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不」才能成為有錢人
第一部分 第1節:決戰貧富的關鍵字--懂得說"不"(1)
第一篇決戰貧富的關鍵字——懂得說"不"
你是"N型人"或"Y型人"?
在這世界上,有些人比別人提前一、二十年,成為年入百萬、甚至千萬的年輕富翁,在他們身上,我們發現到許多相似的財富基因——在消費理財關鍵時刻說"不"比說"好"的次數多很多。如果你也想要奮起直追,複製基因就是最快速的捷徑。
可別小看一個短短的"不"字,它可是大有學問。很多人在心裡想了千萬遍,無奈,就是不方便把"不"說出口。
說不出口的原因千奇百怪:有人覺得"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好像顯得我能力不足。A先生解釋;有的人則習慣當"好好先生"——"我這輩子從來沒說過"不",明明知道親戚愛賭博,沒錢花想來周轉,我還是硬著頭皮把錢借出去"……B先生說。
我們姑且將懂得說"不"的人,歸納為"N型人"(saynoperson);凡事容易點頭,習慣說"好"的人,總稱為"Y型人"(sayyesperson)。想知道自己是哪種人,花5分鐘做以下的測驗吧!
究竟你是"Y型人"還是"N型人"?(請勾選)
1、周末晚上朋友打電話邀你去Party,明知道很浪費時間,但你有勇氣跟他說:"謝謝你,我無法去"嗎?
()是()否
2、鄰居的狗經常亂叫個不停,你會當面跟他抱怨嗎?
()是()否
3、你正在減肥,若同事買蛋糕請你吃,你會堅持謝絕不吃嗎?
()是()否
4、你每天總是準時起床,從不賴床嗎?
()是()否
5、每逢百貨公司折扣,你總會超出預算消費嗎?
()是()否
6、年初訂的工作目標,你會設法達到9成以上嗎?
()是()否
7、你是否常答應別人的請求,事後才發覺自己根本沒有能力處理?
()是()否
8、你很喜歡一些企劃縝密的計劃和方案嗎?
()是()否
9、從小你的數學、統計,就比畫畫、唱歌成績好嗎?
()是()否
10、遇到挫折時,你總能先設法找出解決方案,而不是到處抱怨嗎?
()是()否
1l、看到電視播出新的零食廣告,就會忍不住去超商買包回來吃嗎?
()是()否
12、正在排隊買車票時,有個婦人刻意插隊,你會去糾正她嗎?
()是()否
l3、去加油時,會比較各家打折情況後,才決定到哪家加油站,而非只看贈品嗎?
第一部分 第2節:決戰貧富的關鍵字--懂得說"不"(2)
()是()否
14、和同事發生爭執時,不管別人怎麼侮辱或抹黑,你都能一笑而置之而不動怒嗎?
()是()否
15、看到感人的電視劇情時,你很少落淚嗎?
()是()否
各題得分
是否是否
(1)l0(9)l0
(2)l0(10)l0
(3)l0(11)01
(4)10(12)10
(5)0l(13)10
(6)10(14)10
(7)0l(15)10
(8)l0
最後請將各題分數相加,看看自己是哪一類型人:
12~15分→典型的"N型人"
你是個理性的人,喜歡事前做好準備和策略規劃。總能三思而後行,不會盲目跟從流行,不會隨波逐流,很有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別人愈是想說服你,你愈會覺得反感,是個典型的
"N型人"。
8~11分→偏向"N型人"
你有時會"先行動,再後悔",但在一般情況下,還是會好好控制自己的慾望和行動。偶而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做出一些不理性的消費和投資。不過,到一定程度時,會緊急踩煞車,不致釀成大錯,"N型"性格多於"Y型",偏向"N型"人。
4~7分→偏向"Y型人"
你的個性隨和,不願得罪別人,為了不讓人失望,總會吃悶虧,而且勉強自己完成不擅長或不喜歡的事物。雖然你的理性始終存在,但為了顧及親情和友情,還是會做出錯誤的判
斷,"Y型"性格多於"N型",偏向"Y型人"。
3分以下→典型的"Y型人"
你喜歡心血來潮,憑衝動和情緒做事,由於缺乏事前縝密規劃的習慣,所以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麻煩,甚至引發失控的局面。財務經常吃緊,但你仍樂在其中,因為你相信,這樣才會帶來多彩多姿的生活,是個典型的"Y型人"。
知道自己的性格偏向"Y型人"或"N型人"後,就可據此調整理財方式,逐步建設屬於自己的財富寶塔。
"Y型人":定存+拒用提款卡→強迫儲蓄
"Y型人"最容易被說服,而且無法抵擋外來誘惑,所以,最好把錢放在銀行定存。建議你開戶時,不勾選使用提款卡,也就是說,日後要領錢,就必須親自到銀行櫃檯辦理。
如此一來,為了不增加麻煩,提款的次數勢必減少,就能大大降低消費慾望,達到強迫儲蓄的目的。
另外,"Y型人"耳根子很軟,投資股票容易聽信明
第一部分 第3節:決戰貧富的關鍵字--懂得說"不"(3)
"N型人":可投資優質股票
"N型人"不會胡亂消費,常在思索最適合的開源節流方法。如果把錢放定存,對這類人來說,鐵定是消極性的做法。建議每月或每幾個月可從薪資中,提撥固定金額投資優質股票,只要標的不差,長期下來,回報率一定優於定存。
一樣年齡,兩種不同的命運
有些人貧,有些人富;有些人苦,有些人樂。命運的好壞差別,竟然在於一個關鍵字——"不"!
大學時代,基於好奇心,很想了解同一時辰出生的人,是否會有同樣的命運?於是,煞費苦心,終於找到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甚至同時辰出生的A小姐。不過,聊天之後,卻赫然發現,我們兩人的差異性頗大。
我讀社會系,她念政史系;我的臉看來很福泰,套句同學的形容:"以鼻子為中心,可以用圓規畫出一個圓形。而她,臉型削瘦,一副弱不禁風的模樣。
兩人個性更是天壤之別,我總是樂觀開朗、笑臉迎人;她則整日眉頭深鎖,似乎永遠有心事。
畢業多年後,我們竟在台北街頭相遇。在互留聯繫方式後的某天,她打電話向我尋求協助。原來,她是時下熱門的"卡奴"一族,想從我身上了解,是否有快速解決債務的方法。
這位可以和我互為"分身"的A小姐,其實工作挺穩定,月薪也有5、6萬元。但是卻喜歡名牌包,每年出國旅遊至少3次。這還不打緊,糟糕的是,先生聽信明牌,用融資方式
買股票,卻慘遭套牢,差點被斷頭。於是,她只好預借大筆現金,解決燃眉之急。只是萬萬沒想到,在利滾利的效應之下,債務愈堆愈高。
你瞧!這對禁不起誘惑的夫妻,一個對無法負擔的高消費,提不起勇氣說"不";另一個則是聽信所謂的明牌,到最後,兩人差點一起鬧自殺。
這則故事給了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即便是命盤和八字都一樣的人,由於不同的價值觀和金錢觀,最後造就"富人VS窮人"的不同命運。
再談談我身邊的另一個真實例子。小陳和阿明是我多年的好友,兩人同樣38歲,都是好人,也都富有正義感,願意為朋友兩肋插刀,是我認為值得深交一輩子的兩個人。
不同的是,小陳當年考上的是私立大學,阿明則是台大高材生。小陳自認不是念書的料,於是畢業後就自行創業。工作8年多,平時省吃儉用的結果,就是存到人生的第一個l000萬。而後,他進而將錢投資到股票和期貨市場,因為多次抓到台股轉折點,所以短短5年間,身價已突破上億元,目前財富還在不斷累積中。
第一部分 第4節:決戰貧富的關鍵字--懂得說"不"(4)
相較之下,阿明發揮考場上一路過關斬將的天生本領,學生時就考上重點大學,研究所剛一畢業,就進入國家機關,過著朝九晚五的安穩生活。10多年下來,年薪也已突破80萬元,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高薪上班族。不過,平常都將薪水花無的他,在面臨老爸罹患癌症,需要龐大醫療費時,卻一毛都付不出來,忙著四處找人借錢。
同樣年紀的兩個好人,命運為何如此大不同?我想,這或許是他們在年輕時,兩人內心勾勒出的"金錢藍圖"大相徑庭有關。小陳立志要當有錢人,學生時代就積極尋找各種賺錢
機會,而且絕不過度消費,即使已是億萬富翁,現在仍住在老公寓,開的是10年前的二手車,單從外貌來看,一點也嗅不出有錢人的味道。
反觀阿明,排在生命中的第一位是"當個有品味的人"。因此,凡是能襯托品味的物品,如:一盞20000元檯燈、一雙8000元的鞋子,出錢從不手軟。他總是這樣自我安慰:"要活在當下,我的今天要比明天美麗!"也因此,信用卡帳單堆積如山,薪水全部花光光。
從物競天擇的角度來看,小陳與阿明的生存條件差不多,智商也不相上下,同樣都是斯文秀氣的帥哥,但是小陳就像頭獵豹,錢在哪裡,就立刻追到哪裡;阿明則像支優雅的孔雀,
寧可光彩奪目,卻不在乎周圍是否存在著危機。
站在命運的分水嶺上,你想向貧走,還是向富走?踏出關鍵第一步之前,請記得,對於不適當的消費、不適當的投資,和不適當的借貸遊戲等,通通都要先學會說"不"!唯有懂得說"不",人生才有可能從黑白變彩色,晉陞有錢人階級。
你會向貧走,還是向富走
一個人的金錢藍圖,會深深影響一生的財富命運,你想知道自己會向貧走,還是向富走嗎?請完成下列三題造句,就能得到初步的啟示:
1?很會賺錢的人……
2?金錢的目的……
3?假如我是台灣首富……
愈渴望富有的人,通常造出來的句子的字義愈正面;相反,對財富漠不關心的人,造出來的文句就會不痛不癢,甚至充滿負面能量。我曾把這三題造句,分別拿給兩個朋友寫。一個是年薪二百多萬的專業經理人,他的答案分別是:"很會賺錢的人必有一套成功的方法。""金錢的目的是為了支配生活,不被生活所支配。""假如我是台灣首富,我會想辦法提
第一部分 第5節:決戰貧富的關鍵字--懂得說"不"(5)
升台灣產業競爭力。"
另一個是負債幾百萬的朋友,寫出來的句子則是,"很會賺錢的人,請發揮愛心,借錢讓我還債吧!""金錢的目的就是能養家糊口,不必四處借貸!""假如我是台灣首富,哈哈,怎麼可能,做夢!"
雖然這些造句,並沒有量化的指標可以預測財富命運,但卻能反映出兩人內在的心靈能量,以及對金錢的看法。如果你的造句偏於消極,沒關係,現在開始還不遲。不論你是處於何種狀況、何種年紀,都可以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對生命的態度。只要不再輕視金錢藍圖的重要性,進而吸收一些基本的財務知識,再建立一些好的理財習慣,就足以擺脫貧窮命運了。
理性和感性間的掙扎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面對舌燦蓮花的推銷員,雖然一開始打定主意要拒絕,但隨著對方發揮纏功、黏功,加上不斷的讚美,頓時理性輸給感性,乖乖地從口袋裡掏錢出來。
到底是推銷員太厲害,讓人難以抗拒,還是在短短的數十分鐘的接觸中,我們的大腦發生了變化,只得俯首稱臣?答案是:"兩個都是"。
從大腦構造來看,大腦可分成左右兩半:左腦負責分析類型的工作,像數學、語言、書寫等;右腦則是視覺傳遞和抽象思考的中樞。簡單來說,左腦掌管理性,右腦統籌感性。其實,每個人的所有動作,都會同時運用到左右腦,只是強度有所差異而已。
當推銷員上門時,左腦會立即發出警訊:"這套古典音樂CD我根本不需要,我只喜歡聽爵士,況且,最近手頭有點緊,還是趕快把他打發掉,免得浪費時間。"
不過,推銷員顯然有備而來,先是極盡能耐地奉承:"小姐,你長得這麼漂亮,又這麼有氣質,如果能從聽爵士樂的時間,撥出一些來聽古典樂,加上你原有的輕聲細語,我相信不出幾個月,從你身上就能看見一股高貴的古典美"接著又疲勞轟炸:"預算不夠沒關係,我們可以接受刷卡。想想看,一套幾千元的CD,居然可以提升一個人的氣質,真是太划算了……"在推銷員的各種感性訴求下,右腦的感性正像爬山似地,慢慢攻上山頂,並將理性狠狠往山腳下拋棄。
此時此刻,大腦已陷入天人交戰,如果理性沒有進行最後的奮力一搏,不需幾秒鐘,感性大勝,推銷員就會完美達成任務,同時也把你的存款,變成他的存款……
每一天,當我們在消費或投資理財時,理性和感性的戰爭,就這麼持續重複上演著。若能保有冷靜的頭腦,以理性思考,衡量自身條件,就不會被牽著鼻子走,也能向不適當的消
第一部分 第6節:決戰貧富的關鍵字--懂得說"不"(6)
行為說"拜拜"。
投資理財時,感性勝於理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也讓90%以上的散戶,很難從市場上賺到錢。記得幾年前,有個紡織業老總私下和媒體聚餐時,就信誓旦旦地說:"今年公司業績增長很快,股價一定會從20元翻一倍到40元,你們不買會後悔。"難得這位平日話不多的CEO開了金口,於是記者們趨之若鶩,紛紛討論著要買幾張。
隔天,股價果然大漲,更讓跑線記者為之瘋狂,連一個剛入行幾個月的年輕女孩,都特地打電話問我:"燕俐姐,我好想買喔!你買了幾張?"
我很直接地回答:"一張也沒有!"她不信,大叫著:"怎麼可能,你不想賺錢喔?"我花了幾分鐘解釋:"重點就在這兒,我超想賺錢、也超愛錢,但問題是,我不相信老闆的一句話,就能讓股價大漲一倍;股價要漲,除了基本面之外,還有很多因素要配合,包括籌碼面、技術面、當時的大盤表現,以及國內的投資信心等等。"只見她似懂非懂,道了聲謝後,就掛上電話。
半年後,她在記者會上碰到我,只見她一臉埋怨地說:"燕俐姐,早聽你的話就好了,現在賠慘了!"她頓時濕了眼眶繼續說:"因為當時大家都買了,我沒買就顯得很奇怪。雖然我知道買了會有風險,可是大家都很high,所以我就想:"反正就算賠錢,也有人作陪"。就跟一些親友集資,大膽敲進。"
雖然這位女孩的理性提醒她——"買了,不見得會賺一倍"(後來,這檔股票漲了兩成多,後又因台股全面下修,加上籌碼鬆動,反倒重挫近5成),但是感性又慫恿她——"不買,將會跟財富擦身而過"。就這樣,在現實的股市裡,她重重摔了一跤。
理論上,在做決策時,不管是在生活、工作,或投資理財上,都應以理性為依據。不過,人是情感動物,當感性像頭狂奔的野馬,加速往前沖時,理性的繩索再怎麼牢固,往往也拴不住感性。
你是血拚大王嗎?
自以為理性消費,但在旁人眼中,你卻是個瘋狂的"血拚大王"嗎?別懊惱,做完下面小小的測驗,就能明白:是別人誤會你,還是你根本不認識自己。
請憑直覺回答下列問題,最後相加得總分,並參照後面解釋。
1、剛拿到10萬元的年終獎金,你會計劃怎麼花?
(a)到歐洲度假,全部花光。
(b)到鄰近國家旅遊,剩下的一半存起來。
(c)全部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第一部分 第7節:決戰貧富的關鍵字--懂得說"不"(7)
2、收到信用卡帳單,看完消費金額時,你的第一個反應通常是?
(a)不記得有花這麼多錢,而且可能繳不出全額。
(b)和預期差不多,應能全部繳清。
(c)很少刷卡消費,幾乎不仔細看帳單。
3、大賣場正在低價促銷42寸液晶電視,你會……
(a)立即刷卡帶回家!因為難得打折,不買可惜。
(b)有點心動,但價格還不滿意,打算等更便宜再說。
(c)在賣場看一下爽過就夠了,畢竟家裡電視又沒壞!
4、你很喜歡電腦遊戲,雖然手邊已經有一台PS2了,可是PS3即將上市,你會如何打算?
(a)兩台功能又不一樣,一定要再買一台PS3。
(b)等PS3上市一陣子再說,如果真的好玩,就會去買。
(c)產品日新月異,買不完啦!與其自己花錢,不如跟同學或朋友借來玩,還比較划算。
5、百貨公司換季折扣,名牌衣服原價8000元,特價只要2500元,你會買幾件?
(a)3-5件,機會難得,不買可惜。
(b)1-2件,買些名牌衣服過過癮也不錯。
(c)1件也不買,因為路邊攤一件只要390元。
6、你每月的娛樂花費,比生活所需(房租或房貸除外)還要多?還是少?
(a)多出兩成以上。
(b)差不多,兩者差距不到一成。
(c)少於兩成以上。
7、平常放假時,你最常做的休閑活動是什麼?
(a)逛百貨公司、唱KTV。
(b)看電影、閱讀等室內活動。
(c)爬山、打球等戶外運動。
分數計算:
凡是回答(a)者得3分;(b)者得2分;(c)者得1分
18-21分一過度消費指數80分
就算你不是瘋狂的"血拚大王",也稱得上是厲害的"愛買族"。"喜歡的,通通買回家"是你內心的渴望,在親友眼中,你是一個肯買、亂買、狂買,就怕買得不夠的狠角色。小心債台高築。
13-17分一過度消費指數60分
你有購物的癖好和衝動,但又擔心會淪為"月光仙子",所以有時會節制一下慾望。不過,骨子裡還是十分享受血拚的快感。因此,你會為了喜歡的物品,而鞭策自己努力賺錢,最後快樂花錢。
8-12分一過度消費指數40分
你是個精打細算、謹慎消費的人,購物時總會貨比三家,除非價格滿意,否則不輕易出手,但偶爾還是會為了"面子"和"心情",而爽快消費。
7分以下一過度消費指數20分
恭喜你,總是量入為出,不盲目消費,只為生活所需而消費,最具備成為有錢人的潛力。
第一部分 第8節:向不適合的消費說"不"(1)
第二篇向不適合的消費說"不"
便宜名牌尋寶絕招
便宜、好看且耐用的名牌人人愛,就算不是社交名媛,一般市井小民買來也會覺得划算。至於要到哪裡"尋寶"呢?提供下列我和親友的實戰經驗。
1?折扣店
雖然折扣店賣的是過季品,但品質一樣,價格也低更多,只要用心挑,運氣好,常能買到不錯的名牌。朋友到紐約Gucci的折扣店尋寶,就買到一隻折扣後只要一千多元的名片夾,比國產品牌還便宜。
2?網上訂購
網上真的是"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一些購物網站為了拉人氣、拼現金,常有限時搶購活動,5~6折的折扣活動司空見慣,但不建議分期付款買名牌,因為容易上癮,變成"敗金女"或"敗家子"都不自知。
3?買二手貨
有不少負債購買名牌的人,為了還銀行貸款,紛紛進行大清倉。因此,不介意使用二手貨的人,倒是可以趁機殺殺價,也順便拯救這些"名牌重症者"。
4?透過特殊渠道
所有名牌都有員工價,但為防範員工到處"做人情",公司會嚴格規定購買數量,不過如果透過交情好的員工購買,一定會有折扣。另外,有些品牌會和媒體交換廣告,媒體為了換取現金,也會以超低價2~5折出清,只是這種機會不多,且要有熟悉的渠道才行。
小錢變大錢投資術
每當碰到"月光族"的朋友,我都會很雞婆地想要改變他們的人生,其中的建議之一就是"共同基金定期定額投資"。
根據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發現,在長達31年的股市中,如果在股市表現最好的90天你沒有進場,那麼你將錯過85%的市場漲幅。
這意味著,只要錯過股市大漲的"黃金周期",就算是買在相對低點,報酬率也有限。
一般人不是專家,很難準確掌握股市漲跌脈動,因此,如果能通過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每個月在固定時間,以固定金額,自動從賬戶中把錢投資指定的基金,歷經股市多空循環,
將能有效地降低平均投資成本,甚至再搭配停利機制(設定獲利目標出場),將更有機會賺取長期穩定的收益。
不過,對於投資經驗豐富,或對產業發展較有概念的人,我會建議他們嘗試"定期不定額"的投資方式,也就是每月仍固定扣款,但扣除金額不一。如此就能在股市下跌時,買進更多基金單位,攤提成本,在股市上漲時縮小投資,避免成本增高。這一方面,就有點類似股市的"逢低加碼,逢高減碼"的投資原理。
第一部分 第9節:向不適合的消費說"不"(2)
金錢水庫永遠保持高水位
有道是"錢兩腳、人四腳、股票八隻腳!"花錢容易存錢難。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有些人好不容易從投資市場賺到錢後,都會選擇慰勞自己,買名牌、出國玩,等錢花得差不多,想進場再賺一筆時,卻往往操之過急,最後慘遭市場修理。
小田是小我幾歲的研究員,他操作股票、期貨和權證都非常勇猛,每次與他相見,只要數數他身上多了哪些"行頭",便能猜測他近來的獲利狀況。"這件Burberry風衣是為了紀念自己在權證上大賺一倍;這副Gucci眼鏡則是XX電子公司送我的(意指買XX股賺錢),下星期我還要去日本度假呢!"
朋友能從詭異多變的市場中賺到錢,我比誰都開心。只是"右手進、左手出"的習慣,不免讓人擔心"他到底能累積多少財富?""累積財富?別傻了,我能賺到一堆名牌,留下一些故事,就很值得了,"他說出屬於6年級中段班的心聲。
不過,小田的投資之路,並非無往不利。賠錢的時候就摸摸鼻子,穿著名牌服飾吃泡麵,但是不忘再用本業所得衝刺一次,看看能不能鹹魚翻身。前幾個月,他若有所思地告訴我:"好奇怪,我愈想賺錢時,就愈賺不到錢,反而是放鬆心情,獲利的機會才會增多。"
在我看來,這個原因很簡單:心態上愈急著賺錢,就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不是追高殺低,就是根本看錯趨勢。
我認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贏家,並非只以買名牌來穿戴為目標,而是懂得規劃生活品質。因此,我建議他,重新調整自己的"金錢水庫":投資獲利的十分之二要存起來,十分之七
拿去繼續投資,剩下的十分之一才是慰勞自己的津貼。如此一來,整個水庫才能常保高水位,也才不會"有出無進",否則,等到哪天水庫乾枯見底了,都不自知。
水庫保持高水位的好處多多,一來有了財富就有自由,可以隨心所欲生活、不受錢財羈絆,所以,設法灌滿水庫,是必然之舉;再者,水庫內的活水恆常流動著,對於金錢的運用方式,才能保持最大彈性空間。
想讓金錢水庫永遠保持高水位,還有兩個絕招:
1?善用複利效果
朋友在某家投顧公司負責代操多年,有兩名客戶的原始金額都是3000萬元,投資標的一樣,下單時間也差不多,經過4年後,A客戶卻比B客戶多賺67萬元,原因就在於"複利"效果。
第一部分 第10節:向不適合的消費說"不"(3)
A客戶沒有經濟壓力,賺來的錢就繼續投資,以過去4年報酬率分別為10%、8%、2%和5%來算,總金額已達3817萬元(3000×110%×108%×102%×105%=3817)。反觀B客戶,生性保守,賺來的錢全部領回去放銀行定存,本金沒有持續擴大,最後資金高達3750萬元(3000×10%+3000×8%+3000×2%+3000×5%+3000=3750)。
A客戶沒有比B客戶多費一點力氣,就能多賺67萬元,這就是複利展現的驚人效果。所謂"時間就是金錢",時間拉得越長,複利效果也就越明顯。再以這個案例來看,持平計算,就算往後6年,每年的平均報酬率只有5%,A客戶卻比B客戶多賺465萬元(A客戶:3817×105%×105%×105%×105%×105%×105%=5115;B客戶:3000×5%×6+3750=4650)。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有錢人能夠富貴一輩子的原因,因為他們懂得善用複利效果,讓錢幫忙賺錢,不會只嘗到一點獲利甜頭,就忙著買各種戰利品當紀念。因為他們知道,戰利品帶來的喜悅是短暫的,唯有金錢的複利效果,才是永恆且無法取代的。
在此,還要提醒大家,並非所有投資獲利,都要再拿去投資同樣的商品,因為市場變化迅速,基於資產配置的概念,以及個人風險承受度的差異,部分獲利移轉到其他商品,平衡一下總風險,也是另一種安穩投資的方法。
2?總支出不超過獲利的5%
從投資市場賺到錢之後,到底提撥多少金額消費,才能讓金錢水庫保持高水位?依我多年觀察靠投資致富朋友的消費行為,我赫然發現,這些人都很自律,即使賺了千萬、億萬,總
支出絕對不會超過獲利的5%。
以第一篇第一章提到的小陳為例。他自從賺進千萬後,每天開的還是二手車,最愛吃的還是一碗30元的陽春麵;累積到億萬身價後,也沒去參觀豪宅,更別說把老屋重新裝潢翻修。
他有句名言,頗一針見血:"如果我每天都把時間花在逛街和各種消費活動上,怎麼有足夠的體力和腦力研究股票和基金呢?既然無法做好充足的準備,接下來,一定會被市場無情的修理!"
或許有些讀者可能會認為,把總支出控制在獲利的5%之內,似乎有點不人道,畢竟賺錢就是為了要過更好的生活。但是,歷史經驗已證明,一旦賺到錢,就輕易改變消費觀,並無限膨脹總支出,只怕有錢人的日子會當不久。
第一部分 第11節:向不適合的消費說"不"(4)
切記,涓涓細流才能匯聚成滂沱大海,想要成為一輩子的富豪,金錢水庫除了不斷進水之外,也要設法防止漏水,水位才能灌得又高又滿。
收入年增長+複利效果=財富滾滾來
除了善用複利效果之外,若能搭配收入年增長,相信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能很快拉開和同事間的財富差距。以我的經驗為例,研究所畢業後就進入聯合報工作,當時月薪4?2萬元,就社會新鮮人來說,已屬中上水準,但我仍不自滿,定下薪水年年都要增長的目標。由於業績不錯,加上外稿接得勤,這3年間,我的年薪平均每年都增長15%。
本業收入既有增長,業外投資也穩定上揚,兩部分賺來的錢,我都沒有開心花掉,而是持續尋找最佳投資標的,因此,雖然每月有固定支出,如房租、孝親費和生活費,但3年下來,卻賺進人生的第一個100萬。
對照和我年齡差不多,或工作年資類似的同事,我的存款顯然亮眼。因此,如果你想要讓金錢水庫的水位快速飆漲,除了用心在職場表現外,在這個"多職人生"的時代里,想辦法賺個外快,如此一來,收入年年增長,也代表你擁有更多可以利用的籌碼,讓複利效果發揮到極致。
第一部分 第12節:向不適合的投資說"不"(1)
第三篇向不適合的投資說"不"
拒絕不適合的投資對象
朋友聽說有個"包賺"的KTV投資機會,蠢蠢欲動之餘,想聽聽我的看法。
她興奮地對我說:"只要投資10萬元,成為小股東,3個月後,保證每月領回3萬元。投資愈久,領得愈多。"聽完,我就心想:"天下怎會有這種"躺在床上睡覺,也能數鈔票數到手軟"的好事?"於是,我分析給她聽:"KTV是個競爭激烈的行業,動不動就比裝潢、比美眉身材,沒有大資本,很難有大氣派。況且,其他大股東你都不熟,他們的人格、品德值不值得長期合作,也是個疑問。"然而朋友根本不聽我的分析,衝動之下,還是決定拋出10萬元去投資。事後碰到面時,還不停信誓旦旦地說:"你們等著瞧,我就快變成有錢人了!每月輕輕鬆鬆多賺3萬元,真是拜財神爺了!"
半年過去,朋友理直氣壯的聲音愈來愈小。終於在某天,她忍不住大吐苦水:"阿成(大股東之一)這個騙子,根本就是裝瘋賣傻,明明生意好得不得了,卻可以做賬做成虧損,分明就是不想分給我們一毛錢。"在這大夢初醒時刻,朋友也終於體會到——即使在"對"的產業,遇到"不對"的合作夥伴,依舊無法激蕩出賺錢的火花,更別說分到一杯羹!
身處"凍薪時代",很多公司企業擺明著不調薪,所以如果想多賺點錢養家糊口,過更好的生活,兼差、跨業投資,就成了"自立救濟"的唯一方法。尤其小額的跨業投資,因為資金門檻低,常標榜快速回收,很難讓人不心動。
然而,跨業投資真有那麼好賺嗎?在我的採訪經驗中,說真的,成功幾率非常非常低。記得有一次負責"藝人投資——叫我第一名"的專題,搜集了很多資料,採訪過不少當紅和已退隱藝人,只見他們的投資項目五花八門,包括餐廳、古董、服飾、唱片、建材、飲料店、出版業等等,但是其中真正賺到錢的藝人,卻不超過15%。最主要的原因是,涉足的新事業仍需專業知識,退下藝人光環之後,如果不懂得用專業經營,以為只要靠昔日人脈或耍耍嘴皮子,投資的路都走不長。
除專業外,跨業投資是否成功,還有個關鍵因素——就是能否找到值得長期合作的夥伴。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就算白紙黑字簽訂合約,有人還是會為了飽足個人私慾,連祖宗八代都可以出賣,更何況合伙人和小股東。
備受尊崇的兩位投資大師巴菲特和費雪一致認為,選擇好股票,首看這家公司的CEO是否具備2個I和1個H。我認為,這條"CEO原則",可以作為我們選擇合作搭檔的準則。
2個"I",指的是誠信正直(Integrity)和聰明才智(Ingenuity);1個"H",則是努力工作(HardWork)。三者缺一不可,詳細分析如下:
1?誠信正直
沒有誠信正直的人,就算表現再好,也會為了圖利自己,而背棄股東。近幾年台股史上最有名的案例,便是博達。
博達董事長葉素菲,為了炒作業績和股價,透過國內外人頭公司做假賬,一共掏空公司資產70億元。消息見報後,眼見股價無限下跌的小股東們欲哭無淚,曾將葉素菲捧上天的部分媒體,也都一臉錯愕。
我只見過葉素菲一次。印象中,她溫柔婉約,氣質不錯。據其他記者說,這是整形後的樣子,跟整形前相差頗大。博達出事前徵兆不多,我依稀記得,某個同事去參加博達記者會,回來後就替小股東抱不平,"見鬼了,明明是一家不賺錢的公司,辦個記者會那麼大手筆——葉素菲彷彿巨星般,從一大片乾冰中走出來,還送記者每人1瓶紅酒"。
葉素菲是否藉此討好記者,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她重氣派、愛面子,當公司賬務出現問題時,她總避重就輕,連相關財務人員都被蒙蔽。就"誠信正直"這項特質而言,她的確不及格。
第一部分 第13節:向不適合的投資說"不"(2)
要判斷一個人是否誠信正直,面相學上的"眼神會不會亂飄"僅供參考,重要的還是要多打聽、多比較,才能確實掌握。畢竟,缺乏誠信正直的CEO,在顧客服務上敷衍了事,在產品品質上隱瞞與吹捧,都會對你的未來投資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2?聰明才智
聰明的人,做事有效率,反應又很快,可以在一片混沌的市場商機中,找出會下蛋的金母雞,這種人,任誰都喜歡和他做朋友。
不過,在我來看,"聰明"其實分為兩種:一種是小聰明,另一種是大智慧。前者行事機靈,遇到新事物可以很快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後者不單擁有機靈,還深謀遠慮,顧全大局,即使遇到挫折和困難,也不輕易低頭。現代人受教育機會比以前更多,有小聰明的人比比皆是;反觀有大智慧者,則不多見。雖然後者少見,但也不是沒有,在我採訪的經驗當中,有兩個人就讓我看到智慧者的風範:宏基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與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
施振榮的管理風格溫文爾雅,從不惡言對待員工,就算遇到品牌危機,仍力圖振作,化險為夷;許文龍則對員工念茲在茲,秉持"企業是經營幸福的手段",集團福利在全台首屈一指,除了有專屬的咖啡廳、診所、託兒所,還有一系列心靈成長課程,免費讓員工參加。
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大智慧,得從生活細節著手,如是否能忍別人所不能忍、是否將眾人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前、是否永遠早一步全方位思考等等,都是觀察的指標。
3?努力工作
想要賺錢,你必須工作。但是,如果想賺更多的錢,除了努力工作外,還要"聰明地"工作——迅速找出方法解決問題,即使在休閑時間,也能靈機一動,發掘新的獲利模式。
以許文龍為例,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是停留在:喜歡釣魚、拉小提琴,重視生活情趣,不太過問公事。事實上,他只是沒有很費力工作,而是聰明地努力工作。為了得到日本客戶的信賴,他會到台南外海釣最鮮美的正鯉(俗稱煙仔虎),在客人莫不吃得津津有味時,當下也樂於和奇美電子有進一步的合作關係。
因此,能靈活努力工作、時時保持彈性,就是不錯的合作夥伴。判斷對方是否具備聰明工作的特質,重點不在工作時間的長短,反倒是工作的效率與成果,能一邊玩、一邊賺大錢的人,才真是奇葩。
不要跟著羊群走
第一部分 第14節:向不適合的投資說"不"(3)
有一則外電消息,非常發人深省。土耳其東部的吉瓦斯鎮,有1500頭在懸崖邊吃草的羊,突然間,無預警地集體跳崖,讓牧羊人驚慌失措,也令當地農家損失慘重。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個性溫馴的羊寶寶們,願意"集體自殺"?根據報導,羊習慣性的跟著領頭羊動作,當這一群羊的領頭羊忽然從15公尺高的崖邊摔下時,其他的羊雖不明就裡,但也有樣學樣,跟著直接往崖底跳,總共有450隻羊摔死,後面的羊因為有前面的羊作為緩衝,免於一死。
追查原因,原來,羊的本性十分盲目,領頭羊只要往右,羊群就不敢往左,領頭羊的行為和決定,等同於羊群的行為和決定。反觀投資市場上,這種"羊群效應"也屢見不鮮。人群就像羊群一樣,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常做出一些不理性的決策,導致損失嚴重和情緒恐慌。
"羊群效應"發生的當下,投資者並不會察覺,只是在一股很high的情緒感染下,跟隨眾人起舞。這兩年,相當熱賣的"金磚四國"基金產品,以及大漲數倍的台股高價股,便是充斥著"羊群效應",後來,也驗證了盲目的羊,下場都很悲慘。
金磚四國是指中國、俄羅斯、印度及巴西四個有希望在幾十年內取代G6(現有六大工業國,包括美、日、英、德、法、意),成為世界最大的四個經濟體的國家。這個簡稱來自這四國國名的開頭英文字母bric的諧音brick(磚頭)。據統計,2002~2005年,相關各國股市平均漲幅都有1~2倍,"金磚四國"也就成為新興市場的代名詞,並衍生出投資於金磚四國的基金,吸引不少投資者追逐。
新興市場的漲幅固然亮眼,不過,就在一堆媒體推波助瀾,人人都想擁抱"金磚"時,新興市場竟無預期地大幅回檔,不少國家一跌就是跌個2~3成,狠狠"套"住一堆投資人。
有個完全不懂投資理財的出版界朋友,好不容易存了20多萬元,看到報紙每天都是關於新興市場的討論,再加上理財專員也大力推薦,她便毅然全部拿去買新興市場基金。無奈,她運氣實在太好,一買就買在高點,後來隨著全球股市重挫,兩個月內賠了近兩成,不禁哭喪著臉到處求救:"原來金磚也會砸死人,怎麼沒人告訴我?"我就問她何以選"這麼好"的時機進場,她苦笑著說:"我認為很多人都在買,應該有賺頭吧!"你瞧,這就是一隻典型的盲目羊。
另一位朋友,眼見2005年高價股獨領風騷,加上圈內盛傳著買宏達電、茂迪賺進一棟豪宅的傳聞,他自認運氣不差,於是在2006年初,決定要在高價股上好好大撈一票。然而,風水輪流轉,高價股最美好的時光已過,只見他來回操作好幾次,不是追在高點,就是停損後立刻反彈,半年下來,整整虧了3成多。"奇怪,明明都是高價股,為何別人會賺,我就賠錢?"顯然,這又是另外一隻被蒙著雙眼的盲目羊。
第一部分 第15節:向不適合的投資說"不"(4)
那麼,如何避免自己當個腦袋空空,常被人左右的盲目羊?
1?不要買在最熱潮
◎瘋狂標的=頭部警訊
通常,當一檔基金或股票,已讓全民陷入瘋狂狀態時,就表示欠缺再推升的動能,因為高點已近,趨勢即將反轉,這時如果進場,鐵定成為"最後一隻老鼠",一住"套房"可能就要住上好幾年。
某位新聞界前輩,她就有切身之痛。2000年第一季,網路股即將泡沫化前夕,她和周圍朋友一樣,正沉醉在"網路產業前景沒有一片烏雲"的美夢中,當時看到有檔網路基金,在短短17分鐘內,就申購一空。她看得心痒痒,為了不想放棄這賺錢機會,硬是想辦法參加抽籤,最後果然雀屏中選。只是沒想到,這竟是惡夢的開始。隨著全球COM股慘跌,這檔基金凈值也一路下滑,等到跌到剩下3元時,她只有被迫認賠砍光。
這則案例驗證了投信圈內的一句名言:"賣得愈好的基金,投資風險愈大,因為意味著散戶都看好未來行情,正是頭部的警訊;而賣得最差的基金,投資風險較小,因為表示散戶都沒信心,正是底部訊號出現。"
◎設法搭上"頭班車"
想成為投資贏家,絕對不能搭上最瘋狂的"末班車",而應平日就要埋首研究,掌握第一手信息,以敏銳的嗅覺,坐上"頭班車",領先大眾買進可長線布局的主流標的。
例如,注意到油價節節高升時,就該思考油價還有多少向上的空間,以及是否有其他替代能源。如果答案都為"是",就該進一步去挖掘台股和全球基金中,有替代能源和節能概念的標的,並從中尋找體質穩健、經營績效向上者。如此一來,就算漲幅不是最凶,也會有一定的獲利。
2?只投資自己懂的產業
◎明牌=衰牌
台股目前共有1000多檔,國內外發行的基金更是琳琅滿目,就算"明牌"在眼前,奉勸大家,還是不要隨便碰。唯有投資自己懂的產業和區域經濟,風險較低,也才不容易成為盲目羊。
某一次,我看到大樓清潔媽媽,正望著晚報上的股價發獃,好奇之下一問,才知道她聽信第四台(第四台,是指在1976年至1995年間,台灣民間當時依法成立的三家電視台之外,私營的各種地下電視台的統稱。最後由"台灣政府"訂定《有線電視法》,發放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牌照,故第四台在台灣也成為有線電視的代稱。)老師的推薦,買了某檔光碟機股票,她長嘆一聲:"唉!賠好多,真慘!不知該怎麼辦!"我趕緊建議她做停損的動作,但她是一副"沒賣就等於沒賠"的鴕鳥心態。
第一部分 第16節:向不適合的投資說"不"(5)
看著月薪只有2萬多元,卻被股票套牢煩心的清潔媽媽,說真的,我非常於心不忍。費了一番唇舌跟她解釋"明牌不可信",只見她不僅沒有聽懂,反而怪我沒有"報"更賺錢的明牌給她。
為了讓讀者更加了解明牌的產生過程,我簡單圖示如下:
金主(或公司高層)→找第四台老師(或不肖投信業者)合作→投顧會員(或投信)先買→搭配新聞發布利多→一般散戶得知→散戶勇於跳入火坑,承接所有倒貨
了解明牌的產生流程後,其實就會知道,所謂的明牌,是歷經多層傳遞,才到了散戶這兒。這其中,有些根本是金主、作手(刻意炒作股價者,讓股價與基本面脫鉤)和中實戶(資金龐大的專業投資人,投入股市至少幾千萬元)想利用機會,倒貨給散戶;散戶沒有大魚大肉可吃,最多分到一些湯,運氣不好的,股價反轉下跌,連湯都喝不到,只能幹著急何時解套。
上述這些情況在中小型股較常發生,大型權值股較不易見,這也是為何中小型股常發生異常暴漲暴跌的主要原因。
◎自己懂的產業最有把握
不能聽明牌,又想賺錢,那該怎麼辦?結論很簡單,還是"老實做功課"。我曾專訪過寶來曼氏期貨董事長賀鳴珩,他的投資心法值得大家學習——只投資自己懂的產業,不熟悉的絕不碰!
在金融業擁有20年資歷的賀董,和台灣多數投資者偏愛電子股不同,他只投資金融股。"我偏愛穩健型標的,只要加上配股、配息,一年可以賺個5%~6%,我就會考慮買進。"
各位,可別小看這區區的5%喔!假設投資2000萬元,一年後就賺100萬元,比很多人年薪還要高,這是有錢人的另一種獨特思維——寧可穩穩賺,也不要冒險賠!不像很多菜籃族,買菜時斤斤計較,但買張幾萬元的股票,卻很爽快,連比都不用比,就立刻搶購。
熟悉的產業,因為嫻熟個中景氣狀況,才有籌碼投資,也不會亂做決定,跟錢過不去。
3?勇於逆勢操作
◎逆勢操作=擁抱錢潮
當所有的羊都排著隊,依序地往懸崖跳時,請問你:"要不要跟著跳?"相信大家都會選擇"不要",可是在當時氣氛下,所作所為卻都是"要"。想要逆勢而為,除了要有理性支撐外,最重要的,還要有一股勇氣。
我很喜歡操作某檔電子權值股,雖然產業波動性強,可能上一季還賺錢,下一季就陷入虧損,可是,抓准逆勢操作的原則,幾年下來,報酬率還挺不錯。
第一部分 第17節:向不適合的投資說"不"(6)
這檔股票的產業變化快速,連年薪幾百萬元的外資分析師都看不準,更別說一般投資人要從中獲利了。坦白說,我並不會精確估算公司每月營收和獲利,也抓不準下月產品報價(實在太難了),但我時時觀察當下的投資氣氛,發現只要95%的人都看空,就會準備進場,相反,當80%都看多,就要開始留意賣點。
這正是一種"心理戰",和絕大多數散戶作對的戰爭。不過,還是要承受一些內心壓力,特別是在一片看空聲中,帶著勇氣進場,或許還會再跌個5%~10%,甚至15%,但是,一旦承受得住,股票打底完成,就有機會嘗到大漲5成到一倍的甜美果實。
◎掌握投資氣氛,才能逆勢操作
掌握投資氣氛,是逆勢操作的第一步。認真的投資人可多上網路討論區,以及閱讀各大財經媒體與投資專刊,來了解市場普遍的想法。
如何觀察投資氣氛?除了秉持著""行情"總在悲觀中誕生,總在樂觀中結束"原則外,在此,貢獻我自己最常用的私家絕招給大家做參考,就是"觀察股市報紙和投資周刊的銷售量"。
當這些媒體刊物銷量迅速攀升,甚至創下新高時,表示行情過熱(2000年上半年我還在《今周刊》時,連不懂股票的工讀生,都開始拿《財訊快報》回家研究,就是警訊),將有反轉跡象;若銷售量大幅衰退,差點虧損時,底部就在不遠處。
研究機構推薦的股票和基金,到底可不可信
為服務客戶,稍有規模的券商、投信和投顧公司,都會定期寄出投資信息,包括全球經濟局勢、產業分析、個股推薦,和基金後市展望等,究竟,這些建議值不值得採信?
在此建議大家,各種分析報告還是可以仔細研讀,特別是第一手的全球區域經濟和產業變化。畢竟,我們無法親身參與各國經濟發展,也不可能一一拜訪國外各產業的龍頭公司,但是我們可以透過這些資料,全面思考、仔細判讀,作為投資時的參考依據。
至於券商明確寫出的個股目標價,我必須坦白地說:"看看就好!"因為研究員也是普通人,沒有通天眼,無法準確預知股價未來走勢,只能憑藉過去的估算模式,算出股價的成長潛力,能否真的達到,其中還是存在太多的變數。
另一方面,現在不少外資分析師為了闖名號,不但比誰喊進股票的動作快,也比誰喊的價格衝動。因此,就我的習慣而言,當我看到目標價時,通常會打個7~8折,當做未來合理的股價,而不會被表面的數字給迷惑。
第一部分 第18節:向不適合的投資說"不"(7)
最後,有些發行或代理基金的投信、投顧公司,為了拼業績,就算某檔基金績效不佳,也不會自打嘴巴,寄報告讓投資人減碼或賣出,頂多就是要客戶"耐心"持有,或"審慎"看待。所以,如果你是個腦筋靈光的投資人,當你看到"審慎"兩個字,就應該要讀出言外之意,好好思考是否要調整投資標的了。
投資股票:可不可以單戀一枝花
關於和股票"談戀愛"這件事,眾說紛紜。
投資大師巴菲特有5檔"永恆持股",分別是"可口可樂"、"吉利刮鬍刀"、"華盛頓郵報"、"美國運通銀行"和"富國銀行",無論股價多高,他從不曾賣出,歷經三四十年來盤勢的上衝下洗,這些股票的報酬率從個位數到三位數都有。
套句巴菲特的一句名言:"如果不打算擁有一檔股票10年以上,那麼,最好連10分鐘都不要擁有。"因為他認為,一家能創造高ROE(股東權益報酬率:是用來衡量企業為股東創造獲利的能力,數值愈高,表示獲利愈好)的公司,絕對值得投資一輩子。顯然,在巴菲特心中,一旦遇到好標的,不要只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最好還能長相廝守、永不分離。
相較之下,有"股市狙擊手"之稱的喬治·索羅斯(GeorgeSoros),無論投資股票、匯率或其他商品,永遠快、狠、准,他能讓英鎊一天之內貶值15%,也能大舉拋售泰銖,引發東南亞金融風暴。他的無情炒作聚財,追逐報酬和風險的極大化,將"投機者"的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對他來說,投資就是為了套利、賺大錢,哪來白頭偕老、從一而終的道理?
巴菲特與索羅斯,究竟孰對孰錯?說實在,就結果而論,兩位最後都是成功的投資天王,天生對錢的敏感嗅覺也都不相上下,只是演出方式迥異(投資者VS投機者)罷了,似乎沒什麼好爭論的。
不過,巴菲特的選股法,移植到台灣後,不能照單全收,必須按照本地特色加以修正,才能提高獲利率;而索羅斯的剽悍手法,完全不適合小額投資人,大家就當做欣賞一出精彩好戲即可。
我認為,巴菲特和股票永浴愛河的做法,無法完全適用於台灣。因為台股是淺碟型市場,容易受各種政治、經濟因素干擾,且散戶又多,不像歐美以法人為主。所以只要台股有個什麼風吹草動,在恐慌心理下,指數就會重挫一兩百點。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巴菲特精選的"永恆持股"公司,在當年的環境下,確實值得長線投資,但歷經半個世紀之後,即使再強盛的公司,也會面臨成長瓶頸,這一點,許多暢銷企管書如《從A到A+》,早有一堆研究佐證。
第一部分 第19節:向不適合的投資說"不"(8)
更別說台股企業,重量級電子公司多以代工為主,在上遊客戶砍價、同業競爭下,毛利率守得很辛苦,有幾家經營品牌者,不是火候不夠,就是備受國際大廠的夾殺,想挑出一家可以"談戀愛"20年以上的公司,可以說是寥寥可數。
按照巴菲特以ROE作為選股中心的思想,我就曾精算過,台灣最值得投資的公司,當屬"鴻海"。無論景氣多麼不好,鴻海每一年的ROE,都設法維持在20%~30%,就像郭台銘常對小股東說的:"不管何時投資鴻海,經過配股配息,都不會賠錢!"堪稱台股奇蹟。
只不過,鴻海畢竟已是全球EMS(專業電子代工服務)廠"一哥",未來20年,要再大幅成長也會有局限,所以,我們看到,努力創造ROE的郭台銘,現正積極通過各種併購和金融操作,擴大事業版圖和續保競爭力。
言歸正傳,投資股票到底可不可以"單戀一枝花"?這個問題可以分兩個方向來討論。
1?對特定公司十分熟悉→可以單戀一枝花
朋友曾在手機製造廠服務,對於整個手機的上中下游供應鏈非常熟悉,雖然後來轉業,投資標的仍不脫離手機族群。
他最喜歡操作兩檔手機零組件公司,倒不是有什麼內線可以聽,而是知道這兩家老闆經營企業都很認真、不會做假賬。並且手機產業淡旺季明顯,用一些固定的指標去觀察,就能臆測出最近的接單量和營利。
因此,每當這兩家股價跌到歷年來的低檔區時,他就會很放心地加碼,漲到高檔區時,就會視成本情況進行一些調整。"除非手機的發展到了極限,否則,我現在還看不到拋棄這兩檔股票的理由。"他笑著說。
在此提醒讀者的是,單戀一枝花的投資風險比較高,建議資產配置上要有多元思考,也就是不要把所有資金都重壓在這朵花上面,萬一發生意想不到的重大利空,才不會損失慘重。
2?對投資標的掌握度不高→單戀不如劈腿
像上述案例一樣,對特定公司了如指掌的投資人,少之又少。在這種情況下,單戀不如劈腿,無論是中途變心,轉往尋找適合的下一個標的,或將投資組合替換,只要能創造更多的幸福和利潤,劈腿反而是件好事。
第二部分 第20節:向不適合的理財方式說"不"(1)
第四篇向不適合的理財方式說"不"
不在求財路上高速行駛
"有沒有什麼投資商品可以快速獲利?"有人問道。
"有!"我說。
在冒險家的天堂里,"期貨"、"選擇權"正是一夕致富的最佳途徑,但是,就是因為在求財路上高速行駛,只要稍微失控,就很容易摔得粉身碎骨。
我周圍的朋友,喜歡操作期貨和選擇權的人還不少,尤其以40歲以下的男性居多。每次聽到他們"賺"、"賠"的數目字,都相當嚇人,動輒百萬、千萬以上,而且輸贏往往就在短短几分鐘之內。
由於獲利的波動性如此大,不是上了天堂,就可能下了地獄,我對這票人的"心臟強度",也佩服得五體投地。當我問他們:"心理壓力大不大?"所得到的答案幾乎口徑一致:"壓力無所不在,也很難完全排除!"
儘管壓力大到會讓他們吃不下飯,甚至胃痛、頭痛、失眠,但他們就像鯊魚嗜血般,只要聞到賺錢機會,就會奮不顧身地去抓取覓食。原因無他,就是期貨和選擇權的市場實在太美妙,誰有幸拿到仙女棒,誰就能點石成金,獲利翻上數十倍,成為新富豪。
曾被喻為"期貨天王",著有《從20萬到10億》的張松允,多年前,我曾專訪過他。雖然他的行事風格頗受爭議,但不可諱言,他敢壓、敢賭、勇於放大槓桿倍數,並開創了獨門的投資術。不過,在台灣期貨界,又有多少人像張松允一樣,能從一個小乞丫,變成足以呼風喚雨的大戶?我算過,最多不會超過3個,其他人不是戰死在沙場,就是乾脆退隱。
志成操作選擇權4年多,在這4年中,他的財富來來去去,最早從30萬元一路壓寶,累積到千萬元以後,索性就辭掉工作。原本以為可以當個快樂的專業投資人,沒想到,噩夢才剛開始。
"專心操作後,反而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擺在賺錢這件事上,不像以前上班,一天最多只能看盤看個三四次,偶爾還會為人事行政心煩。唉!我真的覺得當一個人愈想賺錢、貪念愈多時,就愈賺不到錢。"志成懊惱地說著。
原來,志成每次在操作選擇權時,槓桿倍數都放很大,只顧著要翻N倍,卻完全忽略背後也隱藏賠N倍的可能性。於是很快,1000多萬變成600多萬,600多萬跌到200萬。最後,當他發現賬戶只剩下幾十萬時,終於回魂清醒過來,開始靜下來思考,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事。
"我太急了!簡直和莽撞的賽車手沒兩樣,一心想著加速油門奔到終點拿第一,卻絲毫沒有考慮到氣候、裝備、車況等各種環節因素。"幸好,就在快翻車的那一瞬間,志成懂得重新握緊方向盤,向貪心與誘惑說"不"。
自此之後,志成把槓桿倍數縮小,原本每月以自有資金5%~10%來操作選擇權的習慣,改以控制在3%以內,除非對行情非常有把握,才會偶爾突破5%。心態穩定後,財富也慢慢地迴流。
第二部分 第21節:向不適合的理財方式說"不"(2)
事實上,選擇權的操作難度非常高,但這幾年在券商的推廣之下,交易愈來愈火熱,尤其吸引不少校園莘莘學子,大家都想藉此一圓"大亨"夢。在我看過眾多輸家的故事後(贏家不到5%),建議大家對這些衍生性商品應該要有幾點正確的認識:
1?股市新手別碰選擇權
有次受邀錄製股市節目,看到同台的分析師不斷強調:"選擇權很好賺,只需利用程式交易(將市場上常用的技術指標,利用電腦軟體將其寫入系統中,藉由程式計算出買賣點,操作人只要依其訊號進行買進或賣出的動作即可),每月至少可以固定賺4成以上,希望投資人要多加利用。"
當時的我聽了,臉上不由地冒出三條線。因為對股市新手來說,要精準掌握盤勢,就已非常不容易,更何況要用選擇權來壓大盤多空,加上裡面又隱含時間價值差,可說是難上加難。我所認識的選擇權高手,幾乎在股市都有十年以上的經驗,且擁有自己的操作心法,面對詭譎多變的選擇權市場,仍小心翼翼地邁出每一步,從不敢奢望財富會從天上掉下來。
投資大師巴菲特說過這麼一句話:"期貨和選擇權是投機,不是投資!"因此,如果是股市新手,專業素養還不夠,就千萬別輕易嘗試,否則很容易就吃到"龜苓膏"——資金完全歸零。
2?可和股票搭配操作
如果在股市有一定的資歷,也想嘗試期貨和選擇權這兩種新衍生性商品,那麼我會建議這些人,股票、期貨與選擇權,可以依循"7比3"原則(期貨與選擇權是3)一起搭配操作,壓力比較不會那麼大。
以100萬元資金來說,可用70萬元~80萬元去投資股票,剩下的20萬元~30萬元再來操作期貨或選擇權,且股票務必要買現股,不可融資。這樣"7比3"的投資比重,才能壓低風險,提高在市場上的存活率。
順帶一提,通常自有資金不多的投資人(300萬元以下),就請你專心挑選優質的股票和基金,從穩健中求取財富就好;而自有資金較高的投資人,可以用期貨、選擇權搭配股票一起操作。如此一來,以少許的錢,去博取獲利數倍的可能,最後無論賺賠,得失心才不會太重。
最後,我要再次強調,期貨和選擇權的操作難度非常高,正所謂"沒有三兩三、不要隨便上梁山"。股票投資可以分享到企業的成長,每年又可以領取配股與配息,但是,期貨和選擇權只要出手時機不對,再多的財富都有可能在瞬間化為泡沫。專業知識和操作經驗不足的人,千萬不要輕易嘗試。
第二部分 第22節:向不適合的理財方式說"不"(3)
第四篇向不適合的理財方式說"不"
看清包著糖衣的高利率
"以信用卡分期繳稅,既可免利息,又可累積紅利,真是一舉兩得!"
"交不出學費沒關係,信用卡是你的好幫手。"
"用分期卡消費,自動分期付款,既能減輕壓力,利率也低,再方便不過!"
從年頭到年尾,不管任何節慶活動,只要和民生消費息息相關,銀行業者就會大動腦筋,開發新業務,想從民眾身上獲取利潤。看著這一句句動人心弦的廣告詞,數學不好或沒有時間精算的人,衝動之下,很容易就被這"包著糖衣"的高利率給蒙蔽了。
為何說是"包著糖衣"呢?因為銀行業者都會委託有創意的廣告公司代筆,想出從表面上看不出任何陷阱的"金句",吸引民眾一步步踏入無盡深淵。就拿信用卡繳稅來說:用信用卡繳稅,的確免利息,而且可以累積紅利。不過,廣告卻沒有告訴你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須收取手續費,且利率還會因期數的不同,而有差異。
一般來說,分3期繳稅的利率大約是0.3%~2%;6期介於1.8%~3%;12期則為5%~6%。稍有頭腦的消費者,看到銀行在玩數字遊戲時,不妨直接問行員:"這樣的方案換算成年利率,到底是多少?"雖然一定比18%~20%的信用卡循環利率低,但只要覺得超過個人可接受的範圍,就應尋找更恰當的繳款途徑。
還有一個包著糖衣的例子——分期卡。
分期卡原來的設計用意是,讓有固定收入的理性消費者,能夠據此做好收支計劃,較大的單筆消費金額不會集中在某個月,而能每月平均分攤,將所得做更有效的運用。可惜,許多血拚族只著眼分期的簡便,卻忘了分期卡背後的精神,在電視不斷播放"讓我們分了吧"的廣告洗腦下,刷起卡來毫不眨眼,有如三餐便飯。
目前各家銀行推出的分期卡內容不一,各種費用的收取標準也不盡相同,消費者往往使用之後,才發現怎麼又多了一筆"廣告中沒有說明的費用"。例如,有的銀行標榜前6期免利息與手續費,但若變更分期期數,就得加收50元變更費;有的銀行則前3期免手續費,第4期之後,就收刷卡金額的0.88%,做為手續費。乍看之下,0.88%似乎不多,但比較恐怖的是,銀行行員告訴我,少數分期卡的愛用者,因無法控制消費慾望,樣樣都分期購買的後果是,只能繳最低應繳金額,剩下的部分又落入循環利息18%~20%的漩渦中,難以自拔。
第二部分 第23節:向不適合的理財方式說"不"(4)
當然,我們也不能把所有罪過都推給銀行,回過頭來看,銀行也是營利單位,有一大群員工要養,還要對得起股東,不在手續費和服務費上挖空心思,叫他們如何生存下去?
與其指著銀行業者的鼻子痛批,不如反求諸己,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應該更精明些,花個幾分鐘,拿起計算機好好算一下,讓各種成本一目了然,也能立刻判斷該不該使用這項服務。
別誤踩循環利息的地雷
某天看到報上一則新聞:"張先生某月信用卡賬單只繳了最低應繳額度,還剩下5000元尾款,隔月,刷了一筆所得稅款30萬元,沒想到,收到賬單後,竟發現有筆循環利息,且利率是以30.5萬元來計算,令他錯愕不已,決定向主管機關投訴。"這則新聞後來沒有下文,也不知張先生是否能爭取到權益。其實,我在讀這則新聞時,也感同身受。因為有一次忙於工作,忘了繳卡費,銀行也未主動催繳,等到下次收到賬單,不僅得付上違約金,還因為這個月刷了上萬元的保費,致使循環利息是以2個月的刷卡總金額來計算,高達千元,讓我當時就撥起電話,跟客服人員溝通。
這位客服人員態度很堅持:"盧小姐,在你申辦信用卡時,文件上就有詳細記載,忘了繳卡費,就必須付出這些成本,請你見諒。"我自認理虧,只好全部繳清。日後也申請從銀行賬戶固定扣款,免得工作忙昏頭,又得多付一筆錢。
目前各家銀行對於信用卡循環利息的起息日,分為"入賬日"、"結賬日"和"繳款截止日"3種,其中以繳款截止日對民眾最有利,但只有一家銀行選擇采此標準,另有7家選擇結賬日,剩下的都采"入賬日"。
所謂結賬日,是指銀行按期結算持卡人應付款項的截止日,入賬日則是銀行代持卡人給付款項給特約商店的當天,無論入賬日或結賬日,距離民眾收到下次賬單都還有一段時間,也就造成循環利息比大家想像中還要多的原因。
為避免誤觸循環利息的地雷,建議大家,收到賬單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上面記載的繳款截止日圈起來,並在期限前繳清所有款項,或辦理銀行自動扣款。
不讓銀行多賺一毛錢
我有個同事叫娜娜,有次興高采烈地去義大利旅遊。回來後,想把沒花完的歐元現鈔換回台幣,卻被銀行行員告知要收取200元手續費,她氣急敗壞大叫:"搞什麼嘛!一點都不合理,幫我蓋個章、送份文件,就要200元的手續費啊?"不過,因為當初是在這家銀行匯兌外幣,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娜娜只好摸摸鼻子,不甘心地把200元送給銀行。
第二部分 第24節:向不適合的理財方式說"不"(5)
我另一個朋友叫小愛。多年前,為了幫親戚做業務,她在外商銀行開了個戶頭,因金額不多,始終未曾關切戶頭的最新動向。直到某天心血來潮,一刷本子,竟發現所剩無幾,打電話到銀行詢問,才知道銀行以"存款不到一定標準"為理由(通常是15萬~25萬),必須每月扣款500元,作為"賬戶管理費"。"什麼?什麼服務都沒有,竟然一個月自動扣款500元,是不是有點欺人太甚?"小愛義憤填膺地說,完全不能理解這項規定的邏輯。
理論上,銀行是"民眾生活的好夥伴",舉凡存錢、匯款、貸款、出國結匯等,都需要通過它。只是這幾年,銀行在競爭壓力下,有將手續費項目擴大的趨勢,以托收票據為例,以前多數銀行都不收費,現在酌收40~50元(但也有少數不收費的),存摺掛失也要收100~200元。民眾如果不仔細了解這些"遊戲規則",事後難免會有"受騙上當"之感。
一般來說,銀行收取的手續費,依項目的不同,從5元、10元,到100元、200元都有。這些錢看似是小錢,但林林總總加起來,也是一筆費用,尤其現在"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在全球通貨膨脹疑慮加深之下,能省著點花,就應盡量省。
銀行並不是怪獸或惡魔,和銀行打交道,確實需要一些"竅門"。下面4個重點,保證讓你不會被銀行"多賺一毛錢"。
1?多聽、多問、多比較
就像看病求診一樣,想得到既有醫德、又有醫術的名醫治療,挂號前,勢必得多聽、多問、多比較。由於每家銀行收取的手續費不一,想要精準省下這些費用,一定要做足功課。
以娜娜的情況來說,要把外鈔換回台幣,有的銀行會收100~200元的手續費,有的只要憑當初結匯的水單,就可免去費用。但要注意的是,各家結匯時的匯率會有些微差距,若想要更精打細算,匯率、手續費都得同時考量。
而想避免步上小愛的後塵,在外商銀行開戶時,就得熟讀各項說明和通知書,尤其一般外商銀行並不會主動告知客戶賬戶餘額不足,將被收取管理費,只會在每月寄發的對賬單中列出,民眾如果不想當"冤大頭",詳細檢查對賬單金額,而非收到後就立刻當垃圾丟掉,是最佳補救方法。
另外,提到匯兌和出境旅行,不得不提醒大家出境刷卡所隱含的成本。曾有位民眾,出境前向發卡銀行詢問手續費問題,客服人員表示:"在境外刷卡購物,並不需要負擔額外的手續費。"因此他也放心地使用這個塑膠貨幣。沒想到回台後,看到賬單一驚,因為金額根本不對,就算以最高匯率來換算也不合理。再次詢問銀行,對方終於承認差價部分,正是海外刷卡的手續費——為消費金額的1?1%。這下他才明白,自己被銀行白白賺走一筆費用。
第二部分 第25節:向不適合的理財方式說"不"(6)
事實上,刷卡消費雖方便,不必帶著滿身現金,心驚膽戰地害怕隨時會被偷竊,但刷卡所負擔的成本不低,等於同時被"剝"兩層皮——必須同時付給發卡銀行和發卡組織(如VISA、MasterCard)兩種手續費。其中,發卡組織收取的手續費以VISA最高,目前為1?3%,MasterCard收1%,JCB則完全不收,各家銀行收的手續費也不同,從0~1%以上都有,兩者相加,民眾約需付上至少1?5%的成本。可別小看這1?5%,買1000美元的紀念品,就要多付15美元,愈多愈不划算。
這一年多來,發卡組織和銀行在競爭壓力下,常有促銷活動,像是手續費減半之類的,聰明的消費者出境前,若能問清楚,就比較不容易吃到悶虧。
2?盡量不要使用人工服務
銀行為了降低成本,能讓機器操作的業務,就盡量不用人工操作。不過,有些民眾習慣和行員接觸,認為"見面三分情",卻沒料到,請行員服務,時間就是成本,酌收手續費變成必要條件。
以大家最常遇到的匯款為例,親自到銀行櫃檯,以現金匯款,手續費居然高達100元,若通過賬戶轉賬,也要30元。最便宜的是,使用ATM或網路銀行轉賬,只要17元。
因此,可別為了與行員"搏感情",就在櫃檯辦理業務。這樣不僅浪費時間,也瘦了荷包。
3?適時和銀行談判
銀行是重要渠道,除了基本的存、匯款之外,也銷售許多金融商品,像是基金、保險等。無論哪種商品,每家銀行都有明文規定的手續費。不過,為了爭取和留住客戶,所有制度都保有彈性,只要懂得談判,才能"談"出好價格。
有位名主持人,投資海外基金十分有心得,由於資金不少,又是銀行往來的重要客戶,她便發揮殺手本領,在手續費上討價還價,最後,竟然贏得0?5%的手續費,比起銀行一般規定的2%~3%,足足省下一大筆錢。
"負責專員為了這件事,還特地寫報告上呈,經過層層關卡,終於給了我最優惠的價格。"這位年收入幾千萬元的主持人,私下向我這麼透露。果然驗證了這句話——有錢人真的是錙銖必較。有錢人先不問投資能賺多少錢,倒是在手續費的起跑點上,便贏了別人一大步。
4?善用哀兵政策
走訪過許多地方,我發現,台灣人的熱情,絕對可以名列全球"前茅"——台灣人相當具有同情心,而且熱衷幫助他人。因此,和銀行打交道時,緊抓這項特質,善用哀兵政策,往往可以"化不可能為可能"。
第二部分 第26節:向不適合的理財方式說"不"(7)
某年過年,我和先生到帛琉(是太洋上的島國,位於菲律賓群島以東500公里,主要產業是漁業和旅遊業。)度假,使用某家外商銀行信用卡刷團費後,才"匆匆"想起來,這家銀行提供的服務是只能派專車到機場接送一次,不能在機場附近免費停車。但是因為回國後我們必須直奔中部老家,需要用到免費停車服務,只好厚著臉皮(完全沒濫用媒體身份),請求銀行協助。
幾經交涉,這家銀行就是不同意我把機場接送的服務改為免費停車,並順便"教育"我一番:"盧小姐,你把車停在簽約合作的停車場,也會有折扣啊!"但我算了一下,再怎麼折扣,也要兩千多元,有些不划算。
後來,我轉打給另外一家持卡銀行,原本只是想比較停車費,沒想到,這家本土老字號的銀行行員,詳細問我事情發生原委後,居然答應提供完全免費的停車服務。
"可是,我這次沒用你們家的卡刷團費耶!"我很不好意思地問。"沒關係,盧小姐,您是我們的多年卡友,為了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我們願意提供這項免費服務。希望您日後記得多刷我們的卡就可以了。"就這樣,我開開心心地旅遊。回來後,我也把這家外商銀行的信用卡"冰凍"起來,多刷替我特別著想的本土銀行信用卡。
另外,依朋友經驗,"哀兵政策"最好用的時機,是在忘記繳卡費的7~10天內,只要打電話到客服中心,謙卑兼虛心地道歉,並再三保證日後會準時繳費,通常服務人員會大發慈悲,免收違約金和利息。但這招不能太常用,次數太頻繁,鐵定會被識破!
別小看年終獎金5000元的威力
每到農曆春節前一個月,相信多數上班族和我一樣,有著共同的心愿——領到又厚又重的年終獎金,開開心心過年去!然而,這幾年台灣薪資漲幅有限,老闆有意願發年終獎金,員工就偷笑了,根本不敢有太多奢望。
在這種情況下,拿到"薄薄"一包年終獎金後,應該如何處理,才能達到最有效的分配運用,甚至幾年後,可以變成"厚厚"的一筆錢,讓財富每月安穩增長,成了平凡上班族必須學習的課題。
先不論年終獎金的多寡,我會建議不同財務狀況的人,對年終獎金的處理方式,應該要有不同的思維。
若是負債族,身上還有一堆卡債或欠款沒還,當然,這份年終獎的唯一目標,就是終結或減輕你的負債,讓財務黑洞不再繼續惡化下去。不過,還債還有輕重緩急之分,也就是說,利率最高的部分一定要先還,利率較低的可以慢慢處理。一般來說,雙卡(現金卡和信用卡)利率較高,約18~20%:車貸次之,約6~10%;房貸最低,約2~4%。先還利率高的,才能減輕心理負擔,堪稱年終獎金帶來的年終驚喜。
第二部分 第27節:向不適合的理財方式說"不"(8)
如果你無債一身輕,也沒有大筆的額外開支,就可以將年終獎金運用在像是房屋裝潢、儲備創業等方面,讓效益極大化。
我從工作第1年起,就把年終獎金分為4等份來處理,至今成效頗佳:
第一份——孝親費和晚輩紅包
父母親辛苦拉扯我們長大,每年能夠從年終獎金撥出固定金額,給雙親大大的紅包,算是孝順的表現,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隨著年薪增加,這份孝親費也應等比例增加,讓父母親有機會多存私房錢,退休後,才不至於手頭無錢而缺乏安全感。
對於晚輩的紅包,儘力而為就好,切忌打腫臉充胖子,為了和其他親戚互相攀比,大方出手,最終苦的還是自己。
第二份——投資自己
投資自己的定義很廣泛,例如:工作上需要一台功能更強大的筆記本電腦,預估換新機後,將能提高工作效率,甚至帶來好業績。那麼,投資一台電腦就十分值得;也或許,好幾年沒出國走走,想利用過年到國外換個心情,體會新事物,回來上班後更有衝勁,也算是投資自己。
另外,不少女性朋友會把錢花在"門面"裝飾上——買新衣服、換新髮型,購買化妝品、保養品等。只要金額不高,好好打扮一下自己,提升BQ(BeautyQuotient;美麗商數),贏得更好的人際關係和職場競爭力,這樣的投資也很划算。
當然,有些更實際的上班族,會利用年終獎金去上課,強化專業知識,考取相關證照,如:財務規劃師、證券分析師執照、金融保險證照等,都有利於將原本的"飯碗"捧得更牢固。
投資自己眼光要放遠,如果期待只花個5000、10000元,就能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可能會落得失望收場。倒不如心態放穩,把握每一刻學習的機會,反會有意外的驚喜。
第三份——投資
不少上班族的年終獎金在扣除必要支出之後,可能所剩不多,如果用來投資,會不會效益不大?
我必須很明確地告訴各位:"投資永遠不嫌晚、也不嫌少,只怕沒有行動力。"
即使只剩下3000~5000元,我還是要鼓勵大家投資,嘗試把小錢變大錢。可別小看這少少的幾千元,只要運用得當,還是會"按年增長"。那麼,5000元可以投資什麼呢?我推薦兩種商品:一個是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另一個則是優質零股。
ETF這幾年在國外非常火紅,它所連結的是"一籃子股票",風險較低而且,ETF還可定期定額購買,最低門檻只有3000元,相當適合小額投資人。
第二部分 第28節:向不適合的理財方式說"不"(9)
另外,5000元還可以用來買零股。如果你買不起一張(就是1000股)50000元的台塑股票,你可以有另外一種選擇,就是買零股,100股剛好只需要5000元,就能當快樂的台塑小股東。
第四份——安心存起來
有些中高級主管的年終獎金很多,如果又身處在獲利佳的公司,常常年終獎金一領下來,就是20萬元以上,扣掉孝親費、投資自己和投資一些金融商品之後,可能還會有閑錢,那麼,"儲蓄"便是最佳管道。
把部分年終獎金存起來,不是為了讓錢增多,畢竟不管是活存或定存,利率都低得可憐,而是做為緊急儲備金。因為萬一家庭臨時發生意外,急需用錢,就能立即挪出。如果沒有任何緊急預備金,到時候必須臨時籌錢,就會有點麻煩。
拒當保險白痴
買保單,就像挑伴侶一樣,是件終身大事。買對保單,就能建構完整的防護網,生活也能無後顧之憂;買錯保單,形同一張廢紙,發生意外時,連一毛錢也領不到,只能徒留遺憾。
買對和買錯之間的關鍵,除了保戶能否明了自己需求之外,重要的是,有沒有找到一位"對的"保險業務員,不為個人利益,而給予你最適當的建議,並為你量身打造所需的保險範疇和額度。
當我從研究所畢業,進入報社工作沒幾個月,就體會到保險的必要性。於是,我就開始主動詢問朋友,看看能否推薦幾個專業誠懇的業務員,幫我設計適合的保單。後來,找來的業務員,相當會做業績,一直鼓勵我買儲蓄型保單——既有儲蓄功能,又有壽險保障。當年的我,只是個社會新鮮人,什麼都不懂,只有猛點頭,幾天後就簽約。
半年後,我後悔了,因為這張保單根本不適合我。一來,保費過高,每月將近一半的薪水都繳給保險公司。當我有其他投資理財計劃時,資金運用立刻被卡死;再者,應有的保障不夠,壽險、意外險買的單位很低,若不幸發生"萬一",保險也無法發揮功能。於是,我立刻解約。日後在跟主跑保險的記者聊到這件事時,我自己才恍然大悟——原來,儲蓄型保單的傭金還不錯。難怪不少業務員都會主打這項商品。
我並不認為這全是業務員的錯,只怪自己沒有睜大眼睛,多比較、多做功課,因而當了"保險白痴"。記取教訓之後,買第二張保單時,就沒再被業務員牽著鼻子走。
如何挑到"對的"保險業務員呢?我所認識的幾位業界資深人士,給了最中肯的建議:
第二部分 第29節:向不適合的理財方式說"不"(10)
1?選擇年資至少5年以上的業務員
這幾年工作難找,有些失業或轉業者,還不清楚未來方向,就會先嘗試保險工作。但是如果不具備足夠熱情,很可能一兩年後就陣亡。選擇年資5年以上的業務員,將能降低自己成為"保單孤兒"的幾率,得到較完善的服務。
2?測試業務員的誠信
頂尖的業務員口才都一流,任何商品都能講解地口沬橫飛,但卻不見得適合每位保戶。為了避免一面倒,消費者應主動提出問題,一方面考考業務員的專業度,另一方面也可藉機測試業務員的誠信度。例如,當業務員一直稱讚某項商品多好時,消費者可以客氣請教對方:"聽說全世界沒有最完美的保險商品,只有適不適合的問題。所以我想,這個產品也許很適合我,但一定也有不完美的地方,那麼,請問它的缺點是什麼?"如果業務員願意誠實告知,詳細分析產品的優缺點,就表示他的誠信還不錯;反之,業務員始終不肯正面回答,態度支支吾吾,不僅誠信大打折扣,也暗示商品可能有問題。
3?摒除人情,回歸專業
很多人的第一份保單,都是跟親戚、朋友或同學購買,只因礙於人情,不得不掏錢出來。原本以為向親友買保單,可以獲得的服務更完備、更便利,但幾年過後,發生糾紛時,不是不好意思開口,就是直接撕破臉,壞了雙方感情。
在我的家族中,有個阿姨從事保險,基於"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善意,很多親戚就先後跟她購買好幾份保單。可是,當發生重大意外急需理賠時,阿姨總是借口很多,讓親戚們感到相當灰心。
建議大家在挑選業務員時,還是先摒除人情,回歸到專業和誠信,以捍衛自己的血汗錢為優先考量。如果時間許可,類似的商品,可以多比較三五家。遇到不懂的專業問題,千
萬不要害羞,隨時提出,相信,愈誠懇的業務員,愈會樂意提供完整的資訊。多問、多比較、多測試,才是聰明買保單的唯一方法。
第二部分 第30節:說"不"開頭難,如何強迫執行(1)
第五篇說"不"開頭難,如何強迫執行
管好口袋,輕鬆記賬
向不適合的消費說"不"、向不適合的投資說"不",和向不適合的理財說"不",這些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上——了解自己的收支狀況。然而,天底下就是有人始終不清楚收支情況,以為自己很有錢,可以充當闊少爺和公主,花錢如流水,等銀行上門討債才知事情嚴重。
如果要充分掌握收支狀況,"記賬"是唯一且最誠實的方法。訪問過那麼多成功的企業家,我還沒見過不懂得記賬、卻能賺大錢的老闆。因為唯有通過記賬,才能知道金錢的流向,針對不合理的部分進行調整。
全球富豪中,以洛克菲勒家族最懂得記賬。老約翰·洛克菲勒(JohnD?Rockefeller)是標準石油公司的創辦人,也是美國首位擁有十億美元身價者。他教導子女自成一套,不會因為孩子學習成績好,或逢年過節,就發給零用錢,而是鼓勵他們用勞動換取零用錢。等孩子拿到零用錢之後,他又規定孩子一定要記賬,不能隨心所欲亂花,並定期協助孩子檢視賬本,發現有不適合的消費,立即糾正,日子久了,孩子就能養成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
就這樣,洛克菲勒家族靠著教導下一代的記賬方法,順勢導入物力維艱、應謹慎用錢的好習慣,使得家族子孫個個不敗家,甚至還出了幾位銀行家,破除"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記賬有很多方法,最常見的就是用一本冊子當做記賬本,每天乖乖地記錄所有的花費,一周或一個月後,再做個簡易收支表,了解收入和支出狀況。看到某些數字超乎想像時,就該提醒自己縮減不該的花費。這個方法很實際,卻也很費力,對忙碌的都市人士來說,往往實施不到幾個月,就會宣告投降。我在念書的時候,因為必須靠家教養活自己,所以每一筆錢,都會在記賬本上寫得清清楚楚,生怕少了個零,就付不出房租或沒錢吃飯。步入職場後,也曾試過每天記賬。然而,新聞工作如戰場,常常連吃飯的時間都不夠,只要一兩天忘記記賬,整個月的賬本就會一團混亂,最後索性不記,落得清閑。但是,不記賬的後果很快就浮上檯面。一些看似50、100元的小花費,1個月累積下來,竟也有幾千元。痛定思痛之後,我決定採取另外兩種簡便的記賬方法,就是"口袋管理",兼以"信用卡記賬",以完全了解收支,控制消費。
所謂"口袋管理",就是每月月初拿到薪水後,從中領取一筆固定的零用錢,舉凡吃飯、搭車、買CD、看電影等零散費用,都從這裡支出,既可免除每天一筆筆花費詳細記錄的麻煩,也可每周彈性運用資金。
重點是,這筆零用錢要有花1個月的心理準備,絕對不能下個星期多消費,就臨時多提款。也就是說,這筆錢是代表整整一個月的"糧食",因此,要好好妥善規劃,例如上半個月花掉三分之二零用錢,下半個月就要設法節衣縮食,控制在三分之一以內,整個月結算才不會透支。
另外,每個月的零用錢又該以多少為準則?這個答案,必須依照個人收入和儲蓄計劃來設定。以我來說,我非常清楚儲蓄的重要性,對於零用錢自是嚴加控管,從一畢業的6000
第二部分 第31節:說"不"開頭難,如何強迫執行(2)
元,到現在也才12000元。除了零用錢外,加上幾筆以信用卡付費的開銷,像是和朋友聚餐、保費、旅遊費、生活必需品、換季拍賣偶爾搶購的服飾等,每月總開銷絕對不會超過25000元。如此平均下來,每月儲蓄月薪的一半以上,簡直輕而易舉。還有幾個月,因為工作忙祿,連娛樂時間都沒有,省下來的錢,竟把總體儲蓄比例,沖高到月薪的四分之三。
除了"口袋管理"外,"信用卡記賬"也是輕忽不得。信用卡賬單上都列有詳細的消費明細,你可以趁機仔細算算食、衣、娛樂各項金額所佔的比重,就能知道自己的消費行為是否有所偏頗。如果其中一項比重過高,往後幾個月就要想辦法刪減,降低花費。
一般來說,每個月的信用卡消費金額,最好不要超出月薪的五分之一;零用錢也不要超過收入的五分之一。這樣一來,加上其他的生活必要開銷,如房租、孝親費等,才會有結餘儲蓄。
每逢夜深人靜,我看著戶頭的存款越來越多,內心就有一種說不出的踏實和成就感。所以,我常鼓勵周圍的親朋好友,如果嫌記賬麻煩,沒關係!善用口袋管理兼信用卡記賬,不失
為簡便有效的記賬方式。
這兩種方法雖然沒什麼艱澀的大道理,不過,必須需要注意一些基本心態和比例原則:
1?信用卡是信用記錄,而非滿足消費慾望的工具
只要是人,一張開眼睛,就必須消費,才能生活。對於購物狂,我會建議乾脆不要申辦任何塑膠工具(包括金融卡、信用卡、分期卡等)。畢竟,卡片愈多,消費慾望愈強。
大多數人都介於"N型人"和"Y型人"的中間,有的偏向N型,有的偏向Y型,偶爾會衝動消費和投資,但不至於傾家蕩產。我會建議這些人,可以使用信用卡,因為信用卡代表
一個人的信用記錄,如果記錄良好,日後需要大筆資金,如創業貸款、房貸等,通過銀行審核的幾率較高。
使用信用卡做為記賬幫手,需要一個健康的心態,就是——視信用卡為信用記錄,而非滿足消費慾望的工具。每刷一筆款項時,必須很清楚知道,這筆消費"需要"的成分,遠大於"想要"的成分,絕非看到什麼喜歡的,就亂買一通。
2?務必先設定每月刷卡的總金額
既然要用信用卡記賬,就必須設定遊戲規則,針對每月可刷卡總金額進行規劃。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合理的範圍是,最好不要超過月薪的五分之一,但這個比例可因人而稍做調整。
第二部分 第32節:說"不"開頭難,如何強迫執行(3)
例如,有些年輕人剛進社會,月薪不過24000元,若想多存一點錢,勢必得將刷卡金額再降低;有些年薪幾百萬、千萬的人,想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可將刷卡金額比例放寬,也算對振興台灣經濟有所貢獻。
另一方面,刷卡金額比例和零用錢比例,也可互做調整。
有些人凡事都愛刷卡,以換取紅利點數和贈品,只要能刷卡的商品和服務都不放過。那麼,這樣的人,刷卡金額比例就可稍微調高,而將零用錢比例降低。
3?零用錢每月只能領一次
發給自己的零用錢如果花完了,就隨意多領幾次?這種情況不無可能。我會建議偏向"Y型人"的人,一定要找親友監督,每月只領一次零用錢,若有違約,就要遭到扣款處罰。唯有當可支配的金錢變少時,消費才會更謹慎。
順帶一提,隨著所得的增加,零用錢的額度,還是以月薪的五分之一為合理標準,不見得要等比增加。因為存得愈多,離"有錢人"的目標就愈接近。
強迫儲蓄Stepbystep
大學畢業兩年,目前在廣告公司擔任企劃的美莉,月薪35000元,該如何運用口袋管理兼信用卡記賬,以達到強迫儲蓄的目的?
Stepl
將信用卡每月刷卡金額設定在7000元(35000×20%)。
在媽媽的監督下,每月可領取的零用金,也設定在7000元(35000×20%)。
Step2
雖然美莉不必負擔房租費,但父母希望她能改掉愛花錢的習慣,於是規定美莉,每月固定從薪水中撥出5000元幫忙家用。
Step3
扣掉固定支出,美莉每月只剩下16000元(35000-7000-7000-5000)。雖然離每月儲蓄一半薪水的目標有點小差距(每月應存17500元),但若真能每月存16000元,也算非常不容易。
Step4
一個月後,美莉收到信用卡賬單,發現慘了,居然刷了10000元!仔細看了一下賬單,發現衣服買太多,居然佔了六成。原來,上個月百貨公司換季,她貪便宜,忍不住多買兩件。為了立志成為"有錢人",她和媽媽商量,這多刷的3000元,就從零用錢扣,也就是連續3個月,零用錢少領1000元,變成6000元。
Step5
在銀行上班的姐姐告訴美莉,不管每月存款能力是10000元,或是15000元,錢不能笨笨地放在銀行,而要活用,想辦法變多。於是,在姐姐的推薦下,美莉用定期定額扣款的方式,買了兩檔穩健型海外基金,每月一共扣款10000元,其餘的則放定存。就這樣,每月薪水一下來就直接扣款,她再也沒有多餘的錢去享樂。
第二部分 第33節:說"不"開頭難,如何強迫執行(4)
Step6
一年後,美莉的現金存款約70000元,兩檔海外基金投資報酬率約5%,儘管不多,但她很開心,因為,終於把錢存了下來了!
窮人必換有錢人的腦袋
"如果可以選擇,你希望出生在富人家,還是窮人家?"
這個問題拿去問有著不同家庭背景的人,得到的答案很有趣。出身清寒或小康家庭者,大多選"希望成為有錢人的孩子";而不少有錢人則選"不必太富有,但也不能太寒酸"。
由此可見,一般人還是嚮往生活在富裕家庭。只是,豪門深似海,有錢煩惱多,作為富豪後代,壓力也大,不如"有點錢,但又不會太有錢",日子過得輕鬆自在就好。
如果是我,仍不會放棄窮人家庭,但不同的是,我要立志"換有錢人的腦袋"。因為與其空有一大筆財富,而缺乏創造財富的思維,再多的資產,終有花光的一天。
我一直認為,身處貧窮家庭,是人生中難得的磨鍊,也是最活生生的"理財教材",因為只有通過貧窮的生活體驗,才能了解金錢的價值,也才懂得量入為出,更珍惜得來不易的一粥一飯,進而激勵向上賺取財富的決心。
看看那些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包括:台灣首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亞洲第一富豪李嘉誠,甚至引爆台灣八卦風的壹傳媒負責人黎智英等人,都從吃苦中長大。和平凡人不同的是,他們雖出生貧窮,卻都有著一顆"有錢人的腦袋",無論沉寂多久,總能適時抓住成功的機會,奔向滾滾財富。
這一顆"有錢人的腦袋",值得所有人複製;而窮人若要迅速翻身,除了重視教育的力量,並拒絕以債養債外,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務必換個"有錢人的腦袋"。
究竟,有錢人的腦袋和窮人的腦袋有什麼不同?說實話,差異還真大呢!在此,我詳列幾項有錢人創造財富的思維,供大家參考:
1?有錢人找方法,貧窮人找借口
沒有人不愛錢,但為何錢總是流向固定的一群人?根據聯合國最新統計,全球財富差距持續擴大,六分之一人口瓜分八成財富,最貧窮的兩成人口,消費能力僅佔全世界的1%。
新一代的有錢人,即使富可敵國,也不錯過任何投資機會,例如全球財富排名第8、擁有"阿拉伯巴菲特"之稱的阿拉伯親王阿瓦里德(AlwaleedBinTalal),投資生涯20年大賺200億美元,對賺錢始終保持熱忱,可以在數日內訪問數十個國家。不管走到沙漠或荒野,他都自備飛機、電視牆、衛星通訊等各種配備,因為想在第一時間和華爾街重要人士通話,以順利進行所有投資決策。
第二部分 第34節:說"不"開頭難,如何強迫執行(5)
許多銀行為了滿足這些大戶需求,不斷開發嶄新的財富管理軟體,以及提供最全面、即時的財經信息;而這群富豪們永遠不嫌錢多,馬不停蹄地尋找稅負最輕的國家,樂於把錢搬來搬去。據美國聯邦參議院的調查顯示,有錢人逃稅手法超多,每年逃漏稅金額竟高達700億美元。
對於創造財富,有錢人有個敏銳的"賺錢鼻",錢往哪裡走,他們就想辦法追到哪裡。就算這次失誤,也會記取教訓,下次再努力賺回來。他們不怕失敗,只怕時間不夠、方法不對!
相比之下,窮人對於"沒錢"這件事,充滿種種借口:"現在失業率很高,工作一點都不好找!""你不知道我身體不好,不能做太累的工作嗎?""奇怪,錢就是跟我沒緣,加薪、分紅總輪不到我!",窮人忙著找借口,以合理化貧窮的現狀,一來能安慰自己;再者能免除親友責難。我認為,窮人如果不改掉找借口的習慣,哪怕機會就在眼前,連黃金跟狗屎可能都分不清。
2?有錢人把人脈變錢脈,貧窮人則把人脈拒於門外
不知讀者是否注意到?有錢人喜歡結交比他們更有錢的人,因為一堆有錢人聚集在一起,碰撞出的不是美麗的火花,而是金光閃閃的賺錢機會。在"好東西要與大家分享"和分散風險的心理因素下,他們彼此分享投資信息、賺錢良機,然後再互相比較財富增長速度。
就像中部地區有個知名的"磐石會",這是一個由75家上市,或准上市企業所組成的團體。會員來自不同產業,他們會通過隔三差五的聚會,彼此交換產業知識和經營心得,遇到不錯的投資方案,也會一起評估。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當眾多CEO齊聚一堂,討論同樣的案子,思考角度必能比較周全,同時也能大大降低投資風險度,驗證了"把人脈變成錢脈"的道理。
反觀不少窮人,不懂得把人脈變錢脈也就算了,甚至還把人脈拒於門外。"我不喜歡參加聚會耶,因為跟一群陌生人吃飯聊天,我覺得很彆扭!""饒了我吧,難得下班,還要出去交際應酬喔?""人脈變錢脈?怎麼可能!不要結交到損友就好。",窮人總是先恐嚇自己,以悲觀預設所有可能發生的後果;窮人總是把自己關在家裡,寧可無聊看著電視,也不願積極存下"人脈存摺",長期下來,外界有什麼最新發財機會,總是一問三不知,屢屢與財富擦身而過。
人脈不見得會立即變成錢脈,這需要時間慢慢經營。可是,如果連基本的人脈都沒有的話,要叩開財富大門,門都沒有!
第二部分 第35節:說"不"開頭難,如何強迫執行(6)
3?有錢人專做高毛利率工作,貧窮人卻相反
毛利,是財務報表的專有名詞,指的是營業收入扣除營業成本;而毛利率,就是毛利占營業收入的比重數值(毛利率=毛利÷營業收入)。通常毛利率愈好,表示買進的原料成本愈低,產品也愈有競爭力。
如果一家企業,毛利率愈高,表示獲利機會也愈大。像我之前採訪的一些公司,如從專門生產調味鹽,最後擴大到美容業的台鹽、蓋屋口碑不錯的長虹建設、吃自助餐都需要排隊的晶華酒店等,毛利率都有3成以上。
雖然,大部分民眾並不是企業主,對毛利率的感受不會那麼直接。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同樣工作1小時,有人可以賺2000元,有人只能賺100元,每天都在持續性拉高貧富差距,問題出在哪兒?
答案是——有錢人專門做高毛利率的工作,如需要專業知識的工作,或是時下需求正強的行業。前者如律師、會計師、造型師都是典型代表;後者則以網路拍賣為代表。
有一位在網路上販售負離子服飾的中年婦女,因為產品功能獨特,又能替客人量身設計訂做,網路商店開張沒多久,生意就紅火得很,月收入至少30多萬元,比以前當券商營業員好很多,還能同時兼顧家庭。
相比之下,多數窮人只能靠汗水和勞力賺取報酬,由於勞力的替代性太高,市場供給量大,平均薪資自然較低。因此,窮人如果想要過有錢人的生活,一定要設法切入高毛利率的工作,以提高工作報酬率。
不過,窮人如果沒有專門技術,一下子跳入高毛利率工作可能會有難度,建議可從"創意"著手。同樣商品和服務方式,多加一些創意之後,就能創造龐大商機。例如,有名大學生在安全帽上設計五顏六色的捲髮,造型既酷又具保護功能,一推出之後,大受歡迎,也賺滿許多銀子。
總之,窮人若真能換上有錢人的腦袋,就算再窮,苦日子也終有結束的一天;假如思維永遠不改,還把窮人腦袋教導給下一代,勢必好日子沒有來臨的一天。
用反省創造財富
從小,老師們就不斷告誡廣大的學子"失敗乃成功之母!"在財經界這麼多年,採訪無數成功案例之後,我認為,這句話稍有不足,應再加上"反省為成功之母!"因為唯有透過反省,找到問題點,化挫敗為力量,才能再一次自我挑戰。
反省,應該是人類最偉大的智慧之一。舉凡事業有成,或當上投資大師的人,都具備相當的反省能力。台灣首富郭台銘,留給一般民眾的領導形象,莫過於"嚴謹",但幾次媒體專訪,他都不斷強調:"我沒什麼優點,唯一的優點就是勤能補拙,遇到任何難題,就是不斷尋找最適合、且可執行的方法。"
第二部分 第36節:說"不"開頭難,如何強迫執行(7)
所以,不管客戶提出什麼超高難度的要求,像是在零下50度做產品測試,鴻海團隊都會不眠不休想出解決方案,而非怪罪於客戶的無理,這也才能造就今日競爭力一流的鴻海帝國。
相較之下,缺乏反省能力的人,很容易把失敗推給別人,看不清自己才是問題根源。
曾有一家軟體公司在2000年掛牌時,一度榮登台股股王,我還特別在上市前去專訪董事長。不過,可能因為當時業績正好,這位董事長說起話來意氣風發,在專訪結束前,還特別透露一個秘密:"有位算命大師說我這輩子無論做什麼生意都不會失敗。"當時的我,心裡不由地困惑:
"做生意絕對不會失敗?這倒是我第一次聽到!"
幾年後,這家公司的業務愈來愈多元,和本業無關的也切入。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一連串投資失利的消息。面對小股東的疑問,董事長有各種解釋,"嗯,景氣不好""市場比我們想像中的還競爭激烈……"2005年,這家公司正式爆發財務危機,股價也成了雞蛋水餃股,董事長的自信飛揚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一臉的孤寂。約莫半年後,接受某家媒體專訪,他說:"我不該相信這輩子做什麼都會賺錢,我真的錯了……原本想自殺,可是一想自殺也不能解決問題,還是打起精神振作吧!"
看到這份自白,我也替董事長感到欣慰。因為,他的反省能力回來了,不再把失敗推給其他人,雖然短期內要東山再起並不容易,但若能找回當年創業時的熱情和智慧,相信他仍有機會闖出一片天。
經營企業要懂得反省,同樣,生活里的種種消費習性和投資決策,也要適時反省,才不至於重蹈覆轍。"反省"兩個字寫起來容易,執行起來卻"知易行難",最主要還是人性的懶散和墮落,會像冤魂般無時無刻地干擾著我們。若能做到以下3步驟,反省能力將能大大提升:
1?寫下反省備忘錄
在我的採訪經驗中,一些真心求進步的企業家和操盤人都會虛心求教、每日反省,也許他們很忙,抽不出時間天天寫"反省日記",但至少都隨身攜帶一本小冊子,遇到難解的問題或績效表現不如預期,都會忠實記錄下來,作為反省的開端。
記錄的好處是,可以邊記錄邊思考:"究竟發生了什麼問題?以及可能有哪些解決方案?"也許問題無法立刻迎刃而解,但通過反省備忘錄,卻可以反覆思考、跳出盲點。
第二部分 第37節:說"不"開頭難,如何強迫執行(8)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是個律己甚嚴的大老闆。旗下事業版圖擴及金融、電信、購物、KTV。如此龐大的事業體系,即使工作再忙,也會抽空寫反省備忘錄。或是遇有靈光乍現的創意,也會刻不容緩記下,因為他知道,即使是反省,也要跟時間賽跑,不能落後給競爭者。
我認識一位非常資深的操盤人,他就把十多年來的反省備忘錄,寫成好幾本筆記,若遇到操作不順或人生低潮,就會重新翻閱,看看自己是否遺漏了哪些操作金律,或重複犯了哪些錯誤,再三反芻後,總能找到新力量、新希望,迎向下個新的賺錢機會。
2?找出失敗的原因
投資不順有很多原因,是誤信明牌,或產業趨勢改變了?還是……?買了好幾櫃的衣服,卻始終找不到可以出席正式場合的一件,是因為不懂得搭配服飾,還是所有衣服都太過休閑?所謂"事出必有因",反省過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找出原因。我認識一位銀行女性主管,擁有100多個名牌包,經常使用的不過那20個,剩下的都"供奉"在閣樓間。
她的媽媽很不解,直覺女兒愛虛榮,但仔細想想,若是"虛榮鳳凰女",應該天天換一個包包背才對,怎麼還有80個被"冷凍"起來?後來,觀察女兒的消費模式才發現,她只要跟先生吵架,或工作被責罵,或莫名的情緒低落,就會衝動買個包包慰勞自己。
這位媽媽很有智慧,透過間接的方式關心女兒,讓女兒明白她是為了發泄情緒而衝動消費,並非真的愛死名牌。在媽媽的開導下,她打開心房、找出原因——原來,自己個性太好強,有煩惱不願說,若能解開這個心結,就有機會告別瘋狂的名牌包生活。
3?採取行動
找到原因後,接下來,就要思考可行的解決方案,並積極採取行動,改善問題。在前述案例中,這個銀行主管同時採取兩個行動,第一,假日時,多到戶外走走,緩解身心;第二,她在衣櫥、閣樓間,貼滿了大大的字條——"你的包包已經夠多了,再買,這個家就要被淹沒了!"
說也奇怪,這種恐嚇式的警語,居然能發揮效用。日後,她買名牌包的頻率逐月降低,甚至還把從未用過的名牌包上網拍賣,這樣的改變,連她自己都覺得詫異。
要注意的是,採取行動必須衡量自身能力,才不會造成經濟和心理層面的負擔。例如,有些年輕朋友知道"理財"這件事很重要,可是收入又不多,無法投入大筆資金,竟做著向銀行借款,利率只要10%、投資可能賺5成甚至1倍的美夢,大舉向銀行借錢。借來的錢完全投入股票、基金、外匯之後,才發現沒有想像中的好賺。這種超乎能力範圍的行動,根本無需採取,因為這無異於玩火自焚,有可能連老本都賠光。
採取行動之後,還要驗收成效,如果效果不如預期,就必須再反省,找出原因,重新調整行動,如此環環相扣下來,就算當不上超級賺錢人物,至少本金也能顧得到。
不為人情而投資
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就開始投資股票和基金。回顧過往,虧損幅度最大的,竟都和人情有關。
有位交情非常好的朋友,向我推薦一檔未上市股票,當時理性告訴我,多數未上市公司財務不透明,且營運規模小,業績容易大起大落,少碰為妙。可是朋友堅持這家公司很有遠景,若我不投資,就是不相信他的判斷。
為了不讓朋友失望,我只好硬著頭皮買了幾張。兩個月內,股價還維持在高檔,之後,因為客戶抽掉訂單,業績重挫,股價也跟著直泄而下,腰斬了一半多。又過了半年,我趁股價稍有反彈,停損出場,總計賠了近4成。
另一次慘痛經驗,則是自己心軟所造成。在投信公司上班的好友,背負著募集基金的壓力,希望我能看在她的面子上捧捧場,認購一些額度。看到這檔新基金鎖定的區域經濟和標的,老實說,我一點都感受不到"錢景",但又不好意思讓朋友空手而歸,於是,也就少少投資了幾萬元。
因為從來不敢奢望這檔基金會賺錢,就很少盯著績效看。
3年過去了,有天心血來潮認真查詢,一看,才知道竟虧了3成多,當下有些傻眼,因為基金1年賠l成多,還滿"了不起"的。當場就決定立刻贖回,畢竟人情做3年也足夠了。
這兩次事件給我的最大教訓是,絕不要因為人情而投資。
自此,我堅守這項原則,從未再犯過。
推薦閱讀:
※「這處」長痣的人,不是達官就是富豪,註定一輩子有錢好命
※最有錢的九位中國人,他們都開啥車?
※你為啥沒有富人有錢 7個小細節讓你變身富翁-
※教你從八字看什麼樣的男人有錢就變壞
※漂亮的女人為什麼都喜歡有錢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