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八卦掌走轉與十二經筋(一) 關朝
要剛還是要柔這是不同門派武術長期爭論的問題。形意拳由剛入手,經歷明勁、暗勁、化勁三個階段逐漸由剛變柔。太極拳由鬆柔入手,逐漸做到由極柔軟到極堅剛的境界。實際內家拳「剛」、「柔」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上半身特別是手臂上,因為內家拳都是要練丹田氣即「根勁」的,因此橫膈膜以下各拳種的區別不大都是「實」的。區別就在於橫膈膜以上「虛」的程度,而這是和技擊指導思想相關的。形意拳是化槍為拳,因此在手上強調灌勁。太極拳強調後發制人,「四兩撥千斤」,因此以走化為主,不和對方硬打硬扛,在手上強調用意不用力。本門的八卦掌把太極的東西加進到八卦掌中,很重視化勁的使用。但手上的的「四兩」不意味著全身的「四兩」,手上的「四兩」是以身上的一千二百斤為後盾的。我強調向下盤灌勁要多於兩掌就是為這一千二百斤的實力準備的。這就好比我在內蒙插隊時車把式用的鞭子。鞭桿是用藤條編的,鞭子是用牛皮繩編的,到鞭梢是一根牛皮繩。鞭子平時是軟的,但車把式從鞭桿的根上一抖勁,鞭梢就一緊,打在身上力量是很大的。如果你有足夠的「根勁」,關鍵的問題就是在發力時你的梢--掌能不能在瞬間緊起來,即瞬間將意、氣、力同時灌到兩掌,全身變成一桿大鞭甚至一桿鋼槍。這就是所謂的「鬆緊發力」,實際上不同拳種到高級階段都是使用的「鬆緊發力」。形意拳練到化勁階段,孫祿堂指出用的就是「鬆緊發力」,大成拳的發力練的也是「鬆緊發力」,戴式心意拳在發力時的射丹田本質上也是「鬆緊發力」。不同門派的技擊思想在接手的方式上就能明顯的體現出來。我認為「鬆緊發力」是比較好的解決技擊與健身矛盾的一種方法。至於能不能接重手我想有樁功的基礎,肩架子起來了不是問題,何況八卦掌不主張硬接硬打,是化打結合拳種。因此在練習八卦掌時能統籌處理好剛柔相濟問題,就可以技擊、健身兼顧。 |
八卦掌走轉與十二經筋(二)關朝——兼談走轉中如何避免出偏下面談談如何在走轉中做到下實上虛、「陰陽平衡」。既然陽氣是向上的,要做到下實上虛、「陰陽平衡」基本思路就是1、身體要松,特別是肩、胸,要做到腹實胸空肩松,2、用向下的體位、意念、經筋灌勁和呼吸來解決下沉的問題,從而達到「陰陽平衡」。1、走轉時要重視坐胯。蔣師爺講過,轉掌的訣竅第一是尾閭,第二是頭,第三是腳底。可見坐胯的重要性,走轉或技擊時只要胯不起來,氣就不會上浮,坐胯才能氣沉丹田。此外坐胯是擰胯的前提,胯坐不下去就談不上擰胯、旋垮。坐胯時要同時提肛或縮二陰,我個人體悟,這就是論壇中大家提的練海底功的具體措施。縮肛一是連接任督二脈,這和舌頂上齶搭鵲橋是一樣的,二是縮二陰或提肛是封閉會陰穴(陰蹺穴)進而提昇陽氣,防止陽氣下泄的重要手段,第三坐胯是氣沉丹田的關鍵,氣沉丹田不是將氣向下壓,而是通過坐胯骨盆下移拉長小腹,氣自然就沉下去了。下坐上提達到固本培元的目的,也是下面將提到的「呼吸以踵」的前提條件。2、抓住練丹田氣不放鬆。丹田是「根勁」之根本,丹田充盈,自然就能做到腹實胸空肩松,氣不上浮。我在和各地武友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一些練法是不利於練出丹田氣的。例如有些武友在走轉中隔幾步就利用擰腰帶動上肢擰轉一下。我不太贊成這種練法,因為走轉中意念要定住丹田不做調整,練到一定層次橫膈膜都不上下鼓盪,氣息很微弱,只有這樣在走轉中才能入靜,有利於練出丹田氣。另外這樣練也利於練出整勁,一調整神就散了,勁就不整。這些武友之所以要擰腰帶動上肢擰轉是因為沒有擰胯,不擰胯在加大擰轉時呼吸就很難氣沉到骨盆,呼吸不暢只能使用自然呼吸。所以擰胯,走轉時用胯的掰、裹帶動腿擺步、扣步是非常有利於練習丹田氣的。3、梢節領勁,利用經筋同時向手、腳灌氣、灌勁。前面講過八卦掌一般練法是從腳跟到前手掌根,從腳跟到後腦通過拉伸外沿的經筋從而達到撐裹擰鑽的目的。但由於拉伸的多是手腳的外沿經筋,帶動陽氣上升,八卦掌叫此種勁為「逆勁」。要做到「陰陽平衡」,就要有向下的經筋拉伸以平衡「逆勁」。郭鑄山師叔爺一門有一種「梢節領勁」的練法,就是手腳在盤拳時同時向上下兩個方向拉伸經筋並節節貫穿的導氣,在練習太極拳和八卦掌時均採用這種方法。這就較好的解決了「陰陽平衡」問題。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郭師叔爺的徒孫王明星先生。大家可以看看他的視頻。但我在實踐中感覺腳由於要起支撐作用,且由於地面的限制和腳要平起平落都限制了後腳筋的向下拉伸,因此上下不一定能達到平衡。且不少人由於按通常練法已經成定式,改起來不習慣。我就嘗試在轉掌前或轉掌後加練一段行步練習進行調整,每一腳平起後抬腳向前或外側緩緩蹬腳拉伸後筋再平落,當然這要有一定的懸吸步的基礎,實踐的效果很不錯,氣能較快沉到腳底,大家可以試一試。4、慢練入手,松沉為先。一些習練者由於在技擊中強調快,因此一開始就從快練入手,結果練出的架子腳底發飄。我主張從慢練入手,初級階段把練出松、沉勁放在首位。這樣做有幾個好處,一是慢練容易松下來;二是慢練很吃功夫,對於練出紮實的下盤功夫很有好處;三是慢練呼吸平穩舒緩,對練出內功極有好處。四是慢練容易練出靈敏的感應力,對對方的攻守意圖有敏銳的察覺並快速做出反應。慢練入手並不是總是慢,待松沉勁有了就可以練快,此時下盤功夫紮實快而不飄。這裡還有一個如何處理由轉掌中撐裹擰鑽引起的緊的問題,是灌勁、灌氣緊到極致就會松,還是在保正放鬆的前提下逐漸增加擰鑽的程度,不斷求得擰鑽和放鬆的新的平衡,最後達到撐裹擰鑽的要求。我是贊成後一種練法的。5、動靜結合,逐漸放低樁架。由於八卦掌的走轉實際就是行樁,因此不少練家認為不需再單獨站樁。本門雖然有自己的樁,但很多同門並沒有把站樁放在重要地位,甚至一些同門都不知本門有哪些樁。我通過幾十年的練拳實踐體悟出在轉掌的同時一定要單獨練習站樁。其原因是一、站樁是全身較快放鬆下來的重要手段,站樁、走轉的練習過程都是從肩到腳層層放鬆、換力的過程,但站靜樁要更快一些。二、站樁是練習丹田的不可替代手段,站樁較走轉更易入靜,到高層次進而入定。三、呼吸是練習內功的重要手段,內家拳技擊特別是發力是以渾厚的內力為前提的。先天呼吸在提升內力方面要大大優於自然呼吸。有些人認為談這些是忽悠人騙錢的,這是以偏概全,井底之蛙之見。而呼吸的練習必須通過站樁掌握熟練後才能放到走轉中。四、站樁是形成整勁的重要手段,是練出抗擊打能力的重要手段。為了達到上虛下實、陰陽平衡的目的,很多拳友都很重視降低樁架以練出下盤功夫。對此我有三點看法:一、降低樁架是達到上虛下實、陰陽平衡的重要手段。二、降低樁架我主張在保持放鬆的前提下漸進進行,我不主張一開始就站很低的樁,因為那樣松不下來,不利於出內功。當丹田氣出來後,特別是氣灌腳底後,降低樁架就容易的多。三、多低的樁架為宜要服從你的整體技擊思想,樁架過低雖然下盤功夫好,但重心移動慢,要統籌平衡。在站樁和轉掌中當降低樁架大腿感覺吃力時,適度的提肛可以幫助減輕大腿的吃力感,這也是利用了陰陽平衡的原理。6、呼吸以踵。論壇里有武友提出了這個問題,雖然這是個有爭議的問題,也有武友認為這是忽悠。我不能認同,呼吸以踵確實是練就周身一氣的重要手段,也是達到陰陽平衡的方法之一。周身一氣是內家拳追求的內家功夫之一,第一步先練出丹田氣,第二步將丹田氣擴散到全身,達到混元一氣的目的。至於如何達到周身一氣,各家的方法不同,有用導引法沿經絡導引,有分區域灌氣的,有使用中脈的,也有一開始就把全身看成一個整體練習的。根據黃帝內經上虛下實、陰陽平衡的理論,周身一氣的「氣」在全身並不是平均分布的。腎氣是生命之本,因此腎臟所在的下膈也就是丹田所在的小腹是內氣最密集的區域,中膈、上膈逐漸遞減。下肢特別是足底由於離心臟最遠,是氣血最不易到達區域,因此必須經過專門的練習才能使氣達末梢。有些武友認為,我既不想成仙入道,又不想長生不老,學習這些道家仙家的功法有什麼用?同一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會有不同的理解,我在文章中所探討的問題都是圍繞武術來討論的。例如為什麼要練習先天呼吸?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練習先天呼吸後(不管是哪一種先天呼吸),內氣變得充沛了,內力大大增強了,你如果是練武之人,這是不是你所追求的?我在學會了某種先天呼吸後,按常規都是將吸入的「氣」導入丹田,我出於好奇也是一種探索,將它吸入後直接導入任脈導引,結果走周天的衝力比常規狀態下要大得多,你認為對健身是不是很有好處?實際在八卦掌走轉中向手、腳末梢灌氣、灌勁,最好不要動用丹田真氣,因為灌氣、灌勁是要消耗自己的真氣的。練到較高層次時是將先天呼吸吸入的氣直接灌到末梢而不動用自己的丹田之氣。什麼是呼吸以踵?我前些日子轉發了疑是武國忠先生寫的《真人呼吸以踵》一文,文中介紹了胡海牙先生的看法,「腳後跟正是陰蹺脈的所在,……「真人呼吸以踵」一句是借腳跟來暗講陰蹺的。」我同意胡先生的這個看法,但我認為這是練就周身一氣的第一步,要想周身一氣,在丹田氣足後還要將丹田氣擴展到全身包括腳底的湧泉穴。氣達腳底的過程就是呼吸以踵,而且這也是平衡陰陽的重要方法。胡先生在此文中沒有講如何練出丹田氣,重點講了陰蹺穴的作用,我在前面已經講到,八卦掌在站樁和走轉中都強調坐胯和縮二陰,即下坐上提,目的就是練習海底,鎖住陽氣不下泄。實際上武術中練習丹田的方法很多,但在使用陰蹺穴這一點上是共同的。下面我舉兩種呼吸方法介紹練習呼吸以踵的方法。第一種就是曾提到的「蛤蟆氣」功法,「蛤蟆氣」是武當劍中一種內功練法,也是京劇中的一種發聲訓練方法。在播音專業和管樂吹奏家中也是必修的功課,其學術名稱叫胸腹式呼吸,是後天呼吸中肺活量最大的一種,經過適當的練習,一吸一呼可以長達四、五十秒。具體的系列訓練大家可以看看野狼先生的聲樂科學發聲系列視頻講座,雖然講的是聲樂知識,但對武術的內功練習和發力的氣息運用還是很有借鑒作用的。「蛤蟆氣」在練習時,首先像聞香味一樣用鼻子深深吸口氣到肺部,然後設想從肺部到小腹有一較粗的管子通到小腹(實際即是中脈),將肺部的氣緩緩的通過這根管子導入丹田(小腹),在吸氣同時身架慢慢降低,在向小腹導氣的同時,意念中想像從陰蹺穴有陽氣升入丹田中,當丹田進氣時腹部鼓起(順腹式呼吸,因和蛤蟆類似鼓肚,故曰「蛤蟆氣」)。氣進丹田後稍作停留再緩緩由鼻中呼出。同時身體緩緩站直。「蛤蟆氣」在練習過程中最好把丹田想像成一個球,這樣從上方導入的氣和從陰蹺穴上升的陽氣只要想像進入丹田即可,如果把丹田想像成一個點,問題就複雜了,因為這個點在哪,上下兩股氣有沒有交匯問題等都要費思量。「蛤蟆氣」在練習過程中如果從鼻中吸入的氣直達海底,而又沒關閉陰蹺穴,則就會出現陽氣下泄,出現拉肚子現象,習練者切記。練習蛤蟆氣至丹田氣足後,可以進一步發展練習呼吸以踵。將吸進的氣在丹田稍作停留,意守丹田一會兒,將氣沿大腿內側陰經導引到腳心湧泉穴,然後用意領氣至足跟升起,沿膀胱經走督脈到大椎,氣分三路;一路過百會定祖竅,另兩路自大椎到左右兩肩,兩肘、兩腕、直貫兩掌勞宮穴,稍停一會兒。再將氣收回膻中,沉入丹田。也可從丹田到腳底湧泉穴後,在湧泉穴稍作停留後散開。第二種呼吸方法就是我轉發的胡海牙先生介紹的聽皮膚——仙學呼吸法,學術名稱叫做「體呼吸」,這是一種先天呼吸法。「體呼吸」在中學生物課中講兩棲動物時都有介紹,因為兩棲動物既沒有魚的腮,又沒有哺乳動物的肺,所以它們呼吸依靠的是皮膚。人是高級哺乳動物,原先也是有此功能的,但退化了。實際上在太極拳、大成拳習練者中常常提到的通透感,本質就是「體呼吸」。「體呼吸」是一種輔助呼吸法,其呼吸區域受主呼吸影響較大,例如主呼吸是自然呼吸,體呼吸的區域就偏上,如果在站樁和走轉中使用逆腹式呼吸時想像自己的汗毛孔都張開,大自然中的真氣徐徐從汗毛孔中進入丹田這個球狀體聚集起來,呼氣時想像身體中的病氣,污濁之氣從汗毛孔中排出到宇宙無限遠的地方,慢慢這種「體呼吸」就會越來越強,而肺部呼吸會越來越弱。這種呼吸方法有人稱其為胎息法,也可認為是胎息法的初級練法。當丹田氣足後,可以想像丹田這個球狀體擴大到腳底,站樁時似乎坐在一個兩腿夾著的球體上(利用內側的陰經),真氣從四周特別是小腿部進入這個球中,慢慢真氣就充滿了兩腿夾著的這個球而灌到腳底湧泉穴。兩種呼吸方法都是先練出丹田氣(相當於小周天),在向足底灌氣、意念下行以達到下實上虛的目的。我們在練拳的過程中如何判斷自己的陰陽是否平衡呢?這是個有難度的問題。我在實踐中的體悟有一些簡單的辦法可以幫助自己來判斷。方法正確時練拳後津液應該很充足,傳統理論稱其為「玉液」,應該把它緩緩咽下。如果練後口乾舌燥,津液不足,說明陽盛。如果站樁或轉掌後兩臂感覺非常有勁,非要發發力才能發泄出來,也說明陽氣多了。如果練拳後休息以後,脈搏快(超過80/秒下)或血壓升高,也可能是陽氣上升或肩、胸沒有松下來或呼吸時過於用力了。如果練拳後出現拉肚子、或中氣不足發空,說明陽氣不足或陽氣下泄了。腰酸、四肢發冷、畏寒、舌質胖大都是陽虛的表現,而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乾舌燥、尿黃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是陰虛。綜上所述,我們在練習八卦掌的轉掌時,要注意合理利用經筋和其他手段去平衡八卦掌練習中的「逆勁」,做到上虛下實,陰陽平衡。把這些方法要領總結在一起歸納為:抱元守一,根勁發源,下坐上提,苦練丹田。擰腰旋胯,手腳同步,整體走轉,內外三合。腹實胸空,松肩圓背,樁架漸低,下實上虛。慢練入手,松沉為先,撐裹擰鑽,筋緊形松。科學吐納,內功捷徑,輕進緩出,呼吸以踵。梢節領勁,兩頭拉伸,巧用經筋,陰陽平衡。我對中醫僅是略知一些常識,文中難免有錯誤的地方,希望像小貓兄弟和他的老師景大夫等武友批評指正。我的QQ號2538860394。
我在視頻中其實不應該讓美國孩子這麼擊打,但由於語言不通,翻譯的老師理解不了丹田,因此用讓美國孩子擊打以便於理解丹田的作用。八卦掌應該處處是手,打在丹田上也應該化開,我可以部分做到,但不是很熟練。至於抗擊打的確是丹田氣的緣故。主要是通過站樁和走轉練習的副產品,大成拳的站樁等也會站出此效果。內功上身後周身一氣,各處的抗擊打能力應該是均衡的,即所謂六面力,並不需要什麼運氣等等,當然襠部等是不會讓人踢的,走轉時練的剪子腿就為了護襠。這種能力在練內家拳行家算不得什麼,雕蟲小技也,讓大家見笑了。 |
推薦閱讀:
※[轉載]倪海夏論「糖尿病」治療(轉)
※[轉載]曲煒六爻答疑2
※(31633)[轉載]竹林掠影
※[轉載]孫雲曉談五元家教
※靈樞針灸法qi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