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齡稱謂集趣

古代年齡稱謂集趣

自古以來,我國對嬰、幼、少、青、壯、中、老各個年齡的稱謂,真可說是名目繁多,雅緻有趣。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同學們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茲將常見於中學課本的各個年齡的稱謂彙編如下,供學習時參考。

黃口:本指雛鳥,後比喻幼兒。 如《北史·崔暹傳》:「崔逡竊言:『文宣帝為黃口小兒。』」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垂髫:(tiáo):古時童年未冠者頭髮下垂,因此指童年、幼年。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總角:指童年時代。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齠齔、始齔(chèn):兒童開始脫去乳牙,長出恆牙,因此指童年。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愚公移山》:「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幼學:《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註:「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豆蔻(kòu):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年,豆蔻枝頭二月初。」後因稱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束髮: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此作為成童的代稱。

及笄(jī):《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笄,用簪子盤頭髮。因此,稱女子十五歲,亦指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齡。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云:「若呂岩贈張泊詩:『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結髮戴冠,表示成人,稱為弱冠。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就是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不惑:遇事能明辨不疑)因此用作四十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知命:《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後因代指五十歲。

花甲:古人用天乾和地支相配來紀年,天干地支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年號,故稱六十甲子,也稱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個循環,所以稱六十歲為「花甲之年」。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另,六十歲亦稱「耳順」。

下壽、中壽、上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七十為中壽,八十為上壽。《左傳·崤之戰》:「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古稀:七十歲的代稱。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杖朝:《禮記·王制》:「……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後因指八十歲。

耄耋:(mào dié):指八九十歲的年紀。《禮·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後來用「耄耋」泛指年壽高。

黃髮:指年老、長壽者。語出《詩經》,如《詩·魯頌·宮》「黃髮台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期頤:(jīyí):指一百歲。期(jī),周年。


推薦閱讀:

日本古代史一覽(3)
中國古代官位等級(文職典藏版)
古代神獸
中國古代貨幣管理
古代相面詩歌之論耳鼻百態

TAG:年齡 | 古代 | 稱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