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留英大陸學生聽好了:那旗是反封建的烈士所創
陸皓東烈士生前,設計了這面旗幟。
為何留英大陸學生竟然會為難這面旗幟??只有封建大清朝的遺老遺少才會反感它啊!---------------------------------青天白日滿地紅! 陸皓東用他被砍下的頭顱創造了這面旗幟,辛亥首義推翻滿清換來了這面旗幟,北伐統一光大了這面旗幟,抗戰14年巨大的犧牲保住了這面旗幟,抗俄剿匪40年漫長苦澀的血淚堅持,留下了這面旗幟。無數英雄的鮮血浸透了這片古老的土地與歷史,而抬頭仰望蒼穹,青天白日依舊!自由,平等,博愛! 民族,民權,民生依然是這面旗幟對這個民族許下的誓言!無論多少人藐視與羞辱這面旗幟,只有這面旗幟的誓言一再的兌現過!(但是某2個集團不讓中國人民知道,這面旗幟兌現過她的誓言在大陸與台灣) 國旗沉默地看中國現代歷史的悲歡離合,這面旗仍在等待著未來這面旗曾是全中國的象徵(1946年更是包括了台灣),也在國際上發揚光大過。更是至今唯一統一過中國的現代國家標誌,對於這面旗的歷史,幾度死而復生,100多年了,還能堅持到今天 就憑這點,就足夠讓人敬佩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第一次武裝反清起義——乙未廣州起義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失敗後,放棄了依靠清廷實行政治改良的主張。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建了以推翻清政府為目標的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開始了他革命的生涯。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並在兩廣建立一個獨立的共和國,是孫中山早已有之的想法。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2月21日,香港興中會成立,武裝反清提上了議事日程。此時興中會一部分會員已赴廣州,準備起義事宜。3月13日,孫中山、楊衢雲、黃詠商和謝纘泰在香港開會,共同商量組織攻取廣州的行動。會議決定孫中山前往廣州專任軍務,鄭士良、陸皓東、鄧蔭南、陳少白等協助;楊衢雲駐香港負責籌款、募兵及運輸槍械。與此同時,一些具體的準備工作也全面展開。首先是在廣州設立起義機關,組織擴充會員。1895年3月下旬,孫中山偕鄭士良、陸皓東等到廣州建立興中會分會。會址設在廣州雙門底王家祠雲崗別墅,對外則稱農學會,以研討農桑新法為號召,藉以掩護興中會活動。為方便接待各方同志,貯備起義的軍需物品,廣州興中會還在廣州東門外咸蝦欄張公館組織了分機關,由陸皓東主持,並製造炸藥炸彈。機關設定,擴充會員的工作也在加緊進行。據稱,廣州興中會成立後,先後填寫誓約的達數百人。同時孫中山還派人運動省內各地的會黨、綠林參加起義,取得了顯著成效,如集中了散處新安、深圳、沙頭等地會黨三千餘人,作為首先發動攻擊的敢死隊。鄭士良聯絡了北江、英德、清遠、花縣一帶會黨領袖梁大炮,一旦廣州城內發難,立即率領會黨大隊從北江赴援。此外,北江、香山、順德的綠林,三元里的鄉團等,也都答應參與起事。其次是制訂作戰計劃。1895年3月16日,孫中山在香港主持幹部會議,與會者有陸皓東、楊衢雲、謝纘泰等。會議決定採取「分道攻城」的作戰方案,採用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作為起義軍旗。同時對各路軍的統帥人員作了安排,決定由劉裕統北江一路,陸錦順統順德一路,李杞、候艾昌統香山一路,麥某統龍眼洞一路,楊衢雲統香港一路,另由吳子才統汕頭一路,規定各路在重陽節清晨集中廣州聽候命令。義軍以紅帶纏臂為標誌,以「除暴安良」為口號,起義軍還預選準備好了討滿檄文和安民告示,以備到時張貼城內外。英文的對外宣言也準備好了,以便屆時通告各國。1895年10月25日(陰曆九月初八),各路起義隊伍如期到達廣州,集中候命。次日凌晨,綠林、軍隊、民團各路首領都到農學會討口號、等命令。然而事有突變,香港方面由於工作疏忽,槍械、人員均未能及時運到,使廣州方面措手不及。孫中山、陸皓東等考慮到起義計劃有可能泄露,急電香港暫緩行動,待機再起。但楊衢雲複電運送槍械的貨船已經起航,要求第二天準備接船。這番周折,使起義計劃泄露,清政府大肆捕殺革命黨人,陸皓東、朱貴全、邱四等被殺,程奎光病死獄中,孫中山、楊衢雲、陳少白等均被懸賞通緝。廣州起義的計劃,還沒來得及正式發動,就以失敗告終。乙未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的武裝反抗清政府第一次起義,也是中國人民試圖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實現民主共和理想的第一次嘗試,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陸皓東在香港「興中會」幹部會議上展示其設計的青天白日旗(畫)
「興中會」廣州分會舊址之一
廣州起義部署形勢圖陸皓東烈士事略在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村北的犁頭尖山麓,在蒼翠的松柏叢中,安息著一位烈士,他就是中山人民的驕傲,翠亨村人光榮的兒子,被孫中山譽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陸皓東。
陸皓東少年時照結識孫中山陸皓東(1867-1895)翠亨村人。1867年的中秋節那天在上海出生,由此取名中桂,字獻香,號皓東。陸皓東的父親陸曉帆在上海經商,因此陸皓東在上海度過了自己的童年。當時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不久,上海在殖民主義的堅船利炮下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陸皓東目睹侵略者趾高氣楊、橫行霸道的醜惡;同胞被侵凌、被欺侮的悲慘,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陸皓東九歲那年,父親在上海病故,母親料理好後事之後,帶著陸皓東返回故鄉翠亨村。翠亨村是一個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的小山村,當時僅有六十多戶人家,土地大多砂磧蹺瘠,而且多數集中在楊姓、陸姓等大戶人家手裡,孫姓是村中的小族戶。許多農民因貧窮而無法生活下去,被迫飄洋過海,離鄉背井到檀香山,呂宋(菲律賓)、香港、澳門、廣州、上海等地去謀生。陸皓東返鄉後入村塾讀書,與剛入村塾的孫中山成為同學。孫中山由於家境貧苦,小時不得不參加一些田間勞動,或上山打柴挑水,有時還會隨外祖父出海打魚取蚝,到十歲時,才有機會進入村塾讀書。童年時代的經歷使孫中山對中國農村的情況有所了解,對農民的苦難予以深切的同情。陸皓東、孫中山這兩個出身成長背景完全不同的少年很快由同學成為好友。同去反封建1878年,孫中山和母親隨友人到檀香山,投奔早年到檀香山謀生的兄長孫眉,並在那裡開始接受正規的「歐洲式的教育」。由此眼界大開;「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夏威夷人民的反侵略鬥爭給少年孫中山以激勵,改良祖國、拯救同群之願,於是乎生。1883年,17歲的孫中山返回家鄉翠亨村,他以所學到的知識,向鄉親們宣傳反對迷信,提倡改良,「教育、防盜、街燈、渠道、防病、皆為籌辦」。孫中山的思想,得到陸皓東的共鳴,兩人十分投契。一天,孫中山和陸皓東在村中的北極廟中,見村民因病到廟中求神拜佛以保平安,又以香灰為葯治病。這兩位心懷改革願望的熱血青年向鄉人勸阻無效,憤然將供奉於廟中北極殿的北帝泥塑像兩根指頭掰斷,然後又將「金花娘娘」的面劃花。往來求改良孫中山和陸皓東的舉動不能為鄉人理解,受到他們的詰問和責難,兩人被迫離開故土,前往香港,一起在香港受洗加入基督教。不久,孫中山繼續留在香港讀書,而陸皓東則前往上海,於1884年入上海電報學堂學習,兩年後畢業,至蕪湖電報局當譯員,不久升為領班。1890年,陸皓東返翠亨結婚。當時,孫中山還在香港西醫書院習醫,課餘常與好友尤列、陳少白、楊鶴齡一起議論時政,抨擊清廷,鼓吹「勿敬朝廷」,探求改良並振興祖國的道路,並自詡為「四大寇」,時人亦以「四大寇」稱之。陸皓東每當往返於蕪湖和故鄉之間時,常路經香港,與「四大寇」過從甚密,意氣相投。1893年前後,陸皓東與尤列合資在順德創辦了興利蠶子公司,孫中山還親撰「興創自我,利歸於農」以贈,表示祝賀。1892年,孫中山以「最優異」成績畢業,於澳門鏡湖醫院所設的西醫局任義務醫席,並開設中西藥局。他在救治病人的同時,以「醫術為入世之媒」。1893年春以後,孫中山在廣州開設東西藥局,並設醫務所於雙門底聖教書樓內。當時孫中山「行醫日只一兩時,而從事革命者實七八時」,聖教書樓是他與革命青年聚會的地點之一。
孫中山和陸皓東加入基督教的受洗名單,孫中山署名「孫日新」,陸皓東署名「陸中桂」。上書李鴻章當時,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益加劇,日本侵華的野心與行動愈加猖獗,孫中山、陸皓東等人憂心祖國將被列強「瓜分豆剖」,他們繼續著挽救祖國危亡的探索。匯合了志同道合者的意見,經過深刻的思索,1894年初,孫中山在家鄉翠亨完成了《上李鴻章書》,闡述他效法西方,發展工業、農業和商業,改革教育制度,使國家臻於富強的主張,提出「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在於使「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帶著改革的方案,孫中山赴上海會同摯友及同志陸皓東,並由陸皓東引見時在上海的洋務派實業家鄭觀應等,並得他們的推薦。孫中山、陸皓東滿懷熱望,北上天津投書清朝的權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但李鴻章非但沒有接見這兩名年輕的愛國者,而且漠視他們的主張。賣田備武裝投書失敗打消了孫中山、陸皓東等的改良幻想,激發了他們的革命意識,「積漸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強迫」。1894年夏,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清政府奉行妥協投降賣國政策,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同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舉起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旗幟。據說那期間,孫中山和陸皓東曾回到家鄉,在孫中山的書房內,連日商討救國方略。那時,陸皓東認為應先把帝國主義勢力趕走,孫中山則主張先從推翻清朝統治入手。他們一連多日通宵達旦地討論,陸皓東最後接受了孫中山的主張。次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召集陸皓東、陳少白、鄭士良,楊衢雲、謝纘泰等,成立了興中會的總機關,對外則以「乾亨行」作為掩護。3月,又在廣州建立了興中會總會。陸皓東變賣了自己的田產,以支持興中會的籌建和武裝起義。起義敗被捕與此同時,反對清朝專制統治的武裝起義正在密鑼緊鼓籌備中。孫中山、陸皓東、鄭士良等分別聯絡會黨、防營;購置武器彈藥,籌划起義路線及攻擊重點,制定了攻城的計劃,打算以會黨三千人,分道攻佔廣州城。陸皓東還專門設計了以青天白日為標誌的起義軍旗幟,計劃在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起事。這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反清武裝起義。但由於起事當天,楊衢雲未能按計劃準時將隊伍率至廣州,又有叛徒告密,起義計劃在即將發動前泄露。清朝當局嚴加防範並逮捕革命黨人。革命黨人立即疏散走避。陸皓東與孫中山也已離撤設在王家祠的起義指揮機關。但此時陸皓東想起革命黨的名冊仍留在王家祠內,為了保護同志,保存革命力量,他不顧個人安危,義無反顧立即返回王家祠燒毀革命黨名冊,不幸,被圍捕的清兵所虜。英勇赴國殤陸皓東被捕後受盡酷刑。清朝當局為了使他供出革命組織及同志的名單,使用了最殘忍的手段:除用棍棒毒打外,還用竹籤插入他的指甲和趾甲,又將他的牙齒逐顆鑿落。但陸皓東堅貞不屈,他拖著沉重的枷鎖,以帶血的身軀寫下了鏗鏘的供詞:「吾姓陸名中桂,號皓東,香山翠亨人,年29歲,向居外處,今始返粵,與同鄉孫文同憤異族政府之腐敗專制,官吏之貪污庸懦,外人之陰謀窺視……今事雖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殺,繼我而起者不可以殺盡!公羊既歿,九世含冤。異人歸楚,吾說自驗。吾言盡矣,請速行刑!」言畢,於1895年11月7日傲然英勇就義。此次廣州起義犧牲有名可考者還有程奎光、朱貴全和邱四。當局懾於陸皓東的精神,將其毀屍滅跡,家屬只尋得他的兩顆牙齒,連同一些遺物,葬於家鄉翠亨村北的犁頭尖山山腳。清朝統治覆亡後,鄉親們在犁頭尖山的山崗上,為陸皓東建造了一座陵墓。長青的松樹,環繞著這座小小的花崗石墓,狹長的墓道伸向翠亨村。陸皓東的全身石像屹立在墓前,好像時刻在眺望自己可愛的家鄉。現在,每逢陸皓東的誕辰或忌日,總有後人到墓園憑弔獻花,人們在緬懷這位「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的第一人」的同時,也從他的愛國主義和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得到鼓舞。
陸皓東故居,現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香港乾亨行外景說明:香港「興中會」總部舊址
坐落於翠亨村犁頭尖山麓的陸皓東烈士墳場
學生參觀陸皓東故居,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陸皓東烈士供詞(全文)某姓陸,名中桂,號皓東,香山翠亨鄉人。游滬多年,今始返粵。與同學孫文同憤異族政府之腐敗專制、官吏之貪婪庸懦、外人之陰謀窺伺種種情狀。憑弔中原,荊榛滿目,每一念及,真不知涕淚之何從而至也。居滬多年,碌碌無所就,乃由滬返粵,恰遇孫君,客寓過訪,遠別故人,風雨連床,暢談竟夕。某方以外患之日迫,欲治其標;孫則主滿仇之必報,思治其本。連日辯駁,宗旨遂定。此為孫君與某倡行革命之始。蓋務求警醒黃魂,光復漢族。無奈貪官污吏,劣紳腐儒,腆顏鮮恥,甘心事仇,不曰本朝深仁厚澤,則曰我輩食毛踐土。詎知滿清以建州賊種,入主中國,奪我土地,殺我祖宗,擄我子女玉帛。試思誰食誰之毛,誰賤誰之土?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與夫兩王入粵,殘殺我漢人之歷史,吾粵父老就多聞而知之。而謂此為恩澤乎?要之今日,非廢滅滿清,決不足光復漢族,非除漢奸,又決不足以戮滅滿清,故吾等尤欲誅一二狗官,以為我漢人當頭一棒。今事雖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殺,而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公羊既歿,九世含冤,異人楚歸,吾說自驗。吾言盡矣,請速行刑。
推薦閱讀:
※商朝的封建制度、秦漢直到新中國成立期間的封建制度主要區別在哪裡?
※為什麼很多漢服愛好者【女性】喜歡打扮成富家大小姐?
※我國封建時代為什麼沒有推廣土地國有?
※「改朝換代」與君主和平立憲的可能——「封建」與帝制的比較
※複雜的婆媳姑嫂矛盾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