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針灸處方分享(五)——祛風散邪方,祛風散寒方

【處方】顴髎、齦交、下關

顴髎

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布有面神經,眶下神經,面橫動、靜脈。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瞤動,目赤,目黃,齒痛,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齦交穴

在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布有上齒槽神經和上唇動、靜脈。主治癲狂,癇症,鼻淵,牙齦腫痛,齒痛,口舌糜爛,鼻息肉等。向上斜刺0.2-0.3寸,或點刺出血。

下關穴

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閉口取穴。布有面神經顴支。耳顳神經分支,及面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頜動、靜脈。主治牙痛,牙關緊閉,耳鳴,耳聾;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下頜關節炎,腮腺炎等。直刺0.5-1寸。艾條灸3-5分鐘。

【功用】調和氣血、祛風散邪

【主治】口僻面癱

【操作】針刺用瀉法,留針20分鐘。齦交向上斜刺0. 5 ~1寸,或點刺出血,7~10次為1療程,每日1次。

【方義】顴髎出《針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作權髎,別名兌骨,屬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太陽之會。功效為祛風消腫,主治口眼斜,眼瞼瞤動,目赤,目黃,齒痛,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齦交穴為任、督兩脈之會,故名,在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連接處,張口取之,可以開竅,明目;下關,本穴調節的氣血物質為屬陰、屬下的濁重水濕。三穴均為局部取穴,太陽與陽明同治,任脈與督脈共調,相互配穴使用,可調和面部之氣血,祛散外部之風邪,有利於改善口眼斜,面部筋肉活動不利等面癱之癥狀。


祛風散寒方《名醫類案》

【處方】地倉、頰車

地倉

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瞳孔。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深層為頰神經的末支,並有面動、靜脈。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瞼瞤動,齒痛,頰腫,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沿皮刺0.5-1寸。艾條灸3-5分鐘。

頰車

部位: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耳下大約一橫指處,咀嚼時肌肉隆起時出現的凹陷處。左右各一。針法 直刺0.5寸,或橫刺透向地倉穴,針感 局部酸脹,並向周圍擴散, 主治 牙痛,面神經麻痹,腮腺炎,下頜關節炎 。

【功用】祛風散寒、通經活絡

【主治】風寒侵襲而致口喝

【操作】先灸地倉7壯,後灸頰車14壯,另可以升麻湯加防風、秦艽、白芷、桂枝發散風寒。

【方義】地倉出自《針灸甲乙經》,地,為下部,倉,藏谷之器,食用口中,此穴猶如倉庫。可以通經,活絡,祛風,擅治口眼斜,面痛等癥狀,頰車為足陽明經氣迴轉之處,可以開竅利言,啟閉醒神;兩穴均用灸法,可通經活絡,配合辛溫解表之劑,可助疏散風寒之邪氣,對風寒引起的口者癥狀,療效確切。

推薦閱讀:

針灸簡易歌訣 @ 酷北鼻 :: 痞客邦 PIXNET ::
若干針灸治療痤瘡法
針灸學
誰可以提供針灸的穴位歌訣.有的謝謝了 - 已解決 - 搜搜問問
針灸治療精神病

TAG:分享 | 針灸 | 處方 | 面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