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
一、只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能救中國
自近代以來,中國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成了西方列強瓜分的對象,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1949年,中國人民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了28年的艱苦奮鬥推翻了壓在身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從此走上了復興的偉大征程。社會主義新中國一改舊中國任人宰割、欺凌的屈辱地位,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成為當代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人類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靠什麼思想武器取得了民族獨立的偉大勝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巨大成就?靠的是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而不是靠中國的傳統思想,不是靠孔夫子。近百年的中國歷史已經證明,靠中國的傳統思想,靠孔夫子,既不能取得民族獨立和實現社會現代化,也不能實現中國文化的復興。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同匡亞明談論孔子時指出,孔子的確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他思想中有消極的東西,也有積極的東西,只能當作歷史遺產,批判地繼承和發揚。對當前革命運動來說,它是屬於第二位的東西。第一位的、用以指導革命運動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重慶(國民黨政府所在地)方面正在大搞什麼「尊孔讀經」,他們靠孔夫子,我們靠馬克思,要劃清界線,旗幟鮮明。[參見匡亞明《孔子評傳》,齊魯書社1985年版,第474頁。]當然,儒學在今天以至以後的歷史發展中仍有其價值,不會因社會現代化而中斷。傳統的儒學(道家學說、佛家學說也一樣),只有立足當代中國和世界的現實,吸取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世界先進文化,與時俱進,進行自我革命,弘揚其積極內容,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服務,才能獲得新的活力,轉化為當代的新形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部分。事實上,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為中國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毛澤東思想將中國思想文化提升到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需要民族獨立,需要馬克思主義。
近代以來,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的先進分子認識到靠中國的傳統思想、靠孔夫子救不了中國,於是便轉向西方國家尋找救國真理,轉向西方的德、賽兩先生。他們滿心以為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文化可以救中國,但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習西方的迷夢。現代中國需要德、賽兩先生,需要科學、民主、自由、人權,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資產階級自由主義以及西方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則行不通。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影響下,先進的中國人便轉向俄國,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一經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那些迷信西方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的人,很有必要重溫一下中國人尋找救國真理的歷史,重溫一下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就會重蹈歷史舊轍,就會走回頭路,付出難以估量的代價。
為什麼中國的民族獨立和社會現代化這兩大歷史任務的完成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武器?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雖然產生在西歐,但它是世界歷史的產物,是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經驗和人類文明成果的總結和概括。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的最一般發展規律,是普遍真理。它是現代最先進的科學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的理論,是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中國社會需要馬克思主義,中國人民歡迎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無論用儒家思想來拒斥馬克思主義,還是用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理論來反對馬克思主義,都違背時代潮流。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丟不得,丟了就要亡黨亡國。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它的生命力在於與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並為人民群眾所掌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在同教條主義的鬥爭中逐漸形成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中國的現實實際和歷史實際,逐步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和建設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從而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改變了中國的面貌。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一個歷史過程,中間有曲折,有錯誤,付出過巨大的代價。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證明,教條化的馬克思主義救不了中國,只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
二、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重要性
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生根、開花和結果,要中國化,就不僅要與中國的現實實際相結合,而且要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相結合,要向中國文化學習,要從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在這方面毛澤東堪稱典範。
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毛澤東,固然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對「尊孔讀經」逆流的批判,但他也善於向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上世紀30年代,毛澤東在延安指出,孔夫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他在抗大的講話中提出要向孔夫子學習,設想在三四百學員中可否出幾個孔夫子。他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號召全黨在研究理論、研究現狀的同時,還要研究歷史,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他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幫助的。」[《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5頁。]1943年,中共中央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秀傳統的繼承者,把一切優秀的傳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聯的東西,而且將繼續加以發揚光大。中國共產黨近年來所進行的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的整風運動,就是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2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頁。]毛澤東本人博古通今,對中國歷史文化有深入的研究,這是他能成功地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條件之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中國的現實實際和中國的歷史文化三者相結合的產物,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劉少奇在中共七大的報告中指出:毛澤東思想是「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方法,概括中國歷史、社會及全部革命鬥爭經驗而創造出來」,「是中國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現和理論上的最高概括」。[《劉少奇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4、335頁。]
應該說,毛澤東思想中的有些內容並非來自馬克思主義,而是直接源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中國傳統文化是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來源之一。產生於西方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東方相對落後的中國開花結果,這固然主要是同20世紀中國和世界的現實形勢有關,但也與中國是一個具有豐厚歷史文化遺產的國家有關。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抵制共產國際和斯大林在中國革命上的錯誤,之所以能打破帝國主義和大國主義對新中國的侵略、干涉和封鎖,獨立自主地進行革命和建設,主要是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所以,必須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相結合。
在文化問題上,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與融合,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學習、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是人類文化交往的一個普遍規律。如果我們從整個人類文化的交往、發展看,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主要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孔夫子是古代東方文明的主要代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馬克思與孔夫子相結合,實質上是東西兩大文化、兩大文明的結合。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就是這一結合的產物。我們在強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時候,還應該強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踐的統一」的內涵不能完全等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不只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的現實實際結合,而且還包括與中國歷史文化實際相結合。這兩個方面,雖然前者是基本的,但後者也不可或缺。
長期以來,由於我們在強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時候,忽視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實際的結合,造成我國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者對中國自己的歷史、哲學、文化缺乏應有的學習和研究。為此,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上,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研究不同民族之間文化交往的規律;全面理解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正確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意義,加強對中國歷史、哲學、文化的學習與研究。
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關鍵在立足現實的總結和概括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如何結合?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就哲學而言,較為流行的理解和做法是在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時,引證一些中國古代的思想資料,藉以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普遍真理性;或者是以現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框架,去整理、剪裁中國哲學。但這種做法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哲學關係的理解上是片面的,實質上是把博大精深的中國哲學當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註解和證明。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應理解為:立足當代中國和世界的現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進行總結和概括,以有利於對實踐的指導,並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我們常說,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就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歷史產物而言,可以這麼說。但決不能由此推論出馬克思主義理所當然已包含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更不能用中國歷史上的思想資料去證明馬克思主義已包含了中國智慧。無論是馬克思、恩格斯,還是列寧,他們都很關心中國,很關注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但由於受歷史條件的制約,他們對中國歷史、哲學、文化的了解是有限的。從這一點講,馬克思主義主要是西方文化的總結和概括。李約瑟提出的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源於中國的觀點難以成立,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對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存在雙重誤解。筆者以為,把中國智慧、中國歷史文化的精華融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任務,主要是由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來完成的。
如何立足當代中國和世界的現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進行概括和總結,這是一個偉大的永無止境的歷史工程。在這方面,毛澤東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意見,並在實踐上取得了成功。我們應該從毛澤東的理論與實踐中,去尋找寶貴的啟示。
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個內容異常豐富的多層次、多方面的複合體。其中最深層的、具有永久價值的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推動民族發展的精神動力。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命脈,它只能不斷豐富和發展,不能中斷。倘若中斷了,那這個民族就滅亡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相結合,從根本上講,就是與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相結合,就是吸取、融入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同時又賦予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以新的活力和新的內容。只有做到民族精神方面的結合,馬克思主義才真正內化成了中華民族的靈魂,才真正地中國化了。
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什麼,它包含哪些內容?這是一個「見智見仁」的複雜問題,因論者的社會環境、政治立場、思想傾向、學術觀點、個人的氣質和品性等不同而不同,也很難用一兩個命題或判斷表達。筆者認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主要有:獨立自主、維護統一的愛國精神;自尊自信、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與時俱進、日新變革的創新精神;崇實求真、經世致用的實事求是精神;天下為公、公而忘私的精神;協和萬邦、愛好和平的精神等。這些精神互相依存、互相滲透,融為一體。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正是這種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才使中華民族能戰勝千難萬險,綿延不絕,開拓創新,屹立於世界東方,為人類作出了貢獻。在20世紀,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繼承和弘揚了這些民族精神。毛澤東思想中最根本的、最寶貴的、最具有永恆價值的就是這些精神。中華民族的復興靠的就是這些精神。
中國歷史文化優良傳統甚多,因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優良傳統相結合亦有諸多方面,在此僅舉重視人生修養和主觀世界改造一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注重徳治,注重修身、正己,形成了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哲學和倫理哲學。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批判地吸取了其中的積極思想,在黨的建設方面重視思想教育,重視黨性修養和主觀世界的改造,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保證了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和黨的任務的完成。由於中國特殊的社會條件,中國共產黨的黨員出身於工人階級的是少數,絕大多大數成員來之於農民和其他小生產者、知識分子。中國共產黨主要長期在農村分散的環境中從事革命活動,要在這樣的環境中把黨建設成為無產階級政黨,
在有些外國人看來,這簡直不可能,但中國共產黨做到了。之所以能做到這點,除了有正確的路線外,很重要的一條靠的是中國共產黨特有的黨性修養。而這一條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修養論相結合的產物。
至於對中國歷史經驗的總結與借鑒,對哲學、政治、軍事、經濟、教育、歷史、文學、藝術等具體領域的批判繼承,對神話傳說、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思想資料和古代語言的運用,毛澤東做了大量的工作,有許多精闢獨到的思想。許多研究論文和著作對此都有所論述,故在此從略。
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上,絕大多數研究者只注意兩者相一致、相契合方面的結合,而忽視了兩者各自特有、互通有無、互補相成方面的結合。其實,就文化交往而言,兩者各自特有、互通有無、互補相成方面的結合更為重要,更有價值。從哲學上講,中西哲學各有特點。有些內容,西方哲學講得充分,十分發展,中國哲學則鮮有論及;而另有些內容,中國哲學講得充分,十分發展,西方哲學則鮮有論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是西方哲學的總結和概括,因而對中國哲學中某些特有的內容就鮮有論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相結合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對中國哲學中特有的而馬克思主義哲學鮮有論及、甚至無有論及的合理思想、命題和概念的吸取和改造。這種結合需要對中國哲學做深入的研究、發掘,從中概括和提煉出中國哲學中特有的珍品。
總之,不能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相結合」簡單地理解為引用中國歷史文化的思想資料來注釋和證明馬克思主義是普遍真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也應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總結和概括。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應當是中國歷史文化優秀傳統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四、警惕中國傳統文化消極因素的滲入
任何民族、國家的文化都是一個矛盾的複合體,中國傳統文化也不例外。它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既有優良傳統,也有不良傳統。即使是精華、優良傳統,也受到歷史條件和階級的限制,不可照搬、照抄,全盤繼承。事實上,精華與糟粕,常常是交織在一起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人們對精華與糟粕的認識和區分也是相對的,存在著把糟粕當精華或把精華當糟粕的可能。
在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時,我們應當承認,毛澤東晚年犯錯誤的一個思想文化原因,是他的思想中滲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消極因素。例如,平均主義在中國歷史上根深蒂固。「均貧富」的思想反映了農民小生產者的平等要求,成為歷史上農民起義的思想武器。「均貧富」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平等觀念有類似之處。因此,在20世紀初,梁啟超等人曾把它視為社會主義之濫觴。在很長時期里,毛澤東對科學社會主義與小生產者的平均主義的界限是比較清楚的。他反對絕對平均主義,反對農業社會主義,反對民粹主義。但在晚年,平均主義思想也反映到他的頭腦中,並且與歷史上的平均主義聯繫起來。他推介《張魯傳》所記「五斗米道」的做法、不滿八級工資制,即為例子。
當今社會上存在一種尊孔讀經熱、國學熱,但是我們一定要十分警惕中國傳統文化中某些消極因素對馬克思主義的滲入。做到這一點的重要前提,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要有一個全面的、清醒的、實事求是的認識,要防止以實用主義的態度對待歷史文化,防止把糟粕當精華,防止在一種傾向下掩蓋著另一種傾向。在高揚民族精神、繼承優秀傳統時,我們不要忘記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不利於現代化的負面因素,有了這種警惕,頭腦就會更加清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可以得到健康的發展。
推薦閱讀:
※郭沫若同志手跡《蜀道奇》下集,傳播中國書法,傳承經典文化
※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深入解讀三教歸一觀念
※第七十八章: 柔弱
※第五章:守中
※《爸爸去哪兒五》為什麼華人普遍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傳統 | 傳統文化 | 傳統 | 馬克思主義 | 中國傳統文化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