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解放軍步兵師(1-220師及250師)的變革祥釋(三)
2010-12-07 17:10:56|分類: 軍事歷史
步兵第140師——1948年11月,由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29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140師,該師前身是1945年東北光復後由挺進東北的我軍骨幹組建的長春公安總隊,1946年1月改編為東滿軍區吉北軍分區,1946年5月稱吉林軍區吉北軍分區。1947年2月以該分區機關和所屬部隊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3師,1947年9月編入東北民主聯軍第10縱隊為第29師,19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第29師。解放戰爭先後參加了北滿、西滿剿匪、解放長春、三下江南、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宜沙戰役和湘西剿匪。1951年2月,隨軍參加抗美援朝,1954年9月回國。1970年5月從湖南調防陝西。1985年9月全軍整編,140師撤消番號和建制,師部改編為陸軍第47集團軍炮兵旅。1986年4月至1987年4月隨集團軍赴滇輪戰。1998年體制編製調整,原炮兵旅撤消,由蘭州軍區炮兵第1旅轉隸47集團軍,改為新炮兵旅。
步兵第141師——1948年11月由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30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141師,該師前身是1947年2月由吉林軍區抽調軍區主力部隊組建的東滿獨立師,部隊基礎有鄧克明帶到東北的冀南軍區第21團和著名的朝鮮團等部。該師成立後,歸東滿軍區指揮,主要活動於東滿地區。曾先後參加了吉林以東地區多次戰鬥、東北夏季攻勢和吉林、長春以南地區等戰役戰鬥。1947年8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10縱隊為第30師,19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第30師,該師「年青有朝氣,吃苦精神很好,接收新事物快,戰鬥情緒高」。先後參加了1947年秋、冬季攻勢,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宜沙戰役、進軍西南和湘西剿匪。特別在遼瀋戰役中,擔任大虎山阻擊敵廖耀湘兵團的任務,堅守5晝夜,為主力部隊合圍該兵團贏得了寶貴時間。1951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41師入朝參戰,1952年1月,第141師偵察連文書羅盛教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而英勇犧牲,被譽為「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422團5連志願軍總部授予「天德山英雄連」。1954年9月回國,恢復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41師番號。1964年全軍「大比武」中,陸軍第141師偵察連又被國防部授予「紅色尖兵連」稱號。1970年5月從湖南調防陝西。1985年9月改稱陸軍第47集團軍步兵第141師,執行北方乙種步兵師編製。1986年4月至1987年4月該師421團配屬139師赴滇輪戰,8連副班長鄭鈺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神槍手」稱號。1996年10月422團改稱武警第422團,轉隸武警第63師建制,1998年10月,步兵第141師與咸陽陸軍預備役步兵師合併,改編為陝西省陸軍預備役第141師。
步兵第142師——1948年11月,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1縱隊31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軍142師,該師前身是1946年9月組建的熱遼軍區獨17旅,其49團前身是全軍聞名的紅一團,1947年7月中旬改為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1師,1948年3月改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1縱31師,該師「戰士大部分為熱河人,作戰頑強,有朝氣」。先後參加了熱河夏季、秋季作戰、冀熱察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湘贛戰役、贛西南戰役等。1949年8月,第48軍142師兼吉安軍分區。1950年11月,142師調離吉安赴東北改編為炮兵第5訓練基地,142師424團和144師430團互調建制,142師另留下一部分人參與組建新的軍分區,該分區曾改稱井岡山軍分區,後復稱吉安軍分區並延續至今。1951年4月初,炮兵第5訓練基地圓滿完成了改裝、編練兩個野戰高炮師和7個獨立高射炮兵營的任務。根據軍委4月14日的命令,軍委炮兵決定,以炮兵第5訓練基地(原142師師部)為基礎,調原四野炮司的部分幹部,於4月20日在瀋陽組建東北軍區炮兵司令部。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142師是1951年3月由第38軍第151師改稱第142師,該師前身是1948年1月11日由原遼吉軍區第2軍分區改編組成的東北野戰軍獨立第10師,1948年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第151師,1952年3月142師改編為公安11師。1955年1月公安第11師師部調歸海軍,改編為海軍航空兵第5師師部。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三個142師組建於1969年11月,同年12月公布番號:陸軍第142師,屬廣州軍區建制,由陸軍第42軍代管。該師駐廣東惠陽潼湖,執行軍農生產任務。1977年3月,該師撤消番號,部隊併入廣東省軍區獨立師。
步兵第143師——1948年11月,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1縱隊32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軍143師,該師前身是1945年9月成立的晉察冀軍區冀察(劉道生)縱隊第8旅。1946年3月8旅改編為冀察軍區獨立第5旅,9月改稱冀熱察軍區獨立第5旅,1947年7月改稱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2師,1948年3月改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1縱32師,該師「長期在當地堅持鬥爭,游擊戰、山地戰均富有經驗」。先後參加了熱河夏季、秋季作戰、冀熱察戰役(該戰役中湧現出全國戰鬥英雄董存瑞,現為我軍8位掛像英模之一)、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湘贛戰役、贛西南戰役等。1949年8月曾兼贛州軍分區,同年11月免兼。1950年11月,第48軍第143師奉命調赴東北改編為炮兵第21師。原下屬的3個步兵團擴編為5個炮兵團,參加了抗美援朝。1953年10月,該師從朝鮮凱旋。1955年2月,奉總參電令該師由火箭炮兵改裝為榴彈炮兵部隊,改稱炮兵第11師,所屬各團除202團外,全部調出。補充榴彈炮團後,該師下轄23、36、42、43、202五個團。1955年10月1日,炮兵202團赴京參加國慶節典禮。1985年10月,該師整編為陸軍第40集團軍炮兵旅。48軍著名的英模單位「翠崗紅旗連」就在該旅內,目前為第6營第16連。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143師1951年3月是由湖南新編師命名為第143師,歸48軍建制。1952年3月,第143師撥歸中南軍區荊江分洪指揮部,後在同年12月,以該師機關和西南軍區步兵基幹第4團及步兵第533團機關為基礎,組建空軍第28師。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三個143師組建於1969年11月,同年12月公布番號:陸軍第143師,屬廣州軍區建制,由陸軍第42軍代管。該師駐廣東台山烽火角,執行軍農生產任務。1978年11月,該師撤消番號和建制。
步兵第144師——1948年11月將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1縱隊33師與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8師合併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軍144師,該師是東北野戰軍第一個改換全軍統一番號的師,前身是1947年10月組建的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3師,1948年3月改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1縱33師,該師「戰鬥情緒高,能吃苦」。先後參加了熱河秋季作戰、冀熱察戰役、遼瀋戰役(該師參加了著名的塔山阻擊戰)、平津戰役、湘贛戰役、贛西南戰役等。1949年8月曾瑞金軍分區,1950年11月,第144師免兼瑞金軍分區,調往粵北。144師430團和142師424團(紅一團)互調建制,424團到144師不久改番號為第430團。1952年4月改稱第21兵團第144師,1952年11月,第21兵團番號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55軍,144師番號不變。1970年1月,陸軍第144師改番號為陸軍第163師。1979年2月參加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殲敵5800多人,名列東西兩線參戰各師殲敵排行榜榜首,戰後有4個單位和7名個人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1985年10月,55軍撤消番號,163師改編為陸軍第42集團軍步兵第163師,執行南方摩托化步兵師編製。1993年3月該師參與組建駐香港部隊步兵旅。1998年11月體制編製調整後,下轄步兵第487團(紅1團)、488團、炮兵團、高炮團和裝甲團。
步兵第145師——1948年11月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2縱隊34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9軍145師,該師前身是1945年9月在阿城成立哈東保安司令部,後為哈東軍分區,部隊骨幹是溫玉成帶來的新四軍200餘名幹部。1946年12月以哈東分區1、3團和哈北軍分區4團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獨立2師,1948年3月編進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2縱隊為第34師,該師「有朝氣,戰鬥力進步很快,戰鬥作風頑強」。先後參加了1947年東北夏、秋、冬季攻勢,圍困長春,遼瀋戰役中在瀋陽地區執行外圍作戰任務,配合友鄰部隊攻克瀋陽。平津戰役中第145師配屬兄弟部隊攻克天津,後參加宜沙戰役、衡寶戰役、進軍廣西等。145師解放戰爭中斃敵9079人,俘虜558人。1952年4月49軍145師和原21兵團部分直屬隊及215師,219師合編,為21兵團第219師,145師師部改為219師師部。1952年11月改番號為第55軍219師。1970年1月又改番號為陸軍第55軍164師。1979年2月164師參加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斃敵2195人,俘虜10人,戰後中央軍委授予490團5連羊才良「戰鬥英雄」榮譽稱號。1985年10月,55軍撤消番號,164師改編為陸軍第41集團軍步兵第164師,執行南方乙種步兵師編製。1998年調歸海軍南海艦隊,改編為海軍陸戰隊第164旅。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145師是由47軍抽調部隊於1969年11月組建,直屬廣州軍區,由陸軍第47軍代管,駐湖南沅江南灣湖執行軍農生產任務。1970年,該師改歸湖南省軍區領導。1975年3月全師整編,一部分單位縮小編製.一部分單位調出或撤銷建制。1978年12月,撤銷陸軍第145師番號。
步兵第146師——1948年11月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2縱隊35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9軍146師,該師前身是東北民主聯軍松江軍區哈北軍分區,1947年4月以該分區為基礎組建東北民主聯軍直屬獨立第4師,1948年3月編進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2縱隊為第35師,該師「戰鬥頑強,進步快」。先後參加了1947年東北夏、秋、冬季攻勢,圍困長春,遼瀋戰役中在瀋陽地區執行外圍作戰任務,配合友鄰部隊攻克瀋陽。平津戰役中第146師與兄弟部隊攻克塘沽,後參加宜沙戰役、衡寶戰役、進軍廣西等。該師是著名的青樹坪戰鬥的主角。1952年10月該師撤消番號,師部改編為炮兵第5師師部,所屬436團和437團調給海南軍區,438團做為補充團入朝參戰。1985年炮兵第5師縮編為陸軍第24集團軍炮兵旅,2003年撤消番號,後改建為秦皇島陸軍預備役炮兵旅。現三亞警備區東瑁洲海防連(「天涯哨兵」)就是146師延續下來的我軍著名英模連隊。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146師是1969年10月組建,直屬廣州軍區,由陸軍第47軍代管。駐湖南執行軍農生產任務。1970年該師改歸湖南省軍區領導,1976年2月,撤銷陸軍第146師番號。
步兵第147師——1948年11月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2縱隊36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9軍147師,該師前身是東北民主聯軍松江軍區哈西軍分區,1947年5月以該分區為基礎組建東北民主聯軍直屬獨立第5師,1948年3月編進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2縱隊為第36師。先後參加了1947年東北夏、秋、冬季攻勢,圍困長春,遼瀋戰役中在瀋陽地區執行外圍作戰任務,配合友鄰部隊攻克瀋陽。平津戰役中第147師與兄弟部隊攻克塘沽,後參加宜沙戰役、衡寶戰役、進軍廣西等。1952年4月,147師改為公安12師。1955年9月,以該師為基礎在福州組建防空軍第1軍,隸屬於南京軍區防空軍,轄駐閩高射炮兵、雷達兵、探照燈兵部隊,擔負福建地區防空作戰任務。1957年7月,防空軍第1軍改稱為空軍第1軍,1958年7月,以空軍第1軍機關大部和南京軍區空軍機關、空軍第5軍機關各一部,在晉江組成福州軍區空軍領率機關。
步兵第148師——1949年1月由長春起義的國民黨60軍182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第148師。南下後參加了鄂西戰役、成都戰役。1950年10月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48師入朝,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一、二、三、四次戰役。在第三次戰役中,解放漢城。在第四次戰役中,在漢江兩岸頑強抗敵50晝夜,沉重打擊和消耗了敵有生力量,保證了志願軍主力休整、集結和糧彈補充,為準備實施戰役反擊爭取了時間,1951年3月回國整補,同年7月,第二次開赴朝鮮,擔負西海岸防禦以及搶修機場等任務。1955年4月回國,恢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8師番號。1960年4月改稱陸軍第148師,1967年5月從東北移防四川。1979年2月參加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殲敵779人,戰後442團5連副連長夏柱玉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授予442團5連「堅守英雄連」稱號。1985年9月撤消148師,師部改為陸軍第13集團軍炮兵旅旅部,443團劃歸38師,442、444團和炮兵團撤消。
步兵第149師——1949年1月由長春起義的國民黨60軍暫編第21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第149師。南下後參加了鄂西戰役、成都戰役。1950年10月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49師入朝,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一、二、三、四次戰役。在第三次戰役中,解放漢城。在第四次戰役中,在漢江兩岸頑強抗敵50晝夜,沉重打擊和消耗了敵有生力量,保證了志願軍主力休整、集結和糧彈補充,為準備實施戰役反擊爭取了時間,1951年3月回國整補,同年7月,第二次開赴朝鮮,擔負西海岸防禦以及搶修機場等任務。1955年4月回國,恢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9師番號。1960年4月改稱陸軍第149師,1967年5月從東北移防四川,1969年與駐西藏陸軍52師對調防務和番號,陸軍第149師改稱陸軍第52師。1985年9月整編為山地步兵第52旅。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149師的番號出現在1969年12月,西藏陸軍52師調入四川後,改番號為陸軍第50軍第149師。1979年2月,149師奉命赴雲南方向作戰,配屬於第13軍,負責殲滅沙巴地區越軍316A師主力的任務。這次作戰,149師巧妙穿插,頑強作戰,深入越境60里,控制了黃連口,攻佔了沙巴縣城。共斃傷俘越軍2338人,戰後445團通信連戰士楊建章(烈士)被中央軍委授予「勇於獻身的共產主義戰士」榮譽稱號,授予447團2連「尖刀英雄連」榮譽稱號。1985年第50軍撤消番號,該師改編為陸軍第13集團軍步兵第149師,執行南方摩托化步兵師編製。1989年4月,149師被軍委確認為首批全軍應急機動作戰部隊,成為西南快反第一師。1998年體制編製後,149師下轄第445團、446團、炮兵團、高炮團和裝甲團。
步兵第150師——1949年1月由長春起義的國民黨60軍暫編52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第150師。1949年8月撤消番號,部隊補入148、149師。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150師的番號出現在1949年9月,該師前身是1948年2月25日在營口起義的國民黨暫編58師,先後使用遼東軍區獨立8師、遼東軍區獨立5師番號。1949年2月改稱第167師,9月改為150師。隨50軍入朝後共殲敵4517人,曾於1951年4月回國,6月再次入朝,1955年4月回國,恢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0師番號。1960年4月改稱陸軍第150師,1964年12月改編為遼寧省軍區獨立師,1982年由遼寧省調內蒙古自治區赤峰,改編為赤峰守備區守備11師,1994年隨赤峰守備區撤編。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三個150師組建於1967年11月,陸軍第50軍調防四川後以成都軍區獨立步兵1、5、10、12團、獨立步兵營和獨立高炮營為基礎組建該軍第150師。1979年2月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戰後448團1營機槍連給養員肖家喜被中央軍委授予「鋼鐵戰士」榮譽稱號。1985年9月整編時撤消150師番號,師機關改編陸軍第13集團軍高炮旅機關,下屬4個團均撤消番號。
步兵第151師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獨立第10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第151師。獨立第10師於1948年1月由原遼吉軍區第2軍分區機關及遼吉軍區第1軍分區第13團、第2軍分區第16、18團改編組成。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進軍中南及滇南戰役。1950年3月,進駐廣西,兼龍州軍分區。1951年3月,免兼龍州軍分區,改稱第48軍第142師。1952年4月,改編為公安第11師。除少數兵力執行看押湘、鄂兩省勞改任務外,大部兵力分駐韶關以北粵漢鐵路沿線,執行剿匪肅特和「三防」任務。12月,公安第32團赴朝參戰,脫離師的建制。1953年1月,移防粵東沿海,進駐黃崗、大埕半島、南澳島、達豪、海門等地,執行海邊防守備任務。師部駐汕頭,兼汕頭警備司令部。1955年6月,師及31團番號撤銷,師部及直屬隊調歸海軍,改編為海軍航空兵第5師師部。31團改稱南澳守備團,33團改歸公安軍邊防第9師建制。
步兵第152師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獨立第7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第152師。獨立第7師於1948年1月由松江軍區獨立第1、2、3、4團改編組成。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進軍中南戰役。1949年12月兼南寧軍分區,1951年3月,南寧軍分區改稱賓陽軍分區。1952年8月,152師免兼賓陽軍分區,師部奉調海南,與海南軍區獨立第26團、27團和28團組建林業工程第1師師部。10月,該師與華南墾殖總局所屬海南墾殖分局合併,人員集體轉業,番號保留,歸華南墾殖總局建制。
步兵第153師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獨立第1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第153師。該師前身是1948年2月以遼寧軍區第1軍分區機關及所屬第4、第8團為基礎組建的遼寧軍區獨立第4師,同年4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獨立第1師。參加遼瀋、平津、解放武漢等戰役戰鬥。1949年6月調歸武漢警備司令部建制。1950年9月改編為公安第9師,11月兼武漢警備司令部。1952年2月,開赴鄂、豫兩省執行看押勞改犯任務。1953年1月,移師粵東沿海,進駐惠陽、海豐、陸豐、惠來縣,接替公安第10師,擔負海邊防守備任務。1955年7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軍邊防第9師,轄邊防第25、26、27、33團。1956年3月,改編為守備第5師,轄1個步兵團,6個機炮營,改歸廣東軍區建制領導。4月改稱機炮第5師,8月,改稱守備第9旅。1957年5月,合併於合浦軍分區,部隊改編為守備第13、14團。1959年4月,合浦軍分區番號撤銷,組建守備第24師,歸第55軍勞動指揮。
1956年3月,公安軍邊防第9師第25團團部擴組為守備第1師師部。所轄8個機炮營,分別由邊防第25團、第33團和41軍抽調的建制分隊組成,歸41軍領導指揮。1956年4月,改稱機炮第1師;8月,改稱守備第22旅。1957年5月,併入汕頭軍分區,部隊整編為守備第1、2、3團,1959年4月,由汕頭軍分區分編組建守備第22師,轄守備第1、2、3團,編成後交歸41軍領導指揮。1961年4月,守備第22師番號撤銷。
1956年3月,公安軍邊防第9師第26團團部擴組為守備第2師師部。所轄15個營,分別由邊防第26、27團和0952部隊抽調建制分隊組成,歸42軍領導指揮。1956年4月,改稱機炮第2師,8月,改稱守備第23旅。1957年5月,併入惠陽軍分區,部隊整編為守備第4、5、6、7團。1959年4月,惠陽軍分區撤銷,4個守備團組建為守備第23師,轉隸42軍。1961年4月,守備第23師撤銷,改建為特種兵部隊。
步兵第154師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獨立第2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第154師。獨立第2師於1948年4月由遼南軍區第5軍分區機關及遼南軍區第4、第5、第7團組成。參加遼瀋戰役、平津戰役、進軍中南戰役。遼西會戰中,獨2師在台安的阻擊,使國民黨軍大為慌亂,誤以為遭遇我主力部隊,遂變南下營口撤退為改而向瀋陽撤退,為我軍主力全殲敵9兵團創造了有利條件。1950年1月,154師調歸廣西軍區,兼梧州軍分區。1951年6月,梧州軍分區撤消,由154師師部重新組建第49軍軍部。1952年1月,第49軍軍部調歸空軍,後改為空軍第3軍軍部。1985年10月空3軍軍部改編為空軍大連指揮所。1993年9月,又改稱空軍大連基地,2003年體制編製調整以後,改稱空軍大連指揮所。
步兵第155師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獨立第9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軍第155師。獨立第9師於1948年1月由龍江軍區警衛第1、2、3團、嫩江軍區獨立第3團組成。參加遼瀋、平津、鄂西、進軍川東等作戰。1950年4月師部改為炮兵第8師師部,部隊編入中南軍區運輸司令部。
步兵第156師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獨立第6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第156師。獨立第6師於1948年1月由吉林軍區吉東軍分區機關及獨立第3、第6團,吉南軍分區第71團組成。這是一支以朝鮮族為主的朝漢族混合部隊,其中466團前身為原太行山朝鮮革命軍政學校的幹部和學生為骨幹組成的朝鮮義勇軍第五支隊一部,1946年1月與延邊警備1團合編為朝鮮義勇軍第15團。後改稱吉東警備1旅2團、吉東軍分區獨立3團、東北獨立6師16團。該團除2連兩個排是漢族官兵外,均是朝鮮族官兵。467團前身為延邊警備6團、吉東警備2旅5團、吉東軍分區獨立6團、東北獨立6師17團。該團1營為漢族官兵,2、3營及團直均為朝鮮族官兵。468團前身為東北民主聯軍第24旅71團、吉東警備2旅71團、吉南軍分區71團、東北獨立6師18團。該團除團直警衛連為朝鮮族官兵外,其餘全是漢族官兵。該師組建後,參加了遼瀋、平津、渡江等戰役戰鬥。
1949年6月25日,156師師直及468團組建九江軍分區,466、467團組建南昌軍分區。1950年2月,奉中央軍委的命令,156師朝鮮族官兵4500餘人在南昌集中,於22日啟程,由原156師朝鮮族副師長全宇率領去朝鮮,後被編為朝鮮人民軍7師(朝鮮戰爭開始後改為12師)。
步兵第157師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獨立第12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4軍第157師。獨立第12師於1948年9月由遼北軍區第13、14、15團和獨立第6團組成。參加遼瀋、平津、湘贛、廣東等戰役戰鬥。1949年6月調歸江西軍區建制。1949年7月,157師師直1/3幹部和471團組建袁州軍分區。8月,157師師直2/3幹部和469、470團重新組建上饒軍分區。1952年9月,袁州軍分區與南昌軍分區(只有番號,無機關)合併為新的南昌軍分區(機關為原袁州軍分區機關)。1959年2月,南昌軍分區改為宜春軍分區,機關從南昌移駐宜春至今。1952年9月,上饒軍分區與浮梁軍分區合併改稱鷹潭軍分區,同年12月復稱上饒軍分區至今。
步兵第158師
1948年11月,冀察熱遼獨立第4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5軍第158師。獨立第4師於1947年11月由冀東軍區第17軍分區機關及12軍分區61團、14軍分區警備2團、15軍分區警備2團組成。參加遼瀋、平津、衡寶等戰役戰鬥。衡寶戰役後,進駐湖南邵陽,執行剿匪任務,脫離軍的建制,歸第12兵團指揮。1950年1月,移師廣西宜山,兼宜山軍分區。4月,移防廣州,接替第132師執行廣州城市警備任務,轉隸廣東軍區。9月,兼廣州警備司令部。10月,改編為公安第10師。1952年1月,與廣東省邊防局合併,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第10師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廣東省邊防局。部隊擔負海邊防守備任務。1955年7月,改稱公安軍邊防第10師,1956年3月改編為守備第3師,改歸廣東軍區建制領導。4月,改稱機炮第3師。8月改稱守備第10旅。1957年5月,合併於佛山軍分區,部隊改編為分區領導的守備第8、9、10團。1959年4月,佛山軍分區分編組建守備第10師,隸廣東軍區,轄守備第37、38、39團及第1、2、3、5海上巡邏隊。12月,守備第39團和守備第37團的大、小橫琴島守備連及4個海巡隊,全部撥歸萬虎要塞區建制領導。1961年4月,守備第10師番號撤銷,除守備第38團第3營擴編為1個團,仍稱守備第38團,歸省軍區建制領導外,其餘全部劃歸海軍建制,組建海軍第7研究院。
步兵第159師
1948年11月,冀察熱遼獨立第7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軍第159師。獨立第7師於1948年2月由平北軍分區直屬隊及熱西、察東、平北軍分區獨立團組成。參加遼瀋、平津、進軍中南等戰役戰鬥。1949年7月159師調歸湖南軍區建制,師部帶475、476團組建長沙軍分區,9月,長沙軍分區機關分出一部和477團組建益陽軍分區。
步兵第160師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獨立第8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第160師。獨立第8師於1948年1月由合江軍區警衛團、獨立第1團、牡丹江軍區獨立第1團等部組成。參加遼瀋、平津戰役。1949年月3月調歸平津衛戍司令部,改稱第207師,擔負北平警衛任務。1949年9月改為中國人民公安中央縱隊第1師,擔負黨和國家中央機關、中央首長的安全警衛和維護北賓士安等任務。1950年11月初,公安中央縱隊奉命撤銷,第1師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1952年11月1日,公安第1師入朝,接替了公安第18師的任務,公安第18師回國。1955年3月公安第1師回國,改編為第1機炮師,1956年6月調歸第3兵團建制。1957年9月改番號為守備2師。1985年縮編為旅大警備區守備第2旅。1992年與旅大警備區守備第1旅縮編組建瀋陽軍區海防團。
1949年3月,東北軍區整訓1師改稱步兵第160師,歸47軍建制,同年8月編入湖南軍區,組建常德軍分區和邵陽軍分區。
1969年12月,陸軍第54軍130師改稱陸軍第160師。以後發展見步兵第130師。
步兵第161師——1948年11月,由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6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軍161師,該師於1948年2月成立,師部由熱河軍區(由冀察熱遼軍區兼)第20、21軍分區抽調人員組成。入關後隨軍參加了平津戰役,南下江南後,於1949年6月劃給新組建的江西軍區領導,脫離第48軍建制。同年7月,江西軍區決定,以161師師直三分之一幹部及第483團組成撫州軍分區。8月,本來預備成立贛州軍分區的161師師直三分之二幹部及第481、482團與原贛東北軍區之浮梁、鄱陽軍分區(兩分區均已撤消)留下人員共計7700餘人組建樂平軍分區。兩分區延續至今分別為江西省軍區撫州軍分區和上饒軍分區。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161師的番號出現在1969年12月,由武漢軍區陸軍第54軍134師改番號為陸軍第161師,該師前身及其後發展見「步兵第134師」。
步兵第162師——1948年11月,由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13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9軍162師,該師組建於1948年9月,以遼北軍區第19、23、25團和獨立第7團為基礎成立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13師,歸遼北軍區建制。編入第49軍後,隨軍入關參加了平津戰役。南下江南後,1949年8月調歸湖南軍區,10月以162師師直大部和484團、485團組建衡陽軍分區,以162師師直一部和486團組建零陵軍分區。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162師的番號出現在1969年12月,由武漢軍區陸軍第54軍135師改番號為陸軍第162師,該師前身及其後發展見「步兵第135師」。
步兵第163師——1948年11月,由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14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3師,隸屬東北軍區。該師組建於1948年9月,以安東軍區獨立支隊、獨立第2團和第5團及撫順保安團為基礎成立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14師,歸安東軍區建制。163師於1951年11月撤銷。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163師的番號出現在1970年1月,由廣州軍區陸軍第55軍144師改番號為陸軍第163師,該師前身及其後發展見「步兵第144師」。
步兵第164師——1948年11月,由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11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4師,隸屬東北軍區。該師組建於1948年3月,以吉林軍區第72團、松江軍區第8團、牡丹江軍區獨立第3團為基礎成立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11師,師機關由吉南軍分區機關編成,歸吉林軍區建制。該師8000多人,營以下指戰員都是朝鮮族,是東北野戰軍中三個朝鮮師之一,曾參加長春圍困戰,多次阻擊國民黨守軍突圍。長春解放後,擔負長春衛戍任務。1949年7月,東北軍區步兵第164師撤消番號,全師10821人奉命進入朝鮮,編入朝鮮人民軍,整編為人民軍第5師,參加朝鮮戰爭。8月,以留下的164師師直一部和遼西獨立14團、松江獨立2團為基礎組建炮兵第6師,歸東北軍區建制。1950年7月,炮兵第6師師部帶炮兵第34團、35團調歸海軍,8月與其他部隊在山東青島組建海軍海岸炮兵學校。1951年3月正式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炮兵學校番號。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164師的番號出現在1950年10月,由東北軍區警衛師改編而成,該師於1949年1月組建,由原吉林、嫩江軍區的警衛團,龍江軍區獨立第14團,遼寧軍區第4團及東北軍區警衛團第2營組成,以遼寧軍區1分區直屬隊編為師直。1950年7月,168師502團調歸警衛師建制。1952年1月,該師撤銷,師機關補入裝甲兵第三戰車編練基地,所轄3個步兵團依次改編為東北軍區獨立第3、5、6團。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三個164師的番號出現在1970年1月,由廣州軍區陸軍第55軍219師改番號為陸軍第164師,該師前身及其後發展見「步兵第145師」。
步兵第165師——1948年11月,由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3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5師,隸屬東北軍區。該師組建於1948年4月,以安東軍區獨立第1、2、3團,警衛團及本溪保安團一部為基礎成立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3師,歸安東軍區建制。1949年3月,東北軍區步兵第165師改稱步兵第208師,劃歸平津衛戍司令部建制。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165師的番號出現在1949年3月,由東北軍區整訓第2師改稱,該師組建於1948年12月,以吉林軍區和原合江軍區各1個獨立團為基礎成立整訓第2師,師機關由合江軍區前方指揮部和吉林軍區部分幹部組成。1949年3月,東北軍區第165師劃歸第四野戰軍直屬。1949年5月165師歸湖北軍區建制,8月,該師又調給12兵團兼湖南軍區,11月兼組郴州軍分區。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三個165師組建於1969年12月,歸廣州軍區陸軍第55軍建制。以55軍所屬部隊調撥部分建制單位和幹部戰士,加上軍區從海南軍區、41軍、42軍調撥的一部分幹部戰士,在廣東龍川組建一新師,1970年1月,該師授予陸軍第165師番號,下轄步兵第493、494、495團和炮兵團。該師成立後參加過牛田洋生產,1979年2月參加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有2個單位和4名個人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1985年10月,165師撤消番號和建制。
步兵第166師——1948年11月,由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4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6師,隸屬東北軍區。該師前身是1945年底,由通化、柳河、清原3個朝鮮族中隊和集安、桓仁兩個朝鮮族大隊,正式合編為朝鮮義勇軍南滿第1支隊。1946年2月,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將該支隊易名為李紅光支隊,19日,在通化市降重舉行成立大會。該支隊成立後,即在通化一帶擔任保衛地方和剿匪任務,支隊兵力5000餘人,主要在南滿進行游擊戰爭。1948年4月,李紅光支隊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4師,下轄3個團,歸遼東軍區建制。這個師幹部戰士絕大多數是朝鮮族,是東北野戰軍中三個朝鮮師之一,戰鬥力強。1949年7月,東北軍區步兵第166師撤消番號,全師10620人奉命進入朝鮮,編入朝鮮人民軍,整編為人民軍第6師,參加朝鮮戰爭。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166師組建於1951年3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5師改編而成。其最早的前身是1946年11月30日為慶祝朱德總司令60大壽而組建的冀熱遼軍區朱德騎兵師(後亦稱冀察熱遼軍區騎兵師)。參加了朝陽、義縣戰役,解放多倫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北平解放後,光榮地參加了北平入城式。1949年4月全軍統一特種兵部隊番號,改稱騎兵第5師,歸第四野戰軍直屬。1949年6月3日,奉命南下到中南地區掃蕩國民黨殘敵。1950年2月24日,騎兵5師從河南省漯河等地區揮師北上。4月2日在南苑機場接受了朱德總司令的檢閱。10月改歸遼西軍區指揮,1951年3月改稱166師,1952年5月撤銷,師直補入東北軍區公安司令部,所屬3個步兵團改編為東北軍區獨立第7、8、9團。後第7團入朝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
步兵第167師——1948年11月,由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5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7師,隸屬東北軍區。該師前身是1948年2月營口起義的國民黨軍第52軍暫編第58師,1948年3月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命令該部改編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5師,5月正式成立,歸遼東軍區建制。1948年8月歸吉林軍區建制。1949年3月東北軍區步兵第167師編入第50軍,1949年6月入關南下,1949年9月改稱第50軍150師,參加了鄂西戰役、成都戰役和抗美援朝。1964年12月改編為遼寧省軍區獨立師,1982年由遼寧省調內蒙古自治區赤峰,改編為赤峰守備區守備11師,90年代初隨赤峰守備區撤編。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167師組建於1950年5月,該師是由1949年12月四川起義的國民黨軍第20兵團部隊改編而成,歸中南軍區第50軍建制。499團、500團、501團分別由國民黨軍第2軍第9師(國民黨軍嫡系部隊歷史最老)、第15軍243師和118軍298師編成,加上師直,全師共6432人。1950年9月,該師撤消番號,部隊大部補入第150師,入朝參戰。
步兵第168師——1949年5月,由熱河軍區第20軍分區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8師,建制歸東北軍區,由熱河軍區領導。1950年1月歸遼西軍區。1950年7月,168師師直和503團、504團調歸軍委空軍,同年12月,分別組成空7師師部及所屬第18團(後改稱第21團)和空8師第20團(後改稱第22團)。168師另有3個建制營改為東北邊防部隊。
步兵第169師——1949年5月,由東北軍區整訓第3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9師,該師組建於1948年12月,以原龍江軍區警衛團及解放第1、2、3團和兩個獨立團為基礎編成整訓第3師。1950年7月,169師改為東北邊防部隊。
步兵第170師——1949年4月,由東北軍區整訓第4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70師,該師組建於1948年12月,以原嫩江軍區前指為基礎,並抽調原合江、松江、嫩江等軍區5個解放團和獨立團編成整訓第4師,下轄7個架子團。該師組成後一部留在東北地區,一部隨第四野戰軍入關。1949年6月,170師歸遼西軍區建制。1950年7月,170師大部調歸軍委空軍,另有6個建制營改為東北邊防部隊。所屬第510團在1950年11月改編為空8師21團(後改稱第24團)。
步兵第181師
1949年1月,華北軍區第13縱隊第37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第181師。該師前身是1944年9月6日由太行軍區第3、35團組建的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1945年2月改編為河南軍區第1支隊,10月改編為中原軍區第1縱隊第1旅,1946年10月編入華中野戰軍為第13旅,1947年1月改稱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獨立師,1948年2月編入新組建的晉冀魯豫軍區第13縱隊為第37旅,5月改稱華北軍區第13縱隊37旅。該師即著名的「皮旅」,中原突圍時在旅長皮定鈞的率領下,擔負吸引敵軍主力,掩護中原軍區主力向西突圍的光榮任務,在掩護主力西進轉移後孤軍東征,以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突破敵軍的封鎖包圍和堵擊,跨越層巒疊嶂的大別山,輾轉24個晝夜,行程1500餘里,大小戰鬥23次,以完整建制勝利到達蘇皖解放區。隨後,參加了淮陰保衛戰、第一次漣水保衛戰和孟良崮、臨汾、晉中、太原、扶眉、秦嶺、解放成都等重要戰役戰鬥,轉戰中原、華東、華北、西北四大戰場,戰功卓著,是18兵團主力師。1951年3月181師調入第60軍入朝參戰,殲敵16754人。1953年9月回國。1954年12月底開始,擔任軍事學院、總高級步校的演習、示範任務。1960年4月至1970年11月,擔負迎外任務。1969年12月改番號為陸軍第180師。1985年1月恢復第181師番號。同年9月,陸軍第60軍與陸軍第1軍合併整編為陸軍第1集團軍,181師調歸第1集團軍建制,執行北方乙種步兵師編製。1996年,改隸武警部隊建製為武警第181師,轄武警第541(老虎團)、542、543、711團。2005年,武警542團政委丁曉兵被武警部隊評為第八屆「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2006年12月,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誠衛士」榮譽稱號。
步兵第182師
1949年1月,華北軍區第13縱隊第38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第182師。該師前身是1947年10月組建的太行軍區獨立第1旅,後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13縱隊第38旅、華北軍區第13縱隊38旅。參加了臨汾、晉中、太原、扶眉、秦嶺、解放成都等重要戰役戰鬥。1951年3月,調歸第11軍建制。1952年10月改編為鐵道兵。
步兵第183師
1949年1月,華北軍區第13縱隊第39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第183師。該師前身是1947年10月組建的太行軍區獨立第2旅,後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13縱隊第39旅、華北軍區第13縱隊39旅。參加了臨汾、晉中、太原、扶眉、秦嶺、解放成都等重要戰役戰鬥。1951年3月師直組建四川達縣軍分區機關。
步兵第184師
1949年1月,華北軍區第15縱隊43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第184師。第15縱隊43旅於1948年8月由太岳軍區第18軍分區組建。參加了太原、解放西北、扶眉、蘭州、進軍西南等戰役戰鬥,是18兵團的主力師。在太原戰役淖馬戰鬥中,以兩個團的兵力,頑強戰鬥,擊退敵4個加強團29次瘋狂反撲,斃傷俘敵4000餘人,受到兵團通令嘉獎。1951年2月率550、551、554團改歸第10軍建制,留師部一部組建西昌軍分區。
1952年5月,184師師直與戰車26師師直一部及戰車52團大部組建第2戰車學校;550團調入69軍28師,後改為84團;551團改為工兵26團,現為總裝備部第21試驗訓練基地工程兵建築第124團。554團改為工兵27團,後為工程兵建築125團、工兵10團,現為瀋陽軍區陸軍第40集團軍工兵團,是著名的雷鋒生前所在團;師炮兵團團部帶本團3個營和550、551團炮兵營與原炮兵第3訓練基地暫10團團部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36團,歸炮兵第14師建制,1955年2月,炮36團調歸炮兵第11師建制;1952年6月,留四川的552團改編為公安第21團。
步兵第185師
1949年1月,華北軍區第15縱隊44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第185師。第15縱隊44旅於1948年8月由太岳軍區第19軍分區組建。參加了太原、解放西北、扶眉、蘭州、進軍西南等戰役戰鬥。1950年2月兼西康軍區雅安軍分區,1951年2月554團改歸184師建制,1951年9月553團改歸186師建制,1952年5月,555團改編為西南軍區獨立第7團,7月185師撤銷。
步兵第186師
1949年1月,華北軍區第15縱隊45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第186師。第15縱隊45旅於1948年8月由太岳軍區第20軍分區組建。參加了太原、解放西北、扶眉、蘭州、進軍西南等戰役戰鬥。1950年8月進入貴州剿匪,先後進行「雷公山地區合圍」、榕江劍河剿匪、「黎(平)從(江)榕(江)合圍」等作戰,殲匪31168名,為清除黔東南地區匪患作出了巨大貢獻。1951年9月率553、556、557團改歸第16軍建制(留558團作為康定軍分區基幹團,後改番號為西南軍區獨立第8團),1952年11月調國土防空部隊。1953年1月,以186師師直機構為基礎,擴組成防空部隊高射炮兵101、102師兩個師部。
其中高炮101師1955年3月改稱防空軍高炮101師,1957年5月改稱空軍高炮101師,1964年3月改稱空軍高炮第1師。1976年4月與高炮12師合併為高炮第1師。1985年8月與空軍地空導彈兵19團整編合併為空軍防空混成第1旅。1993年12月,撤消番號和建制。
高炮102師1955年3月改稱防空軍高炮102師,1957年5月改稱空軍高炮102師,1964年3月改稱空軍高炮第2師。1976年4月與高炮12師合併為高炮第2師。1985年9月撤消和建制。
1969年10月,北京軍區工程兵第2工區改編為陸軍第186師,隸屬第63軍建制;同年11月,改稱第189師。1985年7月撤銷。
步兵第187師
1949年1月,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第7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軍第187師。其前身系1945年9月以冀中第8分區首長、機關及主力部隊組成的冀中縱隊第2支隊。1945年10月改稱第12旅。1946年6月,改稱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第7旅。該師是冀中老部隊,在抗戰期間千錘百鍊,戰鬥力頑強,559團前身為八路軍685團6連擴編的晉察冀軍區老5團,2連為著名的紅軍連、「血戰磨河灘英雄連」。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綏遠、張家口、清風店、石家莊、冀東平北、平津、太原、扶眉、蘭州、寧夏等戰役,因轉戰蔚縣,愛護百姓,有蔚縣旅之美稱。1951年2月,隨軍赴朝作戰,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和以後的堅守防禦作戰,殲敵9074人。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187師一舉突破了敵人嚴密設防的臨津江,切斷了掩護美軍逃往漢城的英軍第29旅與美軍第3師的聯繫,在雪馬里地區殲滅其格羅斯特郡團第1營,561團2連戰士戰士劉光子1人俘虜英軍63人,戰後榮立一等功,被志願軍總部授予「孤膽英雄」榮譽稱號,是志願軍中抓俘虜最多的單項記錄保持者。
1953年10月,187師從朝鮮回國,駐河北省邢台地區。1969年10至12月隨軍移防至山西省。1985年7月,整編為陸軍第63集團軍步兵第187師,執行北方乙種步兵師編製。1996年改隸武警部隊,改稱武警第187師,轄武警第559、560、561(大功團)、705團。
步兵第188師
1949年1月,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第8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軍第188師。其前身系1937年12月組建的河北游擊軍,1938年5月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第10支隊兼第4軍分區,1940年7月,改稱冀中軍區第9軍分區。1945年9月以冀中第9分區首長、機關及主力部隊組成冀中縱隊第3支隊。1945年10月改稱第13旅。1946年6月,改稱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第8旅。這是一支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之中具有光榮傳統、威名顯赫、戰功卓著的老部隊,著名的「雁翎隊」就是其563團前身一部。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綏遠、張家口、清風店、石家莊、冀東平北、平津、太原、扶眉、蘭州、寧夏等戰役,以作風頑強、攻擊力強悍而威震華北,戰鬥力在華北我軍各部中首屈一指,有「野八旅」之稱,是晉察冀軍區頭等主力師,湧現出「鋼鐵第1營」等英雄集體和個人。23團(563團)在石家莊戰役中首先突破敵防線,第一個突破內市溝,戰後榮記集體大功,縱隊授予該團「能攻能守,英勇頑強」錦旗一面。
1951年2月,隨軍赴朝作戰,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和以後的堅守防禦作戰。鐵原阻擊戰中,563團8連連長郭恩志帶領全連奮戰四晝夜,打垮了優勢敵人十五次攻擊,以傷亡十六人的代價,斃傷美軍八百餘人。1952年郭恩志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立特等功,並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8連被記集體大功一次。
1953年10月,188師從朝鮮回國,駐河北省邯鄲地區。1969年10月隨軍移防至山西省。1985年7月,整編為陸軍第63集團軍步兵第188師,執行北方甲種摩托化步兵師編製。1998年體制編製調整,188師下轄第562團、563團(大功團)、炮兵團、高炮團和裝甲團。2003年,陸軍第63集團軍撤銷建制,步兵第188師改建為機械化步兵旅,改歸陸軍第27集團軍建制。
步兵第189師
1949年1月,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第9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軍第189師。該師部隊前身可追至1940年3月成立的晉察冀軍區第5軍分區,1945年9月編為晉察冀軍區冀晉(陳正湘)縱隊第4旅,1946年6月改稱晉察冀軍區第4縱隊第11旅,11月調歸察哈爾軍區建制。1947年1月,改隸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建制,改為第3縱隊第9旅。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晉北、清風店、石家莊、冀東平北、平津、太原、扶眉、蘭州、寧夏等戰役。清風店戰役中,9旅一天一夜走了200多里,搶先到達清風店,為取得清風店戰役的勝利做出了貢獻。9旅還有一個記錄:兩天叄夜,走了500來里,因此有「神行太保」的美稱。太原戰役中,189師經激戰攻克太原外圍核心工事雙塔寺,被授予「立功太原」紅旗一面。蘭州戰役中,566團(紅軍團)主攻竇家山,殲敵3000餘人,打開了蘭州的東大門。
1951年2月,189師隨軍赴朝作戰,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和以後的堅守防禦作戰。鐵原阻擊戰中,該師作為軍第一梯隊在美軍優勢兵力的猛攻下堅持了三天三夜,在傷亡慘重的情況下才將陣地移交給二梯隊188師,為勝利粉碎美軍的反撲做出了突出貢獻。1953年10月從朝鮮回國。1961年1月被中央軍委確定為全軍首批10個戰備值班師之一,1962年參加東南沿海緊急戰備行動。1966年5月,為加強首都警衛力量,陸軍第189師移駐北京,隸屬北京衛戍區,1969年10月改番號為北京衛戊區警衛第4師。1985年7月,調歸第63集團軍,整編為陸軍第63集團軍步兵第189師,執行北方乙種摩托化步兵師編製。1998年整編為步兵第189旅,2003年撤銷建制及番號。
1969年11月,陸軍第63軍第186師改稱第189師,1985年7月撤銷,師部改編為63集團軍坦克旅。1998年原陸軍第28集團軍坦克7師轉隸63集團軍,改為陸軍第63集團軍裝甲旅,原63集團軍坦克旅撤銷。
步兵第190師
1949年1月,晉察冀軍區第4縱隊第10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軍第190師。該師部隊前身可追至1937年11月成立的晉察冀軍區第4軍分區,1945年9月編為晉察冀軍區冀晉(陳正湘)縱隊第3旅,1946年6月改稱晉察冀軍區第4縱隊第10旅。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張家口保衛戰、易滿戰役、保南戰役、正太戰役、青滄戰役、清風店圍殲戰、解放石家莊、平津戰役、太原戰役、扶眉戰役、金靈戰役、解放寧夏等重大作戰行動,是晉察冀軍區主力師,在清風店、石家莊、新保安等戰役戰鬥中均有突出表現,是解放戰爭中晉察冀軍區表現最出色的幾個師之一。
1951年2月,隨軍入朝參戰。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569團3營與軍偵察支隊勇猛地向敵後突進,20小時打垮敵人7次阻擊,前進120里,佔領了通向漢城的交通要道、議政府附近的制高點—道峰山,炸毀了山下公路的鐵橋,切斷了敵人的退路,隨後又在敵圍攻下堅持了三天四夜。這一行動打亂了漢城以北敵軍的部署,戰後該營被志司授予「道峰山營」光榮稱號。
1953年8月,190師回國。1955年2月,改編為第1機械化師,歸軍委裝甲兵建制。1961年8月第1機械化師歸隸陸軍第64軍建制,改為步兵第190師,執行摩托化師編製。1985年,整編為陸軍第64集團軍步兵第190師,執行北方甲種摩托化步兵師編製。1998年,陸軍第64集團軍撤銷,改隸陸軍第39集團軍建制,下轄第568團、570團、炮兵團、高炮團和裝甲團。2003年,改建為機械化步兵旅。
1955年3月,鐵道公安第21師(1950年12月由華東軍區、中南軍區、鐵道兵團各一個團改編改編為第190師),歸64軍建制。1961年3月撤銷,以師部機關和步兵568團為基礎,組建空軍工程學院。
步兵第191師——1949年2月,由華北軍區第2兵團第4縱隊第11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軍第191師,該師部隊前身可追至1937年11月成立的晉察冀軍區第3軍分區,抗戰勝利後編為冀晉(趙爾陸)縱隊第1旅,1946年3月與晉察冀軍區教導師合併,稱晉察冀軍區教導旅。1946年6月改歸張家口衛戍司令部建制,同年11月劃歸晉察冀軍區第4縱隊,12月改番號為第11旅。1948年5月隨縱隊編進華北軍區第2兵團。191師基礎較老,572團為百色起義紅7軍余脈。部隊戰鬥作風頑強,為華北軍區主力師之一,曾參加保北、正太、青滄、清風店、石家莊、察南、平津、太原、蘭州等著名戰役,表現不俗。1951年2月隨64軍入朝參戰,共殲敵8900餘人。在1951年11月反擊馬良山戰鬥中,191師與配屬的炮兵、坦克、高炮、工兵等部隊密切協同,以3個營1個連的兵力經過4小時激戰,攻佔並鞏固了馬良山要點,全殲設防嚴密的英軍蘇格蘭皇家邊防團1個營,共斃傷俘敵1740餘人。而在以往的戰鬥中,一兩個師的志願軍還常常攻不破只有臨時野戰工事的營級單位的美英軍。馬良山反擊戰的勝利,被譽為「聯合兵種協同作戰的成功範例」而載入史冊,標誌著我軍的作戰水平已經邁入初級現代化戰爭階段。1953年8月該師回國,長期駐防丹東。1985年整編後,改番號為陸軍第64集團軍步兵第191師,執行北方乙種步兵師編製。1991年5月,該師炮兵團指揮連指導員張子祥被中央軍委授予「學雷鋒模範」榮譽稱號,為新時期我軍著名英模。1998年7月191師轉隸遼寧省軍區,10月縮編為步兵第191旅。2003年全軍體制編製後,該旅轉隸陸軍第40集團軍建制。
步兵第192師——1949年2月,由華北軍區第2兵團第4縱隊第12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軍第192師,該師前身是1946年3月成立的冀晉軍區獨立第2旅,1947年1月調入晉察冀軍區第4縱隊,改為第12旅。1948年5月隨縱隊編進華北軍區第2兵團。曾參加保北、正太、青滄、清風店、石家莊、察南、平津、太原、蘭州等著名戰役,表現較好,特別是在平津戰役中,頑強阻擊,將敵王牌35軍東撤退路死死掐斷,為全殲該敵做出重要貢獻。1951年2月隨64軍入朝參戰,1953年8月回國。1985年整編後,改番號為陸軍第64集團軍步兵第192師,執行北方乙種步兵師編製。1987年,師偵察連編為瀋陽軍區偵察第15大隊第4連,赴雲南老山參加對越防禦偵察作戰,英勇頑強、敢打善戰,1989年2月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偵察連」榮譽稱號。1998年體制編製調整,該師轉隸遼寧省軍區改編為遼寧陸軍預備役步兵第192師,目前是全軍預備役重點建設部隊。
步兵第193師——1949年2月,由華北軍區第2兵團第8縱隊第22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軍第193師,該師前身是著名的紅1師,抗戰期間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1937年10月擴編為獨立第1師。1937年11月,改為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楊成武任司令員,鄧華任政治委員。抗戰勝利後,以1分區機關大部和所屬3個團組建冀察(郭天民)縱隊第6旅,1946年3月晉察冀軍區整編,6旅改為第2縱隊第4旅。1948年11月,4旅調入新組建的華北軍區第2兵團第8縱隊,改為第22旅。193師基礎較老,戰鬥力強,為華北軍區頭等主力師。在解放戰爭中,曾參加保衛張家口、綏遠、正太、大清河北、清風店、石家莊、保北,進軍察南、熱西,轉戰冀東、平綏路,鏖戰平津、太原,解放大西北等戰役戰鬥,共殲敵38990人。577團、579團在1947年10月的清風店戰役中表現突出,雙雙榮記集體大功。1951年2月193師隨65軍入朝參戰,斃傷俘敵9000餘人(其中俘虜86人),1953年10月回國。1981年參加北京軍區在張家口地區組織實施震驚中外的現代戰爭條件下代號為「八○二」大演習。1984年10月1日以579、578團為主體組建兩個302反坦克導彈方隊參加國慶35周年閱兵。1985年整編後,改番號為陸軍第65集團軍步兵第193師,執行北方甲種摩托化步兵師編製。1997年6月,578團3連(現師裝甲團裝步營3連)被中央軍委授予「基層建設模範連」榮譽稱號,是新時期全軍著名先進連隊。1998年8月體制編製調整,193師下轄步兵第577團、579團、炮兵團、高炮團和裝甲團。
步兵第194師——1949年2月,由華北軍區第2兵團第8縱隊第23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軍第194師,該師前身是1944年11月組建的晉察冀軍區冀熱遼軍區第15軍分區。1948年1月,以15分區機關及所屬警備第1、5團和冀東獨立團為基礎,組建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5師。1948年5月,該師調歸新成立的華北軍區建制。8月,該師改稱華北軍區第2兵團獨立第1旅。1948年11月,獨1旅調入新組建的華北軍區第2兵團第8縱隊,改為第23旅。194師團以上幹部多為紅軍幹部,營連以下幹部都經過抗戰洗禮,基層士兵都是冀東子弟兵、翻身農民,部隊純潔,進步迅速,敢於刺刀見紅,580團、582團曾被榮記集體大功。該師在1948年配合東北作戰的「牽牛戰役」諸戰鬥中表現優秀,逐步鍛煉成英勇善戰的勁旅。後參加平津、太原、解放大西北等戰役戰鬥。1951年2月至1953年10月,194師隨65軍入朝參戰,殲敵9482人,湧現出「王成式的戰鬥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1981年參加北京軍區在張家口地區組織實施震驚中外的現代戰爭條件下代號為「八○二」大演習。1985年整編後,改番號為陸軍第65集團軍步兵第194師,執行北方乙種步兵師編製。1998年8月體制編製調整,194師縮編為步兵第194旅。2003年該旅撤消番號。
步兵第195師——1949年2月,由華北軍區第2兵團第8縱隊第24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軍第195師,該師前身是1948年9月以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46、40、20團為基礎合編組建的華北軍區第2兵團獨立第2旅,1948年11月,獨2旅調入新組建的華北軍區第2兵團第8縱隊,改為第24旅。後參加平津、太原、解放大西北等戰役戰鬥。1951年2月,195師隨65軍入朝參戰。1953年10月回國。1960年10月該師撥歸工程兵建制,改為工程兵建築第52師。1985年全軍整編,以該師為基礎組建總參工程兵工兵第41旅,多次參加赴外維和工程任務。195師583團曾改為工程兵建築52師108團,後為工兵第16團,1982年時歸65軍代管,1985年整編後正式改為陸軍第65集團軍工兵團。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195師成立於l969年10月,北京軍區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將工程兵第4工區改編為陸軍第195師,隸屬陸軍第65軍建制。1985年全軍整編時撤消番號和建制,以該師師部及部分分隊、65軍坦克團、守備3師坦克營合編組建陸軍第65集團軍坦克旅。1998年坦克旅改稱裝甲旅,2003年體制編製調整,陸軍第65集團軍裝甲旅撤消。
步兵第196師——1949年2月,由華北軍區第3兵團第1縱隊第1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6軍第196師,該師前身是1946年8月以晉察冀軍區冀晉(趙爾陸)縱隊第2旅第6團和冀晉軍區第2軍分區獨立第1團為基礎組建的冀晉軍區獨立第1旅,1947年7月編入冀晉縱隊(又稱冀晉兵團)。1947年11月,改稱晉察冀軍區第1縱隊第1旅,歸北嶽軍區領導。1948年5月改稱華北軍區第1縱隊第1旅,1948年8月隨縱隊編入華北軍區第3兵團。該師586團前身是著名的晉察冀軍區19團,曾被授予「勢如破竹的十九團」稱號。解放戰爭中,196師參加了平漢北段、易滿、石家莊、察南、綏東、第二次保北、平津、太原等戰役,屢建戰功。特別是1948年1月保北戰役中,重創敵王牌35軍軍部,擊斃敵參謀長,逼迫中將軍長魯英麟自殺,在軍史上寫下輝煌。1950年10月,196師隨66軍入朝參戰。1951年3月回國。同年6月,在全軍第一個進行正規化改編。1952年6月,196師在全軍第一個進行蘇式武器改裝。以後又第一個進行國產武器改裝。1956年起,196師擔負對外開放任務,是我軍第一支對外開放部隊。1961年1月被軍委確定為全國首批十大戰備值班師之一。1962年6月,入閩參加東南沿海緊急戰備行動。六十年代196師在正規化建設、軍事素質、訓練水平上可稱第一流,為全軍陸軍師樣板。1985年全軍整編,196師劃歸天津警備區,執行北方乙種步兵師編製。1986年9月,該師偵察連編為北京軍區第11偵察大隊第4連,赴雲南老山參加對越防禦偵察作戰,表現突出,1987年12月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偵察連」榮譽稱號。1998年9月,196師縮編為摩步第196旅,1999年9月調歸陸軍第24集團軍建制。2003年體制編製調整,陸軍第24集團軍撤消番號,摩步196旅轉隸第65集團軍。
步兵第197師——1949年2月,由華北軍區第3兵團第1縱隊第2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6軍第197師,該師前身是1947年8月以冀晉軍區第1、第3軍分區部隊為基礎重建的冀晉軍區獨立第2旅,歸冀晉縱隊(又稱冀晉兵團)建制。1947年11月,改稱晉察冀軍區第1縱隊第2旅,歸北嶽軍區領導。1948年5月改稱華北軍區第1縱隊第2旅,1948年8月隨縱隊編入華北軍區第3兵團。解放戰爭中,197師參加了護秋、石家莊、察南、綏東、第二次保北、平津、太原等戰役,成長迅速,表現突出。特別是在太原戰役時,197師589團率先登城,榮獲20兵團授予的「登城先鋒團」光榮稱號。該團1營和1連分別榮獲軍授予的「太原登城先鋒營」、「太原登城首功連」錦旗。1950年10月,197師隨66軍入朝參戰。1951年3月回國。1957年1月,197師與24軍74師對調建制。1969年10月,197師恢復原建制隸屬。1985年8月,197師撤消番號,整編為北京軍區守備第5旅,由陸軍第24集團軍領導。1992年,守備第5旅撤消番號。
步兵第198師——1949年2月,由華北軍區第3兵團第1縱隊第3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6軍第198師,該師前身是1946年6月以晉察冀軍區冀察(郭天民)縱隊第6旅第18團和冀察軍區第11軍分區獨立團組建的冀察軍區獨立第4旅,1946年11月改稱察哈爾軍區獨立第4旅,1947年11月,編入晉察冀軍區第1縱隊為第3旅,歸北嶽軍區領導。1948年5月改稱華北軍區第1縱隊第3旅,1948年8月隨縱隊編入華北軍區第3兵團。該旅編進1縱前活躍在長城內外,頻繁出擊,屢建戰功。參加了護秋、石家莊、察南、綏東、第二次保北、平津、太原等戰役。1950年10月,198師隨66軍入朝參戰。1951年3月回國。1961年5月,198師機關(欠炮司)和衛生營、通信營內勤通信連調歸海軍,改為艦艇研究院,後沿革為海軍工程學院。593團調給內蒙古軍區,後為北京軍區給水工程團。同年8月,198師坦克自行火炮第403團調歸74師建制。10月,592團改建為北京軍區防化學兵第9團,594團改建為北京軍區工程兵第5團,炮兵第578團編為陸軍第66軍炮兵基幹團。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198師成立於l969年11月,北京軍區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將工程兵第5工區改編為陸軍第198師,隸屬陸軍第66軍建制。1981年10月,198師領受引灤入津工程重任。經過艱苦奮戰,於1983年5月勝利完成任務,比國務院計劃工期提前了兩年。中央軍委頒發嘉獎令,中央領導給予高度評價,寫下該師歷史最輝煌的篇章。1985年全軍整編時,198師被撤消番號和建制。
步兵第199師——1949年2月,由華北軍區第3兵團第2縱隊第5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軍第199師,該師前身是著名的紅1師,抗戰期間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1937年10月擴編為獨立第1師。1937年11月,改為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楊成武任司令員,鄧華任政治委員。1938年4月,鄧華率第1軍分區機關、直屬分隊一半及紅軍骨幹較多的第3團組成晉察冀軍區第6支隊(亦稱鄧華支隊)挺進平西,至此,紅1師一分為二。1938年5月,鄧華支隊與宋時輪支隊合編組成八路軍第4縱隊,鄧華支隊改稱第11支隊隨即奉命挺進冀東,配合冀東大暴動。1939年2月,以第4縱隊為基礎組建冀熱察挺進軍。1942年2月,冀熱察挺進軍番號撤銷,以其機關、直屬隊大部組建了晉察冀軍區第11軍分區。1945年10月,以11軍分區機關和所屬部隊改編為晉察冀軍區冀察(郭天民)縱隊第7旅。1946年3月,兩個冀察縱隊合併整編,7旅建制保留。7月,新冀察縱隊改編為晉察冀野戰軍第2縱隊,所轄第7旅改稱第5旅。1948年5月,隨縱隊編入華北軍區第2兵團。8月又隨縱隊編入華北軍區第3兵團。該師是紅1師沿革,部隊基礎老,戰鬥力強,是華北軍區的主力師。解放戰爭期間參加了綏遠、大同、集寧、張家口保衛戰、保南、正太、青滄、清風店、石家莊、察南、平津、太原等著名戰役,盡顯主力風采。1949年10月1日,199師參加開國大典閱兵,被稱為「首都師」、「開國閱兵第一師」。1951年6月,199師隨軍入朝參戰,在金城地區擔負作戰和防禦等任務,1954年9月回國駐防山東。60年代擔負全國戰備任務。1985年3月,199師隨陸軍第67軍赴滇參加對越輪戰,殲敵7116人,1986年6月回撤後,該師正式改編為陸軍第67集團軍步兵第199師,原67軍坦克團、高射炮兵團轉隸該師建制,執行北方甲種摩托化步兵師編製。1998年體制編製調整後,199師轉隸陸軍第26集團軍,下轄步兵第595團(大功團)、596團、炮兵團、高炮團和裝甲團。2003年該師縮編為摩步第199旅。
步兵第200師——1949年2月,由華北軍區第3兵團第2縱隊第6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軍第200師,該師前身是1946年6月以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原冀中縱隊)11旅旅部、旅直屬隊及所屬的33團、冀中6分區72團、7分區79團合編而成的冀中軍區獨立第8旅。1947年1月調入晉察冀野戰軍第2縱隊改稱第6旅。1948年5月,隨縱隊編入華北軍區第2兵團。8月又隨縱隊編入華北軍區第3兵團。解放戰爭中,200師基礎老,戰鬥作風勇猛,是恢復冀中解放區的主力,598團前身是呂正操團一部,戰力強悍,1946年7月到12月作戰中,十戰十捷,威震冀中,被授予「戰鬥模範團」光榮稱號。後又在青滄、清風店戰役中表現突出,兩次榮立集體大功,為晉察冀著名的雙大功團。該師還參加了石家莊、察南、平津、太原等著名戰役,表現均佳。1951年6月,200師隨軍入朝參戰,在金城地區擔負作戰和防禦等任務,共斃傷敵24124人,俘虜敵915人,1954年9月回國駐防山東。1985年7月,200師組織第598團赴滇增援,參加對越輪戰,全團殲敵1264人,其中斃敵606人。全軍整編時,該師撤消步兵第600團,調入原201師602團,改番號為陸軍第67集團軍步兵第200師,執行北方乙種步兵師編製。1989年598團執行特種警備團編製。1998年體制編製調整,200師縮編為步兵第200旅,轉隸陸軍第26集團軍。2003年該旅被撤消番號和建制。
步兵第201師——1949年8月獨立步兵第210師編入20兵團67軍序列,改番號為陸軍第201師。該師前身是1949年4月,奉華北軍區命令整編。以唐山警備1團為基礎與14分區獨立14團合編為628團;以秦皇島警備團(原13分區警備團)為基礎與12分區獨立2團合編為629團;以14分區獨立13團為基礎與唐山警備2團合編為630團;以冀東軍區機關及其直屬隊編成華北軍區獨立步兵第210師機關及直屬隊。1951年6月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1師入朝參戰,先後參加了1951年秋季防禦作戰、1952年秋季反擊作戰和1953年夏季反擊作戰等戰鬥和戰役。1954年9月回國,恢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1師番號。1968年12月與68軍204師對調建制,201師歸68軍建制。1970年4月歸建67軍,1985年9月撤消第201師。
步兵第202師——1949年1月由晉察冀野戰軍第6縱隊第16旅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8軍第202師,該師前身是1946年7月組建的冀中軍區獨立第7旅,1947年11月改稱為晉察冀野戰軍第6縱隊16旅。參加了保西北、察南、保北、平津、太原戰役,1951年6月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2師入朝參戰,1955年3月回國,恢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2師番號,1963年1月擔任全國機動作戰值班部隊任務。1975年6月由江蘇徐州地區移防吉林省吉林市,1985年9月撤消202師番號,原202師與瀋陽軍區守備12師合編為守備12師,1991年5月縮編為守備12旅,1992年撤消番號。
步兵第203師——1949年1月由晉察冀野戰軍第6縱隊第17旅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8軍第203師,該師前身是1947年8月冀中軍區組建第二個獨立第8旅,分別抽調冀中軍區原6分區82團、原7分區80團、原6分區73團組建。1947年11月改稱為晉察冀野戰軍第6縱隊17旅。參加了保西北、察南、保北、平津、太原戰役,1951年6月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3師入朝參戰,金城戰役中609團穿插營(該團2營)與607團偵察排付排長楊育才率領的一個化裝成偽軍的偵察班,一舉打掉偽首都師1團(白虎團)團部,擊斃該團團長陸根珠。1955年3月回國,恢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3師番號,1964年6月國防部授予607團特務連有線1班「王永才班」稱號,1969年12月608團調給新組建的26軍78師為233團,另重建608團。1976年5月由江蘇徐州地區移防吉林省蛟河縣,1985年9月撤消203師番號,原203師與瀋陽軍區守備4師合編為守備4師,1991年5月縮編為守備4旅,1992年撤消番號。
步兵第204師——1949年1月由晉察冀野戰軍第6縱隊第18旅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8軍第204師,該師前身是1947年11月組建的晉察冀野戰軍第6縱隊第18旅,以冀晉軍區1分區獨立13團、察哈爾軍區6分區獨立1團、冀晉軍區4分區獨立團合編為,參加了察南、保北、平津、太原戰役,解放戰爭中殲敵1萬餘人。1951年6月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4師入朝參戰,其中著名戰鬥有文登里挫敗敵「坦克劈入戰」,創造了我軍史上打坦克範例,金城戰役中俘虜偽首都師副師長朴益淳,整個戰爭中斃傷俘敵軍近2萬人。1955年3月回國,恢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4師番號,1960年6月改稱陸軍第204師。1968年12月與67軍201師對調建制,204師歸67軍建制。1970年4月歸建68軍,1976年5月由江蘇徐州地區移防吉林省延吉地區,1985年9月撤消204師番號,原204師與瀋陽軍區守備6師合編為守備6師,1991年5月縮編為守備6旅,1992年撤消番號。
步兵第205師——1949年1月由華北軍區第7縱隊19旅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軍第205師,該師前身是1947年7月重新組建冀中軍區獨立第9旅,11月以冀中軍區獨立第9旅改稱晉察冀軍區第7縱隊19旅,參加了察南綏東戰役,保定外圍作戰,破擊平保段(今北京至保定)鐵路,攻克霸縣,雄縣、板家窩等城鎮。護麥作戰和保北戰役、護秋作戰和阻擊國民黨軍偷襲石家莊以及解放保定作戰和平津戰役。1949年3月69軍撤消番號,原205師師部改為獨立步兵第205師師部,所屬部隊由原206師全部與原207師一部改編。1950年9月華北軍區直轄獨立第205師部改編為華北軍區防空司令部,該師第614團改編為華北軍區防空司令部探照燈團,第613、第615團分別調歸華北軍區戰車第1旅和京津衛戍區防空司令部建制。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205師是1969年12月北京軍區陸軍第69軍28師改稱為陸軍第205師,以後發展見步兵第28師。
步兵第206師——1949年1月由華北軍區第7縱隊20旅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軍第206師,該師前身是1947年11月由冀中軍區10分區75、76團及9分區81團合編為晉察冀軍區第7縱隊20旅,參加了察南綏東戰役,保定外圍作戰,破擊平保段(今北京至保定)鐵路,攻克霸縣,雄縣、板家窩等城鎮。護麥作戰和保北戰役、護秋作戰和阻擊國民黨軍偷襲石家莊以及解放保定作戰和平津戰役。1949年3月69軍撤消番號,原206師師部改為獨立步兵第206師師部,所屬部隊由原205師全部與原207師一部改編。1950年12月以獨立步兵第206師師部組建空5師師部,該師所屬部隊分別調歸第66、第67、第68軍。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206師是1969年12月由北京軍區第6工區組建的北京軍區陸軍第69軍第206師,1985年撤消番號。
步兵第207師——1949年1月由華北軍區第7縱隊21旅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軍第207師,該師前身是1947年11月由冀中軍區11分區72、73團及8分區64團合編為晉察冀軍區第7縱隊21旅,參加了察南綏東戰役,保定外圍作戰,破擊平保段(今北京至保定)鐵路,攻克霸縣,雄縣、板家窩等城鎮。護麥作戰和保北戰役、護秋作戰和阻擊國民黨軍偷襲石家莊以及解放保定作戰和平津戰役。1949年3月69軍207師撤消番號,207師部隊分別編入獨立步兵第205、206師。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207師是1949年3月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60師改稱步兵第207師,該師前身是1948年2月組建的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8師,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0師,以後發展見步兵第160師。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三個207師是1949年9月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0軍縮編為華北軍區獨立步兵第207師,70軍軍部縮編為獨立步兵第207師師部,12月獨立步兵第207師撤消番號,師機關與原華北軍區特種兵司令部合編為華北軍區炮兵司令部。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四個207師是1969年12月北京軍區陸軍第69軍第107師改稱陸軍第207師,以後發展見步兵第107師。
步兵第208師——1949年5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5師改為平津衛戍司令部獨立步兵第208師,該師前身是1948年4月由安東軍區所屬部隊組建的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3師,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5師,1950年11月組建空軍第2師,空2師師部為華北獨立208師師部一部,624團團部改為空2師6團團部,12月以獨立208師師部一部及622、623團團部在吉林市組建空9師,1955年9月25日空9師師部及26、27團調歸海軍航空兵建制,後改番號為海航6師。
步兵第209師——1949年4月華北軍區第14縱隊41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0軍209師,該師前身是1948年5月由冀南軍區獨立第6、7、8團合編組成的晉冀魯豫軍區第14縱隊第41旅,1949年9月209師師部撤消,所屬部隊與210師部隊合編為華北軍區獨立步兵第207師。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209師是1949年4月組建華北軍區獨立步兵第209師,以察哈爾軍區警備2團、獨立7團合編為625團,以察哈爾軍區警備1團、獨立13團合編為626團,以察哈爾軍區原警備3、4團合併為627團。1950年10月改編為空軍驅逐第3旅,後改稱空軍第3師。
步兵第210師——1949年4月華北軍區第14縱隊42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0軍210師,該師前身是1948年5月由冀南軍區獨立第4、5、9團合編組成的晉冀魯豫軍區第14縱隊第42旅,1949年9月210師師部撤消,所屬部隊與209師部隊合編為華北軍區獨立步兵第207師。
我軍歷史上陸軍第二個210師是1949年4月以唐山警備1團為基礎與14分區獨立14團合編為628團;以秦皇島警備團(原13分區警備團)為基礎與12分區獨立2團合編為629團;以14分區獨立13團為基礎與唐山警備2團合編為630團;以冀東軍區機關及其直屬隊編成華北軍區獨立步兵第210師機關及直屬隊。1949年8月獨立步兵第210師編入20兵團67軍序列,改番號為步兵第201師。
步兵第211師
1949年7月,以賀勝橋、金口起義的國民黨軍張軫部第19兵團127軍309師、128軍312師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1軍第211師。1950年9月,與黃岡軍分區合編為黃岡軍分區兼211師。1951年12月撤銷211師番號,631團隸屬黃岡軍分區,632團隸屬鄖陽軍分區。
步兵第212師
1949年7月,以賀勝橋、金口起義的國民黨軍張軫部第19兵團128軍313、314師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1軍第212師。1950年9月,與大冶軍分區合編為大冶軍分區兼212師。1951年12月撤銷212師番號,634團隸屬大冶軍分區,1952年6月,大冶軍分區撤銷,又劃歸孝感軍分區。1952年10月,634團補入中國人民志願軍。
步兵第213師
1961年2月,瀋陽軍區以陸軍第64軍190師570團、師輪訓隊、師通信營和吉林省軍區的3個獨立連為基礎組建長白山嶽師,番號稱陸軍第213師,歸吉林省軍區建制。1964年12月28日,改編為吉林省軍區獨立師。1966年7月21日,改稱吉林省軍區獨立第1師。1976年2月29日,又改稱為吉林省軍區獨立師。1980年12月31日,改編為瀋陽軍區守備第10師,1981年12月改歸陸軍第68軍領導指揮,1985年再改歸陸軍第16集團軍領導指揮,1992年撤銷。
步兵第214師
1949年11月,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1兵團第1軍第1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2軍第214師。該師前身為1949年8月在湖南長沙起義的國民黨軍陳明仁部第1兵團100軍197師。1951年9月,第52軍番號撤銷,214師歸第21兵團直轄。1952年3月,第21兵團兵團部改組為中南軍區荊江分洪工程司令部,第214師改為荊江分洪工程部隊。荊江分洪任務完成後,8月下旬,奉命補入中國人民志願軍。
步兵第215師
1949年11月,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1兵團第1軍第2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2軍第215師。該師前身為1949年8月在湖南長沙起義的國民黨軍陳明仁部第1兵團71軍232師。國民黨軍232師是楊虎城將軍17路軍一部延續下來的。1937年3月,17路軍直屬之獨立旅、特務團等部編為國民革命軍第38軍第177師,1938年6月以第177師等部擴編為31軍團(前身為17路軍,後改為第4集團軍)96軍,1945年6月96軍撤銷,177師改隸38軍。同月,531團和第4集團軍總部特務營隨總司令孫蔚如調第6戰區,作為戰區長官部的警衛團,後為武漢行轅警衛團。1948年7月,以該團為基礎在長沙組建第232師,為長沙綏署直轄部隊,其中694團為原基幹團。1949年6月232師編入第1兵團71軍。同年8月參加長沙和平起義。抗日戰爭時期,該師前身參加了艱苦卓絕的中條山抗戰、滎(陽)廣(武)戰役,登(封)汜(水)戰役等戰役戰鬥,為中華民族的獨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1年1月215師進入廣西剿匪,9月,第52軍番號撤銷,215師歸第21兵團直轄。1952年3月,原第21兵團兵團部改組為中南軍區荊江分洪工程司令部,第215師歸由48軍軍部改組的第21兵團建制。10月,第21兵團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5軍,215師隸屬55軍建制。1968年12月調入江西執行「三支兩軍」任務。1969年10月劃歸福州軍區建制,由江西省軍區領導。12月,改稱陸軍第89師。1975年4月,劃歸陸軍第29軍建制。1976年2月,改番號為第87師。其後發展見步兵第87師簡要沿革。
步兵第216師
1949年11月,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1兵團第1軍第3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2軍第216師。該師前身為1949年8月在湖南長沙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兵團陳明仁部100軍307師。1950年10月撤銷,其人員補入第214、215師。
步兵第217師
1949年11月,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1兵團第2軍直屬隊和第4、第5師合併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3軍第217師。其前身為1949年8月在湖南長沙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兵團陳明仁部第1兵團14軍63師和憲兵第10團2個營、長沙綏署警備大隊、湖南省政府警衛大隊、保安司令部警衛大隊等部。1951年1月進入廣西剿匪。1951年9月,第53軍番號撤銷,217師歸第21兵團直轄。1952年3月,原第21兵團兵團部改組為中南軍區荊江分洪工程司令部,第214師改為荊江分洪工程部隊。荊江分洪任務完成後,8月下旬,奉命補入中國人民志願軍。
步兵第218師
1949年11月,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1兵團第3軍7師和9師一部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3軍第218師。該師前身為1949年8月在湖南長沙起義的國民黨軍陳明仁部保安第1師和第3師一部。1950年10月撤銷。
步兵第219師
1949年11月,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1兵團第3軍8師和9師一部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3軍第219師。該師前身為1949年8月在湖南長沙起義的國民黨軍陳明仁部湖南省保安司令部保安第2師(4、6團)、4師12團和第3師一部。1951年1月進入廣西剿匪。1951年9月,第53軍番號撤銷,219師歸第21兵團直轄。1952年4月與49軍145師合編為第219師,原145師師部改為219師師部,原219師部隊編為655團,145師434、435團改為656、657團,歸由48軍軍部改組的新21兵團建制。1952年11月,第21兵團番號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55軍,219師歸55軍建制。1970年1月改番號為陸軍第55軍164師。其後發展見步兵第145師簡要沿革。
步兵第220師
1967年2月,由廣州軍區邊防師改番號為陸軍第220師,歸55軍建制。該師前身及以後發展見步兵第125師簡要沿革。
步兵第221-249師
以上師的番號從未使用過。
步兵第250師
1979年5月5日以昆明軍區「五.七幹校」為基礎組建雲南省軍區獨立師。1982年12月13日,改稱陸軍第250師,隸屬陸軍第14軍建制。該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序列中最後一個步兵師。1985年9月番號撤銷,師部與雲南省軍區邊防11、15、12團整編為成都軍區守備第1師,歸雲南省軍區領導指揮。1992年10月1日守備第1師與文山軍分區合併為文山軍分區。
推薦閱讀:
※常安 | 百萬農奴得解放:一場史詩性的人權變革
※亟待研究政黨變革的深層邏輯|政治觀
※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變革自已的人(連載十)
※風留痕:烏克蘭危機將加速世界變革
※法律變革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