之致,撲人眉睫,又豈庸夫俗子能得測其涯涘耶。煙霞散吏許松年跋。」鈐「松年之章」白文印。有鑒藏印多方,分別為:「朱之赤鑒賞」朱文印、「碩鄉珍賞」朱文印、「特健葯」朱文印、「願公心賞」朱文印、「六舟在新安所得書畫印」、「孝友傳家」朱文印。

其二為:「石田翁畫不難於卓犖,而難於紆,余平生嘗言倪迂難學,學之終不似。此卷摹擬雲林,而得其疏秀,嘗是萬年得意之筆,觀自題詩可見矣。六舟宜寶之。道光戊戌年十月朔,將往上海,倚裝書此,齊彥槐識於滄浪亭之石枰精舍。」鈐「彥槐之印」白文印,「夢樹」朱文印,「湖山書畫樓」朱文印。

2.鑒藏題跋

本文將按照藏品的裝裱形式:外籤條→引首→前隔水→畫心→後隔水→拖尾的順序分析畫作。此作的題籤、題跋、鈐印為我們提供了收藏、鑒賞者的具體信息。

(1)外籤條

外籤條由藏家題寫:「沈石田用倪雲林法,清群簃藏。」即表明此作的最後一次裝裱當在「清群簃」收藏之時,畫心左下角有鑒藏印「清群簃鑒賞」朱文印。「清群簃」具體為何人的齋館別號,目前筆者還沒有頭緒。但2007年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秋季藝術品拍賣中曾有清代允禧《山莊清曉圖》,畫心也有鑒藏印「清群簃鑒賞」,同時此作的外籤條題寫為「慎靖王山莊清曉圖,清群簃鑒藏」。在此作品鑒藏章的說明中也曾提到「首都博物館《沈周仿倪雲林山水卷》即有該藏印」。用首博此件《沈周仿倪雲林山水卷》印證允禧畫作上的鑒藏印。

允禧(1711—1758),號紫瓊道人、垢庵、春浮居士等,康熙皇帝二十一子,雍正朝封授「多羅貝勒」,乾隆朝封授「多羅慎郡王」。文武雙全,能書善畫,在乾隆朝享有宗室書畫界「宗藩第一」的美譽。

(2)引首

畫作引首「石田逸品」四字行楷書,既無款屬又無名章,難以判斷作者身份。

(3)前隔水

此作曾經重裱,在畫作引首和畫心之間的的隔水處,有一原裝裱處的舊料,說明在此次裝裱之前還有舊裝裱存在。上面有鑒藏印五方,分別是:「遊俠處士」朱文印、「願公審定」朱文印、「達受印信」白文印、「吳氏珍藏」白文印、「會稽章氏宛委山館鑒藏金石書畫之印」朱文印。「遊俠處士」印文典出南朝宋時的何點,何點因率真的個性被時人稱為「遊俠處士」。結合此作的創作時間及篆刻的發展歷史當不能為何點的印章,但明時的梁袠曾刻過「遊俠處士」印文的印章。

「遊俠處士」朱文印下的「願公審定」及再其下的「吳氏珍藏」又不知何許人也。但「達受印信」可以考證出,為清代的「金石僧」六舟,在畫心多方印章中有兩方,分別是「六舟在新安所得書畫印」「僧達受鑒賞印」,拖尾處的許松年第一跋中有「六舟在新安所得書畫印」,在拖尾處的齊彥槐跋文寫道:「石田翁畫不難於卓犖,而難於紆,余平生嘗言倪迂難學,學之終不似。此卷摹擬雲林,而得其疏秀,嘗是萬年得意之筆,觀自題詩可見矣。六舟宜寶之。道光戊戌年十月朔,將往上海,倚裝書此,齊彥槐識於滄浪亭之石枰精舍。」跋文及印文都充分說明此卷的一個曾經擁有者是六舟。僧六舟(1791—1858),俗姓姚,名達受,又字秋楫,別號萬峰退叟、慧日峰主、南屏退叟、西子湖頭擺渡僧、寒泉、同壽、小綠天庵僧等,曾以磨磚作鏡軒、寶素室、玉佛庵、墨王樓、小綠天庵、萬峰山房等作為齋名,浙江海昌(今海寧)人。早年出家于海寧白馬廟,拜松溪老和尚為師,十七歲正式薙染為僧,曾先後住持過湖州演教寺、杭州凈慈寺、蘇州滄浪亭,晚年退隱白馬廟。六舟多才多藝,於詩書畫印,靡不精通,嗜金石,富收藏,精鑒別,刻竹、鑿硯均名重於時,尤擅傳拓,傳拓古器物全形,堪稱一絕,阮元曾以「金石僧」「九能僧」稱之,一時名播海內。結合「六舟在新安所得書畫印」印文所言,此卷當為六舟在新安一帶所得的佳作。

前隔水的最後一方印章是「會稽章氏宛委山館鑒藏金石書畫之印」,說明此卷曾被會稽的章氏收藏於宛委山館。吳昌碩曾有一方印的邊款刻著「仿鑿印為宛委山館主人刻」,說明「宛委山館」主人與吳昌碩同時代,當為晚清、民初時人。

畫作右側的印章除前文提到的「六舟在新安所得書畫印」,還有「養恬齋」、「朱之赤鑒賞」(此印在下段分析)。以「養恬齋」作為齋號的清人,筆者查到有高驤雲、馬錫蕃、桂萬超。

(4)畫心

此作為兩張縱33.2厘米,橫102厘米宣紙連接裝裱而成。畫面騎縫處有「之赤」朱文印和「談雅軒」朱文印。「之赤」印在畫心的中心偏下方,「談雅軒」印下部已經不完整,由此印證畫心經過了截邊。「之赤」朱文印結合畫心和拖尾中出現兩次的「朱之赤印」和「朱之赤鑒賞」朱文印,當為明末的鑒藏家朱之赤。朱之赤,長洲人,字卧庵,喜蓄書畫,精鑒藏,有《卧庵藏書畫目》一卷。騎縫章多為藏家所鈐蓋,且此作中朱之赤多次鈐蓋印章,所以此作在晚明時期的主人有可能是朱之赤。畫作左下角有鑒藏印五方,依次為:「清群簃鑒賞」朱文印、「曾藏吳拙菴家」白文印、「朱之赤印」朱文印、「留耕堂印」白文印、「僧達受鑒賞印」朱文印。除上文分析過的此作的幾位擁有者「清群簃」、朱之赤、六舟外,還有吳拙庵。

吳用儀,號拙庵,清長洲人,其父築遂初園於瀆川,吳用儀購書數萬卷於其中,多宋元善本,與江浙名士流連觴詠。

因後隔水處沒有鈐印,無法提供出有效的信息。

(5)拖尾

此作的兩段題跋分裱於兩張拖尾紙上。前一拖尾紙的紙色晦暗,款屬為「許松年」;後一跋紙色勻凈,款屬為「齊彥槐」。

清嘉道年間「東南四大水師名將」之一有一位許松年(1767—1827),字蓉雋,號樂山,瑞安人。但考其自作年譜和《清史稿》傳,並為找到其有「煙霞散吏」的別號,也在其自書年譜中未見對詩文書畫的記錄。此「煙霞散吏許松年」有可能另有其人。

齊彥槐:(1774—1841),字夢樹,號梅麓,又號蔭三,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清代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嘉慶十三年(1808)召試舉人。明年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江蘇金匱縣知縣,有《衙齋書壁詩》十九首,紀其治績遷蘇州同知,保擢知府,陳海運議於巡嫵,得旨優獎。彥槐之詩,出入韓蘇,尤長駢體律賦,兼擅書法,精於鑒藏。所著有《梅麓詩文集》《海運南漕叢議》《北極星緯度分表》《天球淺說》《中星儀說》。

3.詩文題跋

參照此作中沈周的自題詩「知迂的是荊關手,聊復從迂寫素秋。莫道西山無爽氣,我於東野合低頭」,從詩文分析沈周自認此作臨仿倪瓚風格,而倪瓚是荊浩、關仝風格的延續,是此類型畫風的能手。在另一幅《石渠寶笈》著錄的沈周臨仿倪瓚的山水畫作中題寫道:「雲林在勝國時,人品高逸,書法王子敬,詩有陶、韋風致,畫步驟關仝,筆簡思清,至今傳者一紙百金。後雖有王舍人孟端學為之,力不能就簡而致繁勁,亦自可愛。雲林之畫品,要自成家矣,餘生後二公又百年,捉風捕影安可視之易易而妄作。」也充分說明《石渠寶笈》著錄的那件《仿雲林山水》也與本文所討論的此幅《仿倪雲林山水圖卷》風格是一致的。董其昌評家沈周倪瓚風格的作品「石田先生於勝國諸賢名跡,無不摹寫,亦絕相似,或出其上。獨倪迂一種淡墨,自謂難學。蓋先生筆老密思,於元鎮若淡若疏者異趣也耳」。董其昌認為沈周雖學倪瓚,但與倪迂「若淡若疏」的風格是各有千秋的。

「西山爽氣」典源王子猷,《世說新語·簡傲》「王子猷作桓車騎參軍。桓謂王曰:『卿在府久,比當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視,以手版拄頰云:『西山朝來,致有爽氣』」。王子猷稱讚西山清晨的清爽之氣,而不屑於因軍府俗務。沈周是否借「西山爽氣」之典有所暗指,不得而知。

孟郊(751—829),唐代詩人,字東野,與賈島並稱「郊島」,有「郊寒島瘦」之說。「我於東野合低頭。」說明沈周由畫而詩,認為倪瓚此種「荒寒冷寂」的畫風與孟郊的「清冷寒峻」的詩風是相契合的。

此《仿倪雲林山水圖卷》屬典型的仿倪風格的「粗沈」作品。畫面構圖變倪瓚小景式的「一河兩岸式」構圖為平遠開闊的近、中、遠景,境界更為開闊。畫面的前景即位於手卷右部的土坡岸角雜樹,似與觀者更加接近,中景增添殿宇佛塔等細節,遠景用淡墨直接染就,畫面結構緊湊而充實;筆墨方式變倪瓚的干筆渴墨折帶皴為蒼秀滋潤的折帶、短條皴;倪瓚風格雖經沈周變化,但全卷仍然給觀者以清涼靜謐之感。

雖屬臨仿作品,但沈周對倪瓚風格並不是亦步亦趨地照搬照抄,而是在臨仿中加入了個人的理解,通過《溪山秋色圖》,可以更為全面地理解「粗沈」風格。

《溪山秋色圖》創作於1484年,在畫面右上方沈周自謙的寫道:「筆拙墨澀,不足入目。」雖是謙辭,但「筆拙墨澀」似是「粗沈」的風格追求,用疏朗簡潔的構圖、粗拙的皴法、生澀的墨法營造出不同於精工秀潤的「細沈」的新境界。

二、畫風流變

《明畫錄》中將沈周推為「南宗」山水的代表,明代文人畫的魁首。「敘曰:能以筆墨之靈,開拓胸次,而與造物爭奇者,莫如山水。當煙雲滅沒,泉石幽深,隨所寓而發之,悠然會心,俱成天趣。非若體貌他物者,殫心畢智,以求形似,規規乎遊方之內也。自唐以來,畫學與禪宗並盛。山水一派,亦分為南北兩宗。北宗首推李思訓、昭道父子,流傳為宋之趙幹及伯駒、伯驌,下逮南宋之李唐、夏珪、馬遠,入明有庄瑾、李在、戴琎輩繼之,至吳偉、張路、鍾欽禮、汪肇、蔣嵩,而北宗火朁矣。南宗推王摩詰為祖,傳而為張藻、荊、關、董源、巨然、李成、范寬、郭忠恕、米氏父子、「元四大家」,明則沈周、唐寅、文徵明輩。舉凡以士氣入雅者,皆歸焉。此兩宗之各分文派,亦猶禪門之臨濟曹溪耳。」

文徵明在一幅湯文瑞所藏沈周臨仿王蒙的畫作中題跋:「石田先生風神玄朗,識趣甚高,自其少時作畫,已脫去家習。上師古人,有所模臨,輒亂真跡,然作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始拓為大幅,粗株大葉,草草而成,雖天真爛法,而規度點染,不復向時精工矣。湯文瑞氏所藏此幅亦少時筆,完庵諸公題在辛卯歲,距今廿又七年矣。用筆全法王叔明,尤其初年擅場者,秀潤可愛。」沈周父恆吉、伯父貞吉俱擅畫,沈周學畫於沈貞吉、趙同魯,並由於其曾祖父與王蒙曾有交往,家中收藏有較多王蒙畫作。由文徵明題跋中可見,沈周早年的畫作既已脫去家學影響,而王蒙對沈周影響甚深,這從《廬山高圖》中可以得到證明。「細沈」的根基在於王蒙,畫作精工,多繪崇山峻岭,構圖飽滿繁複,技法謹嚴,皴擦點染間多見王蒙筆意。

沈周自40歲後漸由「細沈」過渡到「粗沈」。而沈周成熟期風格「粗沈」的一個藝術源泉之一即是倪瓚。對於沈周的仿倪,時人多不認同。董其昌曾說「沈石田每作迂翁畫,其師趙同魯見輒呼之曰『又過矣!又過矣!』蓋迂翁妙處實不可學,啟南力勝於韻,故相去猶隔一塵也。」當沈周模仿倪瓚的技法作畫時,他的老師趙同魯認為他「過矣」。徐沁在《明畫錄》中對沈周的繪畫藝術推崇備至,但僅對於他的仿倪,確實不認可的,徐沁認為沈周的山水畫「宋元諸家,皆能變化出入,而獨於董北苑、巨然、李營丘尤得心印。惟仿倪元鎮不似,蓋老筆過之也」。所謂「老筆」與沈周自謙時所云的「筆拙墨澀」應是同一問題,而「筆拙墨澀」正是沈周疏簡粗獷「粗沈」風格的源泉之一。「粗沈」出現於沈周藝術生涯成熟期。「粗沈」用較粗的線條勾皴,皴法來自於董源、黃公望、倪瓚,以粗獷渾厚的方式運用清晰典型的披麻皴、短條皴、折帶皴表現渾厚蓊鬱的南方山水,而其畫的核心是傳達出文人的氣息。「本質上和浙派迥異,又不同於元畫,這就是『粗沈』的獨特之處。」

三、對後世山水畫的影響

「粗沈」畫風對後世山水畫的影響,筆者曾撰寫過《略論「粗沈」畫風對溥儒山水畫的影響》一文。「20世紀30年代的畫壇,最流行的說法是『南張北溥』,即南面張大千,北方溥心畬。」葉淺予也曾撰文《關於張大千》,談到「南張北溥之說是指20世紀30年代中國山水畫的兩大傑出畫家。南張是張大千,北溥是溥心畬」。溥心畬的畫作面貌多樣,溥儒的山水畫形成了多種面貌,一種是北宗風格的山水,淺絳、水墨兼而有之,構圖多雄偉的崇山峻岭,皴法多用小斧劈;另一種由董源、黃公望、王蒙等南宗山水中演化而來,以南宗筆法繪北方山水,用彎曲變化的線條構成山體,皴法多披麻、解索,山上多礬頭;此外還有簡筆山水作品,似源於沈周「粗沈」風格。溥儒此類簡筆山水作品與沈周「粗沈」風格山水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以北宗、浙派思路運用元人筆墨,將倪瓚慣用的「一河兩岸式」構圖繁複化;筆墨上,以爽利濕筆,用折帶、短披麻皴畫出坡石、山峰,濃墨豎筆點苔,橫筆繪中遠景雜樹。「傳統總是有生命力的。它使各個時代的藝術家有平等的基礎上交談,對話,使晚輩有所『神會』,去接受先輩的創作經驗。」溥儒繼承沈周衣缽,並將此類「粗沈」風格的山水畫加以推進,用更加迅急爽利的筆法,滋潤的筆墨描繪北方的山川。變南方坡度平緩的土山為北方峭拔挺立的山峰;變「粗沈」折帶皴、披麻皴、短條皴為更富於彈性的更單純的融合解鎖和披麻於一體的皴法,且勾、皴渾然合為一體。

並不僅僅是溥儒受到「粗沈」藝術的滋養,但因筆者學識、眼界與此文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舉並分析。但《仿倪雲林山水圖卷》確為沈周由「細沈」過渡到「粗沈」的典型之作,值得學界深入研究探討。

【詳見《中國書畫》2017年5期】

本文編輯:歐陽逸川 新媒體編輯:崔漫


推薦閱讀:

九十年代以來的學術紛爭
說一個最近的小想法
學術||靠著這四個人,《英雄本色》才成不朽港片
構建有中國底蘊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2017年全國刑法學術年會綜述

TAG:學術 | 影響 |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