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蔣曉云:寫「民國素人」補上歷史拼圖

《百年好合:民國素人志》,蔣曉雲著,新星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32.00元

蔣曉雲謝翔/攝

  寫作「民國素人志」系列,我並沒有打算寫暢銷書或者以此重新恢復我當年在文學上的地位,而是出於對上一代人的經歷的同情和理解,對他們生活的感動,抱著某種使命感把這些人的故事記錄下來,不然他們的經歷就逐漸不見了。

  二十一歲那年,自小愛看閑書又頗有天賦的蔣曉雲發表處女作《隨緣》,被台灣前輩作家朱西寧肯定,在文壇嶄露頭角。之後她的作品接連問世,連獲「聯合報文學獎」,被文學評論大家夏志清視為「又一張愛玲」。和她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後腳出道的朱天文、張大春等作家後來蜚聲華語文學圈成為台灣文壇主將,而她則在1980年選擇赴美,就此在作家同道和讀者視野中消失。

  等到蔣曉雲這個名字再度出現在讀者面前,已是三十年後。台灣《印刻文學生活志》2010年2月號刊出她的新作《桃花井》,該刊當年8月號更是以她做封面人物,封面上的她圍巾遮面,宣告這位暌違多年的作家的回歸。基於對父輩自內地到台灣乃至流散海外那代人的命運顛沛與人生經歷的感慨,想要記錄並呈現這些人物、故事使其不至被時光淹沒,她提出「民國素人志」系列寫作計劃,想要通過講述三十八位民國年間出生的女性的故事來描摹百年中國社會變遷、時代流轉與個體命運的起伏。

  這一系列的第一本《百年好合》中十二個故事、一系列女性形象經由蔣曉雲寫來,時代洪流下小人物的身不由己、亂世男女的悲歡離合、世態炎涼中的人心難測躍然紙上、引人唏噓。該書中文簡體版已在中國內地出版,為此曾是美國某公司駐華高層管理人員的蔣曉雲第一次以作家身份來到內地,在上海她與專欄作家小寶對談,也與年輕的讀者們面對面交流。在即將以去往哈爾濱領略北國風光作為此次內地行尾聲之前,蔣曉雲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讀書報:時隔這麼多年又重新開始寫作的契機是什麼?

  蔣曉雲:我幾十年沒有寫任何東西,可是我父母那一輩人離開內地到台灣去海外的故事還是沒什麼人寫,我就想,可不可以由我來把這塊拼圖給補上,誰說離開內地到台灣香港和其他地方的就都是國民黨軍隊呀?和他們無關的人多了去了。我知道這塊拼圖是什麼樣子,我來拼一下,這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就去寫吧。

  寫作「民國素人志」系列,我並沒有打算寫暢銷書或者以此重新恢復我當年在文學上的地位,而是出於對上一代人的經歷的同情和理解,對他們生活的感動,抱著某種使命感把這些人的故事記錄下來,不然他們的經歷就逐漸不見了。這些年大家一談起台灣的外省人就總是王偉忠啊龍應台呀這些眷村(記者注:指1949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期間國民政府為安置從內地赴台的國民黨軍隊及眷屬而興建的房舍、生活聚落)子弟,談到他們的父母。可是我的父母那一代人不屬於眷村,也走過同樣的時代,他們的故事其實更精彩,他們的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還對他們當年從內地到台灣的經歷感興趣。

  台灣的網路上也有讀者認為《百年好合》不好看,說它對台灣的感情不夠深,這麼說是不公平的。我書里寫的那些人物在他們的內地老家已經被叫做台灣人了,可台灣社會也不認同他們。龍應台曾說台灣的外省人都是「敗軍之後」,這種說法蠻「新鮮」的,我可從來沒從這個角度想過。

  讀書報:《百年好合》簡體版的版權頁標註為「長篇小說」,但這本書更像是由彼此關聯又各自獨立的十二個短篇構成,王安憶評價這些短篇是「一曲套一曲,曲牌如海」,這種結構是你動筆之前就設計好了吧?

  蔣曉雲:對,是設計好的,不這麼設計我就沒辦法讓故事發展下去。現在書中給讀者的這種印象是我希望達到的效果,故事是獨立的,人物又是相連的,好比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是主角,到了別人的生活中就變成配角。這是我的一種人生觀念,寫作的時候就這麼寫了。

  我在動筆之前專門列了一個表,書中這些人物和她們的故事並非我邊寫邊抓來的,都是早就在那裡的,何況我一直很想寫這些。

  讀書報:十二個短篇中塑造了不少生動的女性形象,據說你計劃寫三十八個女性形象,現在其他部分的寫作進展如何?

  蔣曉雲:目前只寫了「民國素人志」第二本的五分之一,進度是落後於我的計劃的。我去年有半年時間環遊世界,還接了台灣《中國時報》的一個專欄,玩得開心,寫專欄也挺好玩,就當寫小說過程中停下來打個岔。這樣一來小說寫作就耽擱了一些。專欄大概寫到今年五月份,之後就該閉關啦。少出去玩,不要有外務,專心寫完「民國素人志」其餘的部分,爭取三年內全部寫完。

  讀書報:你在這本書的「序」中說,書中的人物原型和故事很大程度上來自你小時候聽到的家中往來長輩們的「全民開講」,可你又說那時你喜歡遠離客廳清談自己看書,「大概錯過了旁聽一整部民國的稗官野史」,今天看來這也有些遺憾,不然或許帶給你更多的寫作素材。

  蔣曉雲:那倒是。我小時候就是覺得那些大人挺煩的,他們在講些什麼啊,我都懶得聽。好在比我大十幾歲的哥哥還在,我可以向他求證當年那代人在我家客廳講述的故事。我就會問他,咦,我們家那位伯母從前是不是舞女呀,或者,那個人是不是被抓走關起來啦?他總是說,對對對,不過不是你講的那個人,是另外的人。有些人和事他也不太記得了,忘了也就忘了,那些人從來不是時代的核心人物,他們是大人物旁邊的小人物,歷史上不留名,可是這些人的八卦特別多。

  讀書報:上海、香港、民國、戰亂、男女你筆下的這些要素,連同你對人物內心的刻畫、對舊時風物、世道人心的描寫,讓你從出道至今時時被拿來與張愛玲相比,這並不奇怪。但我覺得你筆下的人物更有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的一面,好像比張愛玲作品中的男女樂觀一些,這也是你的個性使然吧?

  蔣曉雲:作家的個性會影響到作品,個性也能影響到一個人的命運。我覺得中國人就是挺樂天知命的,我在海外碰到很多猶太人,他們二戰時受到過迫害,很多人窮一生之力像武俠小說里那樣有仇必報,而我碰到很多受過苦的華人,常常會說,讓那一頁翻過去吧,還是要過明天的日子。

  讀書報:素人,意為平民、普通人,借著寫下他們的故事也是對他們所處時代的一種記錄。除了你從小自家中客廳聽來的故事,為將這些素材寫成小說,你還做了哪些準備?

  蔣曉雲:我耗費很大一部分精力,也是最艱難的一部分工作是加強我與此相關的歷史知識。不過我並不想寫正史,比較偏重於尋找歷史中疙疙瘩瘩的東西。

  讀書報:感覺你的寫作還是挺有計劃性的,可寫作仍是頗為感性的創造性活動,書中這些人物的形象連同她們的命運,會不會在你寫作時在之前構思的基礎上有所變化或調整,誇張一點講,你寫出一個人物,她其實就有屬於自己的命運了。

  蔣曉雲:是有這樣的情況,不過大致上還是在我控制範圍內。我早就為「民國素人志」系列設定了故事的時間起止點——從民國一年到民國一百年,人物則生於民國一年到民國三十八年。為什麼這麼安排?我覺得中國現在已經強大了,有自信面對「前朝」,不能否認從滿清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間有三十八年的歷史,我就選了這段時間出生的人物來寫,後來去台灣的這些人,很多都是現狀堪憐,他們離開家鄉這麼久,再回內地,家鄉人都稱他們「台胞」,可是他們的故事和對社會的貢獻在台灣也被慢慢淹沒了。

  其實我也可以寫三十八位男素人,寫他們的故事,他們對社會作出的貢獻,但我還是選擇寫女性。書中這些女子看上去好像只是在婚戀裡頭打轉,因為那個時代的女性,事業發展難免會受限制。這麼寫,對我來說是種取巧,對人物和她們的生活的刻畫可以不那麼面面俱到,不然的話這個計劃寫出來篇幅要更大。現在我可以用一兩萬字講完一個人物的故事。

  讀書報:你在台灣文壇出道很早,今天為台灣和內地讀者熟知的吳念真、朱天文、張大春都是和你差不多時期出道的,當年你和他們沒什麼交往,現在的交往會多些嗎?和文壇這種距離感是有意為之?

  蔣曉雲:無意為之。可是我沒辦法伸出橄欖枝,他們該不會覺得我是前輩吧。你看到那張當年我去朱家拜訪時拍的照片,都是和朱天文朱天心的母親合照。當年提攜我的也都是夏志清先生啊朱西寧先生啊這樣的老人家,我和同齡作家反而沒什麼交集。後來我回台灣先聯絡的也是朱家,但天文天心的母親那時已經不大會客了,我就去找天文天心,和她們的友誼幾乎就是兩三年前開始建立。

  讀書報:和大多數作家相比,你的寫作軌跡、生活狀態和職業方向是很特別的。成名趁早、離開時毅然決然,有寫作的使命感但又不以文學為業、沒那麼大負擔,時隔多年有感覺了想寫了又說寫就寫,你這種自由的狀態,賴以安身立命的職業與文學的不相干,也許是一件好事。

  蔣曉雲:我是希望所有用華文寫作的作者都能有這樣的自由。華文寫作的報酬太低了,一位作家嘔心瀝血寫了一本書,卻不能夠吃一輩子。如果你用英語寫了一本好書,可能一輩子都過得很好。台灣報紙的稿費跟三十年前差不多,三十年前我拿了稿費可以請人吃牛排,現在只能請人吃牛肉麵,還不敢叫小菜。像吳念真那樣的作家,寫出過人人叫好的作品,還是得去拍廣告才能住大別墅。現在中國崛起了,華文也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希望將來華人作家都能輕鬆地為了想寫而去寫。

  讀書報:想沒想過寫寫在美國這三十年的生活?

  蔣曉雲:我在美國的朋友說,以我這些年在矽谷的經歷,寫成小說要比我現在寫的東西更有暢銷可能。可我剛剛離開那個環境,覺得那樣的職場經歷無聊透頂,對我來說那是每天的工作,是完全不會觸動我也沒想過要寫的東西。其實,30年前我父母那一輩的經歷也沒觸動我想寫這麼大的一個系列,過了很多年回頭再看這些人的經歷,簡直要傷心落淚或替他們拍手,我才會想要去創作。

  讀書報:說說你現在的寫作和生活狀態吧?

  蔣曉雲:我每年差不多三分之一時間在旅行,三分之一在美國,希望今後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台灣找資料,有很多東西網上是搜不到的。(本報記者 丁楊)


推薦閱讀:

巾幗英雄——施奇
被誇大的「堅船利炮」 - 西方科技造福全球的500年歷史謊言(特別篇)
清朝也發年終獎?
深夜小故事(五)——陰齒
(3)滿族的歷史

TAG:歷史 | 拼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