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意志的世界:叔本華的悲觀主義

亞瑟·叔本華的哲學挑戰著我們一直堅信的「人生本善」。叔本華主張,人生本是痛苦的。我們也許偶爾有幸福的時刻,但是這些只是人生永恆苦難規則中的一點點例外罷了。叔本華斷然不是最有趣的哲學家,他的理念需要仔細研究。叔本華引用了一系列重疊的論據來支持悲觀主義。這些部分為說明「人生本是痛苦的」提供了最有力(最起碼是最有趣的)論證例子。

論據

你兒時某段時間,肯定有一些你渴望的玩具、電子遊戲或者其他東西,勝過世上其他所有。若幸運,你最終便可得到。然而幾日之後,那個物什似乎失去了得到之前的那種誘人光環。不多時, 其他東西引起了你的興趣,就這樣循環下去。叔本華認為這就是對所有生物最準確的描述。我們要得到某些東西或是實現某種目標,換句話說,我們具有意志。所以,我們為了得到它們、為了實現目標而努力奮鬥,但是,我們成功後不久,樂趣就會慢慢消失。在SAT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能讓你著實開心一陣子,但是沒過多久,你就會慢慢忘記,儘管你學習準備考試,可能痛苦奮鬥幾個月甚至幾年。

如果我們不為著自己的目標奮鬥,我們就會跌入空虛。這種空虛不是像在某個慵懶午後閒蕩消磨時間,而是一種希望、理想和渴望的缺失。叔本華用了「空虛」這個詞,像極了嚴重的臨床憂鬱症:沒有目標沒有動力,你只是日益消磨消瘦。即使你沒達到這種極端程度的空虛狀態,那種沒有任何長遠目標和偉大理想的感覺也是種煎熬。你只是在毫無目的地浮度生命,消極地接受一切。空虛,從極端和有限的意義上看,也包含著相當顯著的痛苦。

那麼你的選擇,不管是奮鬥還是空虛,都會導致痛苦。叔本華採用了在「奮鬥與空虛之間來回擺動的鐘擺」這一類比。有些真正幸福的時刻,但是和無盡的奮鬥與空虛時光相比,幸福總是那麼短暫。等了幾周終於等來了心愛的玩具,但是幾天之後就興趣盡失。為了SAT考試努力學了幾個月,但是如今看來考試成績再好好像也都無所謂了,如此循環往複:奮鬥,片刻幸福,繼而空虛。

你也許會想只有人類是這樣的吧,從而感到些許慰藉。即便我們註定要處在這個痛苦的鐘擺之中,世界的其餘部分仍然是美麗,讓人嚮往的,不是嗎?當然不是!不僅人類生而如此,其餘一切實際盡然。

為了證明這個觀點,叔本華引用了我們對世界的科學理解。當今大多數科學家都會告訴你,宇宙是由物質和能量組成的。然而叔本華卻不同意。物質可以被看做是構成一切實體的構件(也就是「原子論」)。這個理論存在的問題是:根本沒有任何構成實質的最小構件。任何一個構件都是由很多更小的構件構成,這些小構件又是由再小的構建構成,諸如此類。物質說(前面定義的)不合邏輯,因為並不存在能夠組合起來創造更大物質(比如椅子和人)的最小實體構件。因而,物質也是不存在的。如果沒有物質,那麼存在的只有能量了,或者說,「力」。

我們人類為了理解「力」。只用了一個類比,「意志」,或者說是我們身上存在的某種渴望與慾望。叔本華認為,不藉助「意志」,我們從字面上很難理解「力」。當看到一塊石頭砸碎玻璃,我們唯一能理解力與力的相互作用的方法就是,把它們想成我們自己。石頭「想要」穿過玻璃,而玻璃「想要」阻止它。二者相持,石頭勝出。如果一切都是力,而力又是意志,那麼一切都是意志。就像前面確立的一樣,有了意志就要遭受痛苦。那麼,一切都是痛苦。

蘊涵

這種一切實體都是意志與痛苦形式的論調,是詭詐的。它裡面包含了一些看起來並未證實的邏輯間隙,也有著值得懷疑的前提,還有其他稀奇古怪的東西(比如,用來反駁物質的理由難道不能用來反駁力?)所以忘掉什麼「一切都是痛苦」吧,只看看我們存在,叔本華有理么?看起來是,因為我們不是在積極地為實現目標而努力,這需要努力工作需要辛苦付出;要不我們就是消極的,無精打采。想想這個,我們就不必絕望。這種哲學理論和佛教思想類似(叔本華本人深受東方哲學影響),佛教徒看來也不是永遠處於痛苦之中。即便人生是永恆的痛苦,也並不意味著我們非得悲觀對待。

另一個想法是,是否奮鬥和空虛最後都會導致痛苦。當我做體育運動時,我一直在使用意志,奮鬥著達到最後目標。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同樣收穫了快樂。這被描述為身體疼痛,但是隨之而來的喜悅值得我的疲憊付出。為了更全面地討論這個問題,我強烈推薦Julian Young的書《上帝之死和生命意義》。他是個深受尊敬的專業哲學家,書主題眾多但卻易讀。沒這本書的幫助,我是寫不出這篇關於叔本華的文章的。

亞瑟·叔本華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國著名哲學家。父親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華(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後自殺。母親約翰娜·叔本華(Johanna Schopenhauer)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親的關係一直不好,隔閡非常深,最後關係破裂。但由於他繼承了他父親的財產,結果使他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叔本華死後,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在人生觀上,持悲觀主義的觀點,主張禁慾忘我。  他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不同於他同代的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取消物自體的做法,他堅持物自體,並認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志。意志獨立於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於它。人們只有在審美的沉思時逃離其中。叔本華將它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繫在一起,認為意志的支配最終只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對心靈屈從於器官、慾望和衝動的壓抑、扭曲的理解預言了精神分析學和心理學。他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後期的散文式論述對後來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http://baike.baidu.com/view/440746.htm

推薦閱讀:

【飄影23號】心態若蘭 意志如水
人民日報:日本對中國國家意志存在嚴重誤判
面相看哪類人意志最堅定?
「女漢子」波伏娃:薩特愛侶 誓不屈從他人意志
【人性的秘密】你想什麼根本不重要,你的想從來都支配不了你的行為

TAG:世界 | 悲觀 | 意志 | 悲觀主義 | 主義 | 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