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佔中」一周年回顧:這場佔領是不是「顏色革命」/港媒反思八大警示
子思 時政觀察者 發表時間:2015-09-28 09:23:50
一年前的今天,香港街頭的悲喜劇正式上演。
從9月28日躊躇滿志地上街,到12月11日意興闌珊地撤離,持續79天的」佔中」行動,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香港政府報告曾提到,梁振英需每日就佔領行動向中央彙報最新情況,習主席對「佔中」各個方面的事態都很了解。回想那段時間,西方媒體的眼睛也幾乎都盯著「佔中」。
如今一年過去了,黃之鋒等人宣稱要繼續發起的佔領運動,還沒有下文。相比之下,香港市民更關心的是旅遊業、零售業什麼時候能恢復正常。「佔中」已經完全失去民心,這也意味著這場打著「民主」旗幟的「顏色革命」徹徹底底地失敗了。
「佔中」失敗後,佔中者打包回家
回顧「佔中」爆發的台前幕後
縱觀發生在各國的「顏色革命」,總少不了西方勢力的參與。美國人士傑尼·夏爾普(Gene Sharp)指導過各大洲的「顏色革命」,2011年埃及爆發顏色革命時,傑尼·夏爾普領導的「愛因斯坦研究所」就曾廣泛散發阿拉伯文的「埃及革命行動手冊」,直接推動了「革命」進程。
同樣地,香港的街頭也暗通大洋彼岸的美利堅。「佔中」爆發前,傑尼·夏爾普就派了人員前來贈送他的已經翻譯成中文的顏色革命理論書籍。除了送書,他們還直接對相關人員進行了非常詳盡的培訓,包括如何組織行動、如何對話警察、如何防範清場……甚至細緻到選擇抗爭口號、提供飲水食物、安置帳篷,真可謂操足了心。
不止如此,美國政府資助的「國家民主基金會」(NED)自1995年起就開始資助香港的反對派組織,多年來資助逾395萬美元(逾3000萬港元)。2014年上半年,NED的負責人路易莎·格雷夫就與「佔中」的「靈魂人物」見面,密謀「佔中」事宜。美國駐港總領館官員丹·蓋瑞特也曾公開表示,「華盛頓要求繼續在香港推動民間、社會力量爭取民主訴求運動,尤其是推動青少年在社運扮演先鋒角色……美國會保護學生領袖,包括赴外國留學、定居。」
「佔中」爆發後,西方媒體很快行動,集體幫「吆喝」:
英國《獨立報》等立即以「雨傘革命」為封面、標題進行報道;
《經濟學人》封面以「黨對人民」(The Party vs the people)為大標題,副題則為「共產黨……這次必須更明智決策」;
法國第一大晚報《世界報》發表社論,直接把它上升到「對抗北京的民主運動」;
美國《時代》周刊更將「佔中」學生領袖之一的黃之鋒評為「年度最有影響力青少年」,在封面對其大肆炒作,隨後,美國《外交政策》也將黃之鋒評為年度「引領全球的思想者」(Global Thinkers)。
黃之鋒登上《時代》封面
這些鼓勵給了「佔中」者莫大的力量。儘管,先有市民跑步上中環反對「激進派搞亂社會,也不能忍受外國勢力干預香港事務」,後有183萬簽名讓「佔中」者回家。
就連明星們也看不下去,成龍、陳小春、王晶、庄思敏等人均公開表示反「佔中」。
同時,民調數據顯示,有近五成半受訪者反對「佔中」行動,83%的人認為應該停止「佔中」行動,68%的人贊成政府清場。
但「佔中」者卻執意維持香港街頭的熱鬧,忽視給經濟社會帶來的巨大損失。對民意如此置若罔聞,恰恰暴露了「佔中」打著「民主」旗幟行「顏色革命」之實的本質。
「佔中」的失敗
2014年11月,一場蔓延全美的騷亂開始萌芽。11月24日,槍殺黑人布朗的白人警察被大陪審團認定使用武器合法,不予起訴。這一裁決引發了全美抗議,規模一波大過一波。
弗格森騷亂爆發後,西方媒體的注意力不再牢牢盯著香港,而全部轉移到這場衝突上。美國自顧不暇,無心再援助「佔中」行動。還在中環安營紮寨的「佔中」份子,就像音樂被突然掐斷的廣場舞者,意興闌珊,不少人借著警方清場的台階就此撤離。
緊接著,「不服輸」的香港學生上演苦肉計,鬧所謂的「接力絕食」。黃之鋒發布近8分鐘的「絕食心聲」錄像,宣稱「絕食是別無他法,盼國際社會關注香港狀況」。可是,還沒等國際社會的「援手」伸過來,絕食學生已經因為「身體不適」先後放棄。香港反對派和學生均放棄行動,因此,「接力絕食」也成了「佔中」鬧劇中最後的高潮。
「佔中」這場抗議並未就此無疾而終。2015年6月18日,香港特區立法會否決了有關修改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產生辦法的議案。過程讓人意外,香港建制派大量議員在表決前退席,剩下的37人中,反對派以28票反對成功否決政改方案。隨後,《華爾街日報》頭條打出標題——「香港否決北京的選舉辦法」。但是,香港反對派無法就此歡呼,因為他們的目的並未達成。
「佔中」陰魂不散
79天的「佔中」給香港經濟帶來的損失不可估量,直到現在依然陰魂不散。據香港旅遊局數據,本應是旅遊暑期旺季的七月及八月,整體訪港旅客較去年同期分別跌8.4%及6.6%。這給香港零售業、酒店業帶來了旺季罕見的「寒冬」。
受「佔中」等影響,來港遊客驟減
2015年初,香港團體多次發起反水客遊行,暴力抗議「自由行」。示威者刻意混淆旅遊購物和水客,尤其將矛頭對準內地遊客。而據香港海關披露的信息,水貨客里,香港居民佔比遠高於內地人。據《大公報》報道,職業水客中超過八成是香港居民。
曾是「佔領區」的銅鑼灣,商販們說起「佔中」心有餘悸,尤其是現在還時常有一些「鳩嗚團」(流動「佔中」者們打著黃雨傘成群結隊在鬧市區遊盪,不時呼喊口號發出噪音,只為讓真正的顧客買不成東西)出現,讓本就冷清的生意雪上加霜。
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發展速度曾令人咂舌。隨著內地市場經濟開放度提高,香港基本喪失中國唯一口岸的地位。曾經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香港製造業全都轉移至勞動力更加便宜的地區,香港經歷著經濟衰退和艱難的轉型期。與此同時,香港生活成本不斷提高,貧富差距之大位居世界前列,社會上的不滿情緒慢慢滋長。
這給了小部分沉溺於意識形態之爭的「領袖」機會,他們有目的地將香港經濟社會面臨的一切問題變換成內地與香港、香港與中央的問題,藉此煽動那些期待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民眾。對他們來說,把香港鬧得天翻地覆,將局面鬧得不可收拾最好。香港越亂,越能「逼迫」中央出手,進而動搖「一國兩制」。
最終,「佔中」擾亂香港社會的目的達到了,卻沒有也不可能為民眾找到任何出路。
近日,香港學聯秘書長羅冠聰和黃之鋒面對媒體的追問,不得不承認「佔領行動在政改上取得了零成果。」不僅如此,「佔中」還給香港經濟、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一點相信黃之鋒等人必然很清楚。
香港仍可慶幸
香港要慶幸「佔中」失敗了。——這絕對不是一句因為政治正確所以正確的話。看看那些發生過顏色革命的國家和地區----
運動成功了的烏克蘭,隨之而來的是滿目瘡痍、國破家亡;
埃及也成功了,然後走上了惡性循環,湧向廣場、推翻一個政府,再回到廣場推翻下一個政府。
而運動失敗了的,往往是經歷了暴力鎮壓、流血慘劇,比如敘利亞。
無論哪一種,普通民眾都經受著社會動蕩、經濟癱瘓甚至生存威脅。
而香港,在警方的冷靜克制下,局勢得到很好控制,街頭衝突沒有擴大到流血暴力,可以說「佔領」是以「最和平」的方式結束。「佔中」退場後,香港社會恢復了基本的穩定。2015年8月的最新經濟數據顯示,香港第二季度的GDP按年實質增長2.8%;通脹緩和,回落至2.5%;勞工市場處於全民就業狀態,總就業人數貼近最高紀錄,失業率下降為3.2%。經濟發展雖仍不盡如人意,但相比「佔中」時期已是有所起色。
「佔中」期間,警方一直保持了冷靜克制
香港回歸這些年,中央給了香港諸多政策幫扶----貿易零關稅、免徵國稅、民生上優先照顧、旅遊上全民支持等等。
但香港卻始終有一股「去中國化」的趨勢,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將這看作是香港被超越的深層原因。他還表示,香港沒有依法實施「去殖民化」,讓一些本應放在歷史博物館裡的東西跑出來招搖撞騙。
香港反對派鬧不夠,可是,在「佔中」吃盡了苦頭的香港市民,還會對那些打著「民主」旗幟、破壞香港穩定發展的運動毫無警惕嗎?
非法「佔中」一周年 港媒反思「八大警示」
發表時間:2015-09-28 07:15:33
去年的9月28日凌晨,非法「佔中」運動在香港爆發,恰逢一周年之際,香港《大公報》刊文曆數「八大警示」。經歷了長達79日的「佔中」,香港猶如大病了一場:法治遭到巨大衝擊,百業受損,無論是香港的國際形象、綜合競爭力,還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均受嚴重影響。
而「佔中」之後,更可謂後患無窮,後遺症陸續浮現:以具有歧視內地旅客口號為名的「鳩嗚團」連連在旺角滋擾,激進分子藉「反水貨客」的名義公然趕客……香港多年來贏得的旅遊之都、安全之都的美譽,一時間蕩然無存。
而時至今日,香港仍然未能痊癒,損害如此之重,但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佔中」者們竟以「佔中」作為光輝戰績、政治本錢,仍被無知者奉為「英雄、勇士」,如此黑白顛倒、企圖積非成是的觀點在社會蔓延,不能不引人警惕。
今日藉「佔中」爆發一周年之際,《大公報》總結「佔中」帶來的八大警示,希望全社會認識到違法「佔中」對香港帶來的是損害、是恥辱、是傷害。正所謂「經一事,長一智」,「佔中」不可一,更不可再。
警示1 回歸和平理性法治精神
「佔中」在醞釀時期,以所謂「公民抗命」令社會產生混淆,打破市民需要守法的既有概念。
在「佔中」期間,佔領者不僅強行霸佔金鐘、銅鑼灣、旺角三地的交通要道近三月之久,還多次惡意衝擊警方防線,強闖立法會,甚至拒收高等法院連頒的三個臨時禁制令,阻撓保安員移除鐵馬。如此明目張胆地公然違法,每一舉動都是對法治的無情踐踏,但是,「佔中」台前幕後的搞手,包括被視為「佔領金主」的壹傳媒集團前主席黎智英,「佔中三丑」戴耀廷、陳健民及朱耀明等,至今仍無一被檢控。
社會因「佔中」出現「破窗效應」,以為人多聲大,違法亦無嚴重後果。
有法律界人士發現,「佔中」後,社會對法律的尊崇分成兩半,與政治無關的法律,如商業案件市民就十分服從;但涉及政治的法律,就有部分市民刻意挑戰。
而近期出現辱罵法官、恐嚇法官等事件,反映有部分市民已經從挑戰法律,進而改為挑戰法庭,這些轉變對法治的負面影響並非短期性。故各界必須努力重新修補受損的法治,使社會重新尊重法律,及重拾本港過去的和平理性法治精神。
警示2 防範政治暴力滲透校園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然而,策動違法「佔中」的始作俑者恰好是在大學裡教法律的教授。
港大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叫囂「公民抗命」,謀劃整個「佔中」;
港大前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收取「佔中」黑金;
港大民研計劃總監鍾庭耀借學術機構為「佔中」造勢……
這一群「為人師表」者,可以說荼毒了一大批香港的青年人。
在「佔中」之後,激進的風氣滲透校園,今年五月,浸會大學原定委任錢大康為新校長時,學生會代表堅持要「自己揀校長」,更沖入會議室包圍委員,並與保安推撞,迫使校方推遲委任及加開諮詢會。七月二十八日晚,港大開會討論任命副校長時,有學生沖入會場,不單霸佔場地、大肆喧鬧,迫使會議中斷,更包圍和指罵校委會成員,事後更把衝擊暴行粉飾為「以武制暴」。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師道不存,何以教育下一代?
然而,作為全港最多會員的教師團體──「教協」,不僅在反國教事件當中走在最前,拒絕讓學生認識國家,最近又在「十本好書」中公然推介由鼓吹「港獨」的陳雲所寫的書籍。未來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須重推中國歷史科和做好國民教育。
警示3 以強大民意向違法說不
「佔中」僅僅通過輿論造勢,就醞釀了兩年,自以為凝聚了足夠的民意,便可以將違法之事美化成所謂的「公民抗命」。
不過,「佔中」在初期還頗有聲勢,但廣大市民因為「佔中」被迫交通輾轉,「佔中」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暴露出存心擾亂社會秩序的真面目,多次向警方發起衝擊,成為香港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
「佔中」者有破壞,無建設,斑斑劣跡引起廣大市民的極度不滿。由香港逾千個工商、勞工、專業和政治團體聯署組成的「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在短短九日內,收集到香港183萬個市民的簽名,要求「佔中」者還路於民,支持警方執法,這成為沉默大多數反「佔中」的最強聲音!其後「佔中」日漸式微,最終警方成功清場。
這次的民意雖成功阻止「佔中」繼續對香港造成破壞,但畢竟只是亡羊補牢。民意不應該出現在事發之後,而應走在事發之前。沉默的大多數在未來的幾場選舉中更應展示強大的民意,向「佔中」說不,向暴力說不,向違法亂港的人說不!
「佔中」撕裂香港社會,引普通市民斥責
警示4 重回經濟正軌保競爭力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理應以發展經濟為主,但近年來,本港反對派以「政改」為由頭,將社會焦點由經濟引向政治,將「政改」問題無限放大,煽動市民對抗情緒,公然發動違法「佔中」。
除此之外,反對派更將民生、教育等各方面的事情都政治化,導致香港偏離了發展經濟的正軌,競爭力不斷下跌,予外界的印象亦不斷轉差。
今年六月,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發表「2015年中國省區、直轄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本港由去年排名第六位,跌至今年僅排第12位,優勢正不斷削弱。該報告稱,香港社會爭拗不斷,自前年開始首次失去榜首位置,如香港不能扭轉劣勢,估計明年將被更多城市超越。五月份,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5《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則指,香港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方面首次被深圳超越,退居第二位。報告指,香港有被邊緣化的風險,呼籲香港要居安思危。
「政改」結束之後,行政長官梁振英強調,特區政府將把重點放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之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亦都認為,目前香港正面臨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亞投行等前所未有的機遇,應集中精力,把握機遇,為國家做貢獻的同時亦令自身得以發展。
警示5 佔中遺獨必須斬草除根
長達79日的違法佔亂成為滋生「港獨」的溫床,多個走所謂「本土路線」的激進組織趁亂而起。
陳雲、黃洋達、黃台仰等激進派核心人物在網上鼓吹「香港獨立」、「建國」、「城邦自決」等歪理,吸納學生、基層青年及無業游民,將社會的不滿化為「仇中」情緒,矛頭指向內地遊客、水貨客、新移民及警察,更為年初爆發、近日再起的所謂「光復行動」埋下火種,對社會治安、商戶生計及城市形象構成極其惡劣的影響。雖然「港獨」分子仍是香港社會的極少數,但「佔中遺"獨』」今日不除,他日必定後患無窮。
「港獨」分子的主張不外乎反中亂港,視「一國兩制」如無物。正如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日前在港出席論壇時表示,香港近年經濟、民生髮展差強人意,深層次原因是未有依法「去殖民化」,反而「去中國化」死灰復燃、大行其道,導致「一國兩制」受到傷害,造成社會巨大內耗。而「港獨」分子正是「去中國化」的急先鋒,要實現「去殖民化」,也必須除掉這些「佔中遺"獨』」。
警示6 黑金不絕提防外國勢力
根據環保機構的統計,「佔中」使用的瓶裝水達千萬支,加上飯盒、小食、水果,以及頭盔、眼罩、防彈背心、防毒面具和醫藥品等,所耗去的物資總值超過二億五千萬元,如果扣去其中約二成由市民捐贈外,剩餘的「不明來歷」物資總值則高達二億元,總共的花費絕不僅僅如此。
「佔中」數以億計的錢財到底從何而來?
這一答案其實早已呼之欲出。表面上看來,壹傳媒集團前主席黎智英是幕後最大金主,在財力、物力上全力支持佔領行動,不過,黎智英不過一介商人,又豈肯做蝕本的買賣,兼之其壹傳媒集團年年虧損,何來巨額資金捐獻?反觀黎對於「佔中」及反對派的捐助,幾乎都由其「私人助理」─曾任美國海軍情報官的MarkSimon處理。故亦有意見指,其實「佔中」由外國勢力在遠程操縱。
外國勢力屢屢通過策動「顏色革命」顛覆他國政權,不少西方媒體乾脆將「佔中」稱作「顏色革命」的香港版。如今港大法律學院前院長陳文敏、港大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均深陷「佔中」黑金醜聞,更被指將骯髒的黑金引入崇高的學術殿堂。香港黑金一日不絕,便無以還一個乾淨的政治環境。
警示7 兩地唇齒相依不可分隔
「佔中」一方面破壞了香港內部的營商環境和競爭能力,一方面更破壞了香港與內地的信賴關係。
「撤回人大8·31決定」是「佔中」者的最核心的口號,為了迫使中央撤回決定而不惜發動「佔中」,期間學聯前常委梁麗幗更狂妄地對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所作的決定提出司法複核。有反對派甚至叫囂「香港自治」、「中央無權干預香港」……這些舉動無一不是在挑戰中央的權威。
「佔中」之後的所謂「光復行動」更是矛頭直指內地遊客,這正是在挑撥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關係,企圖令港人「去中國化」,排斥內地同胞,同時亦令內地遊客對香港望而卻步。
眾所周知,回歸以來,香港的發展離不開中央政策的支持,內地遊客更是香港旅遊業發展的主要來源之一,將香港與國家的發展隔離起來,有百害而無一利。
警示8 應重拾同舟共濟正能量
「佔中」口宣「愛與和平」,實際行動卻充斥「恨與暴力」,並且嚴重撕裂社會,不少人受負面情緒嚴重困擾:朋友與朋友、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因為佔領行動問題,而出現無數爭拗,彌足可貴的親情、友誼均遭損害。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一股「怨氣」不斷在社會蔓延,就連互不相識的市民,亦因雞毛蒜皮的小事在街頭爆發罵戰;而爭論也從街頭延伸到互聯網上,網民經常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大戰」,輕則因意見不合而互相「Unfriend」(絕交),重則大玩「起底」、「圍攻」及語言暴力,社會前所未有地充滿戾氣。
長此以往,社會群體之間將失去互信,缺乏合作的基礎,意見各走極端實非港人之福。如今「佔中」、政改均已成為過去式,放眼未來,大家應放下爭拗,重拾獅子山下同舟共濟的精神,讓正能量充滿全社會。
日本學運打了台港「學運」一巴掌
亞洲周刊 香港國際性中文時事周刊 發表時間:2015-09-25 09:58:06
日本學運反對安倍戰爭法案掀起風潮,與迷戀軍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心態切割,獲近七成民意支持。日本學運的進步性,彰顯台港學運的反動性;台港學運對殖民統治的眷戀,被日本學運進步力量所嘲笑。
日學運痛擊殖民史觀
日本學運反對安倍的戰爭法案獲得了近七成民意的支持,以雷霆萬鈞之勢,凝聚數以十萬計的民眾上街示威,吸引廣大的青年學生與幾百名的憲法學者,成為日本自六十年代安保運動以後規模最大的一場學運,展示日本社會的強大動力。
日本這場學運不僅獲得多數人的支持,它所承載的信息與價值觀,對去年只有不到半數人支持的台灣太陽花學運和香港「佔中」的雨傘運動,都帶來重大衝擊。更直接的說,日本二零一五年學運,毋寧是對二零一四年的台港學運,打了一巴掌。
當地時間9月19日,日本東京,民眾帶著孩子抗議日本強行通過安保法案
日本學運的訴求,揭發安倍的「戰爭法案」違反了日本憲法第九條,顯示民間珍惜日本戰後的和平體制,反對國家機器再度將人民捲入戰爭漩渦,反對日本二戰時所宣揚的軍國主義與殖民主義。
日本民意堅守當年麥克阿瑟統帥在憲法中所帶來的普世價值,揚棄「迷信武力、以強凌弱」的國際關係準則。這代表了日本社會主流與新一代對昔日軍國主義及歌頌殖民的歷史加以切割,慎防右翼的安倍政府在「正常國家」的幌子下,將當年的「大日本帝國」史觀借屍還魂。
因而日本學運就是對日本二戰的帝國主義心態及殖民史觀予以徹底的拋棄,讓安倍晉三和他的右翼勢力不能再用「正常國家」的名義偷偷地「移形換位」,將二戰時日本殖民主義餘緒重現。
「太陽花」懷戀殖民鄉愁
但諷刺地,台灣與香港的學運在種種理想主義的外衣下,卻難掩殖民鄉愁的陰影。
台灣的「太陽花學運」上半身是反黑箱、爭民主,但下半身卻是台獨、戀殖。「台獨教父」李登輝就公然宣稱「日本是祖國」,而霸佔立法院、攻進行政院的學生則將中華民國的國旗倒掛,對「中華民國」四字極為不屑。
香港的「雨傘運動」也以民主的名義,但卻有些人舉起了英國的「米」字旗,打出「我不是中國人」、「Hong Kong is My Country」的口號。
這都顯示台港兩地學運的領袖既選擇性地遺忘,也缺乏歷史知識,漠視當年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擺脫殖民主義的枷鎖,拋頭顱,灑熱血。
在台灣,只有少數皇民化家庭才會改上日本名字,李登輝變成了「岩里政男」,而《台灣民報》的蔣渭水、林獻堂等先輩,曾不斷與日本殖民當局博弈,爭取台灣人的尊嚴;他們不會忘記日本殖民政府在統治之初所採取的高壓殘暴手段,如一九一五年的「礁吧哖事件」屠殺逾千人,屍橫遍野;一九三零年的霧社事件,日本殖民政府甚至出動飛機和毒氣來鎮壓原住民,令人髮指。
事實上,今天台灣的「戀日派」都只是突出台灣殖民當局在四十年代的「現代性」的成就,對照中國大陸當時的貧窮落後,如李登輝最近回憶說他在四十年代去山東青島時,看到當地生活之嚴酷、窮困,言下之意充滿不屑,與他所仰慕的東洋「上國衣冠」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日本的台灣殖民政策一直是歧視台灣人,不許台灣人念法律和政治等科系,而精英只有去念醫科。但在台灣光復之後,李登輝這位日本刑警的兒子也可以當上總統,而「三級貧戶」之子陳水扁也可以憑寒窗苦讀,進駐總統府。
香港學運以「雨傘運動」之名,在國際上展示爭取民主對抗強權的形象,但客觀上只是播下了「港獨」的種子,「反共」變成了「反華」,奏起了「去中國化」的政治交響樂。
「雨傘運動」中「內藏國賊」
雨傘運動浪潮五彩十色,像嘉年華一樣,但傘內卻是隱藏著分離主義的影子,如港獨之「影」,附民主之「形」。
民主化、真普選等美麗圖畫迷惑年輕學子,但圖窮匕現。香港社會歧視大陸遊客的「驅蝗」行動,以及後來破壞商戶營業的「鳩嗚」行動,都顯示極端的港獨勢力綁架民主派的主流,損害了大多數市民的利益。
高喊「外抗強權」的雨傘運動變成了「內藏國賊」的遮羞布,越來越被香港沉默的大多數唾棄,最近也刺激泛民主派深刻反思,不要被香港極端勢力牽著鼻子走。
今年是中國人抗戰七十周年的紀念,在這場英勇壯烈、三千六百萬中國人犧牲的抗爭中,香港人並沒有缺席。當年活躍在港九與新界地區的東江縱隊游擊隊也從敵後對侵華日軍予以狙擊,展現香港人以小擊大、鄉村包圍城市的歷史傳奇。而今天那些「佔中」的街頭鬥士是否還有這樣抗日的「勇武」精神?
從日本與英國的角度來看,那些在台灣「媚日」與在香港「媚英」的言論都成為笑柄。一些英國人已在社交媒體上呼籲港獨分子,不要將英國人心中神聖的「米」字旗與港獨扯上關係。日本的學運進步力量也嘲笑「李登輝們」,不要將日本人自己都感到不安的侵略史觀拿來表揚。
日本學運的進步性,彰顯台港學運的反動性。今天在日本街頭鼎沸的學運,也在歷史的舞台上,對「太陽花學運」和「雨傘學運」,打了響亮的一巴掌。
推薦閱讀:
※指南回顧: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治指南(二)
※李白斗酒詩百篇,一起回顧詩仙李白的經典詩篇
※甲骨學一百年的回顧與前瞻
※2009年高血壓領域回顧與展望
※喬布斯逝世六年回顧:天才的偏執能拗得過癌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