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誤診為肝癌 肝臟腫塊小心檢查鑒別

肝血管瘤誤診為肝癌 肝臟腫塊小心檢查鑒別

核心提示:肝血管瘤,是一種肝臟良性腫瘤,而肝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到底肝血管瘤跟肝癌有什麼區別?普通B超檢出肝臟結節、腫塊,還需要什麼檢查才能確診?

  據媒體報道,劉女士今年45歲,10年前查出患有乙肝,平時偶有腹脹、噁心、厭食等不適,未發現肝臟有其他病變。最近單位組織的體檢中,B超發現劉女士肝內有一2厘米×3.5厘米的橢圓形結節,邊界清晰,醫生初診為肝癌。

  劉女士非常害怕,又到一家腫瘤專科醫院就診,醫生為她做了肝臟CT、afp(甲胎蛋白)、肝臟動脈造影等檢查,最終明確了肝血管瘤的診斷。到底肝血管瘤跟肝癌有什麼區別?普通B超檢出肝臟結節、腫塊,還需要什麼檢查才能確診?

  肝血管瘤與肝癌:良性與惡性腫瘤大不同

  肝血管瘤,是一種肝臟良性腫瘤,以肝海綿狀血管瘤最常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常在成年人出現癥狀,女性為多。肝血管瘤是肝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當血管瘤直徑小於5厘米時,患者可無明顯癥狀;當血管瘤直徑大於5厘米壓迫周圍臟器時,可出現上腹飽脹、肝區不適等癥狀。如有增大趨勢,或者位於肝包膜下,有大出血可能,危及生命,應儘早治療。

  而肝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包括原發性肝癌和轉移性肝癌兩種。大多數原發性肝癌患者都有乙肝、肝硬化的病史,早期也會有腹脹、食慾減退、噁心、右上腹疼痛等表現,晚期還會出現黃疸、腹水、消瘦等癥狀。上述病例中的劉女士之所以會誤診,是因為劉女士既往有乙肝病史,屬於原發性肝癌的高危人群,也有消化道癥狀,加之B超下顯示肝臟有一橢圓形結節,使得初診時誤診為肝癌。

  臨床癥狀難確診 肝血管瘤靠影像學檢查

  由於肝血管瘤早期或直徑小於5厘米時,多數無癥狀,只有當血管瘤直徑大於5厘米壓迫周圍臟器時,才會有相應的臨床表現,如上腹飽脹、肝區不適等,但這些表現多缺乏特異性,因此,僅憑臨床癥狀是難以確診的。

  目前診斷肝血管瘤主要還是依靠影像學檢查,如B超、CT、MRI(核磁共振)等,確診率可達90%以上,這些方法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無創傷,確診率高,在臨床上應用最廣。而選擇性動脈造影雖然是診斷肝血管瘤最可靠的方法,但因為屬於有創檢查,臨床很少使用。

  1.B超表現:顯示肝內均質、強回聲病變,邊界大多清楚,或病變區內強回聲伴不規則低回聲,病變內可顯示擴張的血竇。

  2.CT表現:

  (1)平掃:肝內低密度區,輪廓清楚,密度均勻或病變區內有更低密度區,代表血栓機化或纖維分隔,少數可見到鈣化。

  (2)增強掃描:

  ①早期病變邊緣顯著強化呈結節狀或「島嶼狀」,密度與鄰近腹主動脈相近,明顯高於周圍肝實質密度,持續時間超過2分鐘。

  ②隨著時間延長,增強幅度向病變中央推近,而病變的低密度區相對變小。

  ③延時掃描病變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掃時病變內更低密度無變化)。

  增強掃描是診斷肝海綿狀血管瘤的重要方法,具有特徵性表現,診斷正確率可在90%以上。一般典型表現出現在動脈早期,即注葯後30~60秒。因此強調正確的檢查技術,即快速、團狀注射造影劑,快速掃描,適時延時掃描。否則,因未見到特徵性表現易造成誤診或漏診。

  3.同位素99mTC肝血池掃描及肝血管造影檢查:有助於肝血管瘤的診斷,表現為無腫瘤染色,邊緣清楚銳利,血管瘤顯影時間較長。

  4.MRI:T1圖像呈低信號強度,T2弛豫時間延長,表現為高信號強度組織。

  該病確診後,若無癥狀可不治療,定期複查即可;若有壓迫癥狀,可行肝動脈結紮或肝動脈栓塞術,也可在B超引導下向血管瘤內注射硬化劑或碘油使其閉塞,必要時可考慮手術切除,預後多良好。


推薦閱讀:

懷孕了,為什麼檢查HCG和孕酮?
備孕夫婦應該做的檢查
做交互方案時,請注意檢查這4個點
婦科檢查基本手法
四項措施預防乙肝感染 乙肝患者必做兩項檢查

TAG:肝臟 | 血管 | 肝癌 | 誤診 | 鑒別 | 血管瘤 | 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