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說話,是父母最該有的心機

嚴父不一定能出孝子,嚴師不一定能出高徒。如果你不肯跟孩子好好說話,天長日久,物極必反。

作者:溫暖小武(爸媽內參主筆)

在《爸爸去哪兒》第5季里,陳小春帶著自己的兒子Jasper來參加。

J是個可愛的萌娃,一臉的天真柔軟。但是,陳小春卻對他擺著一副霸道總裁臉。

J坐汽車時,好奇地東摸摸,西看看。於是陳小春面如寒霜,用手指著兒子,斥責道:「坐好,OK?先坐好。」

J下台階時,面對陡峭的石梯,有些畏怯,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看著爸爸,想要求援。

而陳小春卻對兒子大聲說:「自己下,Go」看上去很不耐煩。

有一次J上床之後,想要喝水,於是,他沒穿鞋子,就跳下地板。

陳小春看到之後,對兒子怒吼,叫他趕緊回床上去。J聽了十分難過,抽泣起來,趴在床沿。

看到這裡,網友紛紛表示,陳為啥這麼凶,是不愛孩子嗎?

可是,陳其實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只是,父愛如山,含蓄、端嚴,他不善於用言語來表達,只是用行動來體現:

他無論走到哪裡,都會隨身帶著空氣清新劑。因為,兒子對難聞的氣味很敏感。

節目組在海邊拍攝時,陽光太強烈,那麼多爸爸當中,唯獨陳細心地用一張紙,給兒子做成涼棚擋住光線。

吃飯時,陳要先嘗一口,確定好吃才會餵給兒子,喂的時候還用手接著,以免飯菜掉到兒子的衣服上面。

這樣暖心的舉止,還有太多太多。他是那麼疼愛孩子,他的心地,細膩溫暖。可是,兒子還是有點怕他,在他面前,總是害羞、躲閃。

因為,兒童並不善於發現行動中的深沉愛意,卻很關注大人的話語。語言最直白,也最淺顯。

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在1歲之後,就能分辨大人的語氣,並會受到父母情緒的很大影響。而且,在交談時,比起正面情緒,孩子可能對強烈的負面情緒更敏感。

孩子的心靈,嬌嫩如花朵。無論花朵享受過多少溫柔的雨水陽光,當它遇到那些冷如冰霜、烈如雷電的情緒,還是會萎蔫。

更嚴重的是,孩子在童年所受的消極影響,可能會一直延續到成年。

就像弗洛伊德所說的那樣:「我們一生都在跟自己的童年打交道,都在補償童年的缺憾。」

在暢銷書作家西德尼·謝爾頓的小說《命運之星》里,就有這麼一個故事:有個叫拉臘的小姑娘,和爸爸相依為命。

她想方設法,要討爸爸歡喜,但是,爸爸卻對她十分冷淡,或者態度彪悍。

有一次,爸爸卧病在床,她就頂替了他的工作——幫人收房租。

她覺得很自豪,因為自己小小年紀,就能承擔起家庭責任,還能替老爸賺錢。可是爸爸卻沒好氣地對她說:「你收房租?別讓我笑掉大牙了。」

還有一回,她對爸爸說:「我需要幾件上學穿的衣服。」

他卻陰陽怪氣地「哼」了一聲,似乎覺得她不配打扮。

這樣的事情多了,拉臘就認為,爸爸恨她,因為「他從來沒有對我和顏悅色說過一個字,從來沒有。」

這讓拉臘幼小的心靈,感到徹骨的冰寒。

拉臘長大之後,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地產界的翹楚,名下擁有無數的廣廈豪宅。

然而她卻並不快樂。望著屬於她的、用來出租的那些地產,她心裡沒有「這是我的江山」的成就感,只有一個念頭在不停循環:

爸爸,你錯了,我能收房租。

因為有錢,她的衣櫥里掛滿了衣服,「珠光寶氣,暖貂輕裘」,全是頂級設計師打造的新款。

別的姑娘,如果擁有這一切,一定會開開心心打扮起來,照著鏡子,玩著自拍,想著自己有多好看。

可是,面對漂亮衣服,拉臘卻只能痛苦地想到,當年她找爸爸要衣服時,爸爸那種冷漠的語氣。於是,她在心底反覆大喊:

爸爸,你看到了嗎?現在只要我願意,想買多少新衣服,就能買多少。

因為童年所受的創傷,拉臘雖然已經攀上成功的巔峰,在生活中,卻毫無愉悅感。

她的成功只有一個用途,她的生活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倔強地向父親示威,嘲弄他的態度和觀點。

日復一日,她就過著這樣的生活。

雖然,她的父親去世已經很多年,但她還是陷落在回憶里,跟一個不存在的對手,爭鬥和糾纏。

如果做父母的,像拉臘的爸爸這樣,一直不肯好好說話,確實可能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觀念。

因為,父母是孩子交流情緒的主要對象,孩子會根據父母的情緒,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表現。

如果父母傳遞給孩子的總是肯定,孩子就會變得樂觀安然;如果父母傳遞的總是否定,孩子就會變得消極灰暗,未來再多的財富和成功,也不能彌補心裡的缺憾。

如果父母不好好說話,還可能影響孩子的擇偶觀。

故事中的拉臘,就是如此。

因為她從父親的語調中,感覺不到愛,所以長大之後,雖然她美貌富有,身邊不乏青年才俊,但是,出於心理的補償機制,她卻去追求一個七十多歲的、做非法生意的已婚男人。

因為他溫柔可親,對她友善,她就在這段關係里,泥足深陷。

小時候,她沒有聽到溫存的愛意,長大後,就迫不及待,想要擁有這個和氣的「父親」,緊握這一份有毒的溫暖。

一個孩子,如果在童年出現感情缺失、感情創傷,長大之後,面對愛情,就容易處於一種「飢餓」狀態,缺乏分辨力,只想著自己唯一的需要和訴求:把內心的空洞填滿。

另外,如果父母不好好說話,還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行為。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超限效應」。

這個效應是說,如果某種刺激出現得太頻繁,程度太強烈,時間太久遠,就會讓人極不耐煩,想要反抗,想要逃離。

大家都知道,小樹要砍,小孩要管,但是,如果管得太多,語氣太嚴,反而會激發出TA的叛逆之心,於是,孩子就會渾身是刺,越發難管,故意跟你對著干。有些孩子甚至會出走,自殘,表現得非常極端。

2016年,四川達州的少年小斯,在高考過後投水自殺。在遺書中,他說,爸爸對他太嚴,他考了98分都會被痛罵。

有一次,他考了好幾個100,爸爸不但沒有表揚他,反而沒好氣地說:「不要驕傲自滿。」

時間久了,他就覺得,自己「活得沒有任何意義」,決然投江。

嚴父不一定能出孝子,嚴師不一定能出高徒。如果你不肯跟孩子好好說話,天長日久,物極必反。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他們心地善良,對孩子深情疼愛。

但是,愛之深,責之切,看到孩子不符合自己的預期時,他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會使用情緒化的語氣,批評,叫喊。而發飆之後,又會立刻後悔,想要改正和彌補。

就像在《爸爸去哪兒》中,陳小春吼了愛子之後,十分不安。他溫柔真摯地說:「我以後盡量不要用那麼大的音量去喊他。」

可是,那些已經說出去的話,卻是收不回來的。孩子的心裡,可能已經種下了小小的不安。

世界上最重要的,從來都不是改正和彌補,而是防患於未然。

所以,我們對孩子說話之前,就要先提醒自己:態度可以堅決,但情緒要平和,語氣要婉轉。

教育界常說:

「同樣對孩子說的一句話,10%是語言,35%是表情,55%是情緒。家長的不同情緒狀態,說出來的效果千差萬別。」

對父母的語氣和情緒,孩子是那麼敏感,所以,在生活中,請盡量不要對孩子帶著壞情緒說話,而要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軟語溫言。

美國知名育兒專家簡·尼爾森,曾提出一些對待孩子的辦法,有助我們減輕管理壓力,減少負面情緒,避免在TA面前言語消極:

  • 設定明確的期望

  • 坦率地跟你的孩子商量,設定TA日常的行為準則。當孩子跟你一起制定規則,TA會感覺自己受到尊重,更有參與感,更有發言權,也就更願意執行。

    而且,當TA跟你有約在先,便會提醒自己遵守諾言。當孩子願意循規蹈矩,你自然不必大喊。

  • 進行角色扮演

  • 如果孩子做了錯事,就請TA來扮演家長,你來扮演孩子,引導TA換位思考,讓其站在你的角度想一想,自己的行為是對是錯。

    下一次,孩子就會留意,因為TA已經懂得你的所思所感。這樣,TA會更加懂事貼心,試著不讓你傷心,不讓你發火和難堪。

  • 了解孩子的規律性

  •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生物鐘,自己的活動規律。

    如果你尊重TA的性格和習慣,就能很好地安排家庭生活,避免很多衝突和壓力。

    譬如,孩子喜歡睡午覺,那就讓TA睡一覺,TA下午就不會疲倦,不會因為沒休息好,就鬧人,發脾氣,招來你的訓斥和不滿。

  • 學會接納TA的本來面貌

  • 孩子的天性,與生俱來,並不是自己選擇的,TA不是故意惹你心煩。只是,在孩提時期,TA精力充沛,百無禁忌,難免過線。

    但是,如果孩子頑皮,說明孩子聰明有創意;如果孩子鬧騰,那麼,TA的活力,是TA成功的前提條件。

    如果你理解,凡事都有兩面,缺點背後總有一個優點,就不會天天發火,或者板著一張臉。

  • 富養自己,愉悅心情

  • 找一個臨時保姆,把孩子送去幼兒園或興趣班,或者送TA定期去夥伴、鄰居那裡玩。

    因為你需要休息,需要獨處的時間和空間,需要有自己的享受,對自己好一點,以便精力充沛、心情愉快地面對孩子。

    如果你心情明媚如春,你的語言,才能如春風一般,給孩子傳遞溫暖。

    正如《菜根譚》所言:「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才是家庭的型範」。

    跟孩子說話,就應該如此這般:你的話,就像和煦的春風,化解大地的凍土;就像暖和的氣候,融化堅冰的嚴寒,消除親子關係中的一切分歧和麻煩。

    這,才是處理家庭事務的典範。


    推薦閱讀:

    如果樹會說話
    不說話,只做伴
    =====讓心說話,讓心感知=====
    少說話是種智慧

    TAG:父母 | 心機 | 說話 | 好好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