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同步」是科學發展的根本路徑
「四化同步」是科學發展的根本路徑 |
梁亞莉 |
2012年11月28日08:32來源:湖北日報 |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今日本版即圍繞這一主題展開論述。《「四化同步」是科學發展的根本路徑》一文,結合湖北實際,從整體上回答「四化」為什麼要同步及如何同步。《進一步擴大湖北工業開放度》等文,則條分縷析,分別從工業化、城鎮化、城鄉一體等角度進行細緻闡述。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是在新的形勢下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指針,是湖北實現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根本路徑。 「四化同步」是中國當今發展的根本任務 「協調」發展是十八大報告中一個根本的關鍵詞。 我國當前仍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按照既有的增長方式一路高歌地直線式前進。能否真正將機遇轉變為持續跨越式發展的現實,關鍵還是在於轉變發展方式。轉變成功,則是「機」,轉變不成功,則是危。 第一,當前有效需求不足和產能普遍嚴重過剩並存,尖銳地提示我們必須更大力度地擴張消費需求,加快向消費拉動轉變的步伐。這意味著我們的發展將越來越依賴於最廣大群眾的消費能力,提升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已成為破解矛盾的根本之策。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切實在縮小城鄉、貧富收入和提高公共保障的均等性上取得大的突破和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工業化高速推進的過程中加快啟動「城鎮化」這一最大的需求潛力,使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同步,既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更具有突出的現實緊迫性。 第二,在擴大需求必須持續地提升城鄉居民收入這一根本趨勢下,我國產業結構低端化、主要靠要素投入的現實模式難以持續下去了。加快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已成為「化危為機」的重大關鍵。顯然,加快新型工業化的步伐,必然是一個以結構優化、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創新驅動為主要動力的進程。固守舊的模式是沒有出路的。 第三,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決不能以犧牲農業和農民為代價。加快農業現代化既是滿足不斷擴大的工業化城鎮化需求的保障,也是打造新型農民並使之從農業現代化中不斷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徑。拉美國家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過程中,農業凋敝、農村沒落、農民貧困,形成了一個遊走於城鄉間的巨大貧民群體,也給城市造就了巨大的貧民窟。這是經濟有效需求的極大制約,是通脹等經濟風險的重要根源,也是社會穩定的主要矛盾。可見,農業和農民問題是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個突出焦點。加快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步伐,對於有效化解通脹壓力、擴張需求和穩定全局,都具有日益突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四化同步」是建設富強湖北的關鍵 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工業化當然是現階段推進現代化進程的龍頭。在新的形勢下,加快新型工業化的步伐,既要「做大」,更要「做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經濟體的一個深刻教訓,就是在成本上升後沒有有效推進產業升級,從而逐漸喪失競爭力和增長動力。我國已進入資源要素緊約束時代,成本上升和需求放緩的「雙重擠壓」,表明我們已經站到了產業升級的歷史關口。因此,更加註重技術進步,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就成為有效實現新一輪增長和擴張的必由之路。誰行動快,誰就能贏得新一輪發展的先機。當前正在逼近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為工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根本的機遇和方向,其中最基本的趨勢就是信息化。通過以信息化技術改造現有產業,不僅能使傳統生產力實現脫胎換骨的提升,而且將推動形成信息化的全新技術、產業,形成全新的生產方式。這既是生產力的提升,又是需求的創新:我省乃至全國巨大的現有產業存量,對工業信息化提供了極大的需求,工業信息化的不斷提升推進,又將創造更高更有效率的先進位造能力。顯然,這是新型工業化跨越發展最重要的歷史機遇和實現路徑。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敏銳搶佔這一制高點,以此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的迅速擴張和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為湖北提供全新的發展動力。為此,要大力開發和發展工業信息化的產品、技術和新的服務模式,同時,引導鼓勵企業將信息化作為龍頭和平台,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實現產業升級,要加大創新驅動的力度,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大幅提升企業和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要大力提升集約化發展水平,特別要進一步提高土地、能源資源的利用門檻,為後續發展贏得更多的空間。要加快區域間的產業流動和集聚,促進武漢、宜昌、襄陽等大城市(城區)產業高端化,引導一般產業向成本更低的區域轉移;加強縣域經濟的承載能力,形成以中低端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基礎並動態升級的格局。這樣,有利於形成省域範圍內的產業升級「雁行模式」,從而進一步發揮我省「高、中、低」端產業都能有效發展的優勢,使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和更多地帶動就業和農民轉移並舉。 全力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的良性互動。克服城鎮化落後於工業化的矛盾,是我國當前「應急」與「謀遠」的一個重大焦點。我省城鎮中相當一部分進城的「常住人口」在城鎮遠未穩定下來。因此,加快城鎮化步伐,提升城鎮化水平,仍然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不僅要進一步擴大「農民轉變為市民」的規模,更要避免進城農民成為貧民。因此,切實解決好進城農民的就業增收問題、安居生活問題,重視「產城互動」,推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將成為主要抓手。要更加重視和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的「城鄉」協調,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特別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基礎設施上要向農村傾斜,不斷縮小差距。在城鎮發展體系上,要努力實現大中小城市和鄉鎮的協調。拉美國家的「大城市病」的教訓值得反思。我省近年來探索形成的以縣域、鎮域為平台的「三化協調」模式,河南正在推進的以新型農村社區為抓手的三化協調模式,已經開始到了一條以鎮村為平台的現實路徑,應當進一步總結、完善、推廣。要實現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提升美化、綠化、生態化水平。 努力實現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相互協調。中國的城鎮化必須走出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生態為代價的路子。因此,堅持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就成為一項重大原則。從湖北的現實出發,一是要堅定不移地保護耕地,集約利用土地。我省和河南一些地方探索出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主要著力於盤活宅基地,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來推動城鎮化的路子值得推廣;二是要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只有在經營規模化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農業的標準化、機械化、設施化,高效化、生態化,從而大幅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三是在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要始終堅持「農民為本」,堅持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兩增同步」,著力於保障農民權益,提升農民收入,使農民成為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的最大受益者。特別是在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中、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都要確保農民的利益主體地位,避免和糾正各種損害農民財產權益的行為。我省在這一方面湧現了一大批將規模經營和農民利益有機協調的模式,特別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發展迅速,成效顯著,前景廣闊,如鍾祥彭墩模式、天門華豐模式、襄州雙豐收模式等,要認真加以總結,完善,推廣。(作者系省委財經辦[農辦]副主任)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