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凈宗初祖慧遠大師寂1600年,學習凈宗十三祖的法脈傳承

五台山文殊道場公眾號:wtswsdc 五台山文殊道場歡迎師兄的到來,點擊箭頭上藍字關注我們,與佛結緣,南無阿彌陀佛。

農曆八月初六日,是佛教凈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圓寂紀念日,慧遠大師(公元334~416年),東晉時代人,俗姓賈,出生於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

慧遠大師法脈之出於道安大師

慧遠大師(公元334~416年)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聽後,遠公悟徹真諦,感嘆地說:「儒道九流學說,皆如糠秕。」於是發心舍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

慧遠大師自從道安法師受業以來,即以大法為己任,有感於江東地區經典未備,律藏殘缺。居廬山後,即派遣弟子法凈、法領等遠越蔥嶺,西行求經。

慧遠大師與廬山

晉孝武帝年間,慧遠大師與廬山有很深的情緣,他在廬山居住了30多年。在廬山居住期間,慧遠大師始終未曾離開過廬山,當時晉朝有很多文人墨客進山拜訪慧遠大師,每次大師都是以禮相待。

慧遠大師聯合劉遺民等人在佛祖面前立下誓言,也是佛教在中國最早的結社行為,他們創下的社群叫做「白蓮社」。慧遠大師雖然居住在深山,卻仍孜孜不倦的傳授佛法和研究道法。當慧遠大師來到廬山的時候,他發現南方的佛經不完備,人們不喜歡討論佛法,就派遣他的子弟翻山越嶺尋求佛經。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慧遠大師長眠於廬山的東林寺,慧遠大師與廬山結為一體。慧遠大師創建的四字真經,對佛教在中國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輝煌著作對中國的山水文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東晉著名詩人謝靈運特別崇拜慧遠大師,在慧遠大師去世後,替他在東林寺中開闢東西兩個池塘,並且種上白蓮。因此,後人稱慧遠大師為「蓮宗」。

慧遠大師與鳩摩羅什大師的往來

一、弗若多羅是專精《十誦律》部的學者,曾與鳩摩羅什合譯《十誦律》,不幸未譯完,就忽爾去世。遠公對此非常慨嘆,痛惜大法不能東來。後來,以律藏馳名的曇摩留支來到關中,遠在廬山的遠公即遣弟子曇邕入秦,親筆致書曇摩留支,請他發心將未譯出的《十誦律》余分翻譯過來,曇摩留支受遠公的至誠所感,遂將弗若多羅未竟的部

分譯出,成為我國第一部完整的比丘律藏。

二、鳩摩羅什大師佛學精深,獨步閻浮,於姚秦時代入關,大興譯場,學者雲集,成為北方佛教的中心。遠公常常修書通好,殷殷致問,請教修證佛法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其問答內容具見《大乘大義章》),表現出遠公作為一代祖師,心胸廣大,謙謹好學的風範,亦是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三、佛陀跋陀羅尊者,又稱覺賢,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人,釋迦族,甘露飯王后裔。以精通禪律馳名,於義熙四年(408年)來到長安。覺賢三藏因被人指斥顯神通而見擯於北方,遠公特遣弟子曇邕入關,替他們和解,由於覺賢不願再回北方,便投奔遠公。遠公予以熱烈歡迎,邀他加入蓮社,請他翻譯佛經,並以負責的精神致書國主姚興,為覺賢解除了被擯的處分,恢復了覺賢的名譽。

後來,覺賢又被邀到建康道場寺,譯出《華嚴經》(晉譯六十卷)、《僧祇律》等佛典13種共125卷,為大乘瑜伽學說東流開了先河。華嚴宗風的闡播,亦造端於覺賢的南下。南下的覺賢,所以有造於我佛教,其功仍在遠公。假定不是遠公的寬弘大量,覺賢雖懷大法也無由播揚。覺賢三藏終生不忘遠公的知遇之恩,遺囑圓寂後骨灰安放東林寺,其舍利塔建在東林寺。覺賢是歷史上第一位葬在廬山的外國僧人。

凈土初祖的慧遠大師被晉至宋歷代帝王謚號追薦多達五次

晉安帝義熙年,謚:廬山尊者、鴻臚大卿、白蓮社主。

唐宣宗大中二年,謚:辯覺大師。

南唐升元三年,謚:正覺大師。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謚:圓悟大師。

宋孝宗乾道二年,謚:等遍正覺圓悟大法師。

從惠遠到印光,凈土十三祖的法脈傳承

能夠稱為祖師的,無論是宗門、教下還是凈土宗,一定要悟明心地。禪宗一定是要大徹大悟,在凈土念佛這一宗裡面,也一定要得念佛三昧。而且是道盛德隆,具有很強、很大的弘法力度,這樣才能堪稱為祖師。祖師一般是能夠創立宗派的,是傳承某個教法的大德。中國凈土宗的十三代祖師的成立,也是經過一千多年逐步形成的。

凈土宗早期,就在慧遠大師這一時期,並沒有凈土宗這一說,當時只是稱為蓮社,蓮社六祖或者七祖,在早期,凈土宗沒有立宗,都是依附在其他的宗門教下的。

直到清代的時候,才把蓮社的七祖和凈土宗相提並論。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十三祖,早期由南宋時期的宗曉法師排列了蓮社六祖,又由宋代的志磐法師排列七祖,然後還有寫《蓮宗寶鑒》的優曇普度法師,他也增設了兩個祖師,逐步到了印光大師這裡,他就確立了十二位祖師的格局。印祖往生之後,四眾弟子又把印祖加上去,就形成十三祖的格局。

佛教在中國東漢明帝時候傳過來,到六朝時期,《無量壽經》總共已有十二次的翻譯了。再加上《般舟三昧經》、《佛說阿彌陀經》,應該說凈土宗主要的典籍都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完成的。就是在這個時候,凈土宗在慧遠大師手上在中國紮下了根了。

1

凈宗二祖-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公元613---681年)誕生於隋大業九年,安徽泗洲(一說山東臨淄人),年少出家。

善導大師聖德高風,本跡不可測度。據《天竺往生略傳》雲,善導是阿彌陀佛化身。蓮池大師亦云:「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尤能發人之信心。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壽。嗚呼大哉!」可見善導大師德學之盛大。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很有特色,在信仰上,具有強烈的宗教情懷;在理論上,繼承曇鸞大師,道綽大師的凈土思想,並豐富發展為一以「他力本願」為核心的凈宗理論體系,澄清了諸多凈土理論的迷誤,為凈土宗在中國的弘布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

凈宗三祖-承遠大師

承遠大師(公元712-802)唐代僧人,是一位著名的凈宗實踐家。俗家謝氏,漢州(今四川錦竹縣)人。

承遠大師一生中沒有那種外表看來轟轟烈烈的弘化行動,也沒有用以耀人的佛學著作以傳後世,甚至臨終往生時也僅對門人遺言:「國土空曠,各宜努力」這麼一句話。他把佛教中有修有證的論點表現得完美無暇。他用畢生的精力,通過自身的修持,證實凈土法門的念佛往生凈土是真實不虛,並以常人難以企及的苦修實證來攝受廣大的眾生,同修凈土法門,共赴蓮池海會。這在凈宗歷史上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大師的事迹,將感召一代又一代的凈宗修持者,追隨大師的足跡,為凈土法門及整體佛法的弘傳而前赴後繼,精進不怠。

3

凈宗四祖-法照大師

法照大師(公元747~821年),唐代僧,又稱五會法師。身世事迹多不詳。一說法照大師是南梁人,初由東吳來廬山,慕慧遠大師之芳蹤,結西方道場,專修禪觀。法照大師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承遠大師侍於佛側而大驚悟,永泰年中(公元765~766年),法照大師登南嶽衡山,師從承遠大師受凈土法,後始修念佛法門。法照大師傳示的五會念佛法是:

第一會平聲緩念: 南無阿彌陀佛

第二會平上聲緩念: 南無阿彌陀佛

第三會非緩非急念: 南無阿彌陀佛

第四會漸急念: 南無阿彌陀佛

第五會四字轉急念: 阿彌陀佛

法照大師贊言:修此法者,即於此生能離五濁煩惱,除五苦、斷五蓋、截五趣、凈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脫,能速成就五分法身,惜此五會念佛在末法只傳五百年,現已絕響。大曆十二年,法照大師率弟子八人,在五台山修念佛,在東台睹見奇彩雲光,文殊菩薩乘青毛獅子,當時天飄雪花,文殊菩薩的五色圓光,遍及山谷。法照大師一生修持念佛法門,精進勤苦,有諸多殊勝之感應,不勝備述。圓寂後敕謚「大悟和尚」。或謂師為善導之後身,而尊之為蓮宗第四祖。

4

凈宗五祖-少康大師

少康大師(688-763)唐代高僧,中國佛教凈土宗第五代祖師。俗姓周。唐縉雲仙都山(浙江縉雲)人。

少康大師相貌莊嚴,眼碧唇朱,幼時不玩鬧,經常含笑端坐,識者都認為大師有將相之態。大師長到七歲還不曾講話,一日,母親帶他到靈山寺拜佛,問他:「認識佛像不?」大師忽出言回答:「這是釋迦牟尼佛。」母親聽了甚感驚詫,知道兒子宿具善根,便令兒子出家修道。少康大師亦主要以身弘法,著述甚少。世傳大師與沙門文諗共編集《往生西方凈土瑞應刪傳》一卷,經資料考證,未足憑信。然考其一生的修學弘法歷程,似以善導大師思想理念為圭皋,其證念佛三昧,並以此感召眾生念佛,又與善導大師如出一轍。  

5

凈宗六祖-延壽大師

延壽大師(公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十國時僧人。俗姓王,字沖元,本是江蘇丹陽人,後遷居浙江餘杭,吳越王錢穆時,曾為餘杭庫吏。

延壽大師於禪於凈的功績。其所倡導並身體力行的禪凈雙修的行法,在佛教行門中獨立一幟,影響著無數的修行者步其後塵,依教修持,因而無論是禪門行者或是凈宗學人,都是萬分景仰延壽大師。《蓮宗寶鑒》云:「師(延壽)志誠殷重,專以念佛示人,同生凈土,世稱『宗門之標準,凈業之白眉』」。此嘉贊之語,如實地點明了大師在佛教中的地位及其影響力。

眾所周知,現今佛教叢林中例行的紀念阿彌陀佛的誕辰日,即是以延壽大師的生日為準,直接地將其奉為「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又是一例後世凈業學者緬懷敬重延壽大師的左證。延壽大師集禪教、凈土於一身,志心凈土,兼修萬善眾行,治學深嚴,懿行高尚,值得世人歸敬,延壽大師生西後,其嘉行偉績於教之內外廣為傳誦,稱揚讚歎之語不絕於篇。

6

凈宗七祖-省常大師

省常大師(公元959---1020年),字造微,俗姓顏,錢塘人。七歲出家,十七歲受具足戒。

省常大師的德業主要體現在自利成就與啟建結社念佛,省常大師亦無著述問世,故其凈土思想無從詳考。大師在念佛實踐中,注重引進《華嚴凈行品》來規範,凈化念佛人的身心言動,使凈業成就更加上一分保證。蓮社易名凈行社,持戒念佛,止觀並運,深寓大師弘揚凈宗之善巧方便與深旨。

7

凈宗八祖-蓮池大師

師諱志宏,(1535-1615)字佛慧,別號蓮池,因久居雲棲寺,是以世稱蓮池大師或雲棲和尚,為凈土宗第八代祖師,又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犍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

蓮池大師主持道場以來,注重真修實行,以戒律為基本,以凈土為皈依。在生活上大師是簡樸清淡的,始終是麻布素衣以蔽身,一麻布幃都用了幾十年,日常行持作業都儘可能要求親力親為。著有三十二條自警以律己。待人接物應之以慈悲,外顯威儀之相而又不失溫和,為了道場與大眾不辭勞苦,平等地以大悲心行攝化一切。

大師一生致力於弘揚凈教,主持雲棲道場四十多年來,言傳身教中接引無數佛子同歸凈土,臨終前半月預知時至,於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六月底,先往城中別諸弟子及故舊等言之:「行將他往」。後歸寺中具茶湯設供話別眾僧。七月初一,上堂對眾曰「明日吾行矣!」。晚上,大師示微疾,瞑目靜坐於丈室。次日夕,諸弟子等請留遺訓,大師睜眼開示:「大眾老實念佛,莫捏怪,莫壞我規矩。」言畢向西念佛而逝。師世壽八十有一,僧臘五十。其弟子奉全身入塔於五雲山麓。自七祖省常大師生西至蓮池大師行化於世,其中間隔了五百五十餘年之久。此時間內教法式微,凈宗不振,雖有融通凈教弘傳凈土之高僧大德出現以救道法之沒落,然收效匪著。證諸史冊,最有功行且最為出色者當屬蓮池大師。

8

凈宗九祖-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自云:古者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俗姓鍾,江蘇吳縣人。

蕅益大師對戒律的持犯開遮有甚精深的理解,並身體力行,嚴於解剖自己。每自謂躬行多玷,不敢為人作師範。曾於安居日,燃頂香六炷,設鬮佛前,問堪作和尚否?乃至當退居菩薩沙彌優婆塞否?得菩薩沙彌鬮,遂終身不為人授戒。

據大師弟子成時記載:成時法師始晤大師(五十歲時),大師一日對成時說:「吾昔年念念思複比丘戒法,邇年念念求西方耳。」成時法師聽了大駭,謂何不努力恢復佛世芳規耶?久之,始知大師在家發大菩提願,出家一意宗乘,徑山大悟後,徹見近世禪者之病,在絕無正知見,非在多知見;在不尊重波羅提木叉,非在著戒相。故抹倒禪之一字,努力以戒律教觀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興。後決不可得,遂一意西馳。冀乘本願輪,仗諸佛力,再來此土興隆佛法。至於隨時著述,竭力講演,皆聊與有緣眾生下圓頓種,非法界眾生一時成佛,直下相應,太平無事之初志矣。

由此思路一轉,大師晚年可謂專修專弘凈業了。《 自像贊 》中,大師自況:「不參禪,不學教,彌陀一句真心要。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由他譏,任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晝夜稱名誓弗忘,專待慈尊光里召。懸知蓮萼已標名,請君同上慈悲 。」念佛矢志凈土的目標確定,亦假之以懺悔自訟,洗濯心垢,藉此慚愧種子,方堪送想樂邦。大師以身說法,感人至深。五十六歲時示疾,曾寄錢牧齋書云:「今夏兩番大病垂死,季秋閱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晝夜不能坐卧,不能飲食,不可療治,無術分解,唯痛哭稱佛菩薩名字,求生凈土而已。具縛凡夫損己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實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況僅從文字上用力者哉?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非丈室誰知此實語也。」大師示疾,拋卻己分,專仰佛力濟拔,對自負高慢者,亦不啻當頭棒喝。

大師《 病間偶成 》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之句,表明大師雖自謙是煩惑未能伏斷的名字位凡夫,然則大徹大悟,知見與佛齊等,以肉眼作佛眼用,其諸著述言說,皆可考諸佛祖而俟百世,故堪作末法之慧炬,導引眾生出離生死苦海。

大師在凈宗祖師中是著述最多的一位,其《 彌陀要解 》獨步千古,成為凈宗經典力作。大師的身行垂範與著述,契理契機,於今尚能感受到其不竭的活力與影響力。大師的本跡不可思議(印祖常雲,蕅祖乃法身大士再來),吾人應對大師的言傳身教拳拳服膺,方不負大師之婆心。

9

凈宗十祖-截流大師

截流大師(1626 - 1682),是清朝著名的凈土宗師,諱行策,號截流,清初順康間(今江蘇宜興)人。

截流大師生長於書香門第。自小飽讀佛典儒書,少時即顯其過人之處,喜好獨處思維,內心之中時常萌發出家修行之志向。康熙九年(公元1670),截流大師進住虞山普仁院(今江蘇常熟),開始依靠自身的修行經驗與影響力,接引大眾共修凈業,倡導興建蓮社,並發起集眾七日念佛的共修法會。

截流大師專對此七日念佛之行法而作文開示說:「七日持名念佛,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染。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但不緩不急,密密持法,使心中一句佛號,歷歷分明。著衣吃飯,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綿密不斷,猶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也不沉沒,如是持名念佛,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於事上能一心精進念佛,則往生必有份。若能進而體悟念佛之理以達理一心精進念佛,是則事理圓融,往生無礙,且品位自高。 」

大師的凈土言論可謂是精闢入理,深契眾生之根機,我等今時觀之,確有如貧得寶之感。堪為凈業學人之修學指南。大師的一生致力於凈土教法的修學與弘傳。凈宗理論的深入悟解配合真修實證的凈宗修法,使大師在當時也頗具影響力,時常倡導開設的七日念佛法會,從其教者無數,使「學者翕然宗之」。凈土教法風行於世,截流大師功不可沒。

10

凈宗十一祖-省庵大師

省庵大師(公元1686—1734年),諱實賢,字思齊,江蘇常熟人,出生於世代書香之家,大師自小就不吃葷腥,少年時便有出塵的志向。

省庵大師的凈土思想大多從真實修持處開發,其撰文與開示,語語結歸心地,不蹈空疏之談。省庵大師有見於發菩提心的重要性,故而苦口婆心勸勉凈業行人同發菩提心,未發者令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念念相續。願同生凈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大師的見解與懇勸,深契念佛修持之心要。

省庵大師圓融禪凈,指歸凈土。《示禪者念佛偈》云:「一句彌陀,頭則公案;無別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觸之則燒;如太阿劍,攖之則爛。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斬斷。任他佛不喜聞,我自心心憶念。請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亂。」剴切指陳,自行化他。

11

凈宗十二祖-徹悟大師

徹悟大師(公元1741~1810年),清代僧。諱際醒,一字訥堂,又號夢東。徹悟大師幼而穎異,長喜讀書,經史群籍,無不博覽。徹悟大師二十二歲時因大病,深感幻軀無常,發出世志。病患痊癒後,到房山縣投三聖庵榮池老和尚剃髮。第二年,徹悟大師受具足戒。

徹悟大師後參學諸方,聽隆一法師講《圓覺經》,晨夕研究詰問,精尋奧義,圓覺全經的大旨,瞭然於胸。徹悟大師又依慧岸法師聽講法相宗,深得妙要。徹悟大師後於遍空法師座下,聽講《法華經》、《首楞嚴經》、《金剛經》等大乘經典,圓解頓開,對於性相二宗,以及三觀十乘的奧旨,了無滯礙。

大師以精進自勵,亦以此化他。《與瑞一李居士書》勸導居官的李居士:「猶須痛念三界無安,肉身苦惱,生死路險,人命無常,幸聞佛法,幸生信心,幻境幻緣,隻眼覷破,佛心佛行,赤體擔當。凈業得修且修,宦場可下便下,無少生留戀,無虛棄光陰。務期事辦一生,花開上品。庶見不負自己多生熏習之善願,我佛長劫護念之慈恩,而成一世出世間之勇猛丈夫焉。」真實厭舍娑婆塵境,成就出世間之大利。語重心長,感人肺腑。

12

凈宗十三祖-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公元1861—1940年),諱聖量,別號常慚愧僧,陝西郃陽人。幼隨兄讀儒書,頗以傳承儒家聖學自任,應和韓歐闢佛之議。後來,病困數載,始悟前非,頓革先心,出世緣熟,即投終南山南台蓮華洞寺出家,禮道純和尚剃染。次年受具足戒於陝西興安雙溪寺。

印光大師的凈土思想上承古佛祖師之血脈,下契近代眾生之根機,言言歸宗,字字見諦,誠為一大光明藏所流現的誠諦法語,允為當代眾生亟須研討服膺之寶藏。印祖淹貫各宗,世出世間知識學問淵,念佛修持早臻三昧,故其文字攝受力極強。印祖凈土思想宏富,茲擷其要者,略示五點:一是凈土法門是末法眾生出離生死的唯一要道;二是儒佛二教並弘,世出世間法並彰;三是提倡因果,潛挽劫運;四是誠敬慚愧,以苦為師;五是家庭教育,治平之本。

印光大師的凈土思想博大宏富,上面僅從五點略示之,從中亦可窺知印祖教化的平實家風,精粹扼要,對症投藥,不尚玄虛,雖博通三藏及世間學術,而由博返約,一以念佛為歸。對近代凈宗的中興,厥功甚偉。

熱文推薦:

與我們地球人最有緣的一位佛

緣起緣滅緣生論,「緣」的真正意義是這樣丨早讀

文殊智慧:供佛不能用哪些水果?

去五台山,文殊菩薩迎接800里|自然和文化珠聯璧合的佛國聖地

修建寺廟具有無量功德,對於我們的現世或將來都有不可思議的利益

人死後真的會投胎轉世嗎 「輪迴」一說是真是假?

想要好財氣?先有好人品!

五台山菩薩頂舉行奉旨道場法會

為什麼誦念《地藏經》 功德大?傳一次等於1萬次誦讀《地藏經》

今日農曆六月初三,恭迎韋陀菩薩聖誕!頂禮供養,祈願菩薩加持!

卍公益結緣!

公益結緣,新品

『地藏菩薩本願經描摹本』

已上架

結緣店鋪:佛韻五台


推薦閱讀:

四十七年前的一座紀念碑
「八一三」三週年紀念告淪陷區民眾書
淨土宗十三位祖師圓寂紀念日
瞻仰葉劍英紀念園【組圖】
萬人同唱東方紅——韶山隆重紀念毛澤東誕辰116周年

TAG:學習 | 傳承 | 紀念 | 大師 | 1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