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本簡史——古代部分(3)

日本簡史——古代部分(3)第五節武士與院政政治一、武士及武士團隨著莊園制的不斷發展,莊園之間以及莊園與國家各級政權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日漸突出。有實力的莊園主為保護自己的利益,甚至兼并其他莊園,將一部分庄民武裝起來。最初這些人以農為主,以武為輔,平時從農,戰時從武,後來逐漸變成以武為主,甚至完全脫離農業,成為保衛莊園和對外爭鬥的職業軍人,被稱之為「兵」。在大的寺院、神社所屬的莊園里,也出現了以神職人員、僧人為主的武力團體,特別是在延曆寺、福興寺、東大寺等勢力強大的寺院,均組織了數千成員的兵隊。莊園武裝的出現對地方治安以及國司、郡司的權力和利益形成威脅,於是這些朝廷命官也紛紛組織自己的私人武裝團體,其成員與國司、郡司結成主從關係。進入10世紀後,這些職業軍人以地方貴族為中心,逐漸形成較大的武士集團,其中以關東地區的桓武平氏和畿內地區的清和源氏勢力最強。桓武天皇的曾孫高望王賜姓平氏,並派往關東地區擔任官職。高望王任期屆滿後未回京都,其八個兒子分別擔任關東地區各國的官職,勢力不斷擴大,各養私兵,家族內部也經常發生衝突。935年,孫輩的平將門殺其叔父國香,並聯合反抗國司的地方貴族藤原玄明在939年發動叛亂。平將門攻城掠地,佔領關東大部分地區,並自稱「新皇」。京都朝廷任命藤原忠文為征東大將軍,率兵前往鎮壓,但尚未到達其地,平將門已經被國香之子平貞盛所滅;幾乎與此同時,伊予國司藤原純友在四國發動叛亂,甚至攻佔了北九州的大宰府。朝廷再次任命藤原忠文為征西大將軍,率兵前往鎮壓,亦是尚未到達之際,清和天皇之孫源經基已將藤原純友打敗。被稱為「承平·天慶之亂」的兩次叛亂使朝廷和中央貴族認識到地方武士的實力,紛紛將其作為保護自己的「侍」。例如源經基的兒子源滿仲以攝津為根據地,向攝關家提供警衛服務,滿仲的兩個兒子——賴光、賴信在攝關家族的關照下,政治地位迅速上升。平將門叛亂之後,平氏一族仍然佔據關東地區,而且原上總國司平忠常在1028年發動叛亂,朝廷任命源賴信為甲裴國司,同時征討平忠常。後者因源賴信武名不戰而降,源氏家族由此開始進入關東。1051年,陸奧地區勢力強大的貴族安倍氏與國司發生糾紛,賴信之子賴義、之孫義家率關東地區武士經過九年苦戰,才將安倍氏鎮壓下去。1083年,陸奧地區大貴族清原氏發生族內糾紛,源義家經過三年苦戰將其平息。被稱為「前九年之戰」及「後三年之戰」的兩次戰事,加強了源氏家族與關東武士團的主從關係,鞏固了源氏家族作為最大武士團首領的地位。因此,關東地區的莊園領主紛紛求其保護,並成為源氏的家人。源氏武士集團在11世紀末期成為支配日本全國的武裝力量,源氏家族首領也以「天下第一武勇之士」出入朝廷。在此背景下,地方各國的行政事務官員逐漸由武士擔任,武家社會的色彩已初見端倪。二、院政政治1068年,與藤原家族沒有血緣關係的後三條天皇即位,人到壯年且具個性的天皇任命有學識者擔任重要官職,同時進行鞏固天皇政權的改革。首先針對莊園迅速發展威脅朝廷直轄領地的局面,天皇在1069年頒布內容嚴厲的「延久莊園整理令」,並成立「記錄莊園券契所」,任命親信擔任其官員,對莊園文書進行嚴格的審查。除莊園主提交有關證書外,國司也要提交相關的報告書。如果有關的證書不全,將沒收其莊園,甚至攝關家的莊園也如此辦理。此次整理莊園取得較好的實效,例如在石清水八幡宮寺所有的34所莊園中,有13所因證書不全而被沒收為公領。這樣一來,不僅加強了朝廷的經濟基礎,而且使許多寄進在藤原名下的莊園與其脫離關係,紛紛投靠皇室,結果使天皇擁有的莊園迅速增加。繼後三條天皇之後即位的白河天皇為徹底擺脫藤原家族的政治影響,即位14年後讓位年僅八歲的堀河天皇,自己成為上皇,並在其居住的宮殿內設立院廳,開始了由上皇「執天下政」的百年「院政時代」。上皇的改革得到中小級貴族的支持,並設置北面武士和武者所等機構,依靠源氏和平氏兩大武士集團強化院廳的權力。院廳的職員稱為「院司」,由地位不高的天皇側近親信擔任,院廳下達的文書稱為「院廳下文」,上皇的命令稱為「院宣」。院政時代共經歷了白河上皇、鳥羽上皇和後白河上皇三代,其中上皇到寺院出家稱為法皇。為拉攏中央大貴族和武士集團首領,院政時期擴大了「知行國」制度,即將一個國封給特定的貴族或武士,以該國的稅收作為其俸祿。但是,院政過度依賴武士的結果為武家干預政治提供了條件,因而到12世紀初,源氏家族擔任重要官職的人數超過了藤原家族。但與此同時,源氏家族因源義親在出雲地方發動叛亂而勢力有所下降,以伊勢及伊賀(今三重縣)為地盤的桓武平氏家族因受到上皇的器重,政治影響力得到迅速增強。平正盛將伊賀國的莊園寄進給白河上皇而進入政界,同時通過鎮壓源義親得到重要官職。其子平忠盛因平定瀨戶內海的海盜而得到鳥羽上皇的器重,賜給可以上殿的資格,從而獲得貴族身份。到平忠盛之子平清盛一代,平氏家族的勢力達到頂盛。鳥羽上皇在武士團的支持下,通過控制眾多莊園的方式強化了自己的權力,但也因此刺激了圍繞皇權進行的激烈爭鬥。1156年鳥羽上皇去世,崇德上皇與後白河天皇之間發生衝突,各自均與藤原氏、源氏、平氏諸家族的不同人物結成同盟。後白河天皇先發制人,打敗對方,將崇德上皇流放到讃岐(今香川縣),史稱「保元之亂」。1159年,在後白河上皇的近臣之間發生衝突。其原因是,在「保元之亂」中立有大功的源氏武士集團首領源義朝不滿受封官位低於平氏武氏集團首領平清盛,轉而與藤原信賴合作,在平氏一族離開京城去參拜神社時,趁機拘禁了上皇和天皇,並殺死天皇的親信。平清盛得知消息後立刻率兵回京,藤原信賴被殺,源義朝被追殺,其家族幾乎全遭株連,只有年僅13歲的源賴朝倖免一死,被流放伊豆半島。因此次政變發生在賓士元年,而被稱為「平治之亂」。前後兩次動亂均有武士集團參加,並以京都為舞台,作為歷史上首次出現的大事件,充分顯示了武士參與國政的現象。三、平氏專權「平治之亂」後,平氏勢力急劇增強,平清盛由正三位的參謀,先後升任納言、內大臣、太政大臣,獲得了顯赫的政治地位。其後平清盛採取各種方式鞏固自己的權力,不僅將自己的親屬以及親信安插在中央和地方機構中擔任重要官職,而且通過聯姻的形式控制皇室和以藤原氏為首的中央貴族,另外還不斷增加自己所屬的莊園,以加強自己的經濟實力。據統計,平氏在全國擁有的莊園多達500餘所,其擁有的知行國最多時達到全國的半數。平清盛將追隨自己的武士任命為管理莊園或公領的「地頭」,成功地將畿內、西日本的武士變為家臣,同時通過擔任鎮壓各地叛亂的重要官職,將勢力滲透到關東地區。另一方面,平清盛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天皇,然後立其外孫為安德天皇,進一步強化了其政治權力。因平清盛住宅在京都六波羅,因而被稱為「六波羅政權」。同時,平氏政權積極修建港口,保障海路安全,推進與朝鮮半島、中國大陸北宋和南宋的貿易,大量進口大陸的貨幣、書籍、貨物、珍寶等。其巨額利潤不僅加強了平氏的執政基礎,而且對日本的經濟與文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平氏的專權不僅招致了以天皇為中心的舊大貴族階層的不滿,也引起廣大地方武士階層的反對。1177年,後白河法皇的近臣藤原成親等貴族密謀推翻平氏,但因事先泄密而失敗;1179年,出現了以法皇為中心反平氏的動向,平清盛採取了嚴厲的打擊措施,禁閉法皇,剝奪攝關等眾多貴族的官職;1180年皇子以仁王聯合寺院武裝起兵反對平氏,雖然平清盛將其打敗,但呼籲起兵的以仁王文書傳到各地,那些不滿平氏專權的地方武士紛紛起兵,其中勢力最強的是關東地區源賴朝。1180年8月,被流放伊豆島的賴源朝與其岳父北條時政舉兵討伐平氏,但在石橋山之戰中大敗,從海路逃回安房國(今千葉縣)。由於得到關東地區武士團的支持下,遂以鎌倉為基地,集結反對平氏勢力,同年10月在富士川之戰中打敗了前來征討的平氏大軍。此後賴源朝苦心經營關東地區,等待時機。雖然平氏加緊鎮壓近江、畿內地區的反抗勢力,但1181年平清盛去世以及畿內和西日本地區的災荒嚴重地打擊了平氏政權。1183年,源賴朝堂兄源義仲在北陸地區打敗支持平氏的勢力以及前來征討的平氏軍隊,並在同年7月將平氏家族趕出京都。但源義仲未能處理好與後白河法皇的關係,法皇催促源賴朝進京都,由此挑起源氏家族的內亂。1184年,源義仲戰死在近江國的粟津。得到後白河法皇征討平氏「院宣」的源賴朝隨即進攻平氏,並在一谷之戰中打敗平氏軍隊。1185年2月,源賴朝之弟源義經進攻讃岐國的平氏,乘勝追擊到長門國(今山口縣),同年3月,平氏家族成員與安德天皇沉海死亡。後白河法皇重用源義仲,試圖再次挑起源氏家族的內亂。法皇任命源義仲統率九州、四國的武士征討源賴朝,但因各地武士拒絕服從其命令,源義經被迫投靠奧州的藤原秀衡。1189年,雖然源義經被藤原秀衡之子泰衡殺死,但源賴朝仍然親率大軍滅掉奧州的藤原氏,由此確立了源賴朝統治日本全國的地位。第六節唐風文化與國風文化一、遣唐使618年唐朝建立後,很快出現國力強盛、各方來朝的局面。623年,曾為遣隋使成員的惠日上書天皇,認為「唐律令齊備」,應派遣使者。630年,朝廷任命犬上御天田為最初的遣唐使,出使唐朝。一直到894年菅原道真建議停止派遣止,日本前後共任命19次遣唐使節團,成行15次。另外還有10次非正式的日本使者,唐朝也10次派使節團訪問日本。遣唐使節團成員有大使、副使、留學生、留學僧、水手、醫師等,早期200人左右,後期多達到500人左右,分乘四艘船,但到長安或洛陽的使節僅幾十人。留學生、留學僧在唐朝逗留時間較長,深受大陸文化的影響,且回國後積極加以傳播。遣唐使的任務除在政治上發展同唐朝的睦鄰關係以及在經濟上換取宮廷貴族需求的珍貴物產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唐朝先進的政治制度、律令、文化、佛教等。九世紀末遣唐使停止的原因主要是航路危險、唐朝衰敗、政府財政困難、民間貿易興起等等,但兩國之間連續200多年的頻繁往來,對日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政治、經濟方面的影響如同前述,下面分析文化藝術方面的影響。二、唐風文化通過中日兩國頻繁的交往,在日本相繼出現了受唐文化影響的白鳳文化、天平(奈良)文化和平安前期(弘仁·貞觀)文化。白鳳文化是指從645年大化改新到710年遷都奈良前一段時期的文化,由白雉年號(650—654年)而得名。這一文化仍以佛教文化為中心,但前期受大陸六朝文化影響,後期受唐朝文化影響。天武天皇時期確立了以伊勢神宮為中心的神祇制度以及新天皇即位的大嘗會制度,同時大力保護佛教,實施佛教國教化,為此建造大官大寺、藥師寺等官寺,舉行講解護國經典法會。各地貴族也紛紛建立自己的氏寺,692年時,全國共有545所寺院。作為白鳳文化的代表,當時遺留下來的代表性建築有藥師寺東塔、山田寺迴廊等,雕刻有藥師寺金堂藥師三尊像等,代表性繪畫有法隆寺金堂壁畫、高松塚古墳壁畫等。另外還有大友皇子、大津皇子創作的漢詩作品以及額田王、柿本人麻呂創作的長短歌、和歌等,其作品收錄在奈良時代編撰的《懷風藻》和《萬葉集》中。雖然天平文化取自聖武天皇在位時的天平年號(724—748),但在廣義上是指整個奈良時代(710—794)的文化。這一時期的文化深受盛唐文化的影響,並形成了包含佛教文化在內的貴族文化。這一文化首先體現在為樹立天皇家族神聖權威而編撰國史上。712年成書的三卷本《古事記》,利用假名表記,以天皇家族為中心,講述開天闢地、天孫降臨、神武東征、武尊討伐至到推古天皇的故事,內容多神話傳說,但從中也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形成時期的某些痕迹;720年成書的30卷本《日本書紀》,是漢文編年體史書,內容從神話時代一直到697年的持統天皇,史料價值較高,但仍需要批判分析性引用。官府修史持續到平安時代中期,共有六部用漢文撰寫的歷史書籍,即《續日本紀》、《日本後紀》、《續日本書紀》、《續日本後紀》、《日本文德天皇實錄》、《日本三代實錄》,包括《日本書紀》在內,統稱《六國史》。另外在713年,朝廷命令諸國編撰山川名稱來源、鄉土特產、古老傳說等,即漢文記載的地方志《風土記》,目前僅剩常陸、出雲、播磨、豐後、肥前五國的《風土記》,而且大多殘缺不全。在統治思想方面,天皇朝廷大力提倡儒學和佛教。政府建立培養官吏的教育機構,中央稱為「大學」,地方稱為「國學」。大學的學生為官五位以上子弟,考試合格者錄為官員,但根據有關規定,五位官僚以上的子弟可自動成為官員,即所謂的「蔭位制」,因而大學不過是強化貴族子弟的文化修養之地。大學的課程有習《論語》、《孝經》等經書的明經道、習律令的明法道、習漢文歷史的紀傳道等。國學的學生多為郡司子弟。佛教在國家保護下繼續興盛,聖武天皇在741年下詔建立國分寺,即每個「國」建立一個國家寺院,同時在743年下詔造大佛塑像,歷經10年終於建成東大寺大佛。當時還有「七大寺」以及「南都六宗」之說,也就是建造藥師、大安、元興、興福、東大、西大、法隆等七個較大的寺院及三論、成實、法相、俱舍、華嚴、律等六個佛教流派。但在奈良時代初期,主張「若順經典,能護國土,如違憲章,不利人民」的法相宗深得朝廷的支持,因而比較興盛。754年,大唐和尚鑒真東渡日本以後,天皇朝廷賜田地,建寺院,予以支持,因而律宗在日本得到廣泛傳播。由於佛教的國家化,當時名聲較大的僧侶既是宗教家、學者,又是地位較高的政治家,深受天皇的信任。在文學藝術方面,奈良時代也較前一個時代出現了長足的進展。其中以假名寫成的《萬葉集》收集了759年以前的約4500首和歌,作者從天皇到平民、關東的農民及服兵役的防人等。繼白鳳文化時期的額田王、柿本人麻呂之後,山上憶良、大伴家持為奈良時代的歌人代表,統稱為四代歌人。奈良時代留下的代表性建築物有東大寺法華堂、正倉院、唐招提寺等,代表性雕塑有東大寺法華堂執金剛神像等,代表性繪畫有鳥毛立女屏風——樹下美人圖等,均具有盛唐文化影響的痕迹。特別是在收藏皇室寶物的正倉院中,其物品充分顯示了東西文化交流的影響。八世紀末到九世紀末的平安初期(弘仁•貞觀)文化仍深受唐文化的影響,但在這一時期,民間佛教興起,而且將外來宗教與本地宗教加以混合,形成「神佛習合」。著名僧侶最澄隨遣唐使到唐朝,回國創天台宗,自建戒壇,確立了延曆寺在日本佛教界的中心地位。另外一個著名僧侶空海亦曾在唐習密教,回國創真言宗。兩流派均主張山中修行,因而其寺院據山形而建,留下的代表性建築物有室生寺金堂、五重塔等,其中的佛像也多帶神秘感。另外,由於政府官員多為擅長唐文化的文人、學者,而且宮廷常召集詠漢詩的宴會,因而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漢詩集,如《凌雲集》、《文華秀麗集》、《經國集》等,致使該時代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國風黑暗時代」。三、國風文化國風文化包括10—11世紀攝關政治時期的藤原文化及11世紀末到12世紀末院政時代的平安末期文化。遣唐使停派、特別是唐朝在907年滅亡後,日本逐漸形成在吸收、消化大陸文化基礎上的獨特審美意識,並出現了體現其意識的假名文字、美術、生活及獨特性觀念。儘管從五世紀開始日本人就用漢字表述其發音,但假名字母到11世紀初才大體成型,並由此推動了以和歌為首的國文學的發展,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有《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語》、《枕草子》、《紫式部日記》等。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大多文學作品是由女性創作,其原因貴族社會的逐漸成熟使有閑文化女性增加、女性最先使用假名文字、攝關家族的女性以其文學修養獲得天皇的寵信等。例如藤原道綱之母的《蜻蛉日記》,細膩地描述了婚姻生活中的女性心理;宮中女官紫式部創作的世界聞名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通過主人公光源氏的戀愛和命運,出色地描寫了宮廷貴族的奢侈生活與人物微妙的心理狀態,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變動趨勢。在佛教的傳播或普及上,權門貴族的作用逐漸增強,而且出現了佛神合一(即「本地垂跡說)的趨向,即用佛教的釋迦現身、普濟眾生的思想來解釋日本歷來崇拜的神靈,甚至將天照大神看做是大日如來之化身。另外也出現了以民間傳播為社會基礎的凈土宗,與過去追求現世利益的佛教不同,凈土宗主張逃脫今世的苦難,最終進入極樂凈土,並出現了《往生要集》、《日本往生極樂記》、《拾遺往生傳》等宣揚凈土宗的書籍。在藝術方面,出現了以日本風景為題材的「大和繪」和日本式的寺院建築,如水以池為中心的平等院鳳凰堂等。平安末期文化的特徵是貴族文化溶入武士、平民的內容,例如「田樂」、「猿樂」等平民藝術的出現,描述武士及平民生活的《今昔物語集》、描述平將門之亂的《將門記》、描述陸奧地區前九年之戰的《陸奧話記》、民間歌謠集《梁塵秘抄》等。在繪畫方面,有描述平民生活的《年中行事繪卷》,即使在《源氏物語繪卷》中,也可以看到武士及平民的影響。這一時期還有《大鏡》、《今鏡》等國文體歷史書籍。思考題:2、分析彌生文化的由來及影響3、簡述古代東亞地區中的日本4、論述七世紀改革的過程、結果、性質5、探討攝關政治形成的原因6、試析院政政治與武士的關係
推薦閱讀:

古代如何解決光棍問題?最後一個真的好幸福
古代漢字的造字法——六書簡介
古代帝王的家訓
揭秘古代妓女收入情況:蘇三1天能賺4萬元
中國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選官制度

TAG:日本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