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鳳迎來「鑽石婚」-新民周刊
王丹鳳柳和清夫婦在香港功德林研究素菜記者/王悅陽無論是王丹鳳走紅的日子,還是「文革」中受迫害被迫改行當縫紉工的痛苦時刻,柳和清一直是王丹鳳的精神支柱。如今,他們度過了整整60年風雨同舟相濡以沫的濃情歲月,一個甲子的「鑽石婚」堪稱影壇佳話。「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歲月荏苒,當年吟唱這一曲《小燕子》而紅遍大江南北的電影明星王丹鳳,今年已經87歲高齡了。淡出影壇幾十年,原本以為大家會漸漸忘記當年的「滬港四大女星」(其他三位分別是李麗華、周璇、白光),沒想到觀眾始終念念不忘這位受人尊敬的藝術家,一致公認的美人兒,這讓王丹鳳多少有點驚訝,甚至感動,「真的想不到。再次感謝觀眾們對我的支持。」如今,深居簡出的王丹鳳在上海陝南村的家中安度晚年,與丈夫柳和清一起,享受著屬於兩人的晚晴歲月。王丹鳳一生感情順利、家庭幸福,丈夫柳和清是著名攝影家、當年上海灘國泰影業公司老闆柳中亮的公子。王丹鳳登上銀幕後,質樸無華的表演征服了無數觀眾,同時也征服了柳和清。1951年元旦,一對佳人永結秦晉。此後,無論是王丹鳳走紅的日子,還是「文革」中受迫害被迫改行當縫紉工的痛苦時刻,柳和清一直是王丹鳳的精神支柱。如今,他們度過了整整60年風雨同舟相濡以沫的濃情歲月,一個甲子的「鑽石婚」堪稱影壇佳話。「丹鳳和我年紀都大了,什麼都看淡了。尤其是這些年來,幾乎拒絕一切採訪。更何況,她是個不善言辭的人。」柳和清說起自己的愛妻,言語中充滿著愛意。因戲結緣「其實,丹鳳不是她的原名。」據柳和清介紹,祖籍寧波的王丹鳳原名王玉鳳,只因從小喜愛藝術,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她的鄰居,「合眾影片電影公司」的基本演員舒麗娟帶著年輕的王玉鳳來到片場,正逢導演朱石麟拍攝《龍潭虎穴》,王玉鳳應邀試了試鏡,竟然特別出彩。於是,在朱石麟的鼓勵下,她決定投身影業。「玉鳳的名字叫不響,又很拗口,這樣吧,我建議你改個名,就叫王丹鳳吧,既響亮,又有意義,丹鳳朝陽嘛。」朱石麟一句話,從此,中國影壇一顆耀眼明星冉冉升起。從《新漁光曲》、《紅樓夢》到被譽為「中國版魂斷藍橋」的《青青河邊草》,王丹鳳的演技不斷提高,知名度也漸漸上升,各大媒體競相報道,玉照時不時登上雜誌封面……王丹鳳面對著的,是一個又一個光環。身處花花世界、紙醉金迷,王丹鳳卻始終潔身自好。在她的身上,沒有緋聞八卦,沒有名利糾葛,生性低調的她除了演戲,生活中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看電影和話劇。也正因此,以戲為媒,王丹鳳結識了當時身為金城大戲院總經理的柳和清。「那時候金城大戲院常常上演話劇,編劇、導演都是田漢、費穆、洪深、黃佐臨、朱端鈞等第一流的大家。丹鳳很喜歡看話劇,覺得對自己的表演有幫助。於是在朋友的介紹下,我們就這樣認識了。」雖然柳家是上海電影界的望族,大批優秀的電影人才都出自國泰影業公司,甚至連大名鼎鼎的周璇都是柳中亮的乾女兒,可那時,王丹鳳卻並不是國泰的簽約演員。與現在所傳聞的「很多電影公司為了保證票房而拉攏明星」不同,柳和清自認識王丹鳳的那一刻起,就被她的美麗、善良與正派所吸引。兩人的戀愛談了好幾年,「那時候長輩們都很支持我們。甚至有位親戚直接來找我,問我和丹鳳為什麼談了7年的戀愛至今不肯結婚,嚴厲地責問我是不是想玩玩的。哈哈。」其實,兩人的感情生活一直很幸福,不同於一般的公子哥兒,柳和清是個細心、體貼的紳士,對於自己和王丹鳳的感情,始終出於保護的目的,因而格外低調、謹慎,正所謂「閨中甜蜜事,少與外人知」。加之兩人平時工作都十分繁忙,因而戀愛談了很久,卻遲遲沒有結婚。影壇佳偶1949年,新成立不久的香港長城電影製片公司向王丹鳳發來誠摯的邀請,王丹鳳先後在香港拍攝了6部影片。值得一提的是,在《錦繡天堂》一片中,王丹鳳有幸與自己當年最崇拜的影后胡蝶親密合作,從中受益良多。
青年時期的王丹鳳
王丹鳳與張瑞芳、秦怡1950年,王丹鳳與陶金、劉瓊、韓非等人,作為香港電影劇團的成員,前往廣州進行慰問解放軍演出。在廣州這座被譽為「祖國南大門」的城市裡,王丹鳳看到了1949年後人們無比喜慶的嶄新精神風貌,也看到了一個百廢待興,欣欣向榮的新時代的來臨。解放軍艱苦樸素的作風,更是給年僅25歲的王丹鳳極大的震動。緊接著,王丹鳳又留在廣州參加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會議,在學習過程中,王丹鳳看到了新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方向和光輝前景。「歸去來兮」,此時此刻的王丹鳳,究竟還在等什麼呢?謎底揭曉於同年11月,隨著柳和清的到來,王丹鳳終於幸福地牽著未婚夫的手,愉快而興奮地回到了闊別已久的上海,投入了新中國的懷抱。難怪有人說,這是「愛國和愛情雙雙召喚的結果」。回滬後,王丹鳳與柳和清開始忙碌地籌備兩人的婚禮。1951年元旦這一天,王丹鳳與柳和清在相愛長達7年之久後,喜結秦晉之好。1月15日出版的《青青電影》雜誌,特意用了整整兩個版面的圖文,完整報道了王丹鳳和柳和清在上海逸園大酒店舉行結婚典禮的詳細經過。婚禮隆重而熱烈,上海電影界的著名導演、演員和工商界的老闆及朋友都親臨祝賀。有趣的是,「文革」之後,退休了的柳和清決定前往香港投親定居,當一切都安頓好了之後,卻由於當年的結婚證被毀於浩劫之中,以至於王丹鳳居然無法以妻子的身份同赴香港。最終,還是一位熱心的電影愛好者提供了這份雜誌,才解決了王丹鳳的簽證問題。而這段因緣巧合,也說明王丹鳳的影迷絲毫不亞於今日之粉絲。
王丹鳳赴美國白宮參加里根總統就職典禮
中年時期的王丹鳳
1985年王丹鳳與胡蝶三十多年後再聚首相濡以沫雖說婚後的生活是美滿幸福的,從1951年到1956年,四個如花似玉的小千金相繼呱呱墜地,讓王丹鳳享受了為人母的幸福與快樂。然而,她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心愛的電影事業。受到進步同行的影響,1952年12月,王丹鳳欣然加入到了新組建的上海電影製片廠。在此之前,私營電影廠先公私合營後又併入國營,丈夫柳和清已經擔任上影廠宣傳科長,專職攝影,還參與創辦了聞名遐邇的《上影畫報》。而王丹鳳自加入上影廠之後,依舊為廣大影迷奉獻自己的作品,她被評為深受觀眾喜愛的「22大明星」之一,相繼拍攝了《桃花扇》、《家》、《女理髮師》、《護士日記》等諸多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1958年,「大躍進」運動進入高潮時期,毛主席號召「知識分子上山下鄉」,王丹鳳隨上影廠幾百演員與行政人員一起,前往上海北郊的新橋公社下放務農,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當時廠里決心很大,甚至把每個人的戶口都遷了過去。談起這段往事,柳和清笑眯眯地說道:「丹鳳一開始不理解,還哭了鼻子。最後還是服從組織,我們一起到了農村。」雖然從外表洋氣、光鮮亮麗的大明星,一下子變成粗布花衣、挽著褲腿、挑上扁擔、插起秧苗的農民,可王丹鳳並沒有埋怨,反而很快適應了農村生活。原因很簡單,無論甜蜜還是辛苦,丈夫柳和清始終陪伴在她的身旁,讓她感到安心、溫暖。下過農村,去過緬甸,受過毛主席的接見,還進過中南海西花廳周恩來總理的家門……王丹鳳這樣一位成名於舊社會的大明星,在新中國又贏得如此高的聲譽,「文革」中自然是「罪責難逃」的了。不巧柳和清因出身問題也在上影廠「靠邊站」,那麼正好就近,夫妻雙雙常被拉在一起批鬥。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王丹鳳竟成了「國民黨黨員」,那可是個了不起的重大線索,重大突破。造反派於是抓住不放,窮追猛打,連續審訊,要她招出誰是她的「入黨介紹人」,最後她甚至還被「紅衛兵」們以莫須有的罪行,誣陷為「美蔣特務」、「國際間諜」,以致不實的惡訊流傳香港,影壇舊知們誤以為她被處決,莫不為之悲憤難抑……在這段艱難歲月中,王丹鳳雖然苦悶壓抑,卻並不偏激,在丈夫的鼓勵下,她每天一大早就來 到電影廠,和大家一起掃垃圾、學毛選、聽訓話、寫交待。直到1968年,在秋風蕭瑟、嚴冬將臨的時候,王丹鳳被趕到奉賢「五七幹校」接受勞動改造。無論是走紅地毯,還是踏水車、踩秧田;無論是頭頂光環的熠熠紅星,還是下廠勞動的普通女工,柳和清與王丹鳳始終是左右相隨,忠於愛情,矢志不渝。在上海影壇,柳和清對妻子的好是眾所周知的。王丹鳳的很多照片都是出自柳和清,而被大家公認穿衣精緻的王丹鳳,其實身上穿的很多衣服都是柳和清買的。「他替我買衣服都不需要我去的,只要他看好了,就一定合適。」每每回憶往事,王丹鳳的幸福感總是溢於言表。那一刻,什麼勞動改造,什麼牛鬼蛇神,早已煙消雲散,恍如隔世,留下的,只有理解、支持和愛。1978年,重逢艷陽天,王丹鳳首先在參演的《失去記憶的人》中亮相。隨後,王丹鳳又與韓非、孫景璐等老演員一起主演了喜劇片《兒子、孫子和種子》,並於1980年與項堃一起主演了《玉色蝴蝶》。從那以後,王丹鳳就再也沒有接拍電影,《玉色蝴蝶》也就成了王丹鳳告別影壇的封箱之作,那一年,王丹鳳56歲。夫妻同心雖然淡出影壇,但王丹鳳並沒有休閑在家,更沒有停滯不前。作為民主黨派人士,她深入基層,參政議政。改革開放30多年來,王丹鳳從一個著名影星,成長為在上海政協和全國政協會議上頻頻亮相的社會活動家,一個促進友好往來的文化使者。1985年1月20日,對於王丹鳳和柳和清來說,是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他們倆應邀來到華盛頓,參加美國總統里根的就職典禮。作為中國電影界人士,恐怕沒有第二個像王丹鳳夫婦那樣受此禮遇。那一年,王丹鳳夫婦還到加拿大溫哥華探望了時年78歲的影后胡蝶。「你知道么,你是大陸第一個來看我的朋友。」胡蝶一見面就拉住王丹鳳的手,激動不已。坐定之後,胡蝶將第一杯茶遞給了柳和清:「這是上海人的規矩,第一杯茶要先給姑爺。」一番話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起來。在溫哥華,王丹鳳與胡蝶連續聚會了三次,臨別時,胡蝶將一對燒制著彩蝶圖案的小瓷盆送給王丹鳳,說:「我一共只有兩對,一對送你,一對自己留著。」王丹鳳激動不已:「我是看你的戲長大的,一直很喜歡,直到1948年到香港和你拍《錦繡天堂》才算第一次見面,那時真是太高興了。沒想到一晃我們分別已有30多年了……」1989年,柳和清從上海電影製片廠退休,他隻身赴香港,涉足香港餐飲業闖天下,獨樹一幟,崇尚素食,創辦「功德林上海素食館」,數年之後,居然奇蹟般地大獲成功。從一間小店發展到擁有香港銅鑼灣和九龍尖沙咀繁華地段兩間相當規模的素食館。「那是沒辦法,因為我到了香港,身無分文。不得已,靠開飯店賺錢養活自己。至少,自己也能有口飯吃吧?」說起當年,柳和清對自己的成功看得很淡。在有「美食天堂」的香港,素食居然可以做得風生水起,「功德林」如果位居第二,那麼恐怕無人敢認第一了。過去拍電影,如今開餐館,雖然「風馬牛不相及」,卻同樣需要專業精神。王丹鳳與柳和清在迎合港人口味的同時,亦注意食品健康,不但聘得好廚師,自己還經常設計新的菜式,創出幾百種素食佳肴,轟動東南亞飲食界。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年前,柳和清就提出了「有機蔬菜」的概念。「香港的齋菜往往很油膩。我就反其道而行之,做得健康、清淡,一下子就出名了。」正如香港媒體評價的那樣——別人開餐館只管做生意,柳和清先生出身電影世家,又有夫人王丹鳳作後盾,「功德林」就開得頗有文化修養,就連開列的菜譜都充滿傳統文化的氣息。從大陸前來定居的故交林風眠、黃永玉,到華君武、程十發等眾多訪港老友,還有金庸、蔡瀾等香港名人……「功德林」成了舊友新知聚會的好地方。而台灣星雲大師的一幅「柳和清家王丹鳳,功德林中菜根香 」對聯,更把主人和店名及菜色輕鬆地加在一起,見證了這一高級滬式齋菜在香港的發揚光大。幾年前,年過八十的柳和清、王丹鳳夫婦將「功德林」轉手讓給他人。「年紀大了,要葉落歸根。相信後來者生意會做得更好。」不久之後,兩人回到了上海,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在故鄉頤養天年。如今,87歲的王丹鳳除了見幾個老朋友外,基本閉門不出。她愛看電視,也愛讀書。一切順其自然,是她處事的原則與長壽的法門。雖然年已耄耋,可王丹鳳依舊保持著雪白的皮膚,清秀的面龐。性格開朗的她自稱「遇事想得開」,而平時生活也很有規律,每天堅持晨運,並保持素食的習慣,「每天必吃一碗青菜對身體有好處」。說到此,王丹鳳望了望丈夫柳和清,開心地笑了起來。
王丹鳳與柳和清六十年風雨同舟(摘自2011年6月27日《新民周刊》王悅陽文)
推薦閱讀:
※【太閣x周刊】第八期-線上活動、微項目進展、Kaggle活動報名、技術群討論熱火朝天、Solr主題技術秀總結
※鄭若麟:《查理周刊》留給我們的六個問號
※SecWiki周刊(第156期)
※骨質疏鬆除了補鈣,還要補維D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B13 生命周刊·吃出健康
※SecWiki周刊(第1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