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3佛舍利塔(已發掘)@ 大愛道比丘尼出家修行地遺址@「庵摩羅園」@阿難捨利塔@獼猴獻蜜供佛之谿谷遺址(上篇)
吠舍離賓館大堂親近喇叭的孩子
從賓館出發十分鐘車程來到吠舍離佛舍利古塔:
吠舍離古塔發掘的遺迹,在當地稱為一號塔(No1)
遺址保留了發掘時的狀態。此塔中的舍利則被保存在巴特那博物館。
根據考證,此塔應為八王分舍利時,吠舍離的離車人得到佛舍利後所建的塔。
朝禮完佛塔,我們前去吠舍離最值得朝拜和感動地方,那就是芒果園裡阿難的舍利塔。
途中的鄉村學校,原始又天然
就算在地上摸爬滾打,也要培養孩子成材!
老師對學生要求從來都是嚴格的!
孩子們學「世尊」敷座而坐
我們一行來到了「庵摩羅園」(芒果園)入口處的商鋪通街,採購了供品
芒果園裡阿難的舍利塔
上圖片是佛陀的精舍遺址「芒果園」。(又名「庵摩羅園」,「庵摩羅」是印度語的芒果的意思。)這個園子據說是佛陀居住過最久的幾個地方之一。佛陀及其僧團弟子在這裡先後住過十幾年,當時建有大量僧房、殿堂、閉關房等建築的遺址。吠舍離的芒果園精舍和花園是當時一位著名妓女Amrapali供養佛陀的僧團的,可以想見接受它在當時和現在一樣會很受非議。這位Amrapali後來也成為佛的出家弟子。
當我們來到阿難的塔那裡時,我從來不曾感到這麼強烈衝動令我俯伏敬拜,心裡蕩漾強大的喜樂與溫柔。我不能想像,如果沒有阿難,佛教將是什麼樣子。因為所有的佛經都有阿難的印記,或者乾脆說所有的佛經都是阿難寫的為正本,以阿難說:「如是我聞,」我曾這樣聽佛說,」為開頭。當然不止如此,阿難是佛弟子中唯一懂得情的人,他有如此美麗的心靈,以至於舍利塔至今都散發那麼美的波動。
靜卧在吠舍離園中最古老的阿難捨利塔(覆缽式舍利塔)。阿育王石柱上方站著石獅的像,朝向拘屍那迦/ Kushinagar ——佛入滅地。據說佛陀入滅後,阿難在恆河南北繼續傳法,一天正準備度過恆河離開摩揭陀國前往吠舍離國,沒想到兩個國家為了使阿難能留在自己的國家,而引起了紛爭。最後甚至兵戎相向,戰事一觸即發,阿難眼看局勢緊張,在船上飛身升天,以神通火化身軀,並分為兩半,就此入滅,舍利分別掉落在兩國的領土範圍內。兩國軍隊儘管傷心悔恨,可也只能各帶一半阿難的舍利,回國建塔供奉。這就是吠舍離國供奉的一半阿難的舍利了。
入滅因緣
阿難一百二十歲時,有一天,來到一座竹林中,聽到有個比丘在誦佛法,念道:「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阿難聽到此偈,不禁慘然嘆道:「佛法在世間的衰微,怎麼這般快速!」
於是,阿難告訴這位比丘:「世間上有兩種毀謗佛法的人:一種是多聞但卻有邪見的人;一種是不了解佛法甚深的道理,而顛倒亂說的人。這兩種人不但損人而且害己,不能使人脫離三惡道。」這句偈語應該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這比丘將阿難所說的話告訴他的師父。他的師父竟然說:「阿難已經老朽,智慧衰劣了,他的話不可以相信,你還是背誦以前的偈語吧。」
後來,阿難又聽到這個比丘在竹林下誦以前的偈語,再次問這比丘是何原由,比丘便說出了他師父的講法。阿難心想:「無常的力量太猛利了,能使無量的聖賢遠離世間;使眾生常處於怖畏中,邪見熾盛,不善心卻日日增長。毀謗如來,斷絕正教,當永沉生死大海,開三惡道之門,閉人天之路,故於無量劫受諸痛苦煩惱!世間的人真是為可憐愍者,我向這比丘說正法,他卻反聽邪見,不接受我的教導。」「世間充滿眾苦,難以久居,佛陀及同參道友們都已入滅,何必再久留人間呢?」
這時,阿難尊者在世間的度化因緣已盡,他飛到恆河上空,入火光三昧,現種種神通後,即入涅盤。
阿難尊者(多聞第一)。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生於公元前463)為梵語Ananda的音譯。意為「歡喜」、「喜慶」原是佛陀的堂弟,後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難為常隨侍者,當侍者達二十五年。因為他專註地服侍佛陀,謹記無誤佛的一言一語,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
佛滅後第一結集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佛祖涅槃後大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後,阿難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被後世尊成為「二祖」。在寺院中,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侍。
維摩詰居士:吠舍離城的長者
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薩,堪稱是佛陀時代第一居士。維摩詰,意譯為凈名、無垢,意思是潔凈,沒有染污的人。
他身為中印度吠舍離城的長者,雖身在塵世,但是精通大乘教義,修為高遠,雖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
他曾於過去劫中承事供養無量諸佛,深聞法要,契入不二;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菩薩。
維摩詰居士的妻子貌美,名叫無垢,有一雙兒女,兒子名為善思童子,女兒名為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平日以法自娛。
當善思童子還在襁褓中時,即能與佛及諸大弟子問答妙義。佛陀曾至毘舍離城,善思童子獻花與佛,佛陀為他說法,當下就證得無生法忍。
月上女出生時,不曾啼哭,且能開口道出宿世因緣,由她身上散發出的光明勝於月照,猶如金色,照耀家內。八歲大時,已長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內諸大臣、居士、長者、婆羅門及豪門貴族的童男愛慕追求,因而展開一場神通遊戲的招親活動。
最後月上女度化了諸童子入佛道,發菩提心。月上女曾以她的辯才神通,與聲聞、菩薩討論佛法妙義,並蒙佛授記。
所以經中描述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這種不可思議的宿世妙緣,是佛化家庭的最早典範,維摩居士則堪稱是佛陀時代第一居士。
在家居士榜樣,以「六度」攝服眾生
維摩詰居士自久遠劫來,曾供養無量諸佛,善根深厚,深知諸法實相,具足四無礙辯才,有著如佛陀般的功德智慧,一言一行都是清凈純善,無不合乎大乘佛法。
他的種種美德,上為諸佛所讚歎,下為百姓所崇敬,不論佛弟子、帝釋、梵王、世主、大臣、庶民等,都曾經受到他的教化。
他以修「六度」的德行攝服眾生,使他們普沾利樂:
他是大富長者,以無數的資財布施貧民,教育他們——這是布施行;
對於毀犯禁戒的人,便以自己奉持的清凈戒行感化他們——這是持戒行;
對於易起瞋恚怒罵的人,便以柔和忍辱攝服他——這是忍辱行;
遇到懈怠放逸的人,就顯現大勇猛精進的精神度化他們——這是精進行;
若有人心性不定、迷亂,他以禪定中的定力、智慧,點醒他們的迷懵——這是禪定行;
對於一般平庸憨直的莽夫,則以明利的智慧教育他們——這是智慧行。
凡此種種維摩居士實踐大乘菩薩的行為,正說明在家信眾應行的宗教德目,也為日後修菩薩行者樹立明確的標杆。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教早期經典之一,又稱《維摩詰所說經》《凈名經》《不可思議解脫經》,由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因為此經的主人公為維摩詰居士,故而得名。
據傳,南北時期,士人人手一本《維摩詰經》,人稱凈名,處相而不住相,是為在家菩薩。
《維摩詰經》是與整個佛法、佛教、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的文化關係最大、影響最深、歷史最久的一本經。
《維摩詰經》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本位而解脫成佛的法門,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諸佛如何證道,如何得到解脫,如何證得菩提之路。
《維摩詰經》的經題還被翻譯成《不可思議解脫經》,這是因為我們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要解脫三界,跳出六道輪迴,還我們本來面目而成佛。
眾生原本是佛,自己迷失了原路,不知父母未生之前自己為何,找不到這個根源,因此就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迴。又因為受到物質世界環境影響,而有身心煩惱痛苦,生老病死等等。
整本《維摩詰經》裡面最重點的重點,是告訴我們:佛法就在這個世間,我們就在自己的身心上自了。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賴別人,想了生死,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因為外力僅是方便法門,非究竟法門。所以究竟法門必須要自度自了。
學佛目的在求解脫,如何解脫呢?維摩詰居士所說經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法就在我們這個世間求解脫。
這部經是最長的白話詩,共兩萬五千言,也是一部最佳的劇本,富藝術創作價值。除了文學藝術價值之外,最重要的是,本經已經成為在家居士奉為圭臬的修行寶典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凈律行」,白衣是代表平民的意思,是相對於做官或出家的人而言,中國的出家人穿緇衣,是染了不漂亮顏色的布。維摩居士雖然是在家人,但能夠奉守出家人的一切戒律的行為,心是出家的。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雖然表現是在家人,心已經跳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一切不執著。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雖然與在家人一樣,有太太和孩子,可是一直修的是清凈行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本身有許多眷屬圍繞,像是父母、妻子、朋友、學生等等都算,可是不留戀這些,更超越這些。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穿著打扮不是為了彰顯自身的富貴,而是展露出莊嚴相好。
「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在家人當然要吃要喝,但不是暴飲暴食,一切的飲食營養是為了自己得道。
「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也去娛樂場所,但是他去這些地方是為了方便教化度人,在那個場合仍然還在布施持戒。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了解一切外道,但是以佛法的正信教化人。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懂得世典是世間一切學問,但真正的中心是修佛法。
「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因此維摩詰居士到任何場所都最受到尊敬,受人供養。另一個意思也可以說,維摩居士自己對待一切眾生,都是以最尊敬的心,沒有看不起任何人,都是在以法供養。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他堅持走正佛法,毫不馬虎,寧可將身下地獄,不把佛法當人情。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維摩居士也做生意,一切謀生的事業都做,諧,是描寫他談笑輕鬆和諧的樣子。偶,是什麼都來。但是賺了錢也不會高興,都是為更好的布施。
「游諸四衢,饒益眾生」,外出遊玩,隨時隨地都在做利益別人的事,到了哪裡,哪裡都沾他的光。俗話說"龍行一步,百草沾恩』,就是這個意思。
「入治正法,救護一切」,他在所住的毘耶離城等於是當地的主席,盡量愛護犯錯的人,重的罰減輕,輕的罰取銷。如果居士從政或者執法的話,要有智慧,但是不能一味的慈悲。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到了學術團體,他會用種種的方法,引導人走入佛法的大乘道。
「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到了幼兒園小學,會用誘導的教育教導不懂事的孩子們。
「入諸酒肆,能立其志」,他也去飲酒場所,有酒德,喝酒心不醉亂,因自己的清醒,能使酒徒不沈迷,能自救自拔。
維摩詰的佛學修養很高,連很多菩薩都來向他請教問法。經中記載普現色身菩薩曾問過維摩詰:「你有父母妻子,也有親戚等眷屬,還有部屬和朋友,這不是很累贅嗎?」
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薩,卻又拖家帶眷,怎會自在呢?
維摩詰回答:「我母為智慧,我父度眾生,我妻是從修行中得到的法喜。女兒代表慈悲心,兒子代表善心。我有家,但以佛性為屋舍。我的弟子就是一切眾生,我的朋友是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就連在我周圍獻藝的美女,也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便。」
這一問答,涵蓋了在家人生活環境中的種種人事物,維摩詰不但不會覺得累贅,反而以大智慧來運用大慈悲。他雖然過著有妻有子的世俗生活,但也能無垢相稱,自得解脫。能把佛法與世間法融合地如此精妙,值得我們去深入探尋和學習。
推薦閱讀:
※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日!見者得福,分享消災解難;傳播功德無量!
※【學誠法師文集】行出家之道,成人天師表(五)
※破我執是名真出家
※李玉剛出家,焉知非福?
※全世界最忙的男人,卻培養出家裡第三個哈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