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赫哲族魚皮部落 (攝影家肖殿昌作品欣賞)
赫哲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赫哲原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是我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生和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歷史上在肅慎時期為別於滿族「熟女真」,稱其為「生女真」,歷史傳說為努爾哈赤征服「生女真」為其管轄。明清時曾因以魚皮為衣和役使犬,被稱為「魚皮部「和「使犬部「。
赫哲族居住地區,是我國黑龍江省的東北部與俄國接壤的一塊三角地帶,為松花江下游、黑龍江、烏蘇里江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一帶。這裡景色壯麗,河流交織,江流寬穩,土壤肥沃。三條江水盛產各種魚類,以鰉、鱘和鮭魚(大馬哈魚)最為著名。赫鄉的三江水裡生產「三花、五羅、十八子」,過去一天打上來成百上千斤魚是經常事,一條幾十上百斤的大魚豎起來象小孩子一樣高大,要幾個人才抬得動。大的鰉魚幾百上千斤,捕獲時要多人用滾鉤魚叉,鬧得翻江倒海才能夠弄上來。赫哲族早年也打獵為生,在森林裡捕獵虎熊、鹿、野豬、獾、狍、貉、狐、水獺等野獸。
在秀麗的烏蘇里江沿岸,臨江依山的赫哲漁村,垂柳掩江。漁村裡一排排房子整齊美觀,金色的草頂在陽光下閃著光。家家戶戶門前和屋檐下垂掛著串串鮮紅的辣椒和乾魚,院內有用木頭搭起來的魚樓。幾乎家家門口都晾著一張張巨大的絲網,空氣中飄散著魚乾的香味,很有漁鄉的特色。捕魚是赫哲族的主要經濟生產之一。
他們生活的地區山青水秀,河汊縱橫,為漁獵經濟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環境。一年四季皆可捕魚,不論男女老少,都是捕魚好手。他們以漁業為主,農耕為輔,多種經營,形成了赫哲族獨特而豐富的民族文化。 他們對各種魚類的習性非常熟悉,捕魚技術也相當熟練。每年農曆白露以後,赫哲族人便進入了捕大馬哈魚的季節。一般三人一組,滿江漁船滿江網,漁船來回穿梭。江邊的灘地上,男女老少曬網織網,賣魚賣魚的人聲鼎沸,岸邊馬哈豐收成堆,曬滿了魚乾和魚皮子。赫哲人叉魚技術尤為驚人。看見水中冒出一圈圈圓圓水紋,就知道是鯉魚在水下吃食,將叉直插下去必然命中;如果看到水紋向兩邊分開,就明白是草根魚在水中吃水草,將叉側擲過去,立即「手到擒來「。過去三江水魚多的時候,不用網具,簡單拿個筐簍,下到水草多的地方就能夠扣上魚來。
赫哲族這個漁獵民族養成了特殊的食魚方法,三江出產的各種魚在他們這裡都有其獨特的吃法,獨特的食魚法有「殺生魚」 「凍魚片」「生魚籽醬」,魚條、魚乾、魚鬆,最上乘的是「全魚宴」,只有節日和婚喪嫁娶大事和招待貴賓才有。還有把整條大魚架在火上,象烤全羊一樣烤熟,切成蘿蔔塊大小的「塔拉哈」,撒上鹽面半生不熟地吃。 過去赫哲人吃的是水裡游的魚、山上跑的獸。他們有兩句俗話:「魚不入海不能稱作魚,不嘗嘗"炒魚毛"就不算到過赫哲家。炒魚毛「就是類似魚肉鬆一類的珍品。他們熱情好客,待客的菜以魚居多,如清燉鯉魚、紅燒鯽魚、咸大馬哈魚,還有「炒魚毛「,確實別有風味。
赫哲族早年遠離人煙,生產生活物質貧乏,缺少文化,記年以每年馬哈魚期為一年,就把當年的馬哈魚頭割下來掛在牆上,標明一年過去了,多少年了就查多少個馬哈魚頭。赫哲族早年的衣服多用魚、狍、鹿皮製成。男人冬季多穿狍皮大衣,夏季則是去毛的光皮板,大襟式的衣服袖口、衣襟多鑲邊或染成黑色雲紋。長袍的衣襟上還綴著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樸素美觀。女人多穿魚皮和鹿皮長衣,領邊、袖口衣邊多綉以用鹿用剪成的各種顏色的雲紋和動物花樣。男女都穿魚皮做的套褲。冬天頭上多戴狍頭皮帽,夏天多戴樺樹皮帽子,腳上多穿狍皮、鹿皮和獸皮靴子和魚皮靰鞡,女人冬天外出也穿靰鞡,一般在家都穿鞋。魚皮衣是赫哲族傳統的服飾和工藝,他們就把捕獲來的大魚鰱魚、鯉魚等魚皮完整地剝下來,晾乾去鱗,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樣柔軟,用鰱魚皮線和鹿筋線縫製而成。冬天穿上狩獵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魚可防水護膝。明清時期因而稱他們為「魚皮韃子」。
赫哲人選擇江河兩岸和獵場附近的地方居住,有臨時和固定兩種。臨時住處是「撮羅安口「,意為「尖頂棚「;「昆布如安口「,意為「圓窩棚「,是為逃避野獸和火災襲擊,在樹上支起類似古人的巢居。固定住處過去為用樺皮、獸皮、茅草搭成的尖頂「撮羅子」、園窩棚的「昆布如」及各種「昂庫』』尖的圓的頂子簡易棚子。固定住處過去是夏季構木而居的「馬架子」,冬則鑿地為「地窨子」,有穴居的遺風。較普遍地住泥牆草頂房屋。冬踏滑雪板或狗拉雪橇以為交通,夏季以樺皮船、舢板從事運輸和捕魚。
「佛額什克斯」是赫哲語舊曆年或大年除夕的意思,和漢族一樣有些相同。他們還有自己獨特的民族節日,七月十五的「鬼節」他們有「河燈節」祭奠故去的親人,敬仰神靈;每年冰雪消融開江打魚有「開江節」,用貢品祭江,敬拜江神,祝福一年捕魚豐收。最著名的是「烏日貢」,也就是赫哲語歡樂的意思。這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早年赫哲人漁獵豐收的時候,一些部落和灘地都聚會一起,跳神,划船射箭比賽,把漁網和繩子拴在身上拉力角力,然後吃魚宴,跳篝火舞。發展到現在,每年的七八月間赫哲族都要舉行「烏日貢大會「來歡慶和娛樂。大會上的內容是表演赫哲漁歌、伊瑪堪說唱、跳天鵝舞等。特別是伊瑪堪的演唱形式有說有唱,但無樂器伴奏,內容也十分豐富,有古代歷史、英雄故事、風俗民情、漁獵生產、愛情生活等。還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比賽,有叉草球、游泳、賽船、射箭、撒網、滑雪、頂杠、擋木輪、拉力角力,都是沿襲了傳統的競賽方式。
赫哲族信仰薩滿教,認為山川都有神靈主宰,相信萬物有靈,在祭祀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時由薩滿跳神,呼風喚雨,驅邪敬神。他們供奉的神靈就是這些萬物的神偶, 自己用木頭刻製成天神,地神、冥神、樹神、各種鳥獸神,或者在房前和室內設神龕供奉,或者漁獵隨身攜帶,有時在山上砍樹刻畫神靈模樣跪拜。在特殊的敬神祭祀時,由專門的薩滿來跳神祭祀。薩滿有看病的驅災消魔的「大神」,有專門承接神靈的祭祀薩滿。「大神」看病的越多,神法級別越高,祭祀薩滿年頭越多,級別越高。頭上戴有九叉鹿角帽的是最高級別,兩個叉的最小。赫哲族在祭祀時薩滿要跳神來助威,他們和滿族信奉的薩滿有很大區別,如果說滿族的薩滿祭祀屬於宮廷祭祀,那赫哲就是「野祭」。跳神時,他們模仿萬物神靈的動作,跳「鹿神」和「熊神」,每個神曲的調子也高亢舒緩不一樣。跳神的時候,薩滿也念念有詞,手打「神鼓」,搖擺跳躍虎虎生威。
解放前,赫哲族由於生產落後,生活困難,疾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到解放時只剩下300多人,現在已經發展有4245人。如今昔日瀕臨滅絕的赫哲族與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一起走向繁榮富強,住著現代化的民俗新村,開著機船捕魚,唱著「烏蘇里船歌」 「魚兒滿倉,歌滿江」過著幸福生活。
推薦閱讀:
※美國攝影專業排名院校TOP5
※攝影的技術標籤
※拿相機拍電腦屏幕時為什啥會有很多條紋?原因不簡單但能避免
※2017.09.15 今日日曆
※[pong!洪荒之力] 拍照如何避免出現魔性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