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書法執筆:什麼是單鉤 ,什麼是雙鉤?

啟明按:因為有很多初學書法的朋友問我關於雙鉤和單鉤有什麼區別、寫字時應該雙鉤執筆還是單鉤執筆的問題,為此,我寫下這篇文章,跟大家解釋下書法執筆中單鉤和雙鉤的區別。同時也特意拍攝了單鉤和雙鉤的手勢圖片,希望對大家更直觀的了解什麼是雙鉤、什麼是單鉤有幫助。

單鉤,也叫「單苞」,就是以食指鉤筆管與拇指形成鉗制狀,其餘的手指都襯墊於筆管後方。因為只以一個食指主鉤,所以稱為「單鉤」。

單鉤圖解

知道了單鉤,那雙鉤(也叫「雙苞」)就很容易理解了,無非就是食指和中指為一組,形成鉗制狀,其餘手指襯托於筆桿後方。

雙鉤圖解

五指參與的雙鉤執筆法是當下最為普遍的執筆法

啟明平時寫中楷或者大楷喜歡用雙鉤執筆,因為手指活動空間大一些;寫小楷,則更喜歡用單鉤執筆,尤其是用雞距筆這種筆桿特別粗的筆寫小楷,活動空間雖小了一點,但是寫小的筆畫,自我感覺會精確很多。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其實是我水平有限。^_^

另外,關於五指雙鉤執筆,我還想結合圖片多解釋一下,都是自己的一些理解,僅供大家參考。

這是雙鉤執筆法,也是當下最為流行的執筆方法。

說他當下最為流行,是因為當下也有很多人不是這樣執筆的。其實,古代還有很多執筆方法,大家如果對各種執筆方法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考我之前在啟明書法博客發布的《古代人是怎樣拿毛筆的?(附王羲之執筆圖及歷代執筆方法)》

1.擫(yè):同「擪」,(用手指)按壓。在這裡是指大拇指的第一節內側按住筆桿靠身的一方,大拇指處於略水平的橫向狀態。

2.押:同「壓」,食指的第一節或與第一節和第二節的關節處由外往裡壓住筆桿。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擫還是押,都是一個靜止的動作。也就是說在書寫過程中,拇指和食指基本上是沒有發生物理空間上的位置移動的。(當然了,如果您捻管的話,是會存在位置橫向移動的。)

3.鉤:動詞,鉤取、鉤住。這裡指中指緊挨著食指,鉤住筆桿。

注意這裡說的是要鉤住,如果沒有中指把筆桿鉤住,筆的運動範圍會變得很大而且不好掌控。不信你可以自己自己試試。中指不參與執筆的話,筆桿是不是可以在空中任意擺動。

但是話說回來,鉤回來的前提,是在鉤回來之前有送出去的動作。這馬上就涉及到下一個動作——格。

多說一句,表面上,食指和中指居於筆桿的一側,好像是一組的,實際上,運筆過程中,食指基本不會動,而中指則會有極細微的位置變化。

從角色扮演上說,食指和拇指才是一組,它扮演著和拇指一起捏住筆桿的角色。

4.格:動詞,有抵抗、阻止、抗拒的意思。在這裡指的是用無名指緊挨中指,用第一節指甲根部緊貼著筆桿頂住食指、中指往裡壓的力。

5.抵:排擠、推擠、抗拒、抵擋的意思。小指抵住無名指的內下側,幫上一點勁。

小手指和無名指是一組,他倆負責你在鉤回筆的過程中把筆抵住。

這樣形成五個手指力量均勻地圍住筆的三個側面,使筆固定,手心虛空。

對於很多初學者,許多老師只顧及示範靜態的執筆姿勢,而忽視了毛筆在運筆過程中的手指的細微動態變化,從而導致很多學生握筆後五指變得十分僵硬,覺得書法難學,望而生畏。所以我建議大家在學會基本的執筆方法後,在紙面上隨意寫一個豎畫,或者豎勾,感受一下鉤和格的這兩個微妙動作。

就說這麼多,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

拓展閱讀:

據南京博物院原藝術研究所長庄天明先生考證,晉唐至五代主要流行的是二指與三指單鉤式的執筆方法;宋代雖以單鉤式執筆為主,但雙鉤執筆法漸興,至元代單鉤法與雙鉤法已呈並行的趨勢;明代雖仍採用單鉤法,然主要流行的已是三指雙鉤式的執筆法;清代出現單鉤、雙鉤、四指、回腕等執筆法多元並存的局面。

「在這漫長的一千多年裡,中國人始終用兩三根手指拿毛筆,清代才出現四指。」

日本人沿用了中國古代人普遍使用的單鉤執筆法

關於單鉤和雙鉤,古人也有一些論述。

唐代韓方明稱:「若篆書,則可多用單鉤,取其圓直有準。」

清代朱履貞《書學捷要》稱:「單鉤者食指、中指參差不齊,食指鉤向大指,中指鉤向名指,此是單鉤,」世傳北宋蘇軾作書用此法,微偃(yǎn)其筆。

唐代書法家韓方明在《授筆要說》中說:「夫書之妙在於執管,既以雙指苞管,亦當五指共執,其要實指虛掌,鉤壓平送,亦曰抵送,以備口傳手授之說以。」

—完—


推薦閱讀:

談歌轉載:怎樣寫字才叫書法家?
第二屆世界華僑華人美術書法展下月在京舉行(新華網)
說文解字書法欣賞
走進書法,家中怎能少了書畫作品
高爾基讀書法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