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狗日的中國編劇

熟悉我的老讀者可能清楚,這個號一直以來都在輸出成長類的文章,或者逗比小作文,但我自己的本職工作,是編劇。(十八線)(羞恥)

關於這份職業,包括這份職業在中國的生存現狀,我談得很少。不是因為它的耀眼,我避而不談。恰好相反,這份職業在中國過於黯淡。

屬於中國編劇的黃金時代還遠遠沒有到來。

目前是中國編劇們的中世紀。

從認知願望的優先順序上來講,人們有興趣認識演員,有興趣認識導演,但人們不會有興趣去了解編劇。

不信從步行街上隨便抓幾個人進小黑屋問問就知道,他們可能看過《人民的名義》、《偽裝者》、《甄嬛傳》、《花千骨》,但90%的人不會知道這些劇的編劇是誰。

編劇面臨著雙重的壓迫,一重壓迫來自製作方、導演、大牌演員,另一重來自觀眾。

在製片人那兒有成本壓力,他會告訴你,哪些戲不能拍,有預算掐著。比如小成本的抗日諜戰片,就不能出現飛機大炮,不能出現輪船坦克,子彈射在身上連血包都沒有,於是最終效果假得像小學生做的Flash動畫。

在導演那兒有,有藝術壓力,他會告訴你,哪些戲要改,哪些場戲的味道不對。有的強勢的導演,會死死地壓在編劇身上。

在大牌演員那兒,編劇有改動劇本的壓力。一線演員想法都很多,常常要求加戲,加多了劇本就失衡,加少了人演員不幹。有的女演員對小鮮肉有意思,可能還會臨時要求加吻戲... ...

於是,所有的壓力都轉嫁到編劇頭上,編劇原本想要呈現的東西80%都會慘遭刪改。

邏輯線斷裂、角色人設突變、5毛特效、劇情漏洞、台詞尷尬... ...

這些都是因為編劇迫於各種原因而改的,最後改得TM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的劇本了。

結果戲拍出來了,觀眾一瞅... ...

「這拍的什麼雞巴玩意兒?!」

就目前普遍的市場反饋來看,其中特別有意思的一個點在於:拍得好都是導演、演員屌,拍爛了都是編劇的鍋。

「這編劇太爛了吧?」

「編劇吃屎!劇本都是BUG!」

「編劇腦子瓦特了,這種劇情都寫得出來。」

尤其體現在改編作品上,對編劇來說絕逼是吃力不討好的活兒。

編劇改得不好,觀眾罵編劇傻逼。

編劇改好了,觀眾說:「原作的底子就好,拍出來的一定不差。」

反正,編劇統統靠邊站。

沒鍋還好,只要一有鍋子,編劇都要雙手把它穩穩接住,接受來自各方的指責。

這就是來自製作方和受眾的雙重壓迫。

編劇缺失話語權,導致很多影視劇本在誕生之初就處於先天劣勢的狀態,受到投資人、導演、製片等各方限制。

從劇本階段就開始爛,一爛爛到低,爛到姥姥家。

我見過最誇張的項目,那邊劇組要開機了,劇本還沒出來,這TM還玩個幾把。製作方為了減少損失,只能臨時趕劇本,給半個月的時間,要寫出十六集的網劇劇本。

然後,天曉得製作方竟然從藝術院校拉來十五個學生,硬生生地關在如家的大床房裡面閉關創作。

這種劇本,說得好聽點,糙得像毛玻璃,經不起推敲。說得難聽點,就是一坨屎,一坨由年輕人共同努力完成的大屎。

半個月能指望寫出什麼鬼來?

中國會有導演中心制,會有製片人中心制,會有演員中心制,就是不會有劇本中心制。

美國現在是劇本中心制。《迷失》的編劇卡爾頓·庫思說:「對美劇來說,編劇為王,他們位於一部電視劇所有工作人員的最頂端。」

因此美國電視劇製作的精良程度,堪稱電影級。

這一點,中國電影都趕不上美劇。

看美劇你會有一個感覺,在好的劇裡面挑更好的看。

看中劇你會有一個感覺,只要一部劇稍微良心一點,就能獲得超好的口碑。一眼望過去全他媽爛片,你只能在爛片裡面挑不那麼爛的。

中國觀眾過於饑渴,就像由於丈夫英年早逝所以十年沒有性生活的孤寡女人。

中國近兩年興起了小成本獨立電影,他們都是一批沒有被資方過多捆綁的作者。他們的作品就像法國五十年代的作者電影。風格強,故事佳,舉重若輕,以小見大。雖然稱不上極品,但仍舊能維持在一定的水準線上。尤其是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在這幾年西寧市人民政府和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的推動下,讓人能微微看到國產電影之光。16年入圍劇情長片的作品《八月》、《我心雀躍》、《中邪》、《野長城》,都是質量較好的作品。這批年輕導演本身也是劇本編劇。

《中邪》今年還拿到戛納去放了,幾乎收穫一致好評,成本七萬塊,這不知道要打多少中國爛片影人的臉。在國產恐怖片全線崩盤的今天,《中邪》顯得特別珍貴。

這證明一件事:中國不缺兼顧敘事能力和視聽技巧的年輕創作者,甚至你能看到他們蓬勃的原創性,那種發自民間的原始的張力,他們找到了屬於中國影人自己的敘事方法。不是好萊塢的,不是日本的,不是法國的,不是韓國的,是中國的。

但當下中國編劇話語權的解放,是漫長的,長如一條看不見盡頭的鐵路。

美國那邊,從默片時代編劇一職根本不存在,到有聲電影編劇成為獨立職業,到六七十年代編劇被壓迫,再到如今編劇地位提升,這需要一代又一代編劇的爭取。

中國編劇在目前國內的生態環境里,就跟流浪者沒兩樣,找不到組織,找不到保障,不像好萊塢有實力強大的編劇工會撐腰,寫得不開心了還能搞搞罷工。

《鬼子來了》的編劇史建全老爺子說:「編劇是無中生有,導演是錦上添花。」

其實是在說,編劇乾的是從0到1的活兒,導演乾的是從1到N的活兒。

明眼人都知道前者比後者重要。

可惜真正意識到這一點的人極少。

前些日子,有朋友跟我說想做編劇。

我想借于是之的一句話說:「編劇吧,不是人乾的活兒。」

聽著光鮮,這名兒挺高大上的,能和導演平起平坐,能和大牌演員談笑風生。其實... ...屁嘞... ...騙鬼嘞... ...

說穿了就是個碼字工人。

整天把自己關小黑屋裡寫字兒。

寫到自己懷疑人生,精神炸裂,寫到自己生理失調,頭髮分叉,性向逆轉,繁殖能力低下... ...

中國電視劇的年產量在400~500部左右,最後能拍出來的只有200部,能播不能播那還是後話。

業內人士會比較清楚,中國電視劇正面臨一個很嚴重的失衡狀態:庫存積壓嚴重,產量過剩。

房地產有中央幫忙去庫存,影視業都是私營老闆,沒這福利,到最後很多編劇花了半生心血寫的劇,可能連和觀眾見面的機會都沒有。

說一故事:

認識一女編劇,快四十歲了,因為編劇事業,放棄家庭,孩子都沒時間管。結果孩子抑鬱了,說媽媽不要我了。丈夫回家,打開燈一看,娘兒倆抱作一團,在地上大哭。

再說一個:

有一男編劇,四十好幾,搞編劇搞了半輩子,有不少作品,但依舊沒名氣。好不容易去年寫了部劇,請到當紅小鮮肉來演,本來某個省級衛視說要買,結果人又不買了,這下虧大發了。男編劇就操了,精神受到嚴重打擊。你想想啊,不是年輕人了,都快四十了,也不出名。為了干編劇,也沒結婚,還在北京租房子住。那種心焦,不是常人能夠體會的。

專業院校畢業,像北電、中戲、上戲畢業的,10個裡面能出3個編劇就謝天謝地了。光這3個,還沒法保證干到三十歲,說不定人兒干到三十之前就做不下去了。

這飯碗,沒穩定收入,沒五險一金,自己繳金還得家裡→社保中心兩頭跑。花半年時間寫個劇本還可能被影視公司坑,什麼項目打水漂,什麼訂金不付,什麼尾款無限期拖延,都太常見了。

編劇行業會出現三種人:

1、掛羊頭賣狗肉的,沒啥代表作品胡亂吹逼,拿個青年編劇頭銜到處騙錢到處約炮到處出書開講座,實際沒寫出過什麼正經東西。你問他什麼是三一律,什麼是好萊塢經典敘事,他一臉懵逼,然後笑笑說兄弟晚上一起去後海喝酒。

2、坐不住冷板凳的年輕人。他們可能看過1000部電影,他們的心裡都有一個樸實無華的電影夢。嚷嚷著要做編劇,結果做了半年,發現這行竟是這麼操蛋,想出名太TM難了,於是果斷轉行,去考公務員。

3、匠人、瘋子、故事手藝人。

在中國編劇這條路太難走,難走到你可能窮盡半生也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榮耀、地位、認可、存在感... ...

能撐到最後,發光發熱的,都是些敬業的瘋子、神經病、故事狂魔、近乎苛刻到病態的完美主義者。

他們能堅持,無非是出於對劇本有著無法自控與抑制的愛。

這些愛是洶湧的、燙手的。

這批狗日的鳥人,是中國影視業的真正希望。

推薦閱讀:

老外在中國:輕鬆掙錢、泡妞!
中國人的收入差距真的大了嗎?
中國電影里的那些「鬼」,都是怎麼消失的
「泡妞學」在中國成產業 專家月入30萬 |泡妞|產業
心痛!「千瘡百孔」的龍門石窟,中國最扎心的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TAG:中國 | 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