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校園霸凌,不僅要「打回去」更要「走出來」!

每天精選家庭教育資訊和文章,供您瀏覽。

近一時期,關於校園霸凌事件屢屢佔領網路的頭條,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事件一

東莞朝暉學校老師扇學生事件

11月17日上午課休時間,廣東東莞東城朝暉學校陳老師,得知自己班學生小彬兩次晚上在宿舍遭到另一班同學小遠扇巴掌毆打而沒還手時,帶著小彬去質問小遠原因,小遠不回答,氣憤的陳老師,往小遠臉上連扇三個耳光,還讓小彬打了兩耳光。事後,小遠父母找校長,讓陳老師當全校師生面對兒子認錯,如不做,則一個耳光賠償一萬元,共計五萬元。陳老師給校長發簡訊承認錯誤,並表示承擔責任,但只答應到小彬班級認錯,但家長不饒,遂網路爆料。

事件二

中關村二小校園「霸凌」事件

12月8日晚,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等網路平台刷屏。作者是北京中關村二小四年級一名10歲男孩的媽媽。文章說,自己的孩子長期遭到同班同學的「霸凌」,被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出現失眠、厭食、恐懼上學等癥狀,被醫院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 質疑校方處理不當,在之後與學校的溝通中未達成一致,引發公眾廣泛關注。中關村二小因此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兩件均是發生在校園被網路稱之為「霸凌」的事件,矛頭也都指向學校和老師。可令人沒想到的是,面對東莞的陳老師打學生,網友評論清一色一邊倒贊老師:「打得好,幹得漂亮,這種孩子就是欠揍」。多個網路平台進行調查問卷,贊成打得好的比例竟高達90%。而北京中關村二小學生「霸凌」事件中,網民則大多數認為學校處理不當,一片罵學校和老師聲,同樣也有網路進行投票,數據顯示,大部分網民支持被欺負孩子家長的說法。

奇葩現象,誰是誰非?

一、 「勝者為王」的叢林法則VS「文明理性」的教育價值

只要有人類,存在群體,霸凌就一直存在,也從來沒有杜絕。可以這樣說, 校園霸凌是一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

僅在2016年,全國就發生數起性質惡劣的校園暴力事件。

11月28日,央視官微發表了青海省15歲初中生陶成鵬因不堪同學欺凌,喝下一整瓶農藥自殺事件的調查視頻,10月20日,安徽一高一學生從六樓跳下身亡,該生父親向電視台記者介紹,其子生前曾受到同學的暴力。在往前,江西多人圍毆女生事件、甘肅7女3男扒光一女生、重慶女生太邋遢被5同學圍毆打成十級傷殘、江西永新女生遭圍毆 1人被刑拘、福建南安兩初中女生暴力3分鐘,小學女生被扇25巴掌、安徽懷遠火星小學副班長逼同學喝尿事件……根據教育部統計,僅僅今年5-8月,共上報的就有68起校園霸凌事件。

面對校園霸凌層出不窮,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那麼多網民清一色地支持那位東莞老師打回去了。因為大家看到學校、社會有責而無力解決,弱勢群體常常吃虧認倒霉,父母孩子沒有安全感,焦慮之中,有膽大老師出頭,就是為弱勢的孩子出了一口惡氣!

校園霸凌,不是中國學校專利。美國數據顯示,19.5%的中小學男生曾遭遇霸凌,女生達到23.7%;德國,特別是在5-8年級,20%-25%的學生有過霸凌經歷;台灣研究顯示,45.7%的受訪台灣學生表示曾遭受霸凌……

或許這就是江湖,這就是人類的本性。事實上,從人類誕生開始,「勝者為王」的叢林法則就作為一種最基礎的規則,成為影響人類生存發展、思想認識和行為規範的基本力量。

這種規則,不僅存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存在於校園生活的角角落落。認為校園是一片凈土,沒有叢林法則,不僅掩蓋了問題的存在,更無益於事情的解決。

當家長提出一個耳光賠償一萬元的時候,不僅將叢林規則發揮到了極致,更將市場機制運用到了極致。當網路一片對老師打學生持支持聲音的時候,這種「以暴制暴」的叢林思維,更佔據了大眾的思想。在這裡,沒有人去呼籲教育的基本堅守,更沒有人看到我們應有的基本堅持。

作為師者,應該有更多的選擇去教育小遠。大眾的解氣的支持,背後有著眾多的原因,而教育者本身的這種做法,只能讓我們離教育的價值越來越遠,讓叢林規則成為我們校園的基本遵循。

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這是我們讓孩子接受教育的初心嗎?

二、孩子成長的風雨經歷VS校園霸凌的邊界判斷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要經歷風雨。 孩子在校園的群體生活中,經歷一定的挫折,經受一定的鍛煉,是實現生命正常成長的必須,也是教育本身必須遵循的規律。

聽教育部門的朋友講過這樣的事。一次他去一所中學了解工作,被一個家長粗暴攔住反映問題。問題的核心意思是,自己孩子在參加學校班級勞動中受欺負要求使用冷水。家長認為,時值北方的冬天,要讓孩子參加勞動,擦洗東西,必須使用熱水。

家長的愛子之心情有可原。如果認為這就是對學生的霸凌,我們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正常使用冷水勞動,大部分老師孩子都這樣做,而且目前很多學校的條件也只能這樣。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長,讓他經受應該的風雨,本來就是孩子成長的應有之義。

大部分孩子就是在校園的群居生活中,在所謂的「打打鬧鬧」中實現著自己的成長。對於校園孩子間的摩擦,我們看到,既有家長誇大式的敘述,也有老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維穩。北京中關村二小隻把這個事件定性為「偶發事件和開了一個過分的玩笑」,老師將孩子與「霸凌」孩子一起玩的「和諧」的照片發在班級群里,顯然僅僅把它看成了孩子間的打打鬧鬧,家長認為的孩子遭霸凌和老師認為的屬孩子間的過度玩笑是這次矛盾網路爆發產生的焦點之一。

「校園霸凌」與「玩笑」的邊界在哪裡?這既是一個理論課題,更是一個實踐課題。

「霸凌」是英文「bully」音譯而來。根據國際一些反校園霸凌組織的定義,霸凌是指不被對方接受的攻擊性行為。它包括:口頭霸凌:嘲諷、羞辱、叫外號、威脅、性別侮辱、在電腦或手機上發送刻薄信息等;社交霸凌:故意孤立、不讓別人跟某個人交朋友、在公共場合羞辱某個人、製造關於某人的謠言等;身體霸凌:打/踢/掐人、向人吐口水、絆人/推人、拿走或故意損壞別人的東西、侮辱性的手勢等。

「玩笑」,一般指善意的戲弄,耍弄,逗別人,但過頭的玩笑, 很容易演變成霸凌。

讓我們再回到中關村二小「校園霸凌」事件。如果那位媽媽所陳述的全部是事實,「另一個男生從旁邊的隔間扔下了一個垃圾筐,正砸在他的頭上,尿和擦過屎的紙灑了他一臉一身。那兩個男生見狀,哈哈哈一陣嘲笑跑走了」。這樣的行為不管最終調查結果是不是符合霸凌,但絕對應該引起我們所有人的警覺,因為它直擊人的尊嚴,也將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直接的影響。

中關村二小校長說:「我們不想去處罰任何一個孩子,教育者要從教育的角度、孩子的角度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從社會化、成人化的角度去處理問題。在孩子交往過程中難免會偶發、突發非正常事件,學校教育承擔的更應該是一個協調者的角色,而不是懲罰者的角色。」

的確,在孩子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發生偶發、突發的非正常事件,但學校教育承擔的責任絕不應該僅僅是個協調者角色。當法律的邊界無法界定,教育者必須依據基本的價值判斷做出應有的裁決。錯了就是錯了,承擔後果,真誠的道歉不僅是對被欺凌的孩子負責,更是對做錯事情的孩子負責。

孩子心,本就不成熟,分不清玩與鬧的界限,從模仿到發揮,直至將事態升級到家校乃至法律的層面,這些都是孩子成長付出的代價。告訴孩子,對自己行為負起責任,更應該是對教育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實施者應該具備的起碼道德。

即使僅僅出自於一個玩笑,相信誰也不會接受,無論是你我他,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誰願意把屎尿的盆子扣在自己的孩子頭上呢?!

三、中國教育的傳統VS他山之石的啟迪

我們浸淫在一個複雜並矛盾的「以和為貴」、 「以牙還牙」、「原諒孩子」、「得理不饒人」、「難得糊塗」、「錙銖必較」的傳統教育和文化中。

一種是息事寧人,「各打五十大板」是處置矛盾的基本思維。

孩子發生矛盾時,管他誰吃虧,當著對方面握手言和,讓家長各領各娃,回家教訓,這事也就過去了。實現和諧和好成為我們的基本追求,至於事件的對錯不大是大人們關心的重點。「一個巴掌拍不響」成為我們是非判斷的基本標準,釐清責任,明確是非從來都不是考量的重點。他們僅僅是個孩子,他們的錯誤都不是大錯,成為我們對待他們犯錯的基本態度。

另一種是畸形的「江湖義氣」思維。對法律、規則好無敬畏,以大欺小、以多欺寡、以強欺弱,一言不合就開打,無緣無故也遭打。在欺辱中產生快感,在施暴中給自己掙足面子增加威信。外加幾個起鬨的說怪話的,拉幫結派,為了所謂的江湖義氣,助紂為虐,甚至變相霸凌素不相識的同學。網路視頻里看到孩子間的打鬥,有很多都令人髮指。更有直播跳樓自殺里,圍觀者里吹著口哨鼓動性的大叫,跳呀,跳呀,你丫倒是死給我看看呀!殘忍淡漠病態,這種人還常被追捧。

再一種是「盲目護犢」以至於失去應有的理智。只要自家孩子受了「委屈」,也不去管事情的是非曲直,不去反思自家孩子是否有錯。非要出一口惡氣,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樣子。

在東莞朝暉學校老師扇學生事件中,小遠的家長讓陳老師當全校師生面對兒子認錯,如果老師不做,則一個耳光賠償一萬元,共計五萬元。這樣的要求,何其荒唐。在整個報道中,我們始終沒有看到家長對自己孩子欺凌他人應該的道歉和對孩子的教育。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校園霸凌現象,其它國家的處理方式和理念也許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從2005年起,英國每年的11月會舉行反欺凌周活動。如果學生家長發現教師在校園欺凌方面處理不當,就可以向校長乃至地方教育當局申訴,以追究教師和學校管理疏漏的責任。 德國對校園「小霸王」打擊力度很大,兩次記過後仍不思悔改的學生,校方有權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強制管教。

美國目前有43個州為校園暴力專門設立了法律。學校對校園暴力採取零容忍政策,一旦發現,警告、處分,嚴重的直接開除。更嚴重的,送警,即便未滿十八歲,也可作成年刑事案件審理量刑。圍觀、夥同參與暴力的行為也會面臨與主犯同樣的重罪,有些案件,父母必須承擔責罰以及所有的民事賠償責任。

為什麼圍觀也是犯罪 「幫凶」可與殺人者同罪。因為在犯罪心理學中,當一個人時,膽子沒有那麼大;兩個人,有人膽子就會大起來,因為有人壯膽;三個人就可能無法無天。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往往沒有太大的膽量去犯法,但是在同夥的鼓動及壯膽下,他們往往會毫無顧忌。

中關村二小事件中,那個旁觀說好玩,而幸災樂禍的孩子,父母強詞奪理,自認孩子沒參與欺負,不關自己孩子大事,是否需要好好反思一下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呢?。

2015年3月,轟動中美兩國洛杉磯中國留學生霸凌案的宣判結果。三名主要涉案留學高中生翟雲瑤、章鑫磊、楊玉菡以綁架、毆打罪名在美國分別被判6年到13年的監禁。如在國內,或許因為他們還是孩子會免於刑事處罰。或許他們只是被學校和家長教育一頓,賠情道歉了事。相比其他國家,把毆打和傷害視為「惡作劇之類的小事」,或許這就是中國校園欺凌愈演愈烈、無法得到遏制的原因之一。

解決校園霸凌,絕不僅僅是一個道德問題,需要法制和文化的雙重再造。

四、打回去VS走出來

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社會、學校、家庭都有責任。這些天,太多的法律、心理專家大量撰文,呼籲不要再行網路暴力,列舉大量保護孩子措施,網民批量推薦著自己孩子受辱時的對策。昨日看一網路調查,贊成打回去的比例仍高達八成。

是的,面對「校園霸凌」,我們必須「打回去」!但,絕不是以暴制暴!

我們不僅要教育孩子「打回去」,更要逐漸形成系統「打回去」的措施。因為只有「打回去」,才能真正讓校園暴力付出代價,形成對待校園霸凌的聯合力量;因為只有「打回去」,才能讓霸凌別人的孩子知道有規矩要遵守,有規則要敬畏,才能知道善良的重要,理性的價值,文明的堅守。因為只有「打回去」,才能讓文明理性成為校園的主流,讓教育回歸文明理性的基本價值,讓我們每個人的孩子實現健康成長。

面對遭受欺凌的孩子,我們不僅要讓他們「打回去」,更要讓他們「走出來」。表明抗議,拒絕孤立,建立自信,化敵為友,讓孩子從被欺凌心理狀態走出來,讓孩子從原來懦弱的我中走出來。這是孩子面對校園霸凌,實現生命成長的必須選擇,更是每個家長的教育責任。

在這裡,我們應該呼籲全社會,讓「子彈」飛起來……

1、 用文明理性「打回去」,從以暴制暴的文化怪圈中「走出來」。

校園決不應該成為叢林法則肆意妄為的場所;承載著人類基本文化基因的教育也絕不應該放棄「文明理性」價值的基本堅守。文明理性代表著直擊事實真相的探究、傾聽、質疑和辯護,當一片倒的輿論形成,當一邊倒的批判走向同一個方向,我們看到的還是以暴制暴的思維和應用。

面對學生受辱,陳老師難道不可以採取其它辦法去教育那位打人的孩子嗎?

讓我們看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如何做的。

有一個男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長陶行知發現制止後,命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男生早已等著挨訓了。可是陶行知卻笑著掏出一顆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而我卻遲到了。」男生驚疑地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果放到他的手裡,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男生更驚疑了。這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果塞到男生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男生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後悔地喊道:「陶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同學……」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顆糖果遞過來,說:「為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沒有多的糖果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陶行知先生面對學生錯誤,既沒有批評,更沒有打罵,而是換了一個角度,用賞識喚醒學生的良知,讓學生主動承認錯誤,從而在心靈深處產生糾正錯誤,完善自己的願望。陶行知先生,用真正的教育,告訴我們什麼才叫「打回去」!

無論是中關村二小「霸凌」事件一邊倒地支持家長,還是東莞朝暉學校老師扇學生事件一邊倒地支持老師,其實質都是叢林規則在起作用,只不過打出去的不是拳頭,閃出去的不是巴掌罷了。 這種現代網路以暴制暴不理性的方式讓孩子們會看到怎樣的文明世界?!

所以:

用文明理性「打回去」,就是要在孩子的行為和價值判斷中塑造起碼的標準:欺負別人不會帶來快感,當小霸王只能讓自己更加孤立,存在感也決不能通過拳頭帶來。

用文明理性「打回去」,就是告訴孩子,人類的文明已經不完全由「勝者王侯敗者寇」來主宰,這裡有更高的價值和追求。

用文明理性打回去,才能真正減少我們的拳頭暴力,語言暴力,思維暴力,才能讓我們真正走出以暴制暴的文化怪圈,我們的孩子才會具有更加明麗的未來。

2、用法律善意「打回去」,從無視規則和無所敬畏中「走出來」。

據媒體報道,在反校園霸凌議題上,中國比歐美日等發達國家距離較大,針對校園欺凌立法上仍是空白。11月,在以往相關保護未成年人法律前提下,中央九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文里顯示,加強了家長問責,消除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不需要承擔責任的錯誤認識;制度雖還不健全,但已逐步出台,並開始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這,不正是我們孩子未來可以舉起的一份保障嗎?!

就在昨天,中國浙江溫州鹿城法院近日宣判了一起未成年人霸凌案件,被告人是7名女孩,其中5個是高中生、未成年,另兩人作案時剛滿18歲。7人分別因強制侮辱婦女罪、非法拘禁罪,最重的被判處有期徒刑6年半,最輕的也判了9個月。

面對校園霸凌,我們的家長朋友,決不能僅僅靠網路一片嘩然和指責,「打回去」需要大家聯合起來,呼籲更多的立法和嚴格的執法,共同改變傳統「情大於法」在處理「校園霸凌」中的霸道也位,讓法制規則成為「打回去」的最有力拳頭。

在這裡,家長們大有可為!學校的家長委員會也大有可為。例如蘇格蘭、美國等有這樣的一些組織,去年美國一個叫Ashley的女孩,因為內向和長得胖,被其他的男孩欺負。後來一群叫「暴走漢子」專為保護受欺凌孩子的組織知道了這件事,就開車到她家附近,陪她玩了一天,並且故意讓欺負她的人看到,以後不敢再欺負她了。家長間,也可以成立一些類似組織,父母們接到舉報,也可以集體共同去保護那些受欺凌的孩子。讓這些孩子知曉規則,懂得敬畏,大人們的維護,也是「打回去」的利器!

對於校園暴力,學校也要從和稀泥的管理方式中走出來。對於一些事件,要注意從是非曲直中做出較為符合事實和公正的裁決,將一些校園暴力事件消解在萌芽狀態。當無法判斷是否是真正的霸凌,學校和老師的應急處理將直接影響處置的效果。對於那些「小霸王」,學校和老師適當矯治措施將直接影響懲戒的效果。

真情關愛、真誠幫助,注重對學生的內心感化,從心理上矯正學生內心所存在的問題,善良也是「打回去」的一個基本途徑。

3、用理智責任「打回去」,從過度保護和愛中「走出來」。

實踐中,有很多真正的校園霸凌和孩子間玩笑打鬧很難完全區分開來,這也是在中關村二小校園「霸凌」事件中學校和家長的根本分歧。事實上,在處理這樣的事件中,家長的理智和責任就顯得特別重要,既不要息事寧人,更不要誇張事實,將孩子在學校的處境放在另類的位置。

在幫助孩子「打回去」中,家長既要承擔起責任,更要理智和理性。要注意傾聽孩子,搞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分析期間是非曲直,而不是一味憤憤不平。要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長,用過度的保護和愛,讓孩子失去反擊的慾望和能力。

不要因為孩子被凳子絆倒了,就去替孩子責怪凳子,告訴他,這就是因為你的不夠小心,即使哭也沒有用。也不要因為孩子和同學間發生一點矛盾,就非要和人家的父母去理論,即使是孩子吃點虧,也不要去干涉他的成長。如果想干涉,你能保證他永遠不吃虧嗎,你能保證保護他一輩子嗎?

作為父母,待人接物,溝通交流、與人相處、尊重他人,不卑不亢等行為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面對生活的挫折和不如意,父母的理智處理,適可而止,既為孩子樹立了榜樣,也是孩子真正走出來,站起來的起點。最好的保護,就是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最好的愛,就是讓孩子在經歷風雨中。

「打回去」,即使是霸凌,也能實現心靈的成長,精神的完善,而不是永遠在父母的羽翼下,永遠走不出自我。

4、用自信堅強「打回去」,從被欺凌的弱勢格局中「走出來」。

有人群就有江湖,無論你承認不承認。建立自信,形成自己的朋友圈,甚至能夠化敵為友,從被欺凌的弱勢實現逆襲,才是孩子超越欺凌,從心理走出來真正道路。

面對霸凌,即使是打鬧,也要告訴孩子抗議表明立場。面對這種情況,要教會孩子首先學會求助,求助老師、父母、同伴等,讓大人幫助解決這些事,在無法求助的時候,要學會自護。懂得一些跆拳道、武術等防身術,同時雙眼嚴厲瞪著對方讓對方感覺到自己的威嚴,必要必須自衛反擊,適時的躲避,決不是不該,而是必須。

正如一位網友所言,不進一寸,也不失一毫。這個世界從來是有經緯度的,不會因為你的忍讓而縮水,也不會因為你的強悍而膨脹,要懂得遊刃有餘最好的方式是:內心柔軟而有原則,身披鎧甲而有溫度。

家長不可能陪伴保護他們一生一世,孩子若沒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被霸凌的陰影會伴隨終生,甚至在長大後還會重複遭受不公平的對待。

面對校園霸凌,必須讓孩子明白重要的一點。如遇生命威脅,一切皆可為,什麼手段都可用,因為生命是第一位的!

「打回去」,讓孩子學會應對欺凌,真正從弱勢格局中走出來,將不僅僅是應對校園暴力的問題,將會對他一生的精彩奠定基礎。

面對校園暴力,不僅要「打回去」,更要「走出來」!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晨間雜記
海濤法師校園弘法專輯
90後高顏值副教授引狂歡!這次不再是禿頭、離婚和出家了
校園貸,管住亂花亂貸(金海觀潮)
十二星座的校園搶手度

TAG:校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