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識仁波切:佛教總教旨總結概括

佛教的總教旨是凈化解脫

一、人類主觀世界的凈化

佛教的定義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

諸惡莫作是小乘價值觀,諸善奉行是大乘價值觀,自凈其意是三乘佛教的總旨。

行善作惡的主導者是思想意識,因此,自凈其意是教義核心。

自凈其意的「意」指心意識。心意識分而為三,如順經派唯識,把意識從功能上分為三種:具有思考、分辨、反映功能者為「識」,即第六意識(前五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自我意識為末那識,即「意」;具有儲藏信息、維繫生命功能者為阿賴耶識,即「心」。

順理派唯識及其他大小乘宗派,把心意識合而為一,視心意識為第六意識的同體異名。在密法中的阿賴耶識指本識,和唯識家的阿賴耶識意思完全不一樣。

在大圓滿中把心識分為識心和智心。識心指心的反映外境和思想狀態,智心指心的原始狀態或未被思慮染色的純凈狀態。前者是有為法,後者是無為法。修心過程就是將識心和智心實施剝離、澄清、還原的過程。

大乘顯密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一切眾生皆具佛心」,這是眾生平等的主要根據。

佛心也稱如來藏心。這個如來藏心就是眾生的原本意識、純凈心。原本意識的本質是清凈的,其現象是被污染了的。如果本質不清凈,就無法凈化;如果其現象清凈,就沒有世俗染心和佛的凈心的區別了。從世俗染心變為純凈佛心的過程就是佛教修心的過程,即心有污染是凡俗,心無污染就是聖佛。佛教的佛和眾生只有染凈之分,或者說導師和學生之分;其他宗教的上帝和眾生是創造者與被創造者之分,或者說法官和罪犯之分。

人的智慧智能稱「明」,即明照、明見、明白、明智之意。密法中稱光明、光明心。心的污染物總稱「無明」。無明不僅是指愚昧無知,更重要是指邪智偏見和心理扭曲狀態。

無明衍生的煩惱或惑主要有貪婪(貪)、仇恨、憤怒(嗔)、心胸狹窄(妒)、嬌縱自滿(慢)、不理智(持偏邪見)等。

這些心靈污染來自生存環境、社會制度、歷史文化、教育環境、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等多種因素。這種精神污染佛法稱作熏習或習染。在生命流轉過程之中形成的積習,使人們的思想形成固定模式,看待事物的框架、角度、陳式、習慣等,使人們的原始意識流,完全失去了純凈靈敏的初始狀態,變得僵化固執、渾濁不清。世俗眾生的這種精神變態或渾濁狀態,佛教稱作「無明」。這種無明之毒害,對內害己,對外害眾,人類的苦難、人為的各種災害、戰爭、各種不道德和犯罪行為,無不源於此無明污染。佛教教化的最終目的,就是徹底清除這種為害無窮的精神污染——無明毒害。

佛教為此目的,設計了很多方法,即所謂八萬四千法。如認識生命本質困苦、無常、無主性等等,最高明的方法是認識諸法性空。

諸法性空就是徹底清空人類精神垃圾場的最高智慧。可惜自古以來對佛家智慧——性空之理,停留在概念性的認識和爭論上,真正認識到的,並在實踐中發會作用的稀如鳳毛麟角。所謂佛法高深莫測,就是指的此類源於事物規律的一些哲理問題。佛教是精神科學、凈化科學,佛教是思想革命等等的判定,就是依據佛教凈化意識功能做出的。

佛教治理精神污染的方法總的有三種:即對治、轉化、認識。

1.對治法

是顯宗大小乘通用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認識無明煩惱本質、種類及其危害性,採取相應的克治,起到抑制、根除的作用。

無明衍生的煩惱有多種,故稱「集諦」(諦是真實義),無明煩惱造成的種種困苦災難稱「苦諦」,對治無明的方法稱「道諦」,無明被凈化的安樂狀態稱「寂諦」,寂是苦與煩惱趨於寂滅之意。

2.轉化法

是金剛乘對煩惱的善巧轉化。如五毒轉化為五佛、五智,如以貪為道、以嗔為道等。

3.認識法

是大印、大圓滿的凈化方法。認為一切無明煩惱是錯幻意識形成的,從認識上分清心理現象與本質,並從渾濁不清的紛繁思緒中剝離開原始意識,使其煩惱思緒失去依附,讓其自生自滅,使其無明習染失去影響思想行為的作用,使自己處於超然狀態。

二、人類自我解脫

解脫是約束、束縛狀態的解除或脫離。如果沒有約束或束縛就無所謂解脫。所謂解脫就是指思想解脫,認識從陳舊僵化中解脫,是開化進步。佛教認為解脫是自身努力自救的結果,而不是外力上帝神佛的作用。所以佛說:「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了自己沒有別的救星」。

宗薩仁波切說,西藏人喜歡瘋狂。其實,佛教的覺悟清醒、反世俗行為,被世人看作精神不正常、瘋狂,從佛教的角度來看,被物慾自私使心理扭曲了的世人才是心理失常,是瘋狂。

佛教的解脫指:一、苦難中的解脫;二、輪迴流轉中的解脫;三、所知障的解脫。

第一級解脫是擺脫三惡趣,第二級解脫是擺脫輪迴,第三級解脫是擺脫知識的局限性,獲得遍知智慧。

第一級解脫結果是獲得人天智慧生命,第二級解脫結果是獲得小乘阿羅漢位,第三級解脫是獲得正等正覺佛陀位——佛教最高階位。

解脫的過程就是提高認識、認識自我、凈化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改造和重塑自我的過程。所謂佛教的修行,就指這個自我凈化工程。這個工程旨在徹底清除人類的精神世界的陳舊不良積習污染,再造品德智慧高尚的具聖潔性、菩薩性的人類。所以,脫節、遠離這個自我凈化主體的一切皈依、念誦、靜坐、朝拜、說教、行善之類的形式表現,都不是真正的佛教行為。尤其是當今社會一些假僧假喇嘛,利用佛教標識符號偽裝的貪財牟利行為,實為赤裸裸的毀法滅佛行為,與佛教沾不上邊。

三、佛教的破和立

佛教的教義,總的可以概括為「破立」二字。佛教哲學上的真假二諦,體現了破立二義。

聖龍樹在《根本智慧論》中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是真實諦。若人不能知,分別二諦義,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二諦」就真假二諦。假諦也稱世俗諦、覆諦。真諦反映事物本質,假諦反映事物現象。假諦是以世俗智認識標準建立的現象世界,從世俗智的角度來看是真,從聖智的角度來看是假。真諦是以聖智透過現象所觀察到的事物終極真理。假諦在世俗智的角度來看非假是真,故稱「俗諦」,「諦」是真實之意,什麼時候悟到俗諦非真是假,便是證悟空性。俗諦現象世界是眾緣和合之物,離開眾緣,事物便不存在,故無自性,是緣起性。「性空」指「自性空」,並非否定緣生事物的存在,並非什麼也沒有的虛無主義。

隱藏在現象世界背後的事物的真實本質,即真理稱真諦。萬事萬物都是依緣存在、相對存在,故無獨立不變的自性。無自性便是一切事物的真實、真理,故真諦是否定自性、否定事物的真實性,是自性空。從世俗智的角度看,俗諦是「真」,真諦「非真」。真諦就是世俗智認證的徹底否定。世俗智是「此岸」,明見真理的聖智是「彼岸」,般若波羅蜜多譯成漢語:般若是智慧,波羅蜜多是彼岸,合起來是:彼岸智慧,即佛的聖智慧、真諦智慧。

般若分為道般若、果般若、文字般若。道般若是指到達彼岸的智慧,即道智;果般若是指已達彼岸的智慧,即佛陀的一切相智、遍知智;文字般若指講說彼岸智慧的佛經和知識理論。

智慧分世俗智和聖智,世俗智是被染智,即受到無明污染的智慧,聖智是去染的凈智。佛菩薩教化受染眾生,必須依世俗智建立的知識系統,以世俗認知角度啟蒙、引導眾生進入佛果聖境。就是「佛法不離世間覺」。

以世俗智建立的知識概念系統,包括眾生界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轉世因緣以及出世五道、十地、佛地的二智四身等。

這個依世俗建立的知識概念系統,又從真諦的角度要一一破除,破除其執著,即破除主觀上的執真、執實見。也就是說二諦中的俗諦是「立」,真諦理諦是「破」。立和破是辯證的統一。「立」緣起現象,「破」染性錯誤執見。也就是說,佛教對自己建立的世間和出世規則都看作是一種虛設的方便手段,自始至終不能執著,不能離開空慧的觀照。

修道如作積沙壇城,其中每粒沙都代表佛國世界,五彩繽紛畫面,代表佛的智慧和夢幻世界,經過一定的修供程序後,斷然毀掉壇城是展示諸法無常規律。在造壇和毀壇中體現了立和破,體現了成住毀空的客觀世界規律。

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體現了二諦義。如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意,無色聲香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佛教哲學把存在都概括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中。讀《心經》切記:「無色,無受想行識」的否定詞「無」字前面還有一個限制詞「空中」。就是說在觀察實相的「空慧中」觀察,無五蘊,無十二處,無十八界。其前提是在世俗智中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有和無是相對的,若非有,無所謂空,空是以有為前提條件的。但這個空是非遮,還是無遮?這在藏傳佛教中是有爭議的。

非遮是明破暗立,如說「佛不說謊」是明破「謊言」,暗示「說真話」,無遮是應破全破,不留尾巴,如像割闌尾。主張空表非遮或無遮,各自看問題角度不同所引起的結果。

佛教講空性,為的是破主觀的實執,實執源於客觀事物的實有見。唯識論為了破除客觀事物的實有見,乾脆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主張「識有境空」,認為客觀世界依識而顯現,是意識的外現。

遵經部自續中觀和應成中觀論認為主觀意識是依緣所生,外境是緣,無緣無從生識,故不否定外境。首先承認境與識皆有,然後證明境與識都是假有真空。

四、製造麻煩的根源

製造麻煩的根源是思想上的錯誤執見,即我法實有執見。佛經中所說的二十種空、十六種空,總結起來只有我法二空。

主觀的實執有兩種:我執和法執,「執」就是執見,就是堅持自己的觀點。這種觀點是污染積習形成的,其特點是固執。「我執」就是眾生對自我的觀點。「法」指萬物,「法執」是指我以外的一切事物具自性的實有觀點。

「我」有兩種,一種是名稱所代表的「我」,一種是實體性的「我」。前一種是籠統的稱謂,後一種是我所指的具體的實體。名稱所代表的我是世俗諦中區別我、你、他的一種稱號,是承擔自己活動的主體。這種「我」並非佛法所破除的對象,不僅不能破除,而且應該肯定他作為生命的個體,在輪迴和解脫成佛的過程中所承擔的主體作用。

禪宗問自己「我從哪裡來?」其實應該問自己「我是什麼?」我執的對象是具有實體的「我」,這是一種自我意識中虛構的「我」。這種「我」在自我意識中起著主人公作用,既不是指身體,也不是指思想意識。這在語詞概念中表達的很清楚,身體是「我的」身體,思想是「我的」思想,好像「我」是身體和思想意識以外的第三種存在,是身體和思想意識的「管家」、「家長」,身體和思想意識是屬於「我」的東西。用排查法尋找,找不到非身非心、獨立存在的具實體的「我」。所以得出結論是「無我」。

我是自私的根源,是滋生愛恨及其他煩惱情緒的源泉。煩惱情緒是製造個人痛苦、傷害他人、禍害社會和眾生的根源。因此,抓源頭治理,刨根問底地反觀自己,尋找確認自我,認識到實體的「我」是子虛烏有,破除我執是修行的第一要務。認識到實執的我是一個虛構的概念,實際上實體的「我」並不存在,由此而產生的自私、愛恨等煩惱情緒就像斬斷根須的樹木一樣,自會幹枯。

破除「二執」、建立「二無」是進行自我凈化的重點課題。認識世俗諦層面該留的「我」和真理諦層面的該破的「我」,是個至關重要的認識理論問題,而分清破留的兩種「我」,也是宗喀巴大師對佛教理論的重要貢獻之一。

…………………………………………

分享到朋友圈,法布施功德無量!


推薦閱讀:

外媒總結防治乳腺癌你最應該知道的十個問題
這個台灣暖爸,用理工男思維總結了一套有效的育兒方法
年終總結|男生如何學習服裝搭配,提升衣著品味?
復盤,比總結更能讓你精進的思維
六爻預測——動爻化墓的總結

TAG:佛教 | 總結 | 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