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預防子女發精神病能做到的事情

父母一方患過精神分裂症或者情感性精神障礙,所生子女的同病率比常人為高,下面將介紹父母預防子女精神病能做到的事情。南京腦科醫院精神科喻東山

一.預防腦損傷

因為圍產期(就是生產前後那段時期)、嬰幼兒腦損傷都是後來患精神分裂症的危險因素,故孕婦在生產前應按醫囑常做產科檢查,不要偷懶,一旦胎兒有宮內窘迫現象,或醫生胎兒太大,難以從陰道產出,就毫不猶豫地聽從醫囑,做剖腹產,以免胎兒引起腦缺血性損傷,或經陰道分娩時受產傷。分娩後,嬰幼兒對自己毫無保護意識,母親應最大限度的減少或避免嬰幼兒的顱腦跌傷。

二.童年

童年時期的嚴重精神創傷,可引起應激激素---皮質醇---的大幅升高,皮質醇中的糖皮質激素損害腦中的海馬區,海馬區能抑制應激激素分泌,被損害後則應激激素脫抑制,長期處於高水平,這時病人對應激的反應過強,小刺激引起中度反應,中等刺激引起高度反應,高度刺激則超出其反應能力,出現保護性抑制,表現精神病癥狀。故不能忽視孩子的精神創傷,孩子的精神創傷比成人的精神創傷對後來可能造成更深遠的影響。

早年的重要精神創傷有哪些呢?

1.父母喪失,這種喪失,可以是父母雙方或一方死亡;也可以是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不在身邊;還可以是父母離異,孩子跟其中一方帶大。其中父母雙方或一方死亡,是不可抗力,沒法預防;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不在身邊,這是通過努力可以糾正的,工作忙,孩子沒法親自帶,丟給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這看起來天經地義,其實這會埋下禍根。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處,吃飽穿暖、作息規律,都沒有問題,但與鄰居孩子發生糾紛呢,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也會平息糾紛,但事後對孩子的慰勉,則不如父母周到,孩子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物質求助,可能更願意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說;但情感求助,更願意跟父母說。孩子覺得,父母年輕,情感上易理解自己,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畢竟老了,情感上不易理解自己,這些問題,開始你根本看不出來,等到孩子到青少年甚至青年時處事缺陷,問題才暴露出來。所以,自己生的孩子,再辛苦也要自己帶,不要假手於人。

2.性虐待,童年性虐待一般以女孩為主,真正受到性侵犯的還是少見,受到性猥褻的較常見,性猥褻看起來沒什麼軀體傷害,但對受害者的心理損害很大,一位女性說,我9歲時被一個司機(熟人)猥褻過,當時不覺得什麼,等到12歲時,我知道這種事情的羞恥性,才感到精神痛苦,隨著我的成長,我越來越不喜歡自己了。性虐待畢竟是偶爾、隱蔽、短暫的發生的,做父母的很難預防。

3.軀體虐待,哪個家長不打孩子,氣起來刷一兩巴掌,這不叫軀體虐待。軀體虐待一般是指為讓孩子屈從自己的意志,有意識的、不打服孩子不罷手的那種毆打,才稱得上是軀體虐待,父母通過軀體虐待可能能達到目的---孩子 「聽話」了,但孩子將來遇到其他應激時,反應過強、過久,以致神經不能承受而保護性抑制,出現精神病癥狀。所以,家長不要將打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否則你將後悔莫及。

4.情感忽視。情感忽視就是面對孩子的訴求不予理會,不尊重孩子的願望,孩子某一方面未得到滿足,也許他說過幾次後,就不再說了,但內心的願望始終不會消退,應激激素持續升高,對其他應激反應可能過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除了吃、穿、用、教育以外,還需要花一筆冤枉錢,例如,什麼玩具汽車、氣球、燈籠之類,如果你一樣都不買,試試能不能養大?能!但由於該滿足的他不曾滿足過,長大後,對這些玩具可能比一般人更敏感,你看有的大人,卻收藏各種玩具汽車幾千輛,幹什麼?又不增值!有的成人,收集幾百雙名牌鞋,又穿不了,幹什麼?又不增值!你看哪些大學生玩電子遊戲,一直玩到退學,難道他們智力有問題?不是,他們在中小學該接觸這些東西的時候,沒機會接觸,或被強行剝奪了機會,等上大學後,他們有機會接觸,並能夠支配自己的時間時,就過度補償這些曾經欠下的願望。

三.教育

⒈不要把社會說的太陰暗:以前我們的小學課本,會把世界描述的過於美好,讓我們帶入童話的幻境,以致在校的好學生到了社會,就顯得太單純和易受騙。所以就出現另一個極端,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社會上到處都是壞人。」讓孩子提高戒備心,尤其對女孩子,會加強這類教育,一位父親對女兒說,「男人沒有一個好的,對你好,一定是在打你主意,包括我,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以致女兒進大學後,不敢接觸男生,不敢談對象,也許這樣教育,上壞人當的機會是少了,但處處戒備別人,即使人家關心愛護她,她也認為別人動機不純,總在揣測別人的目的,那哪一個能虛懷若谷,不計較這些戒備心?這樣教育女兒,其結果是讓女兒作繭自縛,社交孤立,社交孤立本身就是一種應激,誰不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誰不希望得到別人的喜歡?誰不希望得到別人的愛?社交孤立一下就失去這三者,導致女兒心中沒有陽光。如果再遇上應激,沒有社交圈的支持,孤立無援,這就降低了對付應激的能力。因為到處是「壞人」,所以遇到委屈,哭都不敢在室友面前哭。

我們認為,應告訴孩子:「這個社會有主動真心助人的人,也有藉助人之名而另有企圖的人,這兩種人都少,多數人是在遇到求助時,被動的提供有限的幫助,就是不好不壞的人是多數,所以對熟悉朋友的關愛,為什麼不能接受呢?對陌生人無由頭的關愛,就要從心裡過一過,他憑什麼關愛我?」

⒉不要過度誇大書本的作用:孩子興趣多,朋友多,慾望多,花銷多,這不是一個能靜下心來讀書的人,但從心理衛生角度上看,他的精神發育OK,能扛得住打擊;如果孩子只談學習,最刻苦,最優秀,無其他興趣、慾望和花銷,缺乏與學習無關的朋友,這是一個讀書的好苗子,但從心理衛生的角度上看,他的精神發育是一個高危狀態,扛不住打擊。一次,在一堂初中的語文課上,老師因為兩個學生家庭作業沒做,把他們攆出教室,讓他們在走廊上補作業,其中一個女生在走廊上感到羞恥、尷尬,而另一個男生卻笑著說:「出來好哎,出來可以不聽課唻!」這個女生的抗打擊能力就差,而那個男生的抗打擊能力就強。作為父母,即使投入精力和物力,也很難使一個興趣少、朋友少的孩子變得興趣多、朋友多,但不斷地、不適當地灌輸書本學習在人生中的作用,可能會使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變得老成持重。也就是說,父母在引導孩子性格發育方面,沒能力使他變好,倒有能力使他變壞。而在大多數父母眼中,老成持重是好,天真活潑是壞,這跟心理健康的標準恰好相反,所以,把孩子性格向壞的方向引導的父母大有人在。

四.學習

⒈超前學習培養:在學齡兒童或青少年,父母對孩子智力的過高期望,對孩子學習的過度培養,讓他先人一步,學有所長,這種「關心」的結果是減少了孩子的童趣,增加孩子的不高興,增加孩子的心理應激。要知道,你的孩子比別的孩子更脆弱,更經不起折騰,也許別的孩子經過這一折騰,成功了,事迹上報紙了;你再按照這一模式培養,孩子發病了,上精神病院了。報紙上介紹的神童,畢竟是低機率事件,常人去模仿,多半不能重複其結果,患過精神病的子女去模仿,引發精神病率就增加。

⒉對於功課要求:對於孩子的功課,只要能跟上大眾就可以,不完成基礎作業,當然要督促,你不督促,等到老師罵他,心理應激更大,等考不及格,心理負擔就更重;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已經考到90分以上,還哭哭啼啼,說是沒考到班級第一名,這時你要警惕:不是好兆頭。孩子已有超常焦慮,你可不要認為她是「嚴於律己」喔!你要讓她降低要求:考到班級前5名就是尖子,考到前10名就是上乘。

⒊買學習書籍不要太主動:家長有錢多的,有錢少的,但沒有那個家長捨不得給孩子買教輔書的。可是,買教輔書應該是被動的,就是老師要求要買,家長才買。如果不是路程太遠,不是學習太緊,是小學生的話,家長可以帶他(不是代他)去買;是中學生的話,可以給錢讓他去買,去買的過程,也是一個休息過程,買回來也有一種完成感,剛買回來還有一種新鮮感,如果不看一看,也對不起自己一番辛苦。相反,只要孩子說了書名、出版社,家長就屁顛顛地代他買回來,孩子足不出戶,上來就翻書。你主觀上是讓孩子少跑了一趟,但客觀上是剝奪了孩子的散心時間,孩子更多地感受到從課桌到寫字檯,從寫字檯到課桌的往複過程,這種單調的往複過程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發育是不利的。教輔書不要多買,其實多買了也花不了多少錢,但要孩子做完多買的教輔就夠嗆,不做完又破壞了孩子的責任感。看到沒被孩子翻過的教輔書,你心裡也會感到不舒服。

4.花錢上好學校:學校分好、中、差三等,你按照孩子的考分,讓他上相應的學校,他在班級是主體中的一分子,很容易跟上班級進度,發揮自己能力。如果你「黑心」,想讓孩子上比他考分高一級的學校,也許你花幾萬塊錢,找人讓孩子能擠進好學校。我告訴你,你辦了壞事。你只想到好學校的師資好,升學率高。你沒想到,你孩子是最低分進學校的,他在班上是差生,而老師是根據班上中等生水平來講授的,你的孩子通常跟不上進度,他可能屬於95%升學率剩下的那5%,所以,上不是他力所能及的好學校,是促進發病的重要因素。

總之,對孩子這顆苗苗,我們負責澆水,幫助扶正,只要可能,盡量少剪枝。

五.情感

1.遇到困難找不找你?如果你的孩子一有困難,就向你求助。這說明,你是他的依靠,他通過你可以解除心理應激,你是他稱職的父母。如果他在外面闖了禍(例如,未婚先孕,那男的又跑了),他不跟別人商量,而是找你商量,說明你平時對他很好,他無論犯了什麼錯或罪,你都會站在她一邊說話。你別嫌煩,這是他對你的信任,可別錯過幫助他的機會喔!

如果你的孩子遇到困難,從不向你說,喜憂從不與聞。遇到災禍,寧可找朋友商量、借錢,天大的事也不向你開口、伸手。我告訴你,在他心裡,告訴你是害多利少,即使你最後幫助他渡過了難關,也是在他受盡你的侮辱之後。當遇到心理應激時,別的孩子都向父母求援,而你的孩子不向你求援,這不是他內向,而是你平時對他不好,你這個父母不稱職。你不要說,「我對他挺好,比如說1,2,3…。」沒用,他不信任你,就是你不稱職的最好標準。當他在青少年期遇到困難時,少了父母的支持,心理應激比別人更難排解,促發精神病的機率就會增大。

孩子與鄰居、同學發生糾紛,許多家長不管有理沒理,為了息事寧人,總是責備自己的孩子,有時也因為是惹不起別人的緣故,這很好理解。但他們回到家裡,關起門來,應跟孩子分析是非,不論孩子是對是錯,都要對孩子表示理解和安慰,並將在外人面前為什麼要那樣說的原因,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在外遇到矛盾,父母內心是護著自己的,不管他們表面上說什麼。可是,許多父母當著外人責備自己的孩子後,回家就不再提起,這讓孩子感到,將來在外遇到糾紛,父母都是責備自己的,故孩子在外再遇到困難,就不肯跟父母講。

聽過「子為父掩,父為子掩」的故事么?有人問孔子,「父親偷羊,兒子揭發他,好不好?」孔子說,「我們這裡的人不是這樣的,我們這裡的人是兒子幫父親說話,父親幫兒子說話。」強調親情大於公共規則。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孩子有什麼困難不敢跟父母說呢?

2.滿足認同心理:當父母的有沒有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花很多冤枉錢,例如,買氣球、買燈籠、買玩具汽車,等等,這些東西買來,就是準備被弄壞的,純粹是買高興,買安身。如果不買又怎樣?不買就是一頓哭鬧,「哭就哭,哭哭就好了」,不對!你太不關心他的感受了,別的小朋友有,他沒有;別的小朋友玩過,他沒玩過,他是什麼感受?談起這個主題,別的小朋友洋洋得意,他能說什麼?他在小朋友群里沒有話語權,這對他的自信發育有利還是有害?

但是有的東西孩子鬧著要買,該不該買,確實讓家長犯難,例如遊戲機吧,不是買不起,而是買來後會影響孩子學習,不買孩子又吵:「我們同學每人都有。」你怎麼辦?我說,「你給他買,不買他自卑。」你說,「要買就買好的。」我說:「不對,買差的。」「買差的不容易壞嗎?」「就是要它容易壞,買的時候不可能壞,而是玩了一段時間才壞,這就達到目的了。」就是說,既滿足他玩過了,又不能讓他老是在玩,玩壞了再要買,就不給了,「我給你買過了,你自己不愛惜,怪誰?」。其實你心裡竊喜:「壞了才好。」

⒊忽視:父母如果見到青少年暗自買了性安慰品(例如充氣娃娃),知道他有性慾望了,不要大驚小怪,既不問,也不提,裝作不知道。你越問,他藏得越深;你越關心,他越反感;你說我很理解,他說你闖入了他的私人空間。

4.不責備:考大學這種事情,只要按照學校的節律抓緊複習,就已經夠孩子受得了,家長無需火上加油。平時成績好的,高考時未必能發揮的好;平時成績差的,絕不會出現奇蹟。如果高考發揮失常,又不是孩子故意的,事後父母只能安慰,不能責備,責備能改變事實嗎?責備只能給孩子帶來壞心情,給你們自己也帶來壞心情,而壞心情正是精神病的誘發因素。

六。生活

1.穩定的家庭環境:家庭是孩子安寧的港灣,這是公理,正常人覺得這話多餘。可是,如果家庭不太平,父母經常爭吵,打成一團,鬧離婚,孩子就失去了這一安寧的港灣,長期處於中-重度緊張狀態,消耗了精力,導致對付其他應激的餘力減少。

2.大學生活費:上大學盡量在本地上,如出現什麼應激,還有個家庭照應,這也是支持孩子應付應激的一個方法。大學期間,如果父母經濟不困難,給孩子的生活費應在平均水平或稍偏高一點為宜。孩子在大學校園裡生活,主要不是考慮吃得飽吃不飽的問題,其生活水平自然會與別人比較,同學會一起吃頓飯,一起出去遊玩,同學之間每年還要送生日禮物,你給他的錢遠遠低於平均水平,他怎麼應對這些社交活動?他在這些社交活動中又怎麼能抬得起頭?這些尷尬場面對他不是應激?應激難道不是精神病的誘發因素嗎?如果給的生活費用高於平均水平呢?也不好。在同學之間吃飯、遊玩、送生日禮物這類活動中,大家都是有自尊的,消費能力差不多,才能玩得來,你孩子的錢過多,在同學面前花錢過度豪爽,即使不是有意擺譜,即使他經常為大家埋單,大家也覺得經濟上不能跟他比,以後就不願喊他參加這類集體活動了。故給孩子的生活費過少或過多,都易引起孩子的社交孤立。

本文系喻東山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m.haodf.com/touch)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上海的獨生子女注意!再不看連房子都繼承不了...
繼父母子女繼承糾紛經典裁判案例8則 | 家法
手相子女線看你今生有幾個孩子
什麼人會因子女而交上好運?

TAG:子女 | 精神 | 事情 | 精神病 | 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