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君子之爭

陳魯民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意即君子沒什麼可爭的事,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射箭比賽吧!比賽中先互相作揖、謙讓,然後順序上場,比賽完畢,又互相敬酒。這就叫君子之爭,就是競爭一定要講規則,守規矩,陽光操作,良性競爭。在「爭」這個事情上,君子大致分為兩種:一是與世無爭,即「君子無所爭」,譬如楊絳。她畢生信奉並踐行一句名言:「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謙恭中含著傲骨,一團和氣里透著咄咄逼人。她其實是不爭之爭,在不爭中爭來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社會地位,可謂高明之極,典雅之至。還有一種是與世有爭的,他們有原則,有鋒芒,有底線,有稜角,該力爭時絕不客氣,一定會據理力爭。但他們之爭又是君子之爭,光明磊落,堂堂之陣,觀點擺在明處,決不放暗箭,打黑槍,不靠權勢壓人,唯向真理認輸。北宋神宗時,司馬光與王安石就是君子之爭。兩人私交篤密,互慕對方才華,但卻政見不同。一個急於改革變法,力圖大破大立,一個老成持重,求穩防亂。王安石當政時,大力推進變法,司馬光極力反對,王安石並未以勢壓人,挾嫌報復。王安石罷官後,司馬光復出,果斷廢新法,罷新黨,也沒有找王安石麻煩,反而在王安石死後幫他照料後事,並在《資治通鑒》中大讚他的道德文章。北宋仁宗時,范仲淹多次提攜富弼,二人結成忘年之交,「相勖以忠,相勸以義」。他們雖都是革新人士,慶曆新政的核心人物,但在具體實施方面卻各有主張,一緩一急,一弛一張,並經常爭論,史稱他們「平日閑居,則相稱美之不暇;為國議事,則公言廷諍而無私」。一爭起來,就互不相讓,每每臉紅脖子粗。有人勸富弼,范公有大恩與你,凡事須謙讓為好。富弼答曰:我同范公乃君子之交,先生看重我,是因我有獨立見解,並非讓我諸事隨聲附和,我怎能因私恩而廢公理呢?二人還是該爭則爭,不肯妥協。史載,他們「凡有大事,為國遠圖。爭而後已,歡言如初」。還有一種很「另類」的君子之爭。湯一介在《「真人」廢名》文中記,當年學者廢名和熊十力都研究佛學,各有心得,各樹一幟,常為此爭論,鄰居也習慣隔牆聽到兩人的高聲辯說。有天辯論聲忽戛然而止,旁人好奇,過去一看,兩人竟打起來了,因為互相卡住對方的脖子,所以都發不出聲音。被人勸開後,廢名氣哼哼地走出。但至次日,廢名又來了,與熊十力在討論別的問題,又爭得不亦樂乎。說了這麼幾個例子,或許可以稍微總結幾句了。與君子之爭相對應的是小人之爭,君子之爭,爭的是政見、看法、學術觀點,小人之爭,爭的是利益、權勢、酒色財氣;君子之爭,光明正大,不掖不藏,直抒肺腑,小人之爭,偷雞摸狗,陰謀詭計,見不得人;君子之爭,襟懷寬闊,雅量高致,和而不同,小人之爭,心地狹窄,小肚雞腸,睚眥必報;君子之爭,越爭越明,能爭出共同提高,雙贏局面,小人之爭,只會兩敗俱傷,狗咬狗一嘴毛。歷漢、魏、晉、南北朝迄於明、清的佛道之爭, 陸九淵心學與朱熹理學的朱陸之爭,清末變法修律過程中張之洞與沈家本的「禮法之爭」,世界科學史上的牛頓萊布尼茨之爭,經濟學家林毅夫與張維迎有關產業政策的林張之爭等,都是君子之爭。而民國初期的「府院之爭」,某衛視的「一姐之爭」等,則是典型的小人之爭。君子之爭,能爭出朗朗乾坤,風清氣爽,因而多多益善;小人之爭,只能爭得烏煙瘴氣,臭氣熏天,還是少點為好。
推薦閱讀:

偽君子並非都是壞人
胡適:中國的謙謙君子,一個時代的楷模
君子如蘭 | 七絕 秋日情思(新韻20首)
花中四君子—蘭花篇
聖人、賢人、君子、小人-----如清

TAG: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