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譜系障礙—搜狗百科
孤獨症的醫學生物學原因,可能是遺傳學因素、免疫因素、生化因素、孕產期因素等。孤獨症的成因極為複雜,有遺傳易感性的個體是否發病,取決於各種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很難在孤獨症患者個體身上確認出一種共有的醫學成因。自閉症可能是因為許多不同的醫學成因(如:遺傳、病毒感染、孕產期危險因素、其他原因),造成了特定腦結構或腦功能的損傷所致。至於損傷的具體部位、機制如何,仍待進一步研究。
1、遺傳學因素
對有孤獨症患者的家族進行研究發現,兒童孤獨症同胞患病率為2%-8%,是一般人群發病率的50-200倍。雙生子研究則顯示,同卵雙生的同病一致率為60%,異卵雙生的同病一致率為0。這些證據證明遺傳因素是兒童孤獨症發病的重要原因。
孤獨症是多基因遺傳病,目前的研究,對於候選基因的數目和界定仍不清楚,對存在1位以上孤獨症患者的家族進行的全基因掃描估計,該病至少是10個以上致病基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具有孤獨症遺傳基因的個體,稱為有遺傳易感性的個體。個體是否發病,除了決定於遺傳因素外,還受著環境等多種複雜因素的影響。從理論上講,一系列兒童孤獨症致病基因降低了兒童孤獨症的發病「閾值」,在環境因素、免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發病;如果缺乏環境因素、免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觸發,則不出現孤獨症癥狀(Korvatska,2002)。
關於與孤獨症的遺傳現象有聯繫的異常染色體或候選基因的研究,迄今為止,還未取得一致的研究成果。目前,一般認為它們可能是7號染色體、15號染色體、5-HTT基因、BDNF基因等。這些異常的染色體以及候選基因,導致與神經系統發育有關的蛋白質(如神經營養因子)、糖蛋白、酶、受體、神經遞質等的異常表達,從而引起大腦、小腦、神經發育異常,提供了易患兒童孤獨症的生物學基礎,加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終導致了特定的神經發育障礙,從而出現了孤獨症癥狀。
2、免疫因素
最近的不少研究發現,免疫功能障礙可能與孤獨症的發生或發展存在著某種相關,但具體作用機制如何,目前還說法不一。主要觀點,包括自身免疫因素、病毒感染學說、免疫接種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的提出者發現,孤獨症患者腦部組織的免疫反應比正常人活躍,其中反應最激烈的區域是小腦(Pardo,2004)。還有人對7位孤獨症患者進行研究,發現其腦脊液內的細胞激素水平(這是免疫反應的標誌)同樣比正常人要高,這說明孤獨症患者與正常人相比,其大腦和小腦都存在著炎症。
病毒感染學說的提出者認為,免疫功能缺乏的個體,在胎兒期或新生兒期增加了病毒感染的幾率,病毒引起他們中樞神經系統的永久性損害,導致嬰兒孤獨症。
1998年,首次有科學家公開表示,接種疫苗可能與孤獨症癥狀有關。有學者指出,由於幼童免疫系統還不完善,疫苗中的病毒可能誘發他們體內的自身免疫反應,進而與孤獨症的發生產生關聯。也有學者認為,疫苗針劑中普遍有一種含汞的防腐劑,汞中毒可能也與孤獨症的發生有關。但近年來,新的研究成果否決了這一觀點,發現接種疫苗的兒童與不接種疫苗的兒童,患孤獨症的比率無顯著差異。
3、生化因素
人們提出,孤獨症發生可能與神經系統中神經遞質的代謝失常有關。人體神經系統功能的完成,要依靠一套複雜的信號傳導過程,承擔神經細胞或神經---肌肉之間信號傳遞作用的一類重要化學物質是神經遞質。神經遞質不同,傳遞的信息就不同,神經遞質在大腦不同部位的濃度高低、傳遞快慢、傳遞多少等,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方式。當前認為與孤獨症關係較為密切的神經遞質有5-羥色胺、多巴胺、谷氨酸等。這些神經遞質的失常通常與基因異常或變異有關。
還有人提出,孤獨症可能與金屬代謝異常有關,例如不少患者嚴重缺鋅。
4、孕產期因素
目前人們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孕產期危險因素與孤獨症有關,但可能不是孤獨症發病的直接原因,它只是加強了已存在的遺傳易感性,增加了孤獨症發生的危險性,而可能是重要的間接原因。這些孕產期危險因素有精神抑鬱、吸煙史、病毒感染、高燒、服藥史、剖宮產、患兒早產、出生體重低、有產傷、呼吸窘迫綜合症及先天畸形等。
推薦閱讀:
※這五處長痣,婚姻不順,容易孤獨終老!
※周星馳:你的孤獨,雖敗猶榮(下)
※《十一種孤獨》生活更多的是悲劇
※誰是容易孤獨到老的星男?
※男人其實很脆弱,愛在心頭口難看(男人最怕失敗,女人最怕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