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腎誤區——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
1 基本情況:
組成:熟地黃
功能與主治:滋陰補腎。用於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
2 歷史沿革:
最早來源於 漢 張仲景 《金匱要略》裡面的腎氣丸,主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後來宋代名醫、兒科專家錢乙將腎氣丸中的溫補藥桂枝和附子去掉,改為六味地黃丸,記載於《小兒葯證直訣》中,用來治療小兒先天不足,發育遲緩等病症。
這裡注意,六味地黃丸原本是給小兒吃的,小兒是純陽之體,按照古人的說法,專門補腎陰就可以了,一補腎陽就容易動火,因為小童子元陽沒有泄漏。
自宋代而降,六味地黃丸 被後世醫家擴展應用於臨床,其應用範圍逐漸發展為補腎滋陰之葯,如明代名醫薛己最善補腎,他就主張,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腎陽虛用八味地黃丸。薛己的實踐為許多後世醫家認可,他們倡導的補腎觀點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以至於後世醫家大都遵循六味地黃丸 滋補腎陰 的主張。此外,從藥方的組成來看,它可以達到三陰同補(補腎陰、補肝陰、補脾陰)的效果,比如熟地黃可以補腎陰;山茱萸則是肝腎同補,通過補肝來達到補腎的目的;山藥能健脾益腎,通過健脾來補後天。由此可以看出,六味地黃丸更適用於腎陰虛患者的治療範圍確定下來。
3 陰虛、陽虛
問題來了,什麼是腎陰虛,什麼是腎陽虛呢?
腎陰虛的典型癥狀是潮熱、盜汗、手心和腳心煩熱、口燥咽干,此外還有遺精、夢遺、早泄等。
腎陽虛的典型癥狀是腰膝酸軟、不耐疲勞、經常覺得乏力、四肢發涼、喜熱怕冷等。有些腎陽不足的人,也可能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早泄、滑精等性功能問題。
但是問題來了,病人從來不照著書本得病!
什麼意思呢?
現在臨床上的實際情況是:很多腎虛的亞健康人士往往腎陰虛和腎陽虛混雜在一起,有的時候還兼夾一些濕氣、寒氣、虛火、中寒……,比如有的人腰酸腿軟、稍微一走路就腿沉,平時怕冷,吃點東西就拉肚子,平時手腳冰涼,可是一到了熱的屋子裡面手心腳心還容易出汗,牙齦還經常滲血,嘴裡面乾燥沒有津液,口臭、記憶力差、早泄遺精,性功能障礙,吃飯不香,吃點涼東西大便還容易拉稀,脾氣還急躁,眼睛平時紅紅的,乾澀疼痛,頸椎難受,後背發硬……這都是我平時臨床最最常碰到的情況,你說他是陰虛吧,他還怕冷,你說他陽虛吧,他還手心出汗,陰陽俱虛吧,還稍微一吃點補藥就上火,「虛不受補」,還兼有脾胃虛寒,肝氣不足,碰到這種情況就應該臨證組方了,根據病人的病情加減用藥,而不是單純的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腎陽虛用金匱腎氣丸了。
所以,在臨床實際中,很難分清具體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那種很典型的腎陰虛或者腎陽虛的病人在整個腎虛人群中的比例非常小,所以很多人問我:「大夫,我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啊?」
這種問題很難回答。
4 六味地黃丸 的服用誤區
現在很多廣告、藥商乃至一些不很明白的中醫宣傳一個理念:「六味地黃丸可以補腎」,於是就造成了在廣大人民群眾心裏面好像六味地黃丸成了補腎的專用藥這種觀念害人不淺啊!!!
1 陽虛的人越吃越虛
現在很多人不知道是聽了什麼宣傳,一聽說是自己腎虛,就買很多六味地黃丸吃,結果出現什麼表現呢?有一部分面色偏白,體質虛弱,畏寒怕冷,手腳冰涼,腰酸無力,小便頻數,這都屬於腎陽不足的表現,這樣的人吃六味地黃丸只會把腎氣弄得越來越寒。此外,許多因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礙患者,還一味地服用六味地黃丸,病症就會「雪上加霜」。
2 脾胃弱的人不適宜吃
還有一類雖然腎陰虛但卻脾胃功能不好的人也不適宜吃六味地黃丸。
因為六味地黃丸是偏於補陰的葯,配方中陰柔的葯多一些,吃了後會妨礙消化功能。我在臨床上見到的誤服六味地黃丸導致損傷的最多的就是這一類人,一中老年人為主,這些人長時期服用六味地黃丸,弄得自己脾胃虛弱,大便溏泄。因為中老人本來脾胃功能就慢慢減弱,服用更要謹慎,長期連續服用的話,就不非常可取了。
六味地黃丸偏於補腎陰,主治腎陰虛。由於配方中陰柔的葯多一些,所以吃後有時候會妨礙消化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弱、消化不良者慎吃。服用兩周後如果效果不明顯,可能是選葯不對症,可以找一位中醫大夫對身體的癥狀進行診斷,對症選葯。
與六味地黃丸相同功效的知柏地黃丸,在六位地黃丸的基礎上加了知母、黃柏兩味清熱滋陰的葯,加強了清熱的力量,用來治療陰虛火旺,如手心和腳心煩熱、口燥咽干,舌尖紅等腎陰虧虛、虛火上炎的病證。知柏地黃丸更不能盲目地服用,偏性更大。
最好服藥之前應該先去諮詢中醫醫生:有沒有腎虛,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該不該服用六味地黃丸,服多長時間,盡量避免由於盲目用藥而造成的身體不適。
還有一類是體內有濕熱的人,這種人舌苔厚,舌苔黃膩(不是在吸煙和飲橙汁後),胃腸裡面脹悶,大便不成形而且粘滯,掛在大便池裡沖不下去,這些是體內有濕熱的人的診斷指征。
這一類人大款的比例特別大,整天吃肉喝酒,造成體內的濕熱特瑞別嚴重,肥胖患者居多,虛胖,大肚子,稍微一活動就氣喘吁吁、去醫院檢查脂肪肝、高血脂、肝囊腫、高血糖、高血壓……這一類人還特別喜歡補,80%認同吃六味地黃丸補腎,結果是什麼呢?面色恍白,腰足寒冷,性功能下降,這都是誤服中藥不養腎氣所導致的最終結果。
3 糖尿病≠腎陰虛≠六味地黃丸
最後一類人最可憐:糖尿病患者。
這個風氣不知道是誰帶頭的,好像所有的糖尿病人都是腎陰虛一樣,大家都吃六味地黃丸。按照中醫的理論,糖尿病類似古代的消渴病,古人大體分為三類,上中下三消。吃得多、喝得多、小便多、體重減少——三多一少 為其診斷標準。
但是現在很多糖尿病患者相反還很胖、吃的喝的也不多、小便也不是很多,但就是血糖高、尿糖高,那麼問題來了,這些人在古代中醫看來可能就不能劃歸為」消渴病「範圍之列,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治療消渴病的古方,按照張仲景金匱要略裡面的記載,應該是「崔氏八味丸」,也就是現在的桂附地黃丸,也叫金匱腎氣丸(同仁堂版的又加了利水葯),用來治療「飲一斗、小便一斗」的消渴病,後世醫家總結為下消病,也就是腎氣不足的消渴病。
現在糖尿病人的很多表現已經和古代消渴病患者的表現不一樣了,而且古代消渴的下消病的古方是桂附地黃丸,也不是六味地黃丸,所以不能單純的用
糖尿病=消渴=下消=六味地黃丸 邏輯來對應。
於是碰見糖尿病就用六味地黃丸治療 這種觀點是有待商榷的。
舉個例子吧:
我在老家碰到一個患者,父親的朋友,糖尿病快十年了,不知道聽那個「老中醫」(有時候老中醫不一定是明白中醫)的建議,說是糖尿病就服用六位地黃丸,結果吃了一年多,臉色越來越晦暗,小便越來越頻,渾身氣力不足,疲勞感特彆強,一看這個人就是長期睡眠不好,疲勞的面色,找我看病。我毅然決然斷然的說:「 趕緊把六味地黃丸停了!!!!」
「那不是補腎的葯嗎?」
「腎虛很多種,不適合您這一種!您自己吃了這麼長時間感覺腎氣足了么?」
「……」沉默。
「以後再也別瞎吃藥了!!」
「嗯!」
於是我給他把脈,看舌,又問問一些癥狀,開了桂附地黃丸加上補充腎陽的中藥服用,配合我博客里的「仙人揉腹」功法鍛煉,半年之後再見,臉色有光了,疲勞感減輕了,精力充沛了,尿糖有所下降,對我的醫術讚不絕口。
我說:「我這點東西在古人那裡根本算不上什麼,只不過規規矩矩的看病,就能達到這個效果,現在很多中醫師看病不遵循中醫的理論,治不好病也不反思,而且用西醫的思路指導中醫用藥,最終結果就是南轅北轍,治不好病,使病人覺得中藥療效差,敗壞了中醫的名聲!」
附錄:用西醫的思路開中藥方比較典型的思路有這麼幾個:
第一:看到感冒發燒就用清熱解毒的中藥。
這種看病理論支持是中藥可以抑制細菌。其結果就是,病人也不發燒了、但是胃腸功能急劇下降、臉色發青,身上怕冷,病病怏怏一個月,小兒尤其明顯,很多小孩子體質弱就是這種大夫用苦寒葯不當所導致的。
那反過來,麻杏石膏湯中沒有一味葯可以抗細菌、抗病毒,為什麼治療肺熱性的感冒、咳喘效果那麼好,一兩服藥就迅速見效,也沒有副作用?這些疾病在西醫看來可都是細菌導致的致病啊?所以中醫的思路不是針對病毒、病菌的,而是整體調整人體的狀態,也就是整體觀。麻杏石膏湯把病人肺裡面的鬱熱宣除了,也就是說把患者的狀態調整了,細菌適合生存的環境變了,自然就達到治療效果。
所以,用單純從抗生素的角度應用中藥的思路嚴格來講是形式邏輯的思維模式,並不是中醫典型的整體觀、辨證論治的思維模式,而中藥的定義是:「中藥是指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認識、研製、使用的各種劑型的藥物。」[1]
因此,用西醫的思路看病的醫生嚴格來講不是中醫,即使是應用中藥。
第二:看到某種西醫病名就直接對應中藥。
如看到糖尿病就對應六味地黃丸。
看到感冒發燒就用清開靈。
看到血壓低就用生脈注射液。
看到咳嗽就用念慈庵川貝枇杷膏。
也就是說:西醫診斷+中藥
這種看法是典型的目前中醫院大部分醫生的看病方法,根本就把中醫的精華——辨證論治 給丟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感冒分為風寒、風熱、傷濕、寒濕、濕熱、傷暑、正虛、傷燥、外寒內熱、外熱內寒……等至少十種不同的情況,單純的用 感冒——感冒清熱沖劑 只能針對其中一種,其他九種效果就非常不好,甚至起反作用。
所以這種思路指導下的中醫看病效果大打折扣!
遇到這兩類大夫,一定要謹慎了!
推薦閱讀:
※走出人際交往的心理誤區
※10個常見男生衣服搭配誤區
※糖尿病人的7大飲食誤區,你中了幾招?
※走出腎虛的四大誤區
※學看八字五行缺什麼?取名時缺啥補啥是誤區,一定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