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效民:「中山裝」不只是服飾(南方都市報 2009-10-18)
托物言志
◎智效民山西作家
中山裝,顧名思義,與「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有關。
據《中華文化習俗辭典》介紹:中山裝是「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易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隆生裁製出的一種服裝式樣」。
這裡提到的黃隆生,是一位越南華僑。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籌組興中會,來到他開的洋服店購物。當他得知這個顧客就是孫中山時,當即要求加入興中會。
中山裝本身具有簡便、實用等特點,再加上是孫中山設計,因此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流行起來。1912年,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將它定為國服,並賦於新的含義:正面的四個口袋,象徵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義、廉、恥;口袋蓋的「倒筆架」形狀,表明「以文治國」的堅定決心;前身的五枚紐扣,象徵五權分立的政體設計;袖口後面的三粒紐扣,標誌著三民主義的立國精神;下翻封閉式衣領,顯示了嚴謹治國的管理理念;後身沒有西裝式縫線,隱含著和平統一的民族大義。
從這些解釋中,可以看出中國人對「衣冠服飾」有多麼重視。漢語中「領袖」一詞,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另外,清兵入關後,厲行「易服剃髮」政策,因而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暴行。辛亥革命後,當然也要在「衣冠服飾」上來一場革命。於是,男人要剪辮子,有人說革命要「從頭開始」;女人不再纏足,有人說革命要「從腳開始」。看來,只有把中山裝定為國服,才算是從上到下、徹頭徹尾的革命。
從此之後,中山裝便成了一種頗具特色的「政治圖騰」。蔣介石喜歡穿它,表示自己是革命「領袖」。毛澤東喜歡穿它,也有同樣的含義。不同的是,對於男性來說,民國時代除了中山裝以外,還有西裝和長袍馬褂等服飾;但是到了1949年以後,中山裝卻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直到改革開放以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因此,西方人把中山裝稱為「毛裝」,是有其道理的。
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教授陳春生在其《台灣憲政與民主發展》一書中專門列有「如何向貪瀆開刀」一節,其中談到當年台灣人對中山裝的解讀,頗有意思。該書在台灣出版,大陸不容易看到,故照錄如下:
貪瀆歪哥文化,在日據時代的台灣是幾乎不存在的,國民黨撤退來台,公務員穿「中山裝」(其實就是「列寧裝」),口袋特別大,台灣人特別好奇,想不通衣服竟然需要附制這麼大口袋幹什麼?後來發現辦事須「紅包」,有錢好辦事,於是管那口袋叫「中山袋」;稱「三民主義」為「三面取利」(引者按:可能是閩南語的諧音吧),心裡很瞧不起政府官吏,連帶也看不起外省人。其實並非所有外省人皆壞人,那些貪官污吏顯然是「害群之馬」。
書中還說:「國民黨自中國大陸帶來的貪瀆文化,目前已污染了整個台灣社會,貪污已不分省籍了。」這本書是1996年出版的。如今陳水扁東窗事發,被判重刑,正好被作者言中。
因此,作者在書中向大家提供了「使公務員不能貪瀆」的四條建議:一、在實行公職人員財產申報的同時,還要徹底追查他們的財產來源,並重申「肅貪行動」沒有「不溯既往」的法理。這就是說,只要有貪瀆行為,就一輩子不得安寧。二、為了避免公務員謀取私利,應該對他們的生活給予合理照顧,尤其是對「國民住宅問題要設法解決」。三、凡事要公開透明,使主事者沒有黑箱操作餘地和以權謀私的機會。四、公務員一旦違法,罪加一等,並且要追繳貪瀆所得,將其充公。不能讓他們以坐幾年牢的「成本」來換取巨額的財富。
http://gcontent.nddaily.com/e/d5/ed519dacc89b2bea/Blog/7be/955d95.html
推薦閱讀:
※Sign of the Times
※肆 清明 ·都市周報
※都市裡的百畝葵花海
※都市麗人(180P)
※純簡派都市女性 用著裝說明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