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廈門最經典教堂

來源:視覺廈門

廈門是最早接觸西方文化的城市之一,在明朝末年,便有傳教士前來廈門傳教。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廈門開埠,成為五口通商口岸,西方傳教士被允許自由出入中國境內,在此政策下,西方各教派教師紛紛湧入中國,廈門成為了他們的首站,也是當時中國教會的大區。傳教士以廈門為核心,向福建周邊輻射。那麼,作為西方教會據點的廈門,到底有多少教堂呢?我們通過老照片來領略清末民國的廈門教堂吧!

<一>基督教:

1842年2月24日,美國歸正教雅裨理牧師同美國聖公會文惠亷牧由香港乘船來廈門,隨後接踵而來的,還有甘明醫生、赫布恩醫生、波羅滿牧師、羅啻牧師以及英國倫敦會養為霖牧師、打馬字·約翰、畢為霖牧師、仁信牧師、杜嘉德牧師等傳教士。開始暫住鼓浪嶼中華路23—25號,後徙居廈門寮仔後,又賃屋於賣雞巷設診所,同時行醫佈道。

1848年美國歸正教率先在廈門新路街(現中華城旁)建造第一座教堂,號稱「中華第一聖堂」(1849年2月11日獻堂)。1928年,教堂屋頂塌陷而被拆除。現建築系1933年重建,延續羅馬式建築風格。

繼而又在1859年建造竹樹腳禮拜堂(位於現開河路口)。當時,曾經把新街禮拜堂與竹樹腳禮拜堂稱為廈門姊妹堂。竹樹腳禮拜堂幾經失火,現址為民國後重建。1903年,因教堂附近民房失火殃及教堂,教堂在火災中被燒毀。次年12月,由美國友人與信徒奉獻,重新建堂,建築費用7000元大洋,建起第二座教堂。1915年,建立幼稚園和蒙學堂。現建築系1935年重建。

此後,廈門島上又陸續建造了廈港堂、泰山堂、關隘堂、溪岸堂、深田堂、江頭堂、湖江堂、派茂堂、安兜堂、曾厝鞍堂等。圖為位於中山公園附近的溪岸堂,已毀。

1863 年鼓浪嶼鹿耳礁附近(現鹿礁路)建造的第一座教堂,是專供英、美信徒使用的國際禮拜堂(後更名為協和禮拜堂),又稱為英國禮拜堂,舉行禮拜時是用英語講道。

此外,在現筆山小學所在地也有一所由英國倫敦會建造的福音堂。該堂於 1880 年遷到「雞母嘴口」林屋的所在地,建造為「杜嘉德紀念堂」,因當時倫敦公會與長老會合併,故此堂又稱「新禮拜堂」。直到 1905 年,才再一次遷到現晃岩路新建的一所教堂(值此,正好中國信徒提倡中國獨立自主自辦本色的教會,為擺脫外國差會隸屬關係,漳州、廈門、泉州各地教會聯合成立了「中華基督教會」的華人組織機構),特命名晃岩路新堂為「中華基督教會」。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廈門教會信徒遷居鼓浪嶼日增,為過宗教生活必須渡海回廈門,每因颱風、雨天、寒冬天氣影響,感到不便,而鼓浪嶼供華人信徒做禮拜僅有的福音堂又座無虛席。個別懂得英語的信徒則到協和禮拜堂。為此,竹樹堂執事朱鴻謨便首倡在鼓浪嶼建堂聚會,後得新街堂、竹樹堂住鼓信徒積極響應,聯合組織建堂籌委會,籌建三一堂。

廈門市現有基督教堂分布:

思明區:新街堂、竹樹堂、三一堂、廈港堂、霞溪堂、復興堂、洪山柄活動點、安海路活動點等8個;

湖裡區:新區堂、寨上堂、鍾宅堂、南山路活動點等4個;

集美區:高浦堂、灌口堂、英埭頭堂、後溪堂、集美堂、錦園活動點等6個;

海滄區:海滄堂、東嶼堂、新垵堂、芸美活動點等4個;

同安區:後河堂、雙圳頭堂、後爐活動點、杜橋堂、塘邊堂、南山堂、潘塗堂、洪塘頭堂、湖井堂、官潯堂、埭頭堂等11個;

翔安區:馬巷堂、城場堂、蓮河堂、同美堂、劉五店堂、新圩堂、古宅活動點等7個。

<二>天主教:

除了基督教,我們再來講述天主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屬同根分枝。廈門最早的天主堂當屬玫瑰聖母堂,建於1860年,位於今磁安路15號,系古羅馬式雙塔建築。該教堂的雙塔在1917年後消失,小編推測被最強颱風摧毀。

鼓浪嶼天主堂,建於1917年,(小編繼續推測:很可能是1917年那場超級颱風,玫瑰聖母堂被毀後遷移鼓浪嶼)位於鹿礁路34號,該址原為西班牙領事館,後西班牙領事館撤消,改為法國領事館。1917年西班牙多明我會傳教士馬守仁被羅馬教廷任命為廈門教區主教,把田尾路一座作為多明我會會所的樓房與法國領事館交換,把領事館改為主教樓。1918年在主教樓前面建教堂,做為主教座堂,建築面積287平方米,該樓是一座哥特式單鐘樓教堂。

廈門現有天主教堂4座:鼓浪嶼天主堂、廈門天主堂、高浦天主堂和海滄天主堂。

(以上圖片為紫日、洪凱傑提供。本文原載於「視覺廈門」微信號)


推薦閱讀:

盤點男人最喜歡的10種魅力女人
職場盤點:十類最受女同事喜歡的男同事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太上皇們,有的自願有的被迫有的鹹魚翻了身
盤點五大曾盛極一時,後卻迅速衰敗的公司,第一名竟跟李嘉誠有關
盤點娛樂圈被指靠女人上位的17大男星

TAG:經典 | 廈門 | 盤點 | 教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