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開示】舍聲聞心 發菩提心
舍聲聞心,發菩提心
聲聞道的行人,也有相當地出離三界,解脫生死的渴望。他有這樣的智慧能夠清醒地知道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牢獄。
牢獄就是形容我們受業力的控制,煩惱的系縛,不得自由;被種種痛苦所逼迫,不能主宰,所以就像牢獄。一般講三界是大牢獄,我們的五蘊色身是小牢獄。
《法華經》講火宅喻,也是談三界是大火宅,我們的色身是小火宅,要出離。
聲聞道行人清醒知道三界如牢獄,在此當中,眾苦逼迫,生死輪迴如冤家。這是一個比喻,形容生死輪迴就像自己的冤家,冤家碰面分外眼紅,相互逼惱,是一個很大的痛苦。所以不願再見面了,不願再輪迴了,一定要了脫生死了。
所以他們厭離生死的心很懇切,但是發心不大,只是求自己趕緊從火宅裡面出來,沒有發度眾生的心。
也就是說,他是乘著「鹿車」,很小的車出來的,不想度人。所以這些人就發不起菩提心,發不起菩提心就最多證到阿羅漢果。
《法華經》為什麼一定要殷勤讚歎大乘法的勝妙功德,以及佛的相好莊嚴、十力、四種無畏,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因為這些佛果的功德,沒有發菩提心的阿羅漢是不知、不見、不聞的,可見發菩提心的重要。
就像《華嚴經》最後一品《入法界品》,釋迦牟尼佛入師子頻申三昧,顯現如來的神通、光明、莊嚴等等無限勝妙的境界,與會的菩薩都能夠見聞到。
但與會的阿羅漢,聲聞,如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葉等,卻不能見聞。這就由於他們因地當中沒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沒有修到見佛神通境界的善根。
《維摩詰經》也談到,當維摩詰大士顯現種種不可思議的神通之時,這些聲聞行人一看都是驚心動魄,聞所未聞,他們才知道菩薩具有這樣的勝妙功德。所以最後就是要引導他們回小乘心向大乘心。
如果只是求自己得度,證到人我空,斷見思惑,他就會取證偏真涅槃。那取證偏真涅槃,在大乘佛法來看是非常深的陷阱,就是他永遠發起不了菩提心,就等於他永遠不能成就佛果了,這就叫作「焦芽敗種」。
所以法華會上,摩訶迦葉在反省:他說我多少年來也跟這些菩薩們在同一個法會上,聽講同樣的法,但總以為自己已經證到阿羅漢果了,已經到家了,年紀也大了,對這種發菩薩心、莊嚴凈土、饒益眾生之事一概都沒有興趣,顯得非常的疲倦。但殊不知就此住在聲聞道上,不能提升。
忽然在法華會上,知道一切眾生都有佛的種子,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且佛又為舍利弗和與會的阿羅漢授記,最終都將成佛,所以摩訶迦葉才知道了這個勝妙希有的大乘佛法,得未曾有。
所以如果還是停留在只度自己、不管眾生的層面,這個心就發得小。就是定性聲聞,永遠不能成菩薩,永遠不能成就佛果。
摩訶迦葉當時反思:自己甚至都不如地獄的眾生,他們如果無量劫以前曾經發過菩提心,從地獄裡面出來還繼續可以發菩提心成佛,而我等聲聞卻是永遠發起不了這個心,那就永遠不能成佛。
所以大乘經典講,寧可下地獄,也不能發定性聲聞的心哪。如果發定性聲聞心,取證無為涅槃,就安住在那裡,不繼續進取了。這就叫高原陸地不生蓮華,污泥濁水反而能生蓮華,即在眾生的煩惱當中反而能生起求佛菩提的這種心。
所以我們一定要避免這個發心小的情況。
敦 倫 盡 分 閑 邪 存 誠
諸 惡 莫 作 眾 善 奉 行
真 為 生 死 發 菩 提 心
以 深 信 願 持 佛 名 號
——————
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定弘法師: 勸發菩提心文(第2集)--學佛網
※菩提心
※土登翁修堪布:上師如父,道場如母,要有虔誠和恭敬之心
※用菩提心契佛心
※◎ 乙、正說 · 二、別釋-念佛重恩發菩提心
TAG: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