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全球3D電影報告:只有中國觀眾愛被坑
2 |
全球3D電影數2011年達到峰值後,此後每年都在減少。但中國製造逐年增多,2014年達到13部。[保存到相冊] |
搜狐娛樂訊 (哈麥/文)截止10月底,票房過億的52部電影中,有26部是3D電影,其中進口片20部,國產片6部(動畫片《熊出沒》不算在內)。回想一下,這些多數時候佔據了影院多數銀幕的電影,值回票價的有幾部?《變形金剛4》、《X戰警》、《美國隊長2》、《猩球崛起2》、《銀河護衛隊》、《哥斯拉》;《大鬧天宮》、《京城81號》、《白髮魔女傳》、《痞子英雄2》、《四大名捕3》、《冰封俠》……除了個別有3D實拍外,它們六成以上是由2D版直接轉3D的。片商們已經變得「多快好省」,尤其是針對中國觀眾。
2014年,全球共生產了29部3D商業電影,其中美國21部,中國13部,印度(《Kochadaiiyaan》)和俄羅斯(《魔鬼的精神》)各1部。21部美國片中,有14部進口到了中國。另外,還有《機械戰警》、《超驗駭客》、《超體》3部北美並無3D版,而是「特供」中國觀眾。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已上映的27部3D電影(進口片17部+國產片9部)累計票房達到了105億,占所有電影總票房的42%,這在其他任何國家都是不可能的。
Part 1 3D報告:就連好萊塢也在坑爹
風景這邊「獨好」
2 |
全球很多國家都嘗過3D電影這口鮮,但熱情也退的快。除了美國和中國外,和美國長期合拍的英國3D電影產量較高,其次是印度。[保存到相冊] |
3D電影早就有了,一開始多是拍紀錄片,比如卡梅隆2005年為探索3D技術拍的《深海異形》。也有少數商業大片嘗試過從2D版本轉3D,比如2006年上映的《超人歸來》、2007年上映的《哈利-波特5》,就各有20分鐘的3D片段。2008年的《地心歷險記2》則全部用立體攝影系統Fusion Camera拍成。直到2009年,《阿凡達》的上映才正式引爆3D商業電影市場。這之後,3D火遍全球,每年生產量超過30部,日本、法國、韓國、中國、印度、俄羅斯都跟風嘗過鮮。
熱情過後,當觀眾發現後來的3D電影沒有一部超過《阿凡達》時,就對它好感驟減。這樣,除了美國和中國以外,所有其他國家的片商也都很少搗鼓3D電影了。當一部電影的海外收入佔到總票房70%以上時,美國大製片廠拍3D電影並不主要針對本土觀眾,這些動輒耗資上億美金的大片就是拍給海外觀眾看的,尤其是新興的亞洲及美洲市場。亞洲尤以中國為重,因為它為美國大片貢獻了平均22%的海外票房。
1 |
不要以為美國大片就都是用3D攝影機拍的,現在轉制在好萊塢已經很流行了,「多快好省」嘛。[保存到相冊] |
好萊塢轉制坑爹
不要以為美國大片就都是用3D攝影機拍的,現在轉制在好萊塢已經很流行了,「多快好省」嘛。
起初,美國片商還追求完美效果,熱衷於用最新的3D攝像機及3D系統拍3D電影,比如《舞出我人生》、《創:戰紀》、《變形金剛3》、《死神來了5》、《鯊魚驚魂夜》、《雨果》、《地心歷險記2》、《普羅米修斯》、《少年派》等。但後來,即使多年來是以品質征服全球的好萊塢也越來越追求「多快好省」,轉制3D成為主流。2014年的24部3D大片中(包括3部中國特供),就有14部是轉制之作,包括《美國隊長2》、《銀河護衛隊》、《沉睡魔咒》、《哥斯拉》、《忍者神龜》等。
並不能肯定地說,轉制3D就一定比實拍的效果差。實際上,很多3D電影並非完全依賴3D實拍,轉制和後期特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地心引力》、《龍門飛甲》。但是,如果一部電影壓根就沒想過用3D拍,僅僅為了更高票房而外包給3D轉制公司,這種行為本身就欠誠意,出來的作品也沒有一部是令人叫好的(重映版《泰坦尼克號》、《2012》在其中都算不錯了)。但是,在需求旺盛的中國市場,片商們不用多慮這些,也照樣年年賺錢。
中國製造正盛
1 |
中國無論名導演還是新導演,對3D的好奇和熱情都在與日俱增,就連姜文都「半推半就」拍3D電影了。[保存到相冊] |
3D火起後,中國很快就跟上了風潮。最早是標榜「3D醉拳首現銀幕」的《蘇乞兒》(2010),然後是號稱「全3D」的《魔俠傳之唐吉可德》、轉製作《白蛇傳說》。徐克《龍門飛甲》(2011)的出現被認為是中國3D電影的創舉。再接著,出現了《畫皮2》、《太極》、《血滴子》、《十二生肖》、《富春山居圖》、《狄仁傑之神都龍王》、《逃出生天》、《白狐》、《四大名捕2》等3D本土製造,但多是「投機」之作,沒有一部比得上《龍門飛甲》的效果。
2014年,3D國產片達到了13部的生產量,在全球可謂逆勢而行。除了徐老怪,姜文、吳宇森、張之亮、陳德森等老一輩導演都嘗試了3D技術(當然,有些只是給了2D轉3D的指導意見),新一代的鄭保瑞、羅永昌、葉偉民、蔡岳勛、周顯揚也都對3D興趣十足。接下來的2015年,更是國產3D電影的大年,就目前曝光的消息,已經有《狼圖騰》、《天將雄獅》、《一代宗師》等3D電影定檔,還有《三少爺的劍》、《鍾馗伏魔》、《捉妖記》、《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蜜月酒店》、《勇士之門》、《樓蘭》、《奪路而逃》、《八仙過海》、《成吉思汗寶藏》、《濟公傳奇》、《胡桃夾子》、《蘇武牧羊》等已開機或待拍。
Part 2 為何中國市場是3D電影的沃土?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為什麼3D電影在中國如此受歡迎?在記者採訪過的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結果。可能有些人會說,我討厭3D,我是被片商綁架了,那你可能是少數派。在當下中國,最主流的那部分觀眾,進影院消費就是要挑一部視效大片看,有3D體驗最好了,「不然在電腦上看就好嘍!」(這並不是一種值得提倡的觀影理念。要知道,電影是為大銀幕而生的,不管是普通的劇情片還是特效大片,也不管是普通2D或3D,影院體驗和小熒屏體驗永遠是不同的。)
也因此,很多觀眾對於一部電影3D效果的好壞事先並不在意,直到進影院後感覺被坑了,才哀嘆一聲,或者給出一個「還行吧」的評價。有一個干過十多年影院管理的經理人說,現在的中國觀眾可能是全球最寬容的觀眾了,在網上寫評論罵電影爛的那都是影評人,至少也是影迷,那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普通觀眾大多數根本就不在乎一部電影是真3D還是假3D,電影夠不夠火才是他們做決定的主要原因。「現在直接罵電影爛的觀眾其實很少。影院里沒爛片。我為什麼這麼說?在大銀幕上看電影,效果完全不一樣,很多觀眾又沒有那麼高的要求,所以你看現在電影一賣就是幾個億,十幾個億,在我們看來太正常了,你不要用一個專業人士的眼光來判斷觀眾。」
有需求自然就有供應,何況3D電影遠比2D電影票價高,且容易獲得排片。在《阿凡達》上映的2009年之前,中國的影院銀幕數只有4000多塊,3D銀幕數不到100塊。到今年第一季度,銀幕總數突破了20000塊,其中3D銀幕佔70%以上。而像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的電影市場早已達到飽和狀態,銀幕數多年未漲(以老影院和普通2D銀幕居多,3D銀幕佔比不到20%),影院對3D片源無太大需求。而中國恰恰相反,大量的新建影院都配置有3D銀幕和放映系統,加上中國多數觀眾對視覺奇觀的興趣不減,3D電影自然受歡迎。
畸形政策催生偏食
2012年之前,中國每年引進20部進口分賬片,基本都是好萊塢大片。之後,因為WTO上的談判,中國新出每年再多引進14部特種電影(3D或者IMAX格式)的政策。多年來,有引進海外電影資格的只有中影和華夏兩家公司,中影是廣電總局下面的行政單位,於2003年成立的華影雖有多家公司參股,但基本都有國字頭背景。經常有影迷質疑,既然國家想方設法想保護國產電影,比如搞出民間戲稱的「國產片保護月」,那為什麼還都引進賣座大片,而不是文藝片?在市場研究者看來,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進口分賬片美國片商只能拿走25%的票房,大頭留給了中國的影院,還有作為發行方的中影集團。所以,抵制還是擁護好萊塢大片,對於相關部門或者中影來說,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但最終,利益大過一切。
引進大片的同時,國家還每年拿齣電影專資辦的部分資金(扣除所有上映電影5%票房而來),用以鼓勵國產3D和巨幕(IMAX、中國巨幕)電影,票房越高,給的越多,最高可達1000萬(票房5億以上),像《畫皮2》等電影都得到過此福利。1000萬現金意味著什麼?假設一部投資1億的電影,票房最後要達到3.67億,投資方才能收到這樣的純利潤(通常,刨除掉發行、宣發等費用,片方能拿到一部電影總票房的30%左右)。
所以我們看到,國內片商越來越熱衷於搞3D電影,以前「水火不容」的IMAX和中國巨幕也已經能適用於同一部電影,《歸來》、《心花路放》都製作了IMAX版本(要知道,當年剛興起的時候,IMAX對片源的要求可是非常高的,但是現在已經很快「入鄉隨俗」,沒那麼講究了),中國巨幕更是無處不在,《分手大師》、《同桌的你》、《親愛的》、《竊聽風雲3》、《魔警》、《白日焰火》都打上了它的標籤。利益再次大於一切。
總結:
3D早就是老話題了,我們為什麼還要說3D?因為它已經成為一種「中國特色」,且和中國觀眾的利益息息相關。但多說無用,因為從本源上,3D、IMAX、中國巨幕等時新貨就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支持。我們能期待的,是創作者自己守住節操,既然讓觀眾花了高價,就看到貨真價實的電影,不管它是2D還是3D。而在影院大普及,新技術已上道,片源足夠充裕(中國每年拍600多部電影)的任務完成後,我們也希望政策能給更多「弱勢」的電影(比如獨立電影)以鼓勵,這樣才能類型豐富化,而不致讓未來的中國影市過度「偏食」。
科普:關於3D電影的5個疑問
1、3D銀幕和普通2D銀幕有何不同?
早期的普通銀幕多是用布做的,上面塗了特殊材料,以便反光。從技術上講,這種銀幕也是可以放3D電影的。但現在我們看3D電影都要戴眼鏡接收立體影像,亮度上有很大損失(據說是普通電影亮度的四分之一)。為了解決亮度問題,影院會採用雙機放映系統,也就是兩台放映機同時放映一部電影。另外,很多影院裝了金屬幕,這種銀幕的反光能力更強,呈現的影像更亮。所以說,所謂的「3D銀幕」,並非僅指一塊一幕,它是包括了銀幕、放映機、眼鏡、片源的一整個放映系統。
2、3D、IMAX、中國巨幕是什麼關係?
IMAX和中國巨幕是兩种放映系統,一個外來,一個國產,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有特製片源,銀幕更大。3D電影可以製作成IMAX或中國巨幕版,普通2D電影也可以。IMAX有自主品牌的攝影機、放映機、銀幕、音效設備等,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這家公司要從每個IMAX影廳放過的電影里拿票房分成。中國巨幕的原理跟IAMX相似,其核心技術就是把普通的2D或3D電影製作成適合更大銀幕放映的「中國巨幕版」,其中涉及到一種「轉制」技術。不同的是,中國巨幕的各個零部件都是來自其他品牌商,類似於電腦的「組裝機」。其技術公司是一次性向影院收安裝費,不分票房。IMAX曾告中國巨幕侵權,但後來不了了之。現在,經常會看到一部電影的海報上同時寫著3D/3D IMAX/中國巨幕3D三種格式,不少2D電影也都製作了IMAX和中國巨幕版。
3、3D實拍都用什麼機器?
目前應用於3D電影拍攝最多的是卡梅隆研發的Fusion Camera系統(用的是Sony HDC-1500 HD高清攝像頭),用這個系統做過的3D商業片已有20多部,包括《U2樂隊3D演唱會》、《地心歷險記》、《阿凡達》、《生化危機4》、《創:戰紀》、《加勒比海盜4》、《變形金剛3》、《雨果》、《少年派》等。其次是Red Epic,3D作品包括《黑夜傳說4》、《普羅米修斯》、《超凡蜘蛛俠》、《舞出我人生4》、《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德州電鋸殺人狂3D》等。另外還有Arri Alexa 3D(《三個火槍手》、《X戰警:逆轉未來》),Paradise FX 3D(《新特警判官》)等。IMAX的3D膠片攝影機耗費太貴,以前多用於拍攝紀錄片。後來,IMAX研究出了3D數字攝影機,第一次用於《變形金剛4》的拍攝。據稱,姜文的《一步之遙》也是用這款攝像機拍成的。
4、3D轉制要花多少錢?
雖然3D實拍很容易了,但多數片商還是愛2D轉3D,因為這樣更省事、省錢。全球有不少公司做轉制3D這項業務,內地有天工異彩、立方影等。據此前曝光的消息,好萊塢2D轉3D的價格大約是1萬美金1分鐘,而國內的報價通常是6萬人民幣一分鐘。立方影CEO崔曉宇曾在接受採訪時透露,「轉製成本在不同量要求和工期等條件下差別很大,最高轉製成本在千萬美元左右,而最低成本幾乎沒有下限。我認為幾十萬元人民幣一部影片的轉制服務也存在過,作出來的質量也會以『無下限』作匹配。目前國內製作成本平均在500萬人民幣左右,在美國如果非要得到個平均數作參考,大約是400萬美元。」打個比方,《泰坦尼克號》3D版上映前用了長達60周時間做轉制,花費高達1800萬美元。而像《機械戰警》、《超體》這樣的片子,都是趕著時間匆忙完成,成本肯定高不到哪裡去。
5、什麼影響3D電影觀影效果?
這已經是一個老話題了,除了片源的好壞,3D電影的效果跟影院的放映系統,燈泡的亮度,眼鏡的好壞都有關係。《少年派》在中國首場放映前,李安導演大晚上親自跑影院,看放映效果,叫影院和製版方調試亮度,以讓觀眾看到最好的銀幕效果。這說明,放映這環對3D電影至關重要。一家影院是不是用雙機在放3D,燈泡亮度是不是調的足,作為觀眾我們不可能去檢查。但是,一看大銀幕效果就知道了。如果一部電影本身的片源沒問題,那看起來還暗的話,必然是放映過程出問題了。另外還有眼鏡的問題,對比下來,IMAX銀幕自配的眼鏡,還有RealD的眼鏡是目前亮度相對較高的。如果影院不提供高亮度的眼鏡,你又為了好的效果,可以自己買一副滿意的眼鏡自用。
推薦閱讀:
※《龍門飛甲》:華語3D電影的點狀突破 立體中國
※觀音踏浪來!大型佛教3D電影《從當下出發》全集在線看
※3D電影,大市場 小編劇 立體中國
※國產3D電影:出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