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不是和父母沒話說,是自私地覺得他們不中用了

同事小朱最近一臉愁容:

「我媽退休了,說要來北京陪我幾個月」

「我媽一來,我連自由都沒了!」

「關鍵我我跟她沒話說啊,她什麼都不懂!」

三個月,你跟父母通過幾次電話?

小朱的答案是:16個。

這其中,只有2個是小朱主動打過去的,其中一個還是問媽媽要錢。

日本有一本書,名叫《別以為還有20年,你跟父母相處的時間其實只剩下55天》。

這不是危言聳聽,書里給出了詳細的解釋:

假如你的父母現在60歲,父母餘下的壽命平均按20年算,一年的假期總共見個6天,一天就算見11個小時, 那麼我們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只有1320個小時,20×6×11=1320小時=55天。

只有55天,但是我們和父母是什麼狀態?

有人說:「我想要父母給的錢,卻不想聽他們嘮叨。」

小朱來北京工作,媽媽天天都會給她發微信:

「忙什麼呢?」

「下班了嗎?」

「吃飯了嗎?」

「天氣冷嗎?」

……

小朱覺得媽媽談的都是些雞毛蒜皮沒營養的話題。

「我媽特啰嗦。」

對於媽媽的問話,小朱往往用最簡單的「嗯」、「好的」、「吃了」來回答,而且堅決不引起新的話題,以免「什麼都不懂的媽媽問東問西」。

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小朱會很積極主動的發很長的微信給媽媽:

「又要交房租了,押一付三,這個月手機壞了剛換了手機,卡里沒錢了,媽,給我打點錢吧。」

這時候媽媽的話反而少了:

「嗯。」

手機簡訊滴滴響,銀行卡里又多了錢。

女子啃老被拒絕,喂水銀弒母

拒絕和父母一起逛街,拒絕和父母一起旅遊,拒絕和父母的深度溝通,可就是絕不拒絕父母給的錢。

漸漸老去的父母於你而言,似乎只是一台會嘮叨的提款機。

最後你發現,跨越代溝的不是感情,是金錢。

離家以後,你最怕的就是父母的「尬聊」。

偶爾,你會覺得心有愧疚,撥通電話準備安慰一番,可是電話那頭亘古不變的關心:「吃的好嗎?睡得好嗎?工作忙嗎……」又讓你覺得和他們「無話可說」。

你覺得你離開家,就是真的「獨立」了。

但是一遇到與「錢」有關的問題,你就還是急不可耐地躲進爸媽撐起的避風港。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啃老買房並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爸媽至少給拿個首付,最好能付個全款。

可是就在這套父母投資的房子里,有多少人會為父母留一個房間呢?有多少人會邀請父母去家裡住呢?

官方數據顯示,9月深圳新房成交總量達4060套,兩房戶型就佔了2222套,比例達55%;三房及以上的成交量卻只有1174套。

看到這裡,第一反應肯定是因為房價太貴,年輕人買不起。

可實際上兩戶型和三戶型的差距還不止於此,有網友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想法:

「若是購買兩房,即使與老人同住也是階段性的事情,孩子還小的時候老人可以幫忙照顧;但孩子長大後總需要自己的房間吧?三代同堂就不方便了,老人得騰出房間給孩子。但如果是三房,想不跟老人同住都找不到理由。」

爸媽捧出所有積蓄的時候想的都是你,而你一邊拿著錢,一邊卻把他們關在了家門外。

「獨立」出來的年輕人,最喜歡不耐煩的和父母說不。

「爸媽,你們別再幫我洗衣服做飯了。」

這看似一句為他們好的話,實則像是對他們判了死刑。

你並不知道,或許他們覺得這是他們唯一能幫你做的事。

所有的拒絕,其實都在告訴爸媽:你們老了,不中用了。

沒有什麼比讓父母覺得你不再需要他們更殘忍了。

而你最後還要補上一句:我這都是為你們好。

網易短視頻欄目《說說而已》上有人問馬薇薇:我媽媽喜歡穿小妹妹的衣服,我覺得每個年級都有每個年紀的美,追求與自己年紀不相符的美是不太好的。可是我該如何去改變我媽的觀點?

說法家這樣解答:到了什麼年紀,就該穿這個年紀的衣服,你有沒有覺得,這種句式好熟悉啊?

當同樣的句型,用在你身上的時候,你怎麼想呢?所以,人啊,實在天生就是一種,只看得到自己的生物。

是啊,你不是最討厭那一句「我是為你好」嗎?

可是不知不覺中,長大後「你」就成了「我」。

每一個在外無憂打拚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懂事」的父母。

《槽值》前段時間發過一篇文章,名為《太懂事的孩子,大多活得不幸福》。

懂事的孩子不爭不搶、不哭不鬧、不給「大人」添麻煩,不敢自私,不敢任性,不敢不懂事。

對於年邁的父母來說,子女不就是他們的「大人」嗎?

媽媽從來不直接給打電話,有事問我也要先通過微信問一句「在忙嗎?」

已經老花眼的媽媽,練就了秒回我微信的技能。有一次回家,我爸說:「你媽給你發完了微信,就一直攥著手機,上廁所都要我給她看著,生怕錯過了你的信息。」那一瞬間,我好難過也好羞愧。

當父母對你小心翼翼,不是因為怕你,而是他們把你看得太重太重了。

父母不思念兒女嗎?可他們卻說「如果你忙,就別回來了,我們都挺好的。」

他們努力了一輩子,想為你遮風擋雨,可是現在他們老了,拼不動了,還生怕成為你的負擔。

央視曾經播過一則公益廣告《老爸的謊言》,講的是女兒給老爸打電話。

電話里他告訴女兒,自己和老朋友出去玩,還排節目,從早忙到晚,一點兒都不悶。老伴出去跳舞了,不方便接電話。可是鏡頭掃過之處,卻都是老爸孤獨的身影和無盡的盼望與落寞。老伴生病住了院,他每天送飯去照顧,他沒有告訴女兒,只是讓她別擔心,好好工作。

《暗戰》的作者麥家去上《朗讀者》,讀了一封寫給兒子的信,他聲音微顫,讀得很動情:

「兒子,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你已在我萬里之外,我則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們太小了,但我們不甘於小,我們要超過地球,所以你出發了。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

念完,董卿上來打趣他說,「麥家老師,你通篇都特別完美,通篇都是最真實的情感,只有一句話是假的——我不想你。」

麥家《朗讀者》

從小到大父母對我們說過太多謊話。

「我最愛吃的就是魚尾」

「來吧,我背得動你」

「我不想你,你也別想家」

「工作忙,就不用來電話了」

「我每天都可忙了,有好多老夥伴」

「不用擔心我,我一點兒都不悶」

小時候我們不懂,以為母親真的就喜歡吃魚尾,以為父親力大無窮背著我就真的不會累。

可是長大了,我們還聽不出父母的謊話嗎?是真的聽不懂,還是為自己的自私找個借口?

不要再安慰自己,父母自己也可以過得很好;不要再安慰自己,等有錢了就去孝順父母;不要再安慰自己,等有時間了就回去看父母;不要等到父親已經老得像一個影子的時候再去擁抱他,你抱不到了。

我們常常許諾「等我長大了會照顧你們」、「等我有錢了就帶你去旅遊」、「等我有時間就回來看你們」……可是等你真的長大了、有錢了、有時間了,你還有機會嗎?

我們最常聽到的與父母沒話說的原因是:父母的思想已經跟不上時代了,他們什麼都不懂,完全聊不到一起去。

當你嘲笑父母的思想與生活過時且無聊時,可曾想過,在你牙牙學語的時候,在你不會吃飯的時候,在你鼻涕流到臉上的時候……你的父母有沒有因為你的幼稚低能而嘲笑你是個小傻瓜,覺得跟你聊不到一起去而不願理睬?

他們沒有,他們用你想像不到的耐心,教幼小的你認識這個新奇的世界。

你的父母並不比你有經驗。你會第一次離開家,第一次去面試,第一次參加工作;他們也是第一次離開兒女,第一次50歲,第一次覺得不被需要……

每個人都有跟不上這個社會的時候,你是在長牙前,他們是在掉牙後。

成熟不是你擁有得越來越多,而是你開始想要給予。

疏遠父母,和父母沒話可說,不是你成熟的標誌,而是你成熟外表下,最後一塊任性的土地。

你會特意誇女同事新做的髮型多麼漂亮,但你卻沒有興趣誇一誇媽媽新買的衣服;

你可以聽男朋友講你根本聽不懂的遊戲,卻沒興趣聽爸爸講他昨天釣的魚。

在外求學、工作的我們,面對領導、面對朋友、面對戀人……我們努力保持情商在線,甚至可以和陌生人侃侃而談,努力讓彼此都不尷尬,聊完還互相掃個微信,萬一以後有事相求。

可怎麼一面對父母,我們的情商就突然掉線了?

所以你和父母之間,不是沒話說,只是你不想說。

因為你自私地覺得,他們老了,不中用了。


推薦閱讀:

辯論題目:災難中的自私應該受到譴責 論述理由?
身邊的人都說我自私改怎麼改呢?女友也說我身上最大的缺點就是自私。
和自私的人做朋友是一種什麼體驗?
媽寶男已有新歡,我要怎麼走出去?
老人都是懷疑兒女的嗎?

TAG:父母 | 自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