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和菩薩有否差別?

佛和菩薩有否差別? 出處:中國佛教文化網錄入: 管理員上傳時間:2008-06-27點擊次數: 766

  「佛」是梵文「佛陀」的音譯之略,也有譯作「浮屠」、「浮圖」、「勃馱」、「沒馱」的,漢語意思是「覺者」、「知者」、「覺」。佛教徒將「佛」作為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小乘之佛,專指釋迦牟尼,大乘之佛,泛指一切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除釋迦牟尼外, 如過去有七佛、燃燈佛,未來有彌勒佛,東方香積世界有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有寶相佛,西方安樂世界有無量壽佛,北方蓮華莊嚴世界有微妙聲佛等。

  佛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成佛的途徑有四種,

  1.信滿成佛。依種性地的決定,堅信諸法不生不滅,清凈平等,無可願求,這就能信滿成佛。

  2.解滿成佛。依解行地,深刻理解法性無造無作,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無所怖,亦無所欣,這就能解滿成佛。

  3.行滿成佛。依究竟之菩薩地,能除一切無明法障,菩提的願行,都能具足,這就能行滿成佛。

  4.證滿成佛。依凈心地,得五分別的寂靜法智,及不可思議勝妙的功德,這就能證滿成佛。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捶」的音譯之略,漢語意思是「大覺有情」,即「上求菩提(覺悟),下化有情(眾生)」的人,有的譯作「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這些詞太拗口了,有人就簡略地意譯為「開士」、「始士」、「高士」、「大土」,即「發大心的人」。多數人還是習慣用譯音的略稱——「菩薩」。

  「菩薩」原是釋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的稱號,後廣泛用作對大乘思想的實行者的稱呼。有人對崇拜的神像,也稱為菩薩。

  菩薩有五智:一,通達智。能通達覺夢諸法。二,隨念智。能憶持過去的事情而不忘記。三,安立智。能建立正行並修習其他。四、和合智。能觀一切法道隨緣和合。五,如意智。能隨意之所欲而無不滿足。菩薩雖然神通廣大,但畢竟只具備「自覺」、「覺他』,尚缺「覺行圓滿」,因此在佛界居第二等級。

  比如像著名的地藏菩薩,前身曾是一個名叫『光目』的女子,每逢其母亡日,供養一尊羅漢。後來知道母親墮在惡趣,便發誓願說:「我自今救拔一切眾生,一切盡成佛後,我方成正覺。」依此大誓願,得以救拔母親出苦海。而地藏自己,則因人世尚有受苦眾生,地獄尚有各種磨難,自感「覺行尚未圓滿」,所以至今尚未成佛。


推薦閱讀: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五
觀世音菩薩故事:六字大明咒的來歷
郭齊勇:續佛慧命的菩薩——凈慧長老周年祭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第十三集)
菩薩寶典—慧解脫必學的阿賴耶識(完結)

TAG:菩薩 | 差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