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初級教本 1-3 課 佛 · 釋迦牟尼佛
第一課 佛
「佛」是「佛陀」的簡稱,或作佛圖、浮屠、浮圖等,凡此皆為印語的意譯,原是如來 (1) 十號之一,於義為「覺者」。覺復具有覺察和覺悟二義:在事障 (2) 上,一切煩惱,伺隙侵人,惟至聖能隨緣省察,不為所困,是覺察義。在理障 (3) 上,凡夫疑迷,顛倒執著,惟至聖能朗然徹悟,燭照無遺,是覺悟義。一切聖者,於此二義,雖皆能行,但是,行得最徹底者,惟有佛。
覺有三種:一者:於界內見思惑 (4),及界外塵沙 (5) 無明 (6) 惑,悉皆斷除,此名自覺。二者,復能以自己所覺悟的真理,轉而覺悟他人,此名覺他。三者,其覺悟程度,能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此名覺滿。
每一位的修行人,當他破盡三界 (7) 見思惑,於界內的事理二障,不復貪戀迷惘,是即達到小乘自覺的地位。聲聞乘的阿羅漢 (8),和緣覺乘的辟支佛 (9),都是這一類人物。由自覺更邁進一步,內懷修道成佛之願,外行布施利他之事,於三界內外的見思和塵沙二惑,皆能逐漸勘破,是即達到自覺覺他的地位。菩薩乘 (10) 的一切聖者,都是這一類的人物當菩薩位滿,再破盡元品無明惑(11),此時大覺已圓,即成佛道。所以佛是具有自覺、覺他、覺滿,這三種覺的聖人。
【注釋】
(1) 是佛十號之一,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三界垂化,故名如來。 (2) 貪、聵、疑等、能使生死相續,障大涅槃,名事障。 (3) 邪見能礙正知見障大菩提,名理障。 (4) 迷於所對之境,而顛倒事理者,謂之惑。迷於三界內之妄見,如身見邊見等,名見惑,迷於理而起之惑也。迷於三界內之妄情,如貪、嗔、疑等,名思惑,迷於事而起之惑也。 (5) 菩薩教化他人,必須通達多如塵沙的法門,然而學力未充的菩薩,心性暗味,不能達此無數法門,成為化道之障,故名塵沙惑。 (6) 此為迷界、無於理體之惑,能障蔽中道實相者,因系屬於根本無明,故名無明惑。 (7) 欲界、色界、無色界,稱為三界。欲界的範圍,包括地面及六欲天,其中眾生,皆有淫慾,有色身,有想念。色界的範圍,包括初禪至四禪天,其中眾生,無淫慾男女,但有色身及想念。無色界的範圍,包括四空天,其中眾生,無淫慾男女,亦無色身,但有想念。 (8) 為聲聞乘極果之名稱,含有三義:一殺賊義,謂殺盡煩惱賊也。二應供義,謂已斷盡三界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的供養也。三不生義,謂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也。余義詳後第十八課課文中。 (9) 為緣覺乘極果之名稱,若譯義則為緣覺或釋覺 。於佛世觀十二因緣而得道者,為緣覺;生於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自行悟道者為獨覺。余義詳後第十九課課文中。 (10) 菩薩為菩提薩的簡稱,菩提為覺,薩為有情,言既能自覺,而又能轉而覺悟一切有情也。亦譯為大士、門土等,為大乘行者的總稱。余義詳後第七課課文中。 (11) 元品無明,亦名根本無明,或無始無明,此無明與真如,皆屬無始,為一切眾生,生死的根源,若斷之,即入佛位。
【習題】
(一) 何謂「佛」? (二) 何謂「如來」? (三) 覺察和覺悟的意義,有何不同? (四) 何謂自覺、覺他、覺滿? (五) 何謂三界? (六) 試述元品無明的別號,及其性質。
第二課 釋迦牟尼佛 (一)
開創佛教的教主,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1),於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誕生於印度毗羅衛國,為凈飯王的太子,命名為悉達。當聖母摩耶夫人,懷孕將滿十月時,引諸彩女,游嵐毗尼園 (2),以右手攀無憂樹枝,逐生太子。太子初生,即向四方,各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自言:「天上天下,惟我獨尊。」是時大地六種震動 (3),有五色光,貫太微宮 (4),昭王以問群臣,太史蘇由奏曰:西方有聖人出世,卻後千年,教法來此,王命錐石志之。
悉達太子,誕日滿七日,摩耶夫人命終,生忉利天上 (5),遂由姨母摩訶波波提撫育成人,通達書數技藝武事,父王為聘耶輸陀羅為正妃,彩女三千,太子於靜夜,但修禪觀,未與妃有世俗之意。
有一次,太子乘車出東門,見老人;又一次,出南門,見病人;又一次,出西門,見死人,悟世間苦空無常。又一次,出北門,時凈居天人 (6),化作比丘 (7),為太子說出家意義及利益,太子乃決意出家學道。父王聞之,乃命人守衛,不讓其私出,於是太子於深夜,命御者車匿備馬,凈居諸天,使守衛者皆睡,太子騎馬,升空而去。先學各種外道 (8),覺其不究竟,乃入雪山 (9),修苦行 (10)六年,形消骨立,不能得道,知苦行亦不究竟,於是到尼連河側 (11),受牧牛女乳糜之供,食畢體力恢復,澡浴已,坐菩提樹 (12)下,發誓若不證無上菩提 (13),終不起此座,深夜見天上明星,廓然大悟,成最正覺 (14)。
【注釋】
(1) 釋迦是能仁義,牟尼是寂默義,佛教以釋迦牟尼為根本之教師,故稱本師。 (2) 在迦毗羅城之東,園北有無憂樹,今猶存在,即釋尊誕生處。 (3) 有三種解釋
(一) 為動之六時: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入涅槃六時 (二) 為動之六方:即東涌西沒, 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中涌邊沒。 (三) 為動之六相:即動、涌、震、擊、吼、爆、六相。搖蕩不安名動,滾漾凹凸名涌,隱隱有聲名震,如相打搏名擊,砰磕發響名吼,如火燃之聲名爆。
(4) 星垣名。 (5) 譯言三十三天,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居須彌山頂。 天人身長一由旬,壽一千歲,人聞百年,為此天一晝夜,故天壽等於人間1000 X 360 X 100,即三千六百萬年。中間一天,有喜見城,為帝釋所居,統治東南西北各八天,故稱三十三天。 (6) 色界第四禪之最高處,有五重天,為證不還果之聖者所生處,因無外道雜處,故名凈居。自下而上,為無煩天,無煩雜處也;無熱天,無熱惱處也;善現天,能現勝法處也;善見天,能見勝法處也;色究竟天,色天最勝亦最高處也。 (7) 又譯必芻,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含有三義:一者,上從佛乞法,以資慧命,下從俗乞食,以資色身,故有乞士義。二者,出家,舍愛欲,修正道,使魔怖畏,故有怖魔義。三者,去惡生善,盡形壽持戒,故有破惡義。 (8) 於佛教外立道者,為外道;又心游道外,故名外道。 (9) 即喜馬拉雅山,橫亘印度北部,為世界最高之山,因終年積雪,故名雪山。 (10) 為身所難堪之種種行為,故名苦行。 (11) 即尼連禪河,佛將成道時,曾浴於此河。 (12) 原名畢缽羅樹,因釋尊在其下成道,故又名菩提樹。 (13) 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惟佛能證得之。 (14) 至極為最,離倒為正,開悟為覺,故稱最正覺,為契於正理之智慧,義與無上正等正覺同。
【習題】
(一) 開創佛教的教主是誰? (二) 釋迦牟尼四字,作何解釋? (三) 佛生七日而無母,嗣後由何人撫育長大? (四) 悉達太子的正妃是誰? (五) 悉達太子,因何悟世間苦空無常,決意學道? (六) 凈飯王既命人看守太子,不讓其私出,後來他如何離開宮闈? (七) 釋迦牟尼佛,坐何樹之下?以何因緣,成最正覺?
第三課 釋迦牟尼佛(二)
釋尊始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宣示圓頓 (1) 大法說梵網經,制大乘菩薩戒,譬如扶桑日出,先照高山,小根小智之流,不能獲益。於是世尊 (2) 往波羅奈國,轉四諦*輪 (3),度喬陳如等五人 (4),成阿羅漢,至此世間始有三寶(5)。
佛成道後,於最初三七日,說華嚴經,度大菩薩,是為華嚴時。繼在鹿野苑等處,於十二年中,說小乘阿含經 (6),度聲聞緣覺 (7)乘人,是為阿含時。繼阿含後,於八年中,說維摩 (8) 勝漫 (9) 金光明等,諸大乘經,廣談四教 (10),均被眾機,是為方等時 (11)。之後,二十二年間,說諸部般若經 (12),強調諸法皆空之義,是為般若時。再後八年,說妙法蓮華經,會三乘 (13) 於一佛乘。法華之後,佛將入滅,乃於二月十五日,在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 (14),於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顯常樂我凈義,昭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闡提人 (15),亦當成佛,是為法華涅槃時,此系五時說教的梗概。
釋尊十九出家,三十成道,遊歷四方,化導群品,綜其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所度人天,其數無量,化緣既盡,乃入涅槃,世壽八十歲。
釋尊八相成道 (16),皆為方便示現,同於幻化。他在法華會上,自述:「我於塵點劫前,早已成佛,自是以來,常在此娑婆世界 (17),說法教化,亦於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 (18) 阿僧祗 (19) 國,導利眾生。」可知後世學者,對釋尊出家、學道、成佛等垂跡,若固執為實有,則亦如疑人說夢了。
【注釋】
(1) 佛所說之教法,天台宗判為藏、通、別、圓、四教,華嚴宗判為小、始、終、頓、圓、五教。圓教者,大乘窮極之實教也,若悟圓教之理,能頓入佛位,頓足佛法,所以圓頓並稱,別於漸教。 (2) 或譯為婆伽婆。佛具萬德,為世所尊敬,又其地位,於世獨尊,故稱世尊。 (3) 佛說法,亦名轉*輪,謂能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如車輪之旋轉也。佛說四聖諦,教小乘人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使之證聲聞四果,是為轉四諦*輪。 (4) 佛成道後,先喬陳如,額,跋提,十力迦葉,摩男俱利,是為最初之五比丘。 (5) 佛、法、僧稱為三寶。此時釋迦牟尼為佛寶,四諦*輪為法寶,五比丘為僧寶。 (6) 阿含譯義為無比法,又譯為法歸,謂諸法歸趣於此也。它是小乘經之總名,分類為四部;一、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為搜集法門之數者。二、長阿含經,二十二卷,為經文較長者。三、中阿含經,六十卷,經文不長不短,故謂之中。四、雜阿含經,五十卷,為雜集前三類而成者。 (7) 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惑而證果者,屬聲聞乘。緣覺亦稱獨覺或辟支佛,生值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之理,因而斷無明,了生死者,名為緣覺。生無佛之世,觀飛花落葉之外緣,因而覺悟無常,證道果者,名為獨覺,此二類皆屬緣覺乘。 (8) 即「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的簡稱。 (9) 即「勝漫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的簡稱,為大寶積經第四十八,勝漫夫人會之異譯。 (10) 即化法四教。一、三藏教,經律論之三藏,部類判然,說因緣生滅之四諦,正教聲聞緣覺,旁化菩薩。二、通教,說即空無生之四真諦,使三乘通學,但以菩薩為正機,二乘為旁機。三、別教,特別對菩薩,說大乘無量之法,不通於二乘。四、圓教,對最上利根之菩薩,說事理圓融之中道實相者。以上藏通別圓四教,為化益眾生的法門,故名化法。 (11) 方是廣之義,等是均之義,佛於第三時,廣說藏通別圓四教,均益利鈍之機,故名方等。 (12) 說般若波羅蜜深理之經典,總名般若經。 (13) 一、 行人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於聞如來聲教,悟四諦之理,證阿羅漢果者,名聲聞乘,又名小乘。
二、 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於悟十二因緣之理,證辟支佛果者,名緣覺乘,又名中乘。 三、 行人於無數劫間,修六度行,更於百劫間,植三十二相福因,以證佛果者,名菩薩乘,又名大乘。此聲緣菩,常被稱為三乘。
(14) 娑羅是堅固之義,又雲高遠,因其高出余樹之上也。按拘屍那城,跋提河邊,有娑羅樹,四方各二株雙生,佛在其中間入滅,事後樹即變白,故又名鶴林。 (15) 或簡稱闡提,譯言不信,謂不信佛法之人也。涅槃經說:「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攀緣一切善法。」按一闡提有二種:一為斷一切善根之人,不能成佛者,名斷善闡提。一為濟度一切眾生的大悲菩薩,不欲成佛者,名大悲闡提。其實一切有為法,皆有間斷,而真如內薰之功,卻永無斷絕,所以一切眾生的終於成佛,已成定論,不過一闡提人,離成佛期,極為遙遠耳。 (16) 佛示現人間,有八種相,名八相成道。成道雖僅為八相中之一,但亦為八相中的主腦,故特標成道之名。按大乘所說之八種為:降兜率、入胎、住胎、出家、成道、轉*輪、入滅。小乘所說之八種為:從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輪、入涅槃,此中大乘有住胎,無降魔,小乘有降魔,無住胎。 (17) 即吾人之世界,亦翻索訶,於義為堪忍,此土眾生,忍受三毒煩惱,不肯出離,故云堪忍。 (18) 數目名,約合一億,然印度的億,有十萬,百萬,千萬,萬萬,四種,故所指的數目亦不定,僅能作多數解。 (19) 譯為無數,或無央數,若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計之,一阿僧祗合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
【習題】
(一) 佛成道後,最先說者為何經? (二) 三寶是甚麼? (三) 五時說教的內容是怎樣? (四) 釋尊幾歲出家?幾歲成佛?說法多少年?世壽若干? (五) 大小乘所主張的八相成道,其不同處在那裡? (六) 娑婆二字何義?吾人的土地,何故稱為娑婆世界?
第一、二、三課 綜合指要
1.佛的境界甚深,凡夫談佛,如坐井論天,不特所見甚陋,甚至可以說:完合不對。因為垂跡者,並非真佛,真佛不可說故。
2.佛有三身,只有法身,才是真佛,而法身無相,不可說示,非語言文字境界。所以從古以來,考佛年代,談佛家世,記佛相貌行為,皆如就海市蜃樓中,論其人物車馬,瓦檐椽屋,愈研究愈顯其痴迷。學佛的意義,是借他言語,啟我心扉,既能悟矣,則佛陀之國籍姓名,皆無關重要,聽之可也,果能如是,可謂善學矣。
3.佛菩薩所證之境界,非凡夫能知,亦猶大人許多事,非嬰孩能知,與小孩說大人一切事,最為吃力。所以未到其境界,只好信其為有,信其為實事而已,時間尚早,可以不必深究也。佛經中有許多不可思議的記載,如釋尊從右脅生,悉達太子與妃無夫婦事,而孕羅侯羅,此皆不能以醫學證明;大地六種震動,不能以地理證明;九龍吐水浴佛,不能以動物學證明;太子初生,即能步行說話,不能以生理學證明。其他如佛母生忉利天;凈居天人化為比丘,為太子說法;天馬升空,載太子出宮闈;凡夫皆無從以世俗見解,或科學邏輯,予以證實,信者自信,不信者姑妄聽之而已。五眼中,凡夫只有肉眼,憑一如何知空?而我們學佛之目的,亦並不在此也。
4.佛生世間,為要表示:一者家世清白,二者與世人相同,人人可學而至,三者來去分明,不蹈怪誕,四者棄尊榮如敝屣,為世楷模。具如是等意義故,所以示為八相成道,其實釋迦在無量劫前,早已成佛,何待於浴尼連河,坐菩提樹耶?學佛人若不知其教主履歷,則近於忽略,所以當標出之;若過於執著,則亦未免陷於痴迷。其實吾人學佛的真正目的,並不在此,譬如從師,當學其道德學問,至於師之家世出身,則無關宏旨也。
5.對初學說法身邊事,最為困難,不說又有掛漏,於義未圓,所以學者能悟則悟,如其不能,則留待後來,自有著落處,目下但照課文,讀之信之可也。
6.佛生世間,名為垂跡或示現,自與凡夫據業受生不同,故不可以世俗見解衡量之。如過去七佛,皆與其妻無欲事,而各有一子,見於阿含經中。以意思之,無非表示:出家要在世事完滿之後,許多人遺留佛皆絕嗣之話柄,認佛教為不祥,而不敢嘗試,此不交而有子的事迹, 乃不可思議,不當以凡情測之。
7.目前世運,為住劫中第九小劫的減劫,人壽由八萬四千歲起,迄今僅餘六七十歲了。以佛法論,去聖時遙,流於未運,可知一切眾生,孽重福薄,身所遇者,皆為戰爭,流離,苦惱事。所有古之禎祥,如聖君、賢相、孝子、仁人、河清海晏,皆不可復見。夷齊曾說:「黃農虞夏,忽然沒兮,我安適歸,嗟吁徂兮,命之衰矣」。是也。即就佛教言之,古時證聲聞四果者,如麻如林,今則絕跡矣。臨風懷古,真不勝感慨系之。
8.六種震動,是地動,也是祥瑞,佛生時、說法時、涅槃時等皆有。通常地動,每倒屋傷人,故屬於災害類。若佛生或說法時的地動,亦倒屋傷人,則是妖孽矣。須知一個大千世界,含有十萬萬個小世界中,浮在空中,如萍浮水面,或有人投石水中, 或有船過,水波蕩漾,隨之上下浮沉,或左右搖晃,或中邊翻滾,萍內寄居之蟲冢,皆不知也。如小兒卧搖籃中,不覺籃動,惟覺舒服,此則為禎祥耳,故此六種震動,有天眼人,乃能知見,凡夫則不能也。
9.釋尊於塵點劫前,早已成佛,而二千幾百年前,卻又變為悉達太子,學外道,修苦行,這莫非成佛之後,復成凡夫嗎?答案是否!否!十方諸佛,成佛之後,永不會再成凡夫,釋尊當然也不例外。須知此皆是故意如此表演,其中理由之一,就是要樹立凡夫修成佛道的模範,故亦以凡夫地位為起點,所以才說:同於幻化,學者若執為事實,則亦如痴人說夢了。
推薦閱讀:
※釋迦牟尼佛是不可思議劫前的遠古之佛——大讚嘆呀
※釋迦牟尼佛——佛陀涅槃願力永存
※釋迦牟尼佛傳 第廿四章 三迦葉棄邪歸正
※農曆四月初八 恭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
※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覺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