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國古代詩詞格律常識

格律詩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詩。什麼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規律的意思,也就是規格和程式。掌握詩的格律,首先應該了解我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概況。這裡我們不是我們從文學史的角度,而是從詩歌形式(也包括詩歌規律)的角度簡單作些介紹。我國最早的兩部詩集是《詩經》和《楚辭》。《詩經》是以四言為主,《楚辭》是以六言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漢代是辭賦創作的繁榮時期,文人創作的詩歌不太多。漢樂府中有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的作品。從體裁上講,樂府主要的特點是配樂詩歌。樂府本是漢代設置的官署的名稱,它負責收集民歌並把她們配上樂譜。後來就把這些配樂的歌詞也稱為"樂府"。南北朝也有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時,有一些文人用樂府題目寫詩,如曹操寫過《短歌行》,鮑照寫過《擬行路難》等。宋代郭茂倩選編的《樂府詩集》,是民間和文人創作的樂府詩的總集。漢朝還產生了兩種新的詩體:五言詩和七言詩。五言詩起源於西漢民謠,《古詩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詩。最早的七言詩是《柏梁台詩》。三國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但它還是句句押韻的,隔句押韻的七言詩最早的是鮑照的《擬行路難》之一和之三。從齊梁時期開始,詩歌在形式上逐漸發生了變化,這變化主要是隨著四聲的發現而在詩歌中開始講究平仄,注意用平仄來造成詩歌的音樂美。當時有所謂的"永明體"(永明是齊武帝的年號),它的特點是講究聲律,沈約和謝眺是永明體的代表作家。齊梁時期寫文章也注重駢偶,駢體文正是那個時期形成的。這種風氣也影響到律詩創作,在詩歌創作中也逐漸注意對仗。這種趨勢發展的結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種以講究平仄、對仗為特點的格律詩。在唐人看來,這是一種新的詩體,稱之?quot;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形式上看,"近體詩"不同於古詩(漢魏六朝的古詩),區別就在於近體詩是有嚴密的格律的。古詩不十分講究格律,但不是說古詩沒有格律,比如五言詩限定每句五個字,七言詩限定每句七個字,這也是一種格律。唐代產生了近體詩以後,有的作家也時常按照古詩的寫法寫詩,這種不講平仄和對仗的詩叫"古體詩",也叫"古風",如李白的《古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等。唐以及唐以後的詩分為兩種,一種叫"近體詩"(今體詩),是講究平仄對仗的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一種叫"古體詩",是不講平仄對
推薦閱讀:

格律詩寫作四步法及二十八式格律表
竹韻清幽-格律詩詞395期
王力教授《詩詞格律十講》

TAG:中國 | 詩詞 | 常識 | 古代 | 轉載 | 詩詞格律 | 格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