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清: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歷程

西方哲學的產生與發展

古希臘是西方哲學的故土,哲學,在當時與其他學科交織在一起,被稱為統攝群學的學問,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被稱為哲學「三聖」。從公元前6世紀到前4世紀的古希臘城邦,哲學被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稱為「自然哲學」時期,哲學家所探討的主要問題是本體論問題,即宇宙本原問題,討論了萬物的起源或生成問題。後期稱為人文哲學時期,此時的哲學研究,已從自然哲學轉向了人的哲學,由對自然的認識轉到了對人本身的認識。古希臘哲學思維從其萌動的開始就反映了這樣一個特徵,即哲人們十分注重抽象理性思維,並將理性本身當作一個獨特的、與現實可感知世界沒有一一對應關係的本體世界抽象演繹出來。[1]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人文哲學的鼻祖,出生於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繼承父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研究哲學。他在雅典和當時的許多智者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於倫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問題。他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作為公民,他曾三次參軍作戰,在戰爭中表現得頑強勇敢。此外,他還曾在雅典公民大會中擔任過陪審官。在雅典恢復奴隸主民主制後,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敗壞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被判處死刑。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鴆而死。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幾乎與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所佔的地位相同。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曾在雅典郊外開辦「學園」。他的論著流傳至今的有30篇對話,經常被人引用的有《辯評篇》、《法律篇》、《理想國)等。柏拉圖的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柏拉圖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和大自然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發展一種適合併從屬於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曾任亞歷山大大帝年輕時的教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實物的原型,它不依賴於實物而獨立存在。亞里士多德則認為實在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質料」是事物組成的材料,「形式」則是每一件事物的個別特徵。因此,有人批評他有愧於老師,他回答說:「我愛我的老師,但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完成了希臘哲學的系統化,提出了科學分類的設想,還提出了有名的「三段論」,為邏輯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亞里士多德對世界文化發展的貢獻之大,令人震驚。他至少撰寫了170種著作,其中流傳下來的有47種。當然,僅以數字衡量是遠遠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他淵博的學識令人折服。他的科學著作,在那個年代簡直就是一本百科全書,內容涉及天文學、動物學、胚胎學、地理學、地質學、物理學、解剖學、生理學,涉及古希臘人已知的各個學科。

在哲學上,古羅馬的流派眾多,影響較大的有「新斯多噶學派」。斯多噶學派是由古希臘人芝諾創立,這一學派認為,人生追求的是美德而不是快樂,人需要始終和自然保持一種和諧,要抑制一切慾望,捨棄人生的樂趣,聽從命運的安排,方能達到美德的境界。斯多噶學派以為世界既是物質也是理性。人的靈魂是物質的,是世界理性的一部分,所以人應該順從理性,一切變化都是世界理性的表現,都是註定而不是偶然的。斯多噶學派不僅要求人們逆來順受,安分守己,而且,還要求消除所有的矛盾和對立,以實現世界國家的理想。羅馬流行的新斯多噶哲學,繼承了希臘學派的衣缽,堅持傳統道德上的宿命論,要求人完全聽從於命運的安排,其代表人物塞涅卡曾說:「願意的人,由命運領著走;不願意的人,由命運拖著走。」他們認為,人不過是肉體的囚犯,要獲得幸福,就要拋棄肉體的慾望,而人活著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不斷和自己的肉體作鬥爭。該學派另一代表人物愛比克泰德對命運問題作了進一步論證,他認為,人們的尊卑貴賤都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都要具備「忍耐」、「克制」的信念,遵守社會秩序。斯多噶學派的理論,被後來的基督教神學理論進行了吸納。

中世紀的哲學與基督神學相依攀,成為神學的一部分,當時盛行的主要是經院哲學。「經院」即學院,教會控制著學校,教師皆為僧侶,學習的內容是論證《聖經》,所以,學院又稱經院,研究聖經的學問被稱為經院哲學。中世紀哲學家所爭論的主要有兩大對立命題:信仰與理性的關係、唯名抑或唯實。

關於信仰與理性的關係問題,基督教學者德爾圖良認為,上帝具有高度理性,威力無邊,權力無限,人們無法用人類邏輯推理的方法去認識上帝、理解上帝,只有堅持神秘主義,方能認識上帝。僅用人類有限的理性去理解無限的上帝,不僅徒勞,而且會褻瀆上帝的英名。但哲羅姆和奧古斯都則認為:儘管信仰先於理性,信仰轄制著理性,但是理性可以將信仰發揚光大,理性和信仰是兩條不同的手段和途徑,它們提出的是同一真理,殊途同歸,不應對立。唯名論與唯實論爭論的焦點,是一般概念和個別實體的關係問題,唯實論依據柏拉圖的學說,認為一般是先驗的,是來自上帝的意志,是先於個別實體的,實質上是指人的思維是第一性的,個別事物或實體是第二性的。後天的唯名論依據亞里士多德的原則,認為只有個別的事物才是真實的存在,先於概念,而概念則是從個別事物或實體中產生出來的,所以,個別事物是第一性的,概念是第二性的,唯名論和唯實論實質上是唯物論與唯心論的先導。

西方近代哲學

西方近代哲學直至德國古典哲學為止,可分為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兩大流派。近代經驗主義哲學是由培根開創的。在其著作《新大西島》中,培根描述了一個科學技術主宰一切的理想社會。為了這個理想,他鍛造了一種「新工具」,即經驗歸納法。這本書的全稱應該是:《新工具或關於解釋自然的指導》。可見,如果說古代自然哲學的著眼點在於「解釋自然」,那麼培根的著眼點則在於「如何解釋」;此即哲學從本體論向認識論的轉向。然而,與其說在培根心目中「知識就是力量」,不如說在他看來「經驗就是力量」,因為在培根看來,「一切自然的知識都應求之於感官。」經驗歸納雖然意在提供一種從感覺經驗中導致知識的「邏輯」方法,但其本身也是對人心靈的經驗感知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的結果。這就意味著他抓住了科學的兩大支柱(即經驗與邏輯)之一:經驗或實驗。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培根才被稱為「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從培根到休謨,經驗論哲學對心靈的感知能力進行了越來越深入的分析,但最終卻宣告了由感知經驗以達至客觀實在的不可能。另外一條可能的思路,則是由理性或理智以把握實在的路線,那就是唯理論的方式。這一派對心靈的理知能力進行探索,但最終也不能解決把握實在的問題。

近代理性主義哲學由笛卡兒開創。笛卡兒稱自己的哲學為「實踐哲學」,但他的「實踐」卻不是肯定、而是否定自己的意志的,「只求改變自己的慾望,不求改變世界的秩序」[2]。他把這種「形而上學」視為人類知識之樹的「樹根」,並把它植根於「理性」之中;為此,他對心靈的理性認知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他用數學式的精確的邏輯演繹法,由「自我」心靈的存在,推演出一切實在的存在,充分展示了人類理性的力量。然而從笛卡兒開始,一切理性主義其實都是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礎之上的,儘管他們未必意識到或願意承認這一點:他們的邏輯推演確實是很理性、嚴密、精緻的,然而這種邏輯推演的最初前提卻是一點也不理性的;準確的講,他們的邏輯前提是直覺的。斯賓諾莎的唯理論比笛卡兒的更極端,他是用嚴格的幾何學的邏輯演繹法來建立他的「倫理學」體系的。他申明志在「儘力尋求一種醫治理智並且純化理智的方法,使理智可以正確圓滿地認識事物」[3],並為此首先寫成了《理智改進論》。

19世紀中期,以理性主義為重要特徵的西方近代哲學在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體系中發展到了頂峰,並取得了重要成就。康德哲學對主體能動作用的強調成為西方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黑格爾哲學中的辯證法成為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重要理論來源。但與此同時,近代哲學的缺陷也日見凸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針對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和形而上學性造成的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的分離和始終在歷史觀領域占支配地位的唯心主義展開了批判,而現代西方哲學的發起者則針對近代哲學推崇形而上學(玄學)和唯理主義這兩大特徵展開了批判。

近代西方哲學之所以推崇形而上學,與當時人們在對自然的研究中遇到的問題有關。當時,自然科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是世界的本質是什麼以及人們能否和如何認識世界。這些問題必然與哲學上的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這三類問題直接相關。由於這些問題在當時不能靠科學的(經驗的)方法解決,只能靠哲學方法(思辨)來解決,因此,近代思想家視哲學為高級學問,他們貶低科學,抬高哲學,這一特徵在黑格爾哲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然而,由於這種認識論是建立在主客分離的基礎之上的,它將人的理性能力當作解決這些哲學問題的最終手段,因此在經驗和思維等範圍內所採用的各種方法都遇到了新的問題,形而上學(純思辨哲學)和傳統認識論都陷入了危機。與此同時,近代科學的發展卻向人們展示出一個越來越廣闊的世界,也提出了越來越豐富的問題。面對哲學的困境和科學的新發展,西方的科學哲學家們開始從新的視角來反思哲學和科學,並得出了否定傳統形而上學的結論,他們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語言分析,從而開拓了哲學發展的一個新的走向。

近代西方哲學的唯理主義特徵比其形而上學性更為明顯。從文藝復興開始,近代哲學家們舉起了理性主義的大旗,開始了對神的批判。當時,思想家們大都奉行理性主義的原則,把理性當作最高的存在,理性成為無時不在的絕對精神。作為近代理性主義的第一個代表,笛卡爾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人的本質僅存在於思維中,人是一種具有合理性的個體動物。這種將人定義為「一種合理性的動物」的思想成為近代唯理主義的核心,並在德國古典哲學中得到了最完全的表達和最極端的表現。在德國古典哲學中,只有理性是崇高的,人的尊嚴和價值都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礎之上,其他一切都微不足道。德國古典哲學從邏輯上排除了情感、本能、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理性被神化為絕對的存在。西方近代哲學的唯理主義傾向無疑具有積極意義,對科學、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教育文化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對於人類理性的過分誇大,實際上又把神的特性賦予了人和人的理性。近代西方哲學從文藝復興時的反對神學、提倡理性,又走進了新的神學,也就是理性的神學。這條軌跡,看似一個圓圈,而當終點又「回到」起點時,人們發覺,哲學已無法在近代所形成的框架內發展前進了。於是,衝出唯理主義束縛的呼聲成為一股洪流。在此情勢下,西方的人本主義哲學家舉起了反理性主義的旗幟,將深受壓抑的人的非理性的一面呈現於人們面前,並高置於理性之上。反理性主義或非理性主義成為現代西方哲學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和走向。

與以上兩方面相聯繫,對形而上學的推崇使近代西方哲學家們致力於尋找唯一的世界本質,對理性主義的推崇使近代西方哲學家們致力於發現普適的規律。因此,近代西方哲學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元主義色彩。從柏拉圖到經院哲學,再到黑格爾,世界上只有一個本原,一種人性,一個真理。世界是一元的,黑格爾正是建立了一個一元主義的絕對體系,才使得他的哲學能集西方古典哲學之大成。他否認了世界的多樣性,人的本質的多樣性,使一元主義發展到一個極端,同時也封閉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失去了進取的精神和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哲學必然要尋找新的方向和方法。現代西方哲學通過語言的分析來消解傳統形而上學的玄學色彩,通過對理性主義的批判瓦解所謂普適的真理和道德原則。這樣,在利用科學和工業的成就否定傳統形而上學的同時,他們還利用社會和文化的分化來否定一元主義。多元主義構成了現代西方哲學的又一主要特徵。

於是,19世紀30年代,出現了意志主義和實證主義,它們都公開反對傳統哲學,分別代表著當時兩股主要的反黑格爾主義浪潮——反理性主義和反形而上學。意志主義以個人的心理體驗為出發點,反對黑格爾哲學把人只看作絕對精神的派生物的觀點,誇大人的本能、心理的作用和價值,主張用非理性主義取代理性主義,導致了現代西方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各流派;實證主義推崇科學,貶低哲學,主張用實證方法取代傳統哲學思辨,導致了現代西方科學哲學的各個流派。這些哲學流派在其發展過程中除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上述反形而上學、非理性主義和多元主義特徵外,還以不同於傳統哲學的方式表現出唯心主義的特點。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以實證主義、馬赫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等為代表的科學哲學思潮的各流派大多持虛無主義的態度,它們或是認為這個問題存在於人的認識能力之外,不能為人的認識所解決,或是通過所謂邏輯分析的方式來說明哲學基本問題是無意義的,不應該進行研究,從而得出取消這一問題的結論;而以意志主義、生命哲學和存在主義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思潮各流派則大多主張「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在物質和意識之外尋找世界的本源,它們站在本能主義的立場上,主張以所謂本能的意志、慾望作為對世界本質的回答。在歷史觀上,科學哲學思潮大多否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將人類歷史的發展視為雜亂無章、無規律可循的過程;而人本主義思潮的各流派則誇大個人的作用,將個人的意志視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不過,也有相當一部分哲學家,尤其是一些科學哲學家的思想中含有唯物主義因素,但從總體傾向上講,現代西方哲學普遍具有唯心主義特徵。[4]

現代西方哲學的演變

一個半世紀以來,現代西方哲學經歷了一個複雜的演變過程。其間,產生了眾多的哲學理論和流派,各種觀點也異彩紛呈,莫衷一是。對於現代西方哲學的分期,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標準做出不同的劃分。我們將現代西方哲學的演變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世紀30年代到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以實證主義和意志主義的出現為標誌,現代西方哲學產生了最初的兩個流派,並開始了對形而上學和理性主義的激烈批判,後來西方的主要哲學流派基本上是沿著實證主義和意志主義所表現出來的傾向演化的。實證主義的創始人是法國哲學家孔德,他繼承了近代哲學特別是休謨的經驗主義傳統,提倡科學,在反對形而上學的口號下迴避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在一定意義上成為現代西方哲學中科學哲學思潮的開創者。意志主義是一種非理性主義,創始人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他把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絕對化、神秘化,把它們當作人的一切認識和行動的出發點,當作世界的本質和動力源。這一學派開創了現代西方的非理性主義(人本主義)思潮。

第二階段,從巴黎公社失敗到俄國十月革命前夕。這是西方各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化並最後完成的時期。適應不同階級和不同國家的需要,原有的新康德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實證主義在其發展中也演變出馬赫主義,叔本華的生命意志論被尼采改造為權力意志論,並在德國和法國演生出現代西方非理性主義的新形態——生命哲學。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其他雜多的哲學流派,主要有具有宗教哲學特徵的新托馬斯主義和人格主義、以德國哲學家胡塞爾為創始人的現象學、代表新的心理主義研究方法的弗洛伊德主義、以復興黑格爾為己任的新黑格爾主義、強調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點並以實際效果檢驗信念的意義的實用主義等。

第三階段,從俄國十月革命後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這是兩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時期,此時,帝國主義固有的各種矛盾進一步尖銳化,經濟和社會危機空前嚴重。這一階段,不僅實用主義、現象學、弗洛伊德主義等流派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擴大了流傳的範圍和影響,還產生了分析哲學、存在主義等新派別。分析哲學中,以羅素和維特根斯坦為代表的邏輯原子主義將實證主義的經驗主義和現代邏輯分析方法結合起來,使實證主義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以卡爾納普等為代表的邏輯實證主義(邏輯經驗主義)在吸取邏輯原子主義基本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分析哲學的領域,提出了物理主義、邏輯語義學等邏輯分析哲學的新形式,並將分析哲學推廣到美國,使其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重大影響。存在主義繼承了意志主義的非理性主義傳統,並借鑒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對個體的人的非理性的意識活動進行了深刻地揭示,將恢復人的本質的存在和自由作為其哲學的中心問題,獲得了身處信念危機中的人們的廣泛支持,成為20世紀影響最大的哲學流派之一。這一階段,還產生了以盧卡奇、柯爾施等為代表的早期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它以「反叛者」的形象出現,對社會主義國家尤其是蘇聯「正統的」馬克思主義進行批判,並試圖「回歸」所謂「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

第四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這一時期,歐美各國經濟得到恢復,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氣象;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許多原屬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國家先後獲得獨立;自然科學飛速發展,學科的分化和綜合加劇。在這種背景下,西方哲學中各種思潮和流派不斷分化和融合,新的流派層出不窮。其中,分析哲學仍是一股重要的哲學運動,尤其在美國得到了巨大發展;以波普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義提出了一系列與邏輯實證主義不同的觀點,其著名的證偽原則以試錯法代替傳統的經驗歸納法,以非理性來補充理性,以科學發展的動態模式來反對傳統科學結構的靜態模式,一時成為時髦哲學;庫恩的範式理論將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結合起來,力圖從科學發展過程中尋找科學研究的「範式」,從而在批判理性主義之後建立了對科學哲學產生重要影響的歷史主義學派,為科學哲學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新路。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歷史主義學派的缺陷日益暴露,其發展方向也發生了變化,新歷史主義應運而生,並成為當代科學哲學的主流。與此同時,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存在主義也逐漸走向衰落,結構主義在法國興起並引發出頗具爭議的所謂後現代西方哲學。[5]


注釋:

[1] 周春生:《悲劇精神與歐洲思想文化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頁。

[2] 北京大學哲學系:《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145頁。

[3] 北京大學哲學系:《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232頁。

[4] 尚偉等:《現代西方哲學簡明教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頁。

[5] 尚偉等:《現代西方哲學簡明教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頁。


推薦閱讀:

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價
第二節 自我保存
10月22日「發微」讀書會總結
哲學就是生活
「白話」哲學(一)

TAG:哲學 | 思想 | 發展 | 西方哲學 | 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