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台灣福智僧團的一天

前言:出家乃大丈夫事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都覺得出家彷佛與世隔絕,與青燈古佛長伴,了卻個人極其蕭索的一生。其實非也!表相上,出家似超然於紅塵,實則「出世」正為了「入世」。「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菩薩才是世上最多情的!

正因為看盡生命的離合悲歡、死生怖畏,無法忍受父母親友乃至一切眾生遭受苦難的萬般磨折,因此,誓願追隨佛陀,追隨善知識的腳步,踏上這條神聖莊嚴的修行之路。這一切,別無他求,但為求得一帖「無死之葯」,醫治天下如母有情,以報父母深恩!

出家乃大丈夫事

修行人立志要高遠,然而下腳務求踏實。克除習氣,斷惡修善,本非一朝一夕之功,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古人說道:「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將相所為!」誠然,戰勝他人尚屬容易,戰勝自我方為難事。

所以,恩師日常老和尚曾言:「出家之路是以小苦換大苦,是會苦的,但是對未來會有絕大的好處。」在這過程中,內心不僅要淬鍊出堅毅非凡的勇氣,更需要清醒明辨的智慧,以及對芸芸蒼生的慈悲與責任感。外在則必須有良師的引領教導,還需要道友的切磋琢磨,仰賴師友共同薫修之力,才能啟發、守護、增長心中的善根與道行,完成對生命最終極的挑戰,將煩惱習氣徹底消滅。斯時也,生命再也沒有一絲痛苦,生命再也沒有一毫憂傷,只有無盡的喜樂,可與眾生共享。

袈裟披身,住持諸佛清凈幢!

瓦缽在懷,珍藏無死甘露藏!

普願眾生皆離苦!

普願眾生悉得樂!

一、打板——每日起在朝陽前

每天凌晨三點五十分,清脆而稍帶急促的早板聲一秒不差地響起,警醒著全寺僧眾迅速從睡夢中清醒,更意味著要從生死的沉睡中醒覺。

打板:每日起在朝陽前

恩師日常老和尚從出家以來,每天必定在早板的第一板聲響時奮身而起,無論酷夏嚴冬,數十年如一日。甚至在生病體力虛弱時,仍然堅持不懈,常言:「現在不打起精神,死的時候怎麼辦!」師父的行誼,就是弟子們的最佳典範!

「昏懵不醒,常樂睡眠,無所省察也。」貪著在黑沉沉的睡鄉,是修行者的陷阱;打板即起,就是要對付凡夫貪著睡眠的習氣。起床後,慶幸還能活到今日,思惟人生宗旨及修行的初心,抖擻精神,把握有限的光陰認真修行。

二、早晚課——勤作祈禱為有情

木魚聲聲,香煙裊裊,梵唱不絕如縷,法音宛然入心。

凌晨四點二十分,出家眾早已端肅威儀,在莊嚴神聖的大雄寶殿,開始每天的早課;晚課則於晚上七點進行。早晚課誦內容都是源於佛教經典,經由歷代祖師大德將畢生修學佛法的精髓收攝而成。

早晚課:勤作祈禱為有情

在佛菩薩的聖容前,用虔誠的身語意,禮敬讚歎佛法僧功德,祈求上師三寶加被,也為世界和平、眾生安樂而祈禱。祈求,好似一道通向佛菩薩的彩虹橋,可以讓我們的心脫離塵俗的紛擾,凈化心靈,趨向聖道。許多祖師都是在祈求中親見佛菩薩的聖顏,在心中生起殊勝證悟。這樣的境界,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因為資糧田裡的一席空位,就是為我們保留的,我要成為您!

三、背書——初務廣大求多聞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盤。」

思想,鑄造出一個人的生命。想要擁有純凈、崇高又深刻的思想,必須學習聖賢的智慧。經論上的善說嘉言,即是記載珍藏著佛菩薩智能的瑰寶,依著聽聞、思惟、修行,可以超凡入聖。

背書:初務廣大求多聞

早課後,寺院迴響著朗朗的背經聲。出家人正襟危坐,棲心神遊於經論法海之中。背誦的經典包含儒家的《弟子規》、《四書》和《五經》選輯。中文佛教經典則有《法華經》、《般若經》、《入行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廣論》,還有藏文的論典,如《攝類學》、《心類學》、《釋量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俱舍論》、《戒論》、《辨了不了義》等廣大經論,多達數十萬字。希望透過不斷地串習、熟背,讓汩汨清流潤進心田,孕化為逢緣顯現的人生智慧。這一刻,縱然身處斗室,也能心包大千。

四、早午齋——為成道故,方受此食

吃飯,被世人認為是享受的時光;然而佛門卻將此事視為修行,列入五堂功課之中。

上午六點和十一點半,是早齋和午齋的時間。用齋前,僧眾身著袈裟,到大殿內靜思用功。「這一餐飯,是多少人的恩德凝聚而成?是許多人默默付出了多少辛酸血汗換來的,要懷著感恩、報恩之心,認真修行。」師父和真如上師時常如此提策著大眾。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出家人的生活所需,都來自十方善信的布施供養,如果無法真實修行,何以回報?

早午齋:為成道故方受此食

隨後稱誦釋迦佛號,僧眾依序步入齋堂,一齊殷重供養,並施食予鬼神,才開始用齋。用齋時,佛陀教誡僧人要「食存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故,方受此食。」如能常提正念,處處皆是道場!

五、出坡——歷事練心

出坡,是禪宗大德制定的修行之一,透由全寺僧眾勞動作務,自給自足。同樣地,師父和上師也都特彆強調惜福習勞。常住是每一位僧眾的,人人都有責任承事常住,服務僧眾,共創大眾良善的修學環境,藉此歷事練心,積累道糧。

出坡:歷事練心

出坡的項目不勝枚舉,舉凡香燈、農務、大寮、裁縫、視聽、醫療,囊括所有「食、衣、住、行」的工作。不揀凈穢,一段時間就會換到其他組別學習,一方面對治我慢、安逸習氣,避免只從事個人熟悉習慣的事務;另一方面促進僧眾全方位的學習,訓練敏銳的洞察力、靈活的應變力,並培養寬廣的眼界格局。更重要的是養成為他人付出的善心善行,學習佛菩薩「眾生腳下行」的偉大行誼!

六、廣論課——走向圓滿大王道

聞思修,是出家人的本業。透過聽聞佛陀的教言,在心中建立清凈無染的正知見,才能依見導行。然而,佛語大海浩瀚無邊,想要入海尋寶的求解脫者,如何以有涯之人身,取得佛語的精髓?

廣論課:走向圓滿大王道

宗喀巴大師著作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總攝了佛經三藏十二部的要義,闡述一個眾生從凡夫到成佛的道路,次第步驟井然有序,宛如一張完整的修行藍圖。恩師日常老和尚不辭千辛萬苦,求得《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授,將《廣論》殷重捧到我們面前,並結合寶貴的修學經驗,慈悲地為我們開示。「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善知識的說法恩德,無與倫比!

捧讀《廣論》,研習日常老和尚的開示,還有真如上師的善巧引導,再加上道友之間的切磋研討,依著《瑜伽師地論》所說的「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的次第,讓學僧能步步走上圓滿的大王道。

七、拜懺—— 一帖救苦妙藥

佛問:「人命在幾間?」弟子答道:「呼吸之間!」一息不存,轉眼即是來世,我將趣向何方?一個修道人,最起碼要獲得的利益,就是來世不墮落惡趣,再得暇身修行。

拜懺:一帖救苦妙藥

現代人聞癌色變,但有多少人發現我們已罹患更為恐怖的生死大癌!省思今生所造惡業,已難以計算,前世更不知積累了多少。罪惡不除,必會墮落苦難險處,豈能視而不見,悠悠度日!佛陀為我們開示了懺悔法,真如上師也慈悲講解,在苦果尚未降臨前,我們可以翻轉惡業,積極改變命運。

拜三十五佛懺時,不管大汗淋漓、氣喘噓噓,或者磨破僧服及拜佛用的手套,甚至身體的病痛,只有一心緣念三十五佛名號,懺悔罪惡,以關閉三惡趣之門,卸下沉重的罪業包袱,讓內心獲得清涼。佛陀,正是救苦救難的大醫王!

八、辯論——高舉慧劍 直滅死主

辯經,是秉持印度佛教獨特而又重要的學習方式,根據因明邏輯,透過一問一答,深入了解佛菩薩及祖師闡釋的法義。

辯論:高舉慧劍 直滅死主

辯論目的不在打敗對方,而在經過反覆徹底的思辯,破除所有的無知和錯謬,長養「明了、甚深、廣大、迅速」的思辯智慧,以求深入領悟佛菩薩的甚深密意。當年被宗喀巴大師辯倒的對手,無不心悅誠服,他們雖然辯敗,卻因此獲得對佛陀教法的了悟,怎能不欣喜呢?

走進辯經場,充滿著各種饒具深義又犀利的言詞,貌似激烈的聲音及手勢,不禁令人感到熱血沸騰。爆發出探求真理的熱情,孕育出沉著冷靜的思惟,要像文殊菩薩一樣,高舉智慧寶劍,斬斷自他心中的無明鐵索,徹底消滅死主。

九、戒律課——毗尼住世佛法久住

《行事鈔》提到:「佛法二寶,並假僧弘。僧寶所存,非戒不立。」宗喀巴大師也說:「聖教根本別別解脫戒!」所以,學習戒律,持守戒律,以令正法久住,是每一位僧眾的神聖使命!

戒律課:毗尼住世 佛法久住

佛陀依大慈門而宣說「毗尼」,是為了讓眾生能從苦及苦因之中解脫出來。然而一般人提及戒律,多半想到嚴守清規,有諸多管束要求,視持戒為畏途。其實戒律包含了「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的內涵,想要持戒,必須先學戒,樹立正知見。如弘一大師開示:「解如目,行如足,行持固重,而不知解義為尤要也。」

道宣律祖,以《法華》、《涅盤》經義,開權顯實,著作南山三大部──《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隨機羯磨疏》;後來有元照律師中興南山律宗,著作《資持記》、《行宗記》、《濟緣記》來解釋三大部,兩位祖師所著的六部論著統稱為南山六大部。近代高僧弘一大師,將南山六大部的精要,編輯摘錄而著《南山律在家備覽》。日常老和尚建立良好的僧眾修學道場,結合《廣論》的要義,開示《南山律在家備覽》,讓弟子了解佛陀制戒的本懷,掌握戒律的精神,作如法學戒、持戒的準繩。

僧團除了設立學習《備覽》的課程,也在受沙彌戒前後開設《沙彌律儀》的課程。受大戒之後,請臘長的法師帶同學研習南山六大部。這所有的學習,都以師父的開示理念為依歸,並且也強調學習宗喀巴大師的《菩薩戒品釋》,期以再現阿底峽尊者所說:「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諸受持三藏法師,問三藏中不曾遮耶?既決擇已,於此安住。我毘迦瑪拉希拉諸師,則於其上,更須問云:菩薩行中不曾遮耶?不違律耶?安欲根本,隨持律轉」的盛況。

十、戒行持犯——日暮深自省內心

晚課過後,餘暉盡斂,維那法師敲響悠揚的磬音,一聲「戒行持犯」,警醒大眾收攝身心,知莫放逸。

戒行持犯:日暮深自省內心

戒行持犯,是師父在福智精舍時立下的修行,意在自我省思每日持守戒律的狀態。出家人依戒而立,戒律宛如生命一般,沒有戒律的雙足,是無法走到解脫生死的大城;三乘律儀,即是心中的珍寶。所以,對於戒律做得好的地方,應該隨喜、增長;如有不足、違犯戒律的地方,必須及時勤加懺悔,決心改過,千萬不能放任不管,安然與罪惡同眠。師父常言:「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騙得了自己,騙不了業果!」

在靜謐的夜裡,沉宏鐘聲繚繞寺宇,一如師父的教誨,深深叩問自心:戒律,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是向內調伏。要深信因果,學會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自我管束,無愧於心!

十一、安板——正念入眠

晚上九點,打板聲再度響起,意味著一天已近尾聲,安板止靜。

師父說:「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是修行,沒有一刻可以離得開修行!」面對睡眠,當然也要修行,不能掉以輕心。睡前,總結今日所修之善,迴向成就無上菩提。真如上師也時常提醒,一定要提持正知正念才能入睡,讓善念不斷綿延。如果在睡夢中,乃至死亡降臨之際,自己還能做得了主,那才堪稱為真正的修行人!

當月光灑落在聖潔的靜蓮上,可曾想過,懷抱著純凈的心意入眠?

學習筆記:

讀了《福智僧團的一天》,我心感動。出家看似超然於紅塵,實則為了濟世。因為不忍父母眾生受到生死苦難的磨折,於是追隨佛陀,追隨師長踏上修行之路。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事情啊!這是多麼偉大的行宜啊!這是多麼智慧的求索啊!

習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

進一步,習主席專門論述了法門寺的價值與意義,強調不僅僅要作為文物欣賞,更要復活其內在的精神價值。他說:「1987年,在中國陝西的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20件美輪美奐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我在欣賞這些域外文物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於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那麼,如何「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呢?這就需要學習和挖掘。學習什麼?學習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挖掘什麼?挖掘那些內心中「蘊藏的傳統精神」的善知識。所以,一方面,我們需要學習,抱有一顆珍貴的學習心態。另一方面,是迎請善知識,恭敬專職修行的出家人,真誠地尋訪優秀的僧團,更要積極地尋訪高僧大德。透過佛學經典的背誦和辨析,透過善知識的教誨和引導,讓我們內心蘊藏的文化精神鮮活起來。

例如佛學經典的辯論,「走進辯經場,充滿著各種饒具深義又犀利的言詞,貌似激烈的聲音及手勢,不禁令人感到熱血沸騰。爆發出探求真理的熱情,孕育出沉著冷靜的思惟,要像文殊菩薩一樣,高舉智慧寶劍,斬斷自他心中的無明鐵索,徹底消滅死主。」太美了!在這一點上,對於我們從事佛教文化保護與發展的專業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台灣福智僧團的經驗非常值得我們觀察和學習!

習主席還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講話,他說:「拿破崙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中國要成為和平、可親、文明的獅子,最根本的,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而在中國文化復興的征程上,中國佛教可謂天降大任,任重而道遠。

2015年11月18日整理記錄

推薦閱讀:

周杰倫在35歲的最後一天舉行了婚禮
珍郵亮相,僅此一天!
新的每一天的首頁
傑夫·貝索斯晚餐後仍洗碗!揭秘世界首富的一天 丨大佬腦
順其自然的工作吧!慢慢享受生活,快樂享受人生每一天!

TAG:台灣 | 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