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灘 · 公園的前世今生(1)

上海灘 · 公園的前世今生(1)


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迫闢為通商口岸,大批西式住宅、花園別墅和公園陸續建成。至民國16年,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先後共建造了15個公園,其中除蘇州河旁的華人公園以外,都禁止華人入園。五卅運動後,自民國17年起租界陸續將公園對華人開放。

讓我們一起來回眸上海灘有名公園的前世今生 .....

黃浦公園

園址原是蘇州河口的一塊淺灘,1863年,英美租界(1899年改名公共租界)工部局計劃改造外灘的道路和岸線,打算利用河口南端的灘地闢建公共花園。

1868年8月8日,公園正式建成開放。英文名稱為Public Park(公共花園),習稱為外國花園、大橋公園等。

花園屬西方園林形式,內有寬廣的草坪,草坪上有音樂亭(民國26年拆除),外國人的樂隊定期在這裡演奏。

1917年,公共租界工部局頒發的入園規則。簽署人為N. O. Liddell,1919年2月,接任工部局總辦。

民國25年,園名改為外灘公園。民國34年,改名春申公園。民國35年,改名黃浦公園至今。(上圖為1945年)

公園大門初始是在園西北角,民國18年,在園西的南部與北京路口相對處開了一道園門,這道門在解放後關閉。

解放後,政府對公園陸續進行了改建。1993年9月,黃浦公園免費對外開放。

今日之黃浦公園

華人公園

園址原是蘇州河沿岸的一塊河灘,由於公共花園建成以後,不準華人入園,因而激起民憤。光緒十五年,公共租界決定將這塊河灘地闢建為允許華人進入的公園。

公園於當年建成,和「公共花園」相對稱,故定名「新公共花園」(International Garden)。而租界當局內部稱之為「華人公園」(又稱殷司公園)。

公園呈「凹」字形,園中央置中國古老的計時日晷一座,日晷旁兩隻草亭左右對峙。但因設施簡陋,外國人去的極少,中國人也去的不多。

民國32年,更名為河濱公園。民國35年,改名河濱第二公園。解放後,複名河濱公園,1963年,改為街道綠地。

1949年,河濱公園俯瞰舊照

公園原位置在四川路橋南堍東側,和外白渡橋之間

和平公園

園址原為徐家宅、董家宅和翁家宅三個村落。八一三事變,此處民房均毀於日軍炮火。次年此地被日軍圈作軍事用地。解放以後遷來的居民填平了部分窪地,1957年,曾被作為垃圾堆放場。

1958年2月,開始在此地籌建公園,榆林區負責征地,提籃橋區負責建設,聯合辦事機構定名為榆籃公園籌建處。1958年7月,此地劃歸提籃橋區,公園籌建機構改名為提籃公園籌建處。

1959年4月,以提籃公園名稱正式開放。1959年10月1日為紀念建國10周年,大型石雕和平鴿在園內落成,公園由此定名為和平公園。

1960年起,公園進行擴建,先後建成溜冰場、百花館、瀑布假山等,並開挖了一處寬闊河面(1965年改為和平游泳場)。

今日之和平公園

閘北公園

民國2年,宋教仁在滬遇刺身亡。國民黨在此闢地建成墓園,並自湖州會館起北至墓地辟一條道路,命名宋園路,宋墓就在園中央,習稱宋公園。

民國35年,更名為教仁公園。上海解放前,在公園南隅及東側唐家沙一帶成為國民黨槍殺革命志士的刑場。

1950年5月,更名閘北公園。1959年到1981年公園又進行了多次改建和擴建。

1985年後又建造了史料館、長廊、三潭印月等。

宋公園位於共和新路1555號,80年代,公園南隅刑場舊址建起了滬北電影院,東側唐家沙一帶則建成了閘北游泳池。

今日之閘北公園

衡山公園

民國14年,法租界公董局在此地闢建公園。民國15年,公園建成並開放,因坐落在貝當路(衡山路)上,故定名為貝當公園。

園址北部原有一條舊河道,地勢低洼,施工中用徐家匯河的河泥充作填土。然後種植樹木,鋪種一片大草坪和建造一隻亭子。

公園面積不大,但環境幽靜,法租界的外國小孩經常在園中白相。

民國32年,改名衡山公園。1965年起,因建設工程需要,停止對外開放。1987年4月恢復開放。

1991年,在公園中建沈鈞儒塑像。

今日之衡山公園,位於廣元路、衡山路、宛平路口

懷舊老公園,下篇待續 .....


推薦閱讀:

悉尼Darling Quarter 公園景觀|ASPECT
美國黃石公園「搬到」北京了,周末玩去嘍
聞桂香、做月餅 去少兒公園過中秋·每日商報
【旅遊攝影】北京玉淵潭公園賞花------------1(改)
岑氏公園——雁山公園

TAG:上海 | 海灘 | 前世今生 | 公園 | 上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