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屈原的寫作素材

有關屈原的寫作素材

1.泱泱詩海平平仄仄的源頭是離騷,他的每一首詩都是一粒飽滿的種子,播進土壤就會長出一棵橘樹,一莖綠荷一兜靈芝一朵蘭花,帶著他襟袖間兩千年前遙遠的芬芳。  他的詩是淋漓的血液/和著淚水的苦澀,一滴沾唇便讓人永遠保持清醒/而不是讕?讓濁世在慘笑中,醉倒……  他的詩是烈火/卻燒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荊棘林里一行漫長的跋涉,彎彎曲曲尋找一個光明的出口,他將自己的肝膽燃成燈油,又磨成墨汁,寫下舊時代濃黑的咒語。  他的詩歌在那個時代遭到嘲笑,甚至圍攻而今卻成了一面旗幟,在人類精神的上空飛揚、生動,龍的傳人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  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就是這樣一個詩人,憂國憂民。「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就是這樣一個史官,信念堅強。「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這樣一個勇士,鬥志昂揚。「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不畏強暴。

  不管歷史如何嬗變,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自從屈原投入汩羅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國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澱了,就註定他的靈魂將得到洗鍊和超度,割之不斷、揮之不去,進而升華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精神。時至今日,「屈原」已經不是尚且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種時代精神、百姓情結和民族文化,穿越著時空,年年相繼,代代相傳。也就是這樣,「屈原」鮮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3.楚國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馳騁的思想,汨羅的江水多情,擁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詩人的憂憤太多,憂國憂民,憂楚國的江山社稷,憂黎民百姓的苛苛命運。於是憤怒的憂愁,如火山般爆發,化作《離騷》,化作<天問>,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詩篇。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傾聽你泣血的呼喚;黎民有愛;仁厚的黎民發出一聲聲嘆息,汨羅有幸,有幸的汨羅收留了你無所棲息的靈魂。端午的米粽呦,千年萬年呼喚著你的精魂,遙祭著你的英靈。  4.微風輕輕地吹拂起書頁,其中似乎夾雜著一絲香草的氣息。目光流動在司馬遷用至情寫下的文字間,我細細品讀著你——屈原。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潔,不受世間一切污濁之物的沾染,相信擁有如此高風亮節的你,必然會嚮往恬適淡定的生活。你也許願意與白雲清風為伴,臨潭而立,去聆聽山澗清泉;你也許嚮往與小橋流水同行,居衡門之下,去靜品絲竹清音;你也許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當一個人陷入絕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選擇便是歸隱山林,做世外閑人。然而,心繫國家百姓的你,卻沒有做出這樣的決定。  你擁有陶淵明超脫於世的情懷,卻不會像他一樣一味隱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獨享清閑;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鶴子」的高潔品格,卻不會像他一樣沉迷於「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山園小景中,虛度此生。戰國年代,到處都是號角嘶鳴,黃沙漫天,你在風雨飄搖中舉步維艱,步履蹣跚,卻始終沒有倒下。你用瘦削卻又堅強的肩膀承擔起了保衛國家的大任。怎奈黃鐘廢棄,瓦釜雷鳴,混亂不堪的楚國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卻聽信讒言,對你的竭忠盡智視而不見。你消瘦羸弱的身軀已漸漸不堪重負,在這個時刻,又有誰能攙扶你一把?  最終,你只得披髮行吟於江畔,揮灑著滿腔的熱淚,發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哀絕嘆息。有人勸你與世推移,,隨波逐流,你卻用「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溫蠖」維護了你高潔的志向。  「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我知道你最愛的便是香草,因為你欣賞它的高潔品行,那種不與群芳爭艷的超脫,那種不隨風而屈的堅韌。而你也如生長在湖畔的一株香草,緩緩地在風中搖曳,一顆露珠在青青的草葉上默默地閃耀,宛如你回望故國時,眼眸中閃爍地晶瑩淚光。  天地也為你傷感,江邊裊裊不盡的秋風想拂去你的清淚,卻將你的悲傷吹過時間的激流。物換星移幾度秋,你的身影在歷史的風塵中早已煙消雲散,但當年輕的司馬遷駐立汨羅江邊悵望千秋之時,依舊會為你灑下深情的淚水。你怨憤的聲音在滾滾江流上漸行漸遠,卻悲而彌壯。也許司馬遷正是聽到了你撞擊他心靈的聲音,於是他揮起了如椽之筆,著成信史光照塵寰,讓世世代代的人們傾聽你用忠貞與高潔演繹的永恆旋律。  品讀你,讓我讀懂了高潔的精神,你讓我明白,高潔不是冷淡,不是逃避,真正高潔的精神要敢於承擔自己內心中的責任。情系國家,心懷百姓,讓你的高潔理應屬於不平凡。  正是這不平凡的高潔,讓你如皭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讓你亦如牆角的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留得清氣滿乾坤。  微風漸漸淡去,而香草般的氣息卻越來越濃,我依舊品讀著你,在這沾滿淚痕的字裡行間,找尋著你遙遠的身影……  5「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縱被罷逐流放,也不隨其流而揚其波。湯湯的汨羅江最終收留了他,可汨羅江水太混,蕩滌不掉它的憂愁;汨羅江水太淺,掩埋不掉它的遺憾。  你是「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但還仍「聞佳人兮召余,將騰駕兮偕逝」。在帝王大殿慷慨直言,激揚陳詞;在封建初興之際試圖進行貴族權力改革;在民族危亡之際「明於治亂,嫻於辭令」,無不顯示出你的大忠誠,大智慧。但很無奈,當一個民族衰墮時,一個人的強大總會被「大眾」視為異類,於是「楚王所愛之細腰」下旨:流放。  當楚王背棄「成言」,「悔遁而有他」時,你感悟「君可思而不可侍」,感嘆「人之心不與吾心同」。但純潔無瑕的貴族血統與心性使然,站在失敗面前,你呼喊,頓足,指責,抗爭,於是得到的是更大的打擊與不堪。無奈,你輕彈灰塵,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不含蓄,不躲閃,不講策略,怒形於色。當別人傷害你時,你便毫不保留的將傷口暴露給他,大聲呼喊:我要報仇。  6.「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子從長長的歷史甬道中走出,帶著一身正氣凜然,帶著滿腹詩書才華,然而個性的稜角在世故的社會中又何以保全?於是,為了皓皓之白,為了獨醒於世,屈子選擇了「悲壯」之路。在滔滔的汨羅江水中,他將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徹清澄。但當他忘記了混濁的天下之時,他又何曾記得還有千萬的百姓與自己遠大的理想?  7情感、這一人類與生俱來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賢士的一生中抒寫得淋漓盡致。他們將真情吐露,活得滿滿洒洒,坦坦蕩蕩,屈原便是這樣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長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艱」。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雖九死其猶末悔」,他將一個臣子的心掏出來呈現在眾人面前,不矯飾,不造作,終於,他的性情鑄就了他的英名,他從此不朽。  8.人皆醉我獨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志士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面對支離破碎的祖國,面對饑寒受苦的老百姓,作為士大夫卻束手無策,縱身躍入滔滔江水中,為後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為黎民百姓謀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對朝廷的腐敗束手無策,只好投身於海,為祖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9披髮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國的落日染紅眼前的汨羅江,子蘭讒言,鄭袖內惑,人民如涸轍之鮒,喘息掙扎。屈子的堅持有用嗎?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搖頭嘆息。楚國滅亡之時,也是他命盡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遠置於詩人之上。「人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為詩人,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執著如屈子,你怎聽不進「聖人不凝滯於物」呢?

人物類作文經典素材及使用範例之陶淵明:

孤標傲世偕誰隱 獨向田園覓超然

◆人物導語

他來了,帶來了一陣陣菊香,帶來了與自然相合的闊達心境。面對官闕,他選擇了歸園,選擇了自然的那份恬適。他追求的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他有著「阡陌交通,落英繽紛」的理想;他綻放了壓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豐碑永遠樹立在田園郊野之上。 提到「魏晉風度」,古代士人那高曠雅逸的風采的確令人心馳神往。陶淵明是「田園詩人之祖」、「隱逸詩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著古代知識分子追求個性價值的信念,激蕩著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內涵。他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信條的最徹底的實踐者,是文人高潔品行的萬世楷模。帶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志抑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懷,認識陶淵明,才能真正理解中國文人,體悟其「清高」之三味。

●作家事迹

1.年少有志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拒絕了。

分析:不畏權勢,不同流合污,一直是陶淵明的人生追求,也是他一生的光輝寫照。

適用話題:志向、舍與得、追求

2.陶淵明擇友

陶淵明結識的朋友不分貴賤,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齒的。

有一天,江州刺史檀道濟前往見他,這時,陶淵明正好已偃卧床上餓了好幾天了。

檀道濟對他說:「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仕。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

陶淵明回答道:「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臨去時饋以梁肉,陶淵明一手把它揮落地下。

當時東晉政治混亂,且文帝廢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濟竟雲文明之世,以亂為治,其人格可知,淵明因此對他贈送的東西揮而去之。

分析:真正的朋友是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志同道合的。沒有共同的喜好,沒有相同的品性,絕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同時,從一個人的擇友標準可看出其做人的個性和品位。

適用話題:選擇、人格、標準

3.交往

江州刺史王弘想認識陶淵明,陶淵明卻認為沒有和他結識的必要。王弘於是求救於陶淵明的老朋友龐遇之。龐氏探知陶淵明要去廬山,便準備酒食,在半途的地方等待他。龐氏見陶淵明果然來了,便請他下奕共飲,陶淵明欣然就飲。不久,王弘伺機而至,陶淵明正喝得酒酣耳熱,也就對王弘不加婉拒了,王弘始得結織陶淵明。

分析:朋友交往需要時機,也需要共同我愛好,王弘正是利用這一點,才能與陶淵明相交,可見,在與人交往中,策略、時機的把握都是非常重要的。

適用話題:交往、策略、時機

4.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二十九歲的陶淵明第一次出來做官。《宋書》本傳說他「 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當時,他要從小官做起,小心翼翼,察言觀色,還要奴顏婢膝,一步步攀上高位,隱淵明受不了這份委屈與折磨,也沒有這份耐心。

閑居的第二年,即太元十九年(394年),陶淵明三十歲時,他的妻子去世,續娶翟氏。大約在詩人喪妻、再娶這一段時間內他寫了一篇在他的詩文中別具一格的言情之作——《閑情賦》。

分析:「無心插柳柳成蔭。」陶淵明在仕途上雖然失意,但在作文方面卻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就。可謂有所得,有所失。

適用話題:文人氣節、得與失、閑情

5.不為五斗米折腰

分析:官場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壇上多了一位文學家。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剛直不阿、不趨炎附勢的典範。

適用話題:氣節、美德、自尊、坦誠

6.居喪躬耕

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年),三十八歲的陶淵明居喪在家。這期間,陶淵明作有《和郭主簿二首》,反映了他二度辭官歸來的生活與心境。表現其閑適生活的美滿和愉快,也表達了詩人對仕途的冷漠與厭棄之情。

元興二年(403年)春,年近不惑的陶淵明開始親自參加耕種。躬耕的體驗可由《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得窺。其一云:「在昔聞南畝,當年竟未踐。屢空自有人,春光豈自免?」由此幾句可以看出,親自耕種是由於家中貧困,貯谷已盡,再不身體力行就要餓肚子了。但清高的詩人還要以古代賢者隱居躬耕的事迹來自我安慰與美化,雅興一點不減。

分析:借用一句俗語:物質的貧困影響不了對精神的追求。在中國歷史中,陶淵明是一位精神追求的典範。

適用話題: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清高、心境、失意與詩意。

7.三仕劉裕

陶淵明在窮途末路之時,還是三度出仕,投身劉裕幕下。劉裕固然不如三國時的劉備那麼有名,但從他後來建立劉宋王朝的業績看,也不愧為亂世之雄。只是劉備代表漢家正統,而劉裕則是篡國奸雄,所以史家對他沒有好評。但是,東晉並不是漢末群雄並起、三分天下的局面,劉裕也不是劉備那樣的求才若渴、禮賢下士,陶淵明更不是諸葛亮那樣大勢瞭然、運籌帷幄的政治家,而只是一介文人。鎮軍參軍本非要職,不過一個小小幕僚,有似雜役。所以,對於正雄心勃勃,忙於徵戰的劉裕來說,他是不可能真正重用陶淵明的。所以陶淵明入幕不久,就對劉裕仕途失望了。

分析:在陶淵明三番五次的從政失敗及居喪躬耕後,選擇了重走仕途之路,可見他心裡仍然燃著「大丈夫揚名立萬」的火焰。但可悲的是,空有報國之志,卻無報國之門。

適用話題:挫折、理想與現實、苦悶

8.歸園田居

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已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悅心情。這組詩歷來被視為開了中國文學史上田園詩的先河。其一云:「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魯思故淵。」詩人認識到自己的性格、氣質不適於做官,他的生命只屬於山水田園。十三年的仕途奔波如今看來就是「誤落塵網」中了。

分析:陶淵明在仕途上雖然失意,但卻在山水田園間得到了安慰。自陶淵明後,歸隱似乎便成為大多數文人墨客對仕途失望後,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換個角度說,這也是文人逃避現實的一種表現。

適用話題:失意、詩意地生活、逃避、網、表率、清醒

9.天災人禍自悠然

接連不斷的人禍還沒結束,天災又飛降陶淵明一家。這年夏天,在他筆下那麼安寧靜謐又洋溢著生活氣息的「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的住宅,被一場無情的大火燒光了。詩人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雖然他努力以君子固窮的氣節來安慰、鼓勵自己,可嚴酷的現實仍然讓他心中難以平靜。他多麼希望自己是出生在衣食無憂的時代啊。在傳說中那個遠古社會裡,道不拾遺精食多得吃不盡,餘糧就放在地頭。然而,衣食無憂作為他最簡單的心愿竟離他那麼遙遠。

分析:至痛無言,至憂不語,寫詩作文往往在痛定憂平之後。詩人詩文中雖然很少展現過強烈的失落與憂憤,但我們不能只看到他詩文表面的平淡,還應看到他心中生而滅、滅而生的烈火。

適用話題:災難、渴望、表面與實質、矛盾

10.酒中隱士

無論是從酒文化史還是從詩歌史的角度來說,陶淵明都是一位有著特殊貢獻的人物。從他開始,才把酒與詩二者連為一體。他以酒入詩,使詩中幾乎篇篇有酒,陶淵明曾在《五柳先生傳》中自謂:「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他當上彭澤縣令後,「公田之列,足以為酒」,上任後即下令把300畝公田全部種成釀酒的秫谷。以保證常有酒喝。他曾私下對人說:「能讓我常醉於酒,平生之願足矣。」

分析:「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自古以來,許多詩人就與酒相知,酒常常成為了他們寄寓情感的載體。從一些「飲酒詩」中,可以體會他們當時或憂或怒或喜或悲的心情。

適用話題:文人與酒、寄託、愛好

11.陶淵明與菊花

陶淵明不只愛酒,更愛菊花,所以家裡有自產的佳釀菊花酒;陶淵明的詩作中,出現最多的植物名稱,也是菊花。相傳有一年,他的親友聽說他無聊,就三三兩兩來看他。後來相因成習,每逢秋菊盛開,親朋好友就到陶淵明家中作客賞菊,他就做點心、燒菊茶款待眾人。等親友要離去時,又採菊相送,忙得不亦樂乎,往往讓他不能到田裡耕作。因此他很希望菊花在某一天全開,客人在同一天全來;於是便對著菊園祝禱說:「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日來。」說也神奇,那年的九月九日,各色的菊花果真一同盛開,客人們也都在那天一起來了。眾人賞花飲酒、嘗餅作詩,都誇菊花有真情,不負陶公心,相約年年重陽都來賞菊,就形成了後來國人重陽賞菊的習俗。這一天,人們喜開菊花宴,醉飲菊花酒,既與陶淵明神交,又可祛病延年;從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個「菊花節」的別稱。

分析:菊花是中國傳統名花。菊花的品格高潔、質樸而又從容,具有心底無私的坦蕩和不畏艱苦的韌性。以菊花喻人,既有入仕的超然,又有出世的積極。陶淵明如此愛菊,想必是以菊自比,欣賞菊花的品格。

適用話題:菊、格調、情操

12.陶淵明與桃花源

提起「桃花源」,人們便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是他,寫下那篇膾炙人口的佳文,使桃花源成了「把古今遊人忙煞」的遊覽勝地。《桃花源記》,傾注了詩人畢生的辛酸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它的成篇,與詩人的品德、氣質、經歷,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桃花源記》是一篇以探訪武陵漁人的經歷為線索,有著曲折故事情節的散文。桃花源在詩人筆下,是一個人人勞動,自耕自食,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也沒有戰亂的理想社會。

分析:《桃花源記》字裡行間所流露出來的思想傾向,正是作者對戰亂不止、政治錯聵、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的反抗,表達了詩人的社會現想。「桃花源」成了一切美好理想狀態的代名詞。

適用話題:現實與理想、願景

13.易代悲歌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陶淵明五十六歲。六月,劉裕代晉稱帝,改元永初。晉恭帝被廢為零陵王,東晉滅亡。值此朝代更替之際,詩人心情是極為複雜的。作為曾經入仕東晉的舊吏,他有失君亡國的悲哀和屈辱,無論東晉王朝多麼令他失望,他畢竟曾經是他的一員。而且,新朝還會給芸芸眾生帶來什麼樣的禍患,還會給他這麼一個頗有名氣的文人帶來什麼樣的煩擾,也是難以預料的。再者,作為一個垂垂老矣的貧士,晚景凄涼,前途黯淡,行將就木,一切都成為雲煙,改朝換代所觸發的,更是自身一生失意、潦倒不堪的慨嘆。

分析:處於前途和末路之間,陶淵明表現出對未來的茫然,加之歲月不饒人,年邁的他滿眼儘是凄清之色。

適用話題:境遇、前途與末路、歲月

14.金剛怒目

劉裕稱帝後,由於按捺不住憤怒的心情,相繼作了《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軻》諸詩,托古述懷。他還在《述酒》《蠟日》二詩中,用隱晦的詞意,影射劉裕的暴政。而在這些詩作中,《詠荊軻》更是一改詩人平淡的風格,完全變成了一篇金剛怒目式的作品。

分析:在世人的眼中,陶淵明一貫給人隱逸、平淡自然、自得其樂的形象。但我們只能說這是陶淵明最突出的個性,而在面對暴政和強權時,他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

適用話題:典型、全面、環境

15.死如之何

詩人最後的歲月,是在貧病交加中度過的。仍然好酒,但有時到了斷炊挨餓的地步,酒更是喝不上了。他的朋友有時送錢周濟他,當地長官慕其名而憐其處境,偶爾也接濟一下他。

在飢餓貧困中,詩人的身體愈來愈差了。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歲的陶淵明黯然暝目,親友們依照他的遺願,以「省訃卻贈,輕哀薄斂」的儉樸儀式安葬了他,並遍詢他的生前好友,給他謚號為「靖節徵士」。

分析:「人生實難,死如之何。」詩人把這樣深切的悲哀化為藝術獻給了後人。詩人吟詩如杜鵑泣血,當後人的心靈感受到了詩人恬然表面下的大悲大喜、大驚大憂以及深深的遺的嗟嘆時,詩人的精神生命才得以通過詩的意境在後世延伸。

適用話題:生與死、傳遞、儉樸

▲經典名言

1.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2.好讀書,不求甚解。

3.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4.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5.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6.奇文共欣賞,疑羲相如析。

7.猛志固常在,刑天舞干戚。

8.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9.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

高考運用

話題:出人意料與情理之中  

菊花·淚水

他走了,揮一揮衣袖,歸去來兮。

官場上少了一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小官,文壇上卻迎來了被菊花的微笑而醉倒夕陽的田園詩人。

我不能想像,在那樣一個物慾橫流,金錢、權勢至上的所代,陶淵明以何種心情告別維繫生存、名望的官司場,反而轉身來到屬於他的「世外桃源」。

在當時的社會,崇尚權勢已似乎成了定勢,謀權已成為人們求之報國的心愿——寧願讓菊花的微笑醉倒夕陽的人,卻告別官場,毅然轉身。

當我讀了他的詩後,彷彿明白了,明白了他之所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原因了。在當時奸佞小人當道的年代,他也曾立志報國為民,可他在了解了官場的種種污濁內情之後,卻情願別離官場,為的只是潔身自好,只希望自己的一股清流不被其他污垢之流污染,「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我釋然了……

素材分析:陶淵明為何選擇歸隱?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作者認為,在當時黑暗的官場,他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所以他選擇了「南山」,這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話題:說「安」

說安

「安於平凡」,是四個讀起來就讓人心生羨慕、余香滿口的字眼。安於平反是我一直嚮往的一種境界,就好象恬淡靜謐的月夜。然而安於平凡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心境和內涵,卻值得我深深地體會和思考。

安於平凡,是低調中的進取。古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只守茅屋八九間,採菊植桑,安於平凡;又有王維不喜官場黑暗,只求空山鳥語,日冷青松,安於平凡;更有蘇東坡足踏芒鞋,仗劍天涯,安於平凡。他們不是避世,也不是甘於平庸,是另一個層面的偉大,是另一番精彩人生的歷煉。

素材分析:作者提出安於平凡是低調中的進取,然後以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和蘇東坡足踏芒鞋的事為例,論證安於平凡是人生的歷練。

話題:銘記和忘記

那陣風吹過

是那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是那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雅人?是那個「戴月荷鋤歸」的農夫?對!是他,是這享譽文壇千百年的陶淵明。他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掛印歸田園。他忘卻了官場的失意,忘卻了仕途的不達,卻記住了世人的願望,寫出了心中的聖地——桃花源。

素材分析:以一組反問句對陶淵明進行讚頌,正因他忘記和官司場的失意和仕途的不達,銘記了世人的願望,才有了《桃花源記》的誕生!

話題:讀

千年的光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讀罷此句,一個清瘦硬朗的身軀,蓬鬆著頭髮,瀟洒自由的隱者悠然於我們眼前。

陶淵明,自由的真摯追求者,人性的堅決守衛者,幸福的終級嚮往者,雖沒有先祖陶侃大將軍的神勇威武,地位顯赫,但掛上官印,生活還是富裕的,可他不願意。當他明白在選取榮華富貴的同時,他就放棄了高貴自由的靈魂,他就必須卑躬屈膝,他就必須阿諛獻媚,於是,他毅然走出「塵網」,帶著對自由的不變的守候住進了田園,將自由之燈高掛,照亮每一個迷途的心靈……

當紫色的灰燼被古銅色香爐盛著,縈繞在空氣中的只是些蒼老的記憶。漫步歷史的雲端,品讀每一個英雄的過往,一盞盞高尚的明燈,高懸在我們的頭頂,光照千年!

素材分析:作者進入歷史進行閱讀,讀出了陶淵明瀟洒自由的形象。然後對陶淵明的品行進行了描寫和刻畫,進一步贊吧他如一盞高懸在歷史天空中的明燈,照亮了每一個迷途的心靈。

話題:肩膀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潛悠閑地輕唱。「胡為乎惶惶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世人汲汲皆為何?採菊東籬,悠望南山,如此生活豈不愜意?何必以清白之身翻滾於濁淖潮汛之中,白白玷污了自己?「窮則獨善其身」,何況置身亂世,舉世渾濁?既然無力回天,那就堅守一方心靈凈土,還自己一方自由的天地吧。五柳先生肩負百世以來士人最單純的夢想,影棲碧泉,消失於歷史的迷霧中,再也沒有轉過身來。

你的肩膀上負著一片桃源,身居世外,羨煞了無數世中人。你的肩膀上負著炎黃子孫精神的月亮,守護了無數人心中最純凈的角落。

素材分析:作者回顧了陶淵明內心的純潔高尚,讚美了陶淵明用自己的肩膀肩負起世人內心的一片純潔,守護了無數人內心的純凈。扣題準確,立意具有文化意味。

話題:行走在消逝中

消逝的美好

清晨的薄霧,黃錯的暮靄,雲岫里的叢樹,月光下的田園,南山下的採菊人,他是一個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的小縣令,不滿官場的黑暗與腐敗歸隱田園。小小的山村並不能阻礙他的思維,反而助長了他的雅興,雖然官位、金錢、名聲皆離他遠去,但一份曠達的心態讓他在文壇遊刃有餘。

行走在消逝中,就該像陶潛一樣採菊東籬下,幽然見南山,以曠達心態面對人生百態。

素材分析:考生以陶淵明不五五斗米折腰的事例為藍本,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悠然的畫面,提示了話題的深刻含義。

話題:詩意地生活:

詩意地生活

詩意地生活,或許應該如陶潛「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清晨起來,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歸去來兮辭》,讓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風,伴隨著自己的精神,放飛到自己靜謚,溫馨的心靈田園,讓自己的心沉澱、沉澱,在現代都市的躁動之中收穫一份世外的寧靜。這難道不是在詩意地生活嗎?

素材分析:緊扣話題「詩意地生活」,作者引用陶淵明表現悠閑生活的詩句與自己所理解的「品茗」「手捧《歸去來兮辭》」「聆聽山風」的休閑生活相結合,最後以一個反問句渲染情感,強化主旨。

話題:雙贏的智慧

遠離塵世,隱歸田園,看花開花落。陶淵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藍天中的白雲,像大海中的魚鱗,因為有菊,那顆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場的牢籠束縛太久了,難道沒有什麼寄託?選菊吧!清新淡雅,與世無爭,不正像他不羈的性格嗎?是陶詩將心寄託於菊,尋回了一方心靈的凈土,也是陶詩讓菊帶上了品質高潔,與世無爭的高姿態帽子流傳至今。陶與菊實現了雙贏。

◆延伸運用

話題:平淡和快樂

喜歡陶淵明筆下的那種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份與世無爭,那份從容淡定,可現實總是和理想有距離,在生活中想要保持一種淡然總是不易。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不愉悅和不如意的事情。但只要擁有一份平淡的心情,知足常樂,其實快樂無處不在。平淡的生活和工作中,自有一份恬適的快樂。

記得有人說過,一個人的腦子如果讓世俗的東西佔據太多的空間,詩意、浪漫將蕩然無存。我不想做那樣世俗的人,我對名利從來沒有太多的奢望,只要快樂就好。我夢想在陶淵明的田園裡漫步,和陶淵明一起,在黃昏時分,去看桃花源的落日。

話題:孤獨

只有與世浮沉的人總在享受熱鬧;一切遠離世俗的人,必然都具有某種程度的孤獨。然而,孤獨的人並不總是悲傷的和可恥的。孤獨有時候是無法比擬的詩意,是難以超越的高潔。

當陶淵明經歷了官場的黑暗,辭去彭澤令歸隱田園,當他一個人在南山種豆,在清冷的月色下荷鋤而歸,月光把他的影子拖得很長很長時,當他一邊賞玩自己采來的菊花一邊飲酒賦詩時,他是孤獨的,卻也是美麗的,那是一種獨特的風流!

話題:逃避

我們現在推崇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心境恬淡什麼的,不過是人為的拔高。出於社會的混亂和教化,他們需要給我們找一個精神偶像,讓我們既要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又要有安靜平順的心。這種精神可以給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注入一絲恬淡與無爭!

在我看來,陶淵明是一個逃避人生的典型。應該看到他是一個矛盾體,他三仕三隱,就是證明。陶淵明開始還是掙扎過,積極過的。他在後期生活已經沒有保障,需要自己躬耕,甚而至於乞討。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物質和精神交替對人的摧殘。我們學習他,潛移默化地受他的影響,這是一種精神催眠!為什麼只有那些不得志的人才會特別推崇他?我們可以看到,那些人實際上在他那裡找到了一個精神寄託,一個可以讓他們逃避現實的壓力,又不至於太破落的精神避難所!

話題:生活的辯證法

即使是最負盛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也並非如我們想像的一貫恬淡清靜,也有他剛猛堅持的一面。他的詩句「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就是最好的證明。當然,不光人類是這樣,世界萬物皆如此。正所謂「生活充滿著辯證法」。

一味恬退隱忍,與世無爭,與一味執著功名、急躁冒進一樣,都不是中庸之道,都不符合生活的辯證法。

話題: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

高官厚祿歷來為古之文人一生的追求,陶淵明也不例外,他也曾十年寒窗,進德修業,入乎官場之中,正基於它的「入」,讓他看清了官場的黑暗,於是他又選擇了「出」,「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雲捲雲舒」,這也正是開一代詩風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的真實寫照。若無「入」,陶淵明又何來恬淡的心境;若無「出」,又怎會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瀟洒?細細回味,陶淵明恰似一條虹,該入則入,該出則出,他屏棄外在的浮華,始終如一。

話題:情懷

世人記住了陶淵明,記住了陶淵明的菊花。縱然他的生活清貧,但他「採菊東籬下,悠然風南山」的情懷曾是多少人畢生的追求?他「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背影,在千百年士人的心目中凝成永恆的畫面。

歷史是不會遺忘的,可人已漸漸淡忘了悠然恬適的幸福究竟來自哪裡。人們像沙灘上的孩子在灰色的雲朵下,建造沒有靈魂的城市,將自己對幸福的憧憬放在這沙的城市裡,拒絕看到時光的潮水,正慢慢漫過這無垠的黃沙。

沒有靈魂,沒有生命。它帶不來幸福,帶不來高質量的生活。

話題:心靈的選擇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高明如陶潛,幾首詩便樹立起隱士的風範。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表現的是一份風骨。可這風骨的背後便牽掛著一份巨大的酸澀和無奈。他的隱是一種人生的選擇,可是,它真的是一種心靈的選擇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窮」與「達」的境遇,才是左右陶淵明選擇的真正因素。

官場上既然難展飛鴻之志,那麼就選擇遠離塵世喧囂,專心種幾枝菊花,隨意欣賞一片山月吧!陶淵明隱士風範是在失敗的土壤中植種,在無奈的荊棘中開闢。其實陶淵明靜坐草廬,手揮無弦,這一切建立的基礎是一條路——為官之路的斷絕。假若這條路微光時顯,前途隱約光明,那麼蒲團上構築桃源盛景的陶先生是否還會安然靜坐呢?

 成品展示

菊花人生     2005高考滿分作文(湖北卷)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靜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山澗清泉一直流過家院門口。早上,霧色漸漸散去。透過微薄的陽光,一位老人拿著鋤頭,提著竹籃,向院中走去。「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他吟唱詩句,步履悠閑地跨進了院子……他便是陶淵明。

幽幽香菊與他為伴,下地耕耘自給自足。閑暇時,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細細品味;農忙時,便與菊花相枕相依,樂在其中。陶淵明的確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處處洋溢著與眾不同清閑與曠達!

可是,他真的活得像世人所說的那樣:處於桃源之地,與世隔絕,別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充分地理解他那決然離開人人都認為是幸福生活的官場情懷?能夠體悟出他那處在世俗紛爭、虛偽污濁的官場中的苦痛與無奈?他明白,憑藉一個人的能力,是根本無力挽回歷史潮流的。既然這樣,他就沒有必要留戀,就只有選擇憤然出世。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無奈,走得悲傷,走得落寞,甚至還有幾分凄涼。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這渾濁的世俗掩埋,他嗟嘆自己的才華竟在這官場中充分地施展。他只有內在心裡矛盾,在內心痛苦,從而派生出外在的「菊花」情結,「菊花」人生。

於是,陶淵明希望自己「入」則清閑、自在,忘記一切,超凡脫俗,回歸自然;「出」則大濟天下,兼濟貧窮百姓,以文穿透社會,抒寫人生情懷。或許正因為他的抑鬱和極度掙脫,使得他在戰勝世俗,戰勝自我的拼搏中,給了世人一種驚世駭俗的超然,一種出乎尋常、回歸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靜美。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陶淵明「出乎」的,便是外在的豁達、瀟洒;「入乎」的,似乎就幾近於閑情、雅緻了。我們常常只看到陶淵明簡單的怡然自得、情趣盎然的「出乎其外」,卻不知,他的思想掙扎、心情苦悶而複雜的「入乎其內」。或許有人說他超然,或許有人說他超傻,這些,相對與他而言都並不重要。在陶淵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對人生,對自然的真愛,是他對超越平常人生的與眾不同的全部詮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讓我們分明地看到了一個超凡脫俗的陶淵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著他的菊花,「出」世與「入」世的人生。

【評析】:這是一篇雜感式的小品。作者透過陶淵明決然離開人人都認為是幸福生活的官場,歸隱山林,與幽幽香菊為伴,自給自足,細品菊花茶,樂在其中的行動,表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清閑與曠達。作者深入審視,明乎其「出」,由衷地為陶淵明的歸隱拍手叫好。如果作者的立意僅限於此,那麼這篇文章也就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了。難能可貴的是,小作者能夠透過陶淵明決然離開官場洒脫的「出」;坦然地歸隱山林,豁達地「入」,來透視他內心的無奈、苦痛、悲傷,甚至凄涼,深刻地品出了陶淵明「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菊花人生的況味,這就使文章立意高遠,不能不讓人拍案叫絕了。

陶淵明的歸隱以及對他歸隱的評說,可以說是莫衷一是。要跨越已有的歷史定論,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那就需要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獨立的分析,有著內蘊深厚的語文功底才行。從這一點來看,作者表現不錯。另外,文章善於描寫,開篇勾勒出一幅陶淵明沉醉幽菊的素描,後來又刻意地描繪其洒脫的身影,讓陶淵明的形象血肉豐滿。文章語言流暢,富有辨證色彩,融哲思於深情之中,頗能打動人心,感染人,具有較強的表現力。這些,都是文章獲得高分的重要原因。

隱者頌

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   引兩懷清風,拂醒南山的曙光

穿過東籬的欄柵,你認清斗米中的昏濁

背負荷月的草鋤,你遺忘沾露後的衣裳

踏著落英繽紛,你尋尋覓覓桃源夢境

追著堯舜足跡,你隱隱匿匿南山菊影

沒了羅綺華服,你披起晚霞織就的布衣更顯高貴

沒了輕車香馬,你踩著淚光延伸的路途更覺舒暢

勇於放棄     敢於清高

於是你笑了,笑聲中你雙眸閃亮,眼神滑過一絲哀傷

隱者,不就是一個隱匿疼痛,願意被遺忘的勇者嗎

舞一曲淡泊,遺萬世芬芳

一位老者,在落英繽紛的桃源深處,用人生舞著一曲淡泊,卻在進退間遺萬世芬芳。

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無奈望著家徒四壁,望著操勞的妻,望著渴求的兒,迫於生活,他懷抱滿腹經綸,依依惜別了故鄉的青山,故鄉的綠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滿朝文武勾心鬥角的風口浪尖,舞著一曲對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堅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遺萬世的芬芳。

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憤怒地望著錢財萬貫,望著昏暗的官場,望著佳肴美人的頹廢,迫於不滿,他懷抱滿心厭惡,毅然告別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參軍……

他曾在市俗紛亂歌舞昇平的紙醉金迷里,舞著一曲對榮華享樂的淡泊,以輕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遺萬世以芬芳。

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滿足地望著春色滿園,望著倦飛知返的鳥,望著涓涓細流的泉,為免於玷污,他懷抱滿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鄉的田園,故鄉的山水,遠離塵市……

他曾在碩果累累田間豐收的滿目金色中,舞著對穀物滿倉的淡泊,以輕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遺萬世以芬芳。

「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一位老者感慨著,田園都將荒蕪了,以心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歸?

「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一位老者決然脫掉華麗的官袍,那些華麗如何比得上樸素?那些貪圖如何比得上淡泊?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位老者就這樣斷絕了世俗,歸居田園,以山為缽,以水為酒,飲著歸真返璞,飲盡一生。

歷史的詩壇多少次風起雲湧,詩壇的天空多少次雲捲雲舒,天空又多少次變幻無窮……

然而,燈火闌珊驀然回首時,我依然可以看到這樣一位老者舞著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邊紛紛落下,遺留萬世芬芳。

【評析】:這兩篇文章分別側重從「清高」和「淡泊」的角度,歌頌和懷念著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其實,在寫作過程中,又有哪個話題不能運用陶淵明這個材料呢?象蘇軾、陶淵明這樣的大家,在話題作文中,幾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寫作素材。

  走近陶淵明

  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以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

  ——題記

夕陽西下,留下一片執著的餘輝也漸漸隱去,皎潔的月光升上枝頭,落在書頁,瀉在筆尖,日復一日的循環使生活變得不像樣子,天地間的真善美都消失了嗎?無奈的迴響又一圈圈的蕩漾開去,投入歷史的波流激起陣陣漣漪……

竹籬密密,楊柳依依,煙雲舒展,菊點寧靜。您就居於這裡。每日耕田,飲酒,吟詩,享樂,無時無刻不在表露著您的真,真性情,真言語,生活中要想做到這樣一個「真」字倒還是真需要些勇氣與智慧。您在隨波逐流與矢志不移之間終是選擇了您的真理:寧靜,和諧。在政治權利沉重,卻又無比黑暗的時候,您硬是放棄了不易得來的彭澤縣令,歸隱田園,您帶著與眾不同的清新與曠達,尋回一方心靈凈土。這是您的生活,您的追求,滾滾紅塵的陣陣廝殺,只不過是您窗前的一陣風.一串雨罷了。在最昏暗的日子裡,靈魂深處卻充滿陽光。這就無愧於您選擇了歸隱之路,這一路走得瀟洒.清明!

  現在您的生活已經很接近於您的理想了:在這個遠離塵世的村落,每日的耕田勞作,自得其樂,又有香菊清酒於您相伴,那高潔品行的菊花不正如您嗎?祥和幽靜,纖塵不染。那詮釋情懷的酒不也是您的最愛嗎?與生和諧,遠離凡塵。伴著它們,您可以真真正正地享受生活。

  您的生活抑或說您的歸宿就是歸隱,那是最清逸.最高上.最自由的人生,那也是您的人生。做一個無憂無慮.心地向善.智慧而又快樂的老人,您一生無憾。因為您的心界即是幽靜的,高潔的,政事的污濁必定無法攪擾您的生之和諧。

  面對南山,您似乎徹底忘記了那些不快,選擇了坦然淡泊的心態。您可以「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自己心境的了解與共鳴才是真正的天籟之聲,琴上無弦又何妨?您能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自己生活閑適,而不必「心為行役」,自然遊目騁懷,參透自然。

  您告訴我,在污濁社會也不能隨波逐流;您告訴我,人生是短暫的,人生需要曠達;您告訴我,無論任何時候都要做那個自然.完整的自己;您告訴我,「真」,永生不滅……

  彷彿是靈魂回到內心,我猛地驚醒,窗外還是黯淡的.四周還是靜謐的,而我心中,卻多了幾分坦然,幾分寧靜……

●精品收藏 想起陶淵明

陶淵明淡泊無為,居鄉里,躬耕作,採菊東籬,悠然自得。只是家貧如洗,妻子貧賤。無奈,只好出任縣令,以有斗米俸祿,供給口腹。沒想到的是,官場憋氣,難捱如長夜,竟勝過饑寒,來得厲害。於是,趁上級視察,掛帶而去。重歸故園,如羈鳥歸林,池魚回淵。稚子出迎,桑榆吐綠;把酒臨窗,拄杖盤桓;青山為伴,守拙自得矣!

然而,貧窮仍象毒蛇一樣纏繞著他。但經歷了宦海沉浮。品嘗過酸甜苦辣,對人生有過深沉思考的陶潛,已非昨日毛頭。他詩酒相伴,古書為趣,種瓜種豆,除草理荒穢。想必襤褸一身,滿腹經綸;閉戶格物理,出口成錦繡。遇到鄉里紅白事,提筆寫對聯,伏案書祝頌,然後酩酊大醉,口出狂言。他的詩自然天成,妙趣難識。就像土塊流水禾黍,極其平常,卻又極寶貴,以至於,人們無法感知這種寶貴,及至發現,已有百有餘年矣!土塊流水,平常時節,誰認為它們寶貴呢?平凡到熟視無睹,平常到似乎下賤。然而,與金玉寶石相比,人們又是須臾不能離開的。陶淵明的高明,陶淵明的高貴,陶淵明的無可企及,就在於他繩牖瓦灶,襤褸襲身,斷頓少炊,醉卧荒草。一個鄉下文盲尚且看不起他,而況鄉長里正乎?陶潛啊陶潛,你真是酒鬼窮鬼傻冒,放著好好的官不當!那可是月俸五斗米的美差啊!你還年輕,每月拿出兩斗來巴結上司,不夠還可以向下屬挖挖財源,憑你的才能,准升個千石萬石的。唉,真是不可理喻,茅房裡的石頭,又臭又硬,活該受窮的命!你輕狂個啥,鬧到妻子受窮,屢遭白眼的地步。誰家丫頭嫁給你,都倒了八輩子霉了,誰做了你的兒女,準是前輩子都虧了人了。

陶淵明死了,可能是喝醉酒失足溺水而死,可能是還不起酒債讓人打斷腿痛死的,可能是生病去世的。死得平淡,死得默默無聞。平淡得如一棵草的枯萎,無聞得象一隻貓的歿世。死了,了了,完了,埋進土裡,長上野草,因為他本身就是泥土是野草,象野草泥土那樣低賤,象泥土野草那樣不可須臾或缺。

奇怪的是,別人死了,會化成灰,化成泥,化成糞。特別是那些高貴的達官,自命不凡的貴人,為所欲為的豪右。低賤的陶淵明卻常年不化。當別人再次發現他的時候,他變成了琥珀、碧玉,它鑽進了人們的腦子,融進了騷客的血液,變成了永存的豐碑!

《歸去來兮》《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千古傳唱,歷久彌新。偉人毛澤東也情不自禁地吟道: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人們敬仰他,懷念他,但不學習他。誰當陶淵明,誰准又窮又酸,准冥頑不化,准格格不入,准煢煢孑吊。就像人們多麼喜歡琥珀,多麼喜歡寶玉,多麼喜歡黃金,卻又不願意自己是琥珀寶玉黃金。人們寧願活得紙醉金迷,死後管它三七二十一。

我曾在酒桌上高談闊論,妙語連珠,意氣風發,豪氣衝天,到頭來,卻發現坐在一角默默傾聽,不時頷首的衣冠平平者,原來是一個大儒,原來就是那錦心繡口的演說家,原來就是走完了所有路的小憩者!我曾輕狂地從大學校園裡走過,令那一襲布衣者讓路,讓那一頂草帽者看管書包,卻不料他們就是國學大師,專家教授!

原來他們就是不死的陶淵明!

於是,我學會了慚愧,知道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飯有多香屁有多臭,將飄逸的長髮理成板寸,悄悄地吃飯,慢慢地讀書,靜靜地思考,穩穩地走路。慢慢地,我理解了「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知道了含蓄的美,內秀的奇,平凡的豐富。原來世界是那樣的無以言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在別人眼裡開始更加平淡平凡平常,人們談論起來不免褲子邊脫落,頭髮凌亂,用紫砂壺喝酒之類。我很慶幸,慶幸我的狡猾。但總有眼睛尖的。和我很接近的幾個朋友,就是如此,無論我怎樣邋遢,在他們眼裡,我總是不邋遢。也許是一葉障目吧,也許是只見樹木吧。

我想,如果我以前不輕狂,那麼,現在還在輕狂,如果以前輕狂而沒有發現沉靜者的力量,現在則更加輕狂。正因為曾經輕狂,所以就赧然,就汗然,就悸然,然後就寂然。庄老無為,浮屠面壁,因此,裊裊香煙,不絕如縷,晨鐘暮鼓,縈繞千年。沙場征戰戈矛的撞擊,只是一陣子,。轟轟烈烈固然讓人熱血沸騰,煙消雲散之後呢?多少人年少心氣高,最後不是遁跡山林,作閑雲野鶴游?李白、林和靖……屈大夫想轟轟烈烈,陸遊想轟轟烈烈,想轟轟烈烈的人太多了,難道陶淵明不想轟轟烈烈?桃花源里的人也曾轟轟烈烈:「自言前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但最終歸於平靜:「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武陵捕魚者想轟轟烈烈:「詣太守,說如此」,然而,在怡然自樂的桃花源人面前,卻被「沉默」永遠拒絕了。面對武陵人和太守,桃花源人並沒有率妻子邑人殺將出來,並大罵漁者:你這不受信用的東西!那漁者也沒有因失信於桃花源人而得怪病猝死。正因為永遠地消失了,了無聲息,桃源才永遠成了我們的念想,永遠地存在於我們的心中,永遠地讓我們神往。

陶淵明真是絕了!


推薦閱讀:

《吊屈原賦》賈誼
《山鬼》說
《屈原列傳》教案
屈原問題(存檔)
「多面」屈原

TAG:寫作 | 屈原 | 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