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價值體系較量

「建黨90周年理論大家談」系列網上訪談的第二場。  中西方意識形態的鬥爭,本質上是價值體系的較量  張峰認為,當前我國同西方敵對勢力的鬥爭主要集中在意識形態領域。意識形態是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分化的前沿。我們同各種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與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較量。  價值觀問題在美國對外政策中一貫佔有重要地位,正如約瑟夫·奈指出的:「自從建國初期開始,美國人就一直為將我們的價值觀與我們的其它利益相結合而絞盡腦汁。」美國學者J·斯帕尼爾也指出:「我們的政治領袖們反映了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每當他們在執行國家的對外政策中似乎要漠視這些價值觀念時,他們總會受到政府行政部門、國會、反對派以及新聞界人士的批評。」  正因為價值觀在軟實力中的重要作用,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往往以其文化、外交政策為載體,向世界宣揚和推行其價值觀。他們認為,「如果美國代表了其他人想效仿的價值觀,那麼我們領導世界所付出的代價會變小」。  長期以來,美國習慣於將「民主」、「自由」價值觀作為與軍事、經濟相輔相成的稱霸手段。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把向全世界推行美國政治價值觀作為其施政的三大戰略目標之一;美國前總統布希表示要在推行「民主」上加大投入,對中東地區進行「民主」改造。不少西方國家把傳播其政治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作為擴大國際影響的手段。  資本主義價值觀念體系的核心是「個人主義」  張峰指出,資本主義價值觀念體系的核心,是「個人本位」或「個人主義」。它肯定個人生命、自由、私有財產等,是不可侵犯的「天賦人權」,認為社會的一切權力都導源於個人對自己生活的基本權利。只有個人才是實在的,整個社會的結構和關係通過個人之間的交往,特別是通過商品交換來形成。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表現在社會制度和社會規範方面,是反映私有制基礎上的商品自由競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觀念和功利主義觀念。籠統地說,這種強調個人利益和個人權利至高無上的觀念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妥。但由於歷史傳統的不同、國情的不同、社會制度的不同,將這種價值觀移植到中國這樣一樣社會主義的東方大國,卻是不可行的,甚至是災難性的。舉一個例子,冰島議會去年7月27日頒布一項法律,正式承認同性戀婚姻合法。同一天,冰島女總理約翰娜·西於爾扎多蒂率先與她相戀多年的同性伴侶喬尼娜·萊奧斯多提爾完婚,成為合法「夫妻」。這件事情在冰島國內幾乎沒有什麼反對的反應。道理很簡單,根源於長期形成的西方價值觀,個人的權利至高無上,只要不違法,什麼事情都是可以做的,其他人無權利說三道四。試想一下,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中國,該是一種什麼情景。近期,歐洲一些國家的政要性醜聞不斷,卻依然當政,毫無愧疚,根源恐怕也是西方價值傳統對個人權利的這種寬容甚至縱容。  西方敵對勢力推行其價值觀的一個常用手法,就是將西方自由主義的特殊價值和做法,冠之以「普世價值」推上神壇。他們在自由、人權等所謂的普世價值的口號下肆意干涉他國內政,挑動其發生內亂,引起社會動蕩。上溯蘇聯東歐劇變,前至中亞的顏色革命,近到在利比亞的「奧德賽黎明」行動,無不顯示出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潛移默化、推波助瀾、分化瓦解的作用。西方敵對勢力的這種盜用「普世價值」名義的策略,確實很有效,也使得不願唯其馬首是瞻、俯首稱臣的國家和人民處於尷尬難堪的境地:你不承認他們那套價值,你就是不承認普世價值,就是不走人類文明的共同道路;你承認他們那套價值是普世價值,你就得走他們的政治發展道路,國將不國,受制於人。  應對西方價值體系衝擊應具備兩個根本態度  張峰指出,應對處於強勢的西方價值體系的衝擊,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構建起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體系。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正確認識普世價值,或者說普適價值。最根本的態度是兩點:  一是應該承認有人類社會的普適價值。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一切事物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始終處於不斷變化發展過程中,概莫能外。價值問題亦是如此。沒有脫離一切特殊價值而存在的抽象的普遍價值,也沒有不蘊含普遍價值而孤立的特殊價值。普世價值就類似於絕對真理,是由無數相對真理所構成,並且寓於相對真理之中。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已經多次作過明確的表態。2003年在訪問澳大利亞時,胡錦濤主席肯定「民主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2006年在接受海外媒體採訪時,溫家寶總理主張「民主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國家,它的實現形式和途徑各不相同,沒有統一模式。」2007年在兩會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溫家寶總理再次指出:「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平等、博愛等,這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這是整個世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顯然,承認人類共同的普適價值,而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實踐中給予積極回應,是應有的姿態。在實現普適價值例如人權問題上,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沒有輸理的地方,不必諱言。我國連續12年以美國的人權紀錄回應美國對我國人權狀況的攻擊,就是積極的姿態。西方敵對勢力最想看到的就是我們不承認普世價值,這樣他們就有了攻擊我們使我們陷於不仁不義境地的口實。我們不要上他們的當。  二是決不承認西方資本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普世價值。西方資本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真理的成份,也為人類社會普適價值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決不等於普世價值。我們可以學習借鑒,但決不能照抄照搬。特別是在其核心價值體系支配下形成的政治模式,更不具有普適性。在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同志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我們不能把自己的發展模式神化,同樣也不能把別人的模式神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發展道路,是我們得出的必然結論。 有專家認為,民族精神過於寬泛,實際上不存在所謂的中華民族精神。經歷過抗洪、抗震救災等歷史事件,當前的民族精神如何界定較為準確、豐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之間有何關係?對此,張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認識到,我們的民族精神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一些人是否承認,它都是事實。我們中華文明有五千年的歷史,也是人類歷史上是唯一不中斷的悠久文明。這樣的文明,如果沒有民族精神作支撐,是不會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梁啟超先生說得好:「凡一國之能立於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後群乃結,國乃成」。民族精神很重要,關乎民族的興衰成敗。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沒有高尚的品格,沒有堅定的志向,不可能自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弘揚我們民族精神,可以使全體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精神產生髮自內心的禮敬之情和自豪感,從而增強民族整體對民族成員的吸引力;弘揚民族精神,可以激發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增強中華民族成員之間的聚合力,從而使中華民族煥發出強大的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  當然,對於中華民族精神究竟怎樣概括好,是可以研究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把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一個核心「愛國主義」,四個具體體現: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大體上是合適的。但也有進一步個別調整和完善的必要。比如,把「勇敢」作為民族精神的一個表現,就有些牽強。因為中國傳統講「勇」,總是同仁義聯繫在一起的,「仁者必有勇」,在民族危難關頭才主張殺身以成仁,捨生而取義。另者,突出「勇」,也同「愛好和平」有相悖之嫌。建議把「勇敢」替換成「誠信」,表述為「勤勞誠信」可能更好。再比如,講「自強不息」也是對的,但不完整。「自強不息」源於《易傳》,是兩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只講一句不妥,最好概括為「自強厚德」。  面對重大的天災人禍,我們的民族精神就顯示出了其巨大的作用。民族精神,在民族危難之際,總是成為激勵人們起來進行鬥爭的強大精神力量。有人因為其他民族國家在災難面前也有救助活動而質疑我國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作用,是不對的。其實,任何大規模的無私的救助活動都是有精神力量支撐的,在西方國家也許是基督教精神,在我們中國,就是團結統一包括互助的民族精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社會主義制度的力量同樣也是重要的,集中力量辦大事、解難事,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以汶川地震的救災和災後重建為例,其速度、其規模、其力度、其效果,都堪稱人類歷史上的奇蹟,與最近鄰國的救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我們沒有理由說偉大祖國好、社會主義制度好嗎!  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是國家精神的一體兩面,是緊密聯繫的。民族精神只有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時代精神只有與民族精神相結合,才會有穩固的根基。正因為如此,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第二方面的基本內容。任何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時代精神,都需要鑄造一種能夠反映那個時代的主題和要求的時代精神。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實踐,孕育和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偉大時代精神。圍繞改革創新這個核心,時代精神也有著全面的多維表現,其特徵是與時俱進,其本質是以人為本,其要求是確立開放意識與世界理念、自主意識與民主覺悟、競爭意識與效率追求、法制意識與和諧取向,等等。時代精神源於社會的現實要求,反映了人民的真實願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實際展現。

 當前,一些黨員、幹部理想信念動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對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缺乏識別能力,有的甚至還隨聲附和。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全黨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國在領導幹部黨性修養和理想信念教育存在哪些薄弱環節和難點,應如何攻堅?  張峰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正因為如此,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全黨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中之重」。這一要求,有著十分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目前黨內還存在不少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不符合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問題,其中最主要、危害最大的是理想信念方面的問題:一些黨員、幹部理想信念動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對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缺乏識別能力,有的甚至還隨聲附和;有的忽視理論學習,理論和實際脫節,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解決問題能力不強,有的甚至把學習理論當作裝潢形象的工具,沒有真正解決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問題。大家知道,過去一段時間,我國逃往北美和歐洲等地的腐敗官員比較多,攜帶出逃款項也很驚人。這些腐敗官員出逃的具體原因可能是多樣的,但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理想信念方面出了問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對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也缺乏信心,提前為自己留後路,找退路。針對這種現象,我們一方面要加強制度建設,注意對「裸官」的管理,做到防範在先。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從源頭上抓起。這是治本之策。  張峰說,堅定理想信念,除了教育引導黨員著力增強貫徹「四基本」即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之外,很重要的就是要引導黨員、幹部增強「五種意識」:一是增強黨的意識,在黨言黨、在黨愛黨,把黨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為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不懈奮鬥。二是增強宗旨意識,就是要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認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三是增強執政意識,就是要把關注黨的前途命運、塑造黨的執政形象、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執政實踐中,創新執政理念、轉變執政方式,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為人民掌好權、執好政。四是增強大局意識,就是要緊密圍繞黨的中心任務,服務於黨的工作大局,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遵守黨的紀律,始終同黨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五是增強責任意識,就是勇敢擔當起帶領中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黨的事業滿懷信心,以與時俱進、昂揚奮發的精神風貌,埋頭苦幹、精益求精的踏實作風,創造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無愧於人民的一流的工作業績。  堅定理想信念,還要引導黨員、幹部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築牢思想防線,做到「四個劃清」,即自覺劃清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同私有化和單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這「四個劃清」分別關係到黨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是管方向、打基礎的重大理論問題,不能含糊。

推薦閱讀:

海事核心價值體系發布
以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文化 理論頻道

TAG:價值 | 西方 | 價值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