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歷史 038 - 勞雷爾時代
咱們前文談到過,自由黨主張低關稅自由貿易,激進者甚至主張同美國建立一個完全的「商業同盟」,採取共同的關稅體系一致對外。不好好跟著祖國英國,而要跟那個亡加拿大之心不死美國穿一條褲子?難怪要被約翰·麥克唐納斥責為「賣國行為」,1891年的選舉自由黨因此而落敗。
威爾弗里德·勞雷爾從中吸取了教訓,隨後的幾年裡他致力於將自由黨從一個半激進的邊緣團體,改造成為一個安全、主流、走中間路線的政治組織。從1896年選舉開始,勞雷爾做了180度大轉彎,開始吸取麥克唐納的政策,甚至引入了一個「英國優惠關稅」制度來迎合了英裔的帝國主義者。
勞雷爾和麥克唐納的保守黨更大的不同點在於對省權的認同,勞雷爾認為加拿大是一群省抱團取暖,因而捍衛省里的自治權。而保守黨人剛好相反,主張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而省政府只是中央政府的下屬。這下問題就來了:到底哪個第一?地方利益還是整體利益?省的利益還是聯邦利益?勞雷爾版本的加拿大還是麥克唐納版本的加拿大?
於是1896年的選舉乍看起來是加拿大有史以來最為古怪的一次選舉:英裔的托利黨人查爾斯·塔珀,捍衛在曼尼托巴省佔少數的法裔天主教徒的權利;而法裔的自由黨人勞雷爾,則允許曼尼托巴省占多數的英裔,在他們省里廢除對法裔天主教的保護。看起來兩人胳膊肘都往外拐是吧?其實他們爭議的焦點不在於英裔法裔還是天主教,而是聯邦權和省權。
事情的起因還要回到1870年,當年路易·里爾跟聯邦政府談判曼尼托巴加入聯邦的時候(見《英屬北美法案》),要求聯邦政府在曼尼托巴省保護法裔天主教的權利,於是1870年的《曼尼托巴法案》便把這樣的條款寫了進去。二十年後英裔移民大量湧入曼尼托巴,很多都是來自反對法裔的安大略省。現在法裔天主教徒在曼尼托巴省成了少數,這樣一投票1890年曼尼托巴省政府就通過了《曼尼托巴學校法案》(Manitoba School Act),停止了使用公共資源支持天主教學校,同時曼尼托巴還廢除法語作為官方語言。英裔推出這項法案背後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把西部變成英裔的領地,讓法語只能局限在魁北克和新不倫瑞克。
於是問題就來了,聯邦政府說你曼尼托巴省可以通過這樣的法律嗎?你說你的地盤你做主,問題是你跟聯邦不是還有個《曼尼托巴法案》嗎?那你這個《曼尼托巴學校法案》就是一個重大的「違法」行為。你有修改憲法的權力嗎?你要是可以改,是不是我也可以不認原來跟你簽了協議說改就改?
《曼尼托巴學校法案》是加拿大歷史上影響非常大的一個法案,影響直至今天。它不但把法語從西部剔除,也讓兩級政府的聯邦系統走入困境。地方利益和國家利益哪一個優先?省權可以凌駕於全國政府的權力之上嗎?把這些爭論具體化,可以是在阿爾伯塔是否應該允許私立醫療系統?在魁北克省是否應該限制英語教育?而對聯邦政府來說,加拿大到底是一個國家,還是一群小國家的聯合體?
1896年選舉中,查爾斯·塔珀堅持要採取行動保護曼尼托巴的法裔,結果這在黨內就引起了分裂。不論如何執政的托利黨必須聲明立場,自由黨卻可以迴避這個話題,畢竟他們還沒有當政。勞雷爾不做正面回應而是在程序上打太極,這種轉移注意力的政治手法至今依然屢試不爽。他指責托利黨太粗暴太傷害曼尼托巴人民的感情,他要是當選,必用政治協商的辦法來獲得一個完滿的解決方案,他表示也要保護曼尼托巴省法裔加拿大人的權利云云……
競選期間勞雷爾迅速同曼尼托巴省長湯馬斯·格林韋(Thomas Greenway)達成妥協,不再用公共資源資助法裔天主教學校,但是每天最後可以有半個小時時間來做宗教活動。關於法語,如果有足夠多的學生同意,也可以使用雙語。加拿大天主教會有點擔心把狀告到了羅馬,教皇派了一個特使前來調查,在獲得勞雷爾的保證後,天主教會最終同意接受這個妥協。
隨著勞雷爾上台勞雷爾版本的加拿大勝出,加拿大成了一個個省彙集而成的聯合體。
這個時期經濟上加拿大又迎來了一個繁榮時代,在勞雷爾當選前,已經有一些移民來到加拿大西部。雖然周邊依然充滿敵意,西海岸也出現了一些主要是華人的亞裔社區,但是大的移民潮是從1896年後開始的。
在勞雷爾執政的1896年到1911年之間,有超過一百萬人來到草原省。伴隨著移民潮的還有農業技術的突破,比如由查爾斯·桑德斯(Charles Saunders)培育的侯爵小麥(Marquis Wheat)特別適合加拿大的土壤和氣候,產量一下子翻了番。
負責安排移民定居西部的是勞雷爾的內務部長克利福德·西夫頓(Clifford Sifton),在西部開發中西夫頓功不可沒。不知疲倦的西夫頓的宣傳口號是「最好的、最後的西部」,他發起了一連串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說服歐洲農民大量移民到加拿大。
西夫頓的海外團隊從烏克蘭、斯堪的納維亞、匈牙利、德國和波蘭人募來大量農民,這些人大都被160英畝的農場吸引而來。得到這些農場只需要付上一筆小小的註冊費,這代價就跟白送差不多。克利福德·西夫頓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是粗壯的穿著羊皮襖的世代農民,有個健壯老婆和六個孩子就更加完美了。
不過草原省的生活是艱苦的,特別是一開始住在簡陋的窩棚里開天闢地的時候。經過這樣一番變化,儘管整個加拿大法裔和英裔仍然佔據主流佔85%,但是在草原省已經不一樣了,有三分之一的人來自其它地方,最多的是烏克蘭,通過西夫頓的努力有17萬烏克蘭人來到加拿大。開發西部讓加拿大的面貌有所改變,儘管英國帝國主義的思想依然主流,但是一個多元化的加拿大開始踏上歷史舞台。
勞雷爾總理在雙語和省權問題上顯得特別謹慎,但是在鐵路問題上卻是大膽冒進。大量湧入的移民需要一條更加靠北的鐵路,有兩家公司競爭這一項目,分別是加拿大東部的大幹線公司(Grand Trunk)和西部溫尼伯的加拿大北方公司(Canadian Northern)。本來勞雷爾應該把兩家力量合起來,但是他對兩家分別支持,覺得加拿大可以負擔起兩條鐵路線。
「對那些讓我們等等,叫我們停下來考慮、斟酌、盤算和諮詢的人,我的回答是:不!現在不是考慮的時候,現在是行動的時候。」 勞雷爾這麼說。
越來越多的鐵路線建了起來,有些線路近得彼此都能看得到,結果兩家公司都破了產不得不由政府把它們收了,最後成為一家公司加拿大國家鐵路(Canadian National Railways) 簡稱CNR。儘管這些發生在勞雷爾下台之後,加拿大國鐵依然被認為是勞雷爾的遺產,就像太平洋鐵路被認為是麥克唐納的遺產一樣。
1905年勞雷爾引入《自治法》(Autonomy Act)建立了阿爾伯塔省(Alberta)和薩斯喀徹溫省(Saskachewan)的時候,語言和信仰問題再次浮現。法語和天主教教育的地位已經通過1875年的《西北領地法案》(The Northe-West Territories Act)確立,會在這兩個新成立的省里同樣保障少數的權利嗎?
這時候脾氣不好的西夫頓正在國外,勞雷爾的司法部長法裔加拿大民族主義者亨利·布拉薩(Henri Bourassa),趁機在《自治法》裡面加了一條在兩個新省保護天主教少數權利的條款,還把法語列為兩個省的官方語言。西夫頓回來後火冒三丈以辭職來抗議,勞雷爾再一次屈服了,他讓西夫頓修改條款,取消了在兩個新省里對法裔天主教的保護。結果在第一位法裔加拿大總理任上,西部省份完全是英語的天下,很有諷刺意味不是?
大家可能注意到這兩個新省阿爾伯塔和薩斯喀徹溫之間的邊界,也是直直的一條線,沒有按照地理什麼的劃分,這是怎麼回事兒?1905年西北領地的首長是弗雷德里克·豪爾頓(Frederick Haultain),豪爾頓的提議是搞一個大省,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水牛省」(Buffalo),這樣一來這個大區的面積快趕上整個西歐了。但是依照分而治之的原則,聯邦政府要避免出現一個能跟東部分庭抗禮的大省,所以這個方案是不可接受的。其它還有一些三省方案,四省方案,甚至還有「英屬哥倫比亞方案」,就是英屬哥倫比亞把阿爾伯塔吞併了。最後勞雷爾決定就簡單地從中間把兩個省一分為二,沿著110度經線大致給兩個省做了平分,儘管豪爾頓反對。
接下來是給這兩個新省任命省長,您想怎麼的有一個省長的位子應該是豪爾頓的吧?畢竟他在這些地方工作多年了。但問題是豪爾頓是保守黨人不是自由黨人。於是勞雷爾選了兩個自由黨人,亞歷山大·盧瑟福(Alexander Rutherford)擔任阿爾伯塔省長,沃爾特·斯科特(Walter Scott)任薩斯喀徹溫省長,而豪爾頓甚至都沒有被邀請出席兩省的成立儀式,資本主義政治就是如此黑暗!
威爾弗里德·勞雷爾連續四次當選連任15年之久。
推薦閱讀:
※加拿大尼亞加拉大瀑布奇景中的奇景(二 ) 土地 明天 希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 (第十九集) 1991/6 加拿大 檔名:02-009-0019
※美國為什麼不侵略加拿大?
※加拿大移民潮要來了,華僑身份讓孩子享受「大國」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