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遵循心理規律 選擇啟迪心靈

第十八章 遵循心理規律 選擇啟迪心靈

思想是指導行動的。孩子的求知過程,是和他們的心理發展過程直接相關的;要取得好的學習效果,關鍵是要求孩子的思維健康發展,具有較高的悟性。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思維形式和成熟程度,他們的學習內容和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孩子的心理成熟和變化過程,反應在認知能力獲取和角色認同兩個方面。所以在求知和社會化過程中,孩子本人要知道自身心理成熟的軌跡,家長、老師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選擇啟迪心靈,按不同思維形式,採取相應的學習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節 心理發展的加速期

進入小學的孩子,心理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被稱為心理發展的「加速期」。小學兒童的思維發展,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低年級兒童,他們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對概念的掌握,只是反映事物外部的、最明顯的特徵。你問他什麼是工人?他只能回答出做那樣具體工作的是什麼工人,如鍊鋼工人、紡織工人等。記數、數數總離不開具體的物體,還要藉手指頭記數。處於這一思維階段的孩子,注意事物的具體形象,而缺乏概括能力。

第二階段是小學中年級,這是兒童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由於兒童感性認識的逐漸豐富,具體事物在他腦子裡留下的「印象」多了,逐步形成了對事物的本質理解。我國心理學家研究指出:三年級是小學生品德發展的關鍵年齡,四年級是小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年齡。長期實踐證明,小學生品德行為和學習成績的分化也是從這個年齡段開始的。

第三階段是小學高年級,這時兒童的思維形式發展到以抽象思維為主,他們能初步地對事物的本質特徵、內在聯繫進行抽象概括。如能說出動植物的本質區別,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水的三態等等。抽象思維的發展,為孩子進入新的認知領域打下了基礎。

第二節 認知能力的成熟與發展

從認知能力看,進入小學階段,兒童心理感知覺的無意性和情緒性比較明顯。

一、他們的視覺、觸覺、聽覺能力發展都很迅速,但仍不夠充分。在感知事物時,還不能自覺地組織和支配自己的知覺。帶有情緒性和無意性,目的性不夠明確。如在觀察圖畫、標本、實物時,容易被感興趣的、新穎的內容所吸引,忘記了觀察的主要內容。兒童感知事物比較籠統,不精確,容易把形體相近的字,如「9」和「6」、「p」和「q」「未」和「末」等互相混淆。而且,他們對事物的主要特點和次要特點也往往分辨不清。對左右方位也不易搞清楚,特別是三年級以前的孩子。

二是注意力不夠穩定,不易持久。根據實驗材料證明:7-10歲兒童集中注意某事物的平均時間約20分鐘,10-12歲兒童平均時間若25分鐘。兒童注意的分配範圍狹小,在同一時間內所能知覺的客體數量少,注意分配能力也較差。所以做事經常丟三拉四。他們的注意還往往帶有情緒色彩,易被新異刺激所吸引。在家庭教育中,引導兒童集中注意力,逐步提高他們注意力的分配能力是很重要的。

三是機械記憶佔優勢,擅長具體的形象記憶。學齡初期可以逐字逐句機械地記憶一些東西,但不大留心所識記的東西的意義。他們可以記住九九表、詩歌、故事,但如果要求他們用自己的話敘述其中的一段,就會覺得很困難。根據實驗,學齡兒童的記憶效果,首先是對物體和有視覺形象的具體事物的記憶最好,其次是對聲音、音調的記憶,第三是帶有感情色彩的表象的記憶,最後是對抽象概念的記憶。感情在記憶中起著很大的作用。他們熱心背誦的詩、歌曲、童話,就能記得非常牢固。因此,從小教孩子熟記一些基本知識和實際材料,對他們今後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初中,抽象思維進一步發展,心理成熟,學習能力增強。

1、感知的自覺性提高,精確性不斷發展。孩子學會了按教學要求來觀察客觀事物。比如在物理、化學、生物的實驗中,能按課時要求較長時間地進行觀察。觀察事物由片面到全面,理解由抽象到具體。研究表明,初中生視覺感受性比小學一年級學生提高60%以上。初中生一般能掌握三度空間[長、寬、高]的相互關係,能理解圖形的透視關係,並逐步形成宏觀知覺即;遠距離空間知覺的觀念。十五歲左右的孩子在視覺和聽覺的敏感度上甚至可以超過成人,同時關節、肌肉的感受性迅速提高。因此,往往能在小學、初中學生中發現和培養音樂、繪畫、和體育方面的人才。

2、意義記憶迅速發展,抽象記憶能力提高。初中的課程難度加大,要求學生對記憶的材料進行邏輯加工,再不能像小學生那樣死記硬背。這就要求通過理解分出主次,用自己的語言來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就促進了初中生意義記憶能力的迅速發展。老師要幫助孩子掌握有效的良好記憶方法。包括不同學科採用不同方法、同一學科分清主次、新舊課程的聯繫、背誦與意義記憶結合,以及如何安排複習等。

初中生各學科內容不斷深化,需要掌握各種科學概念和事物間的因果關係,必須進行邏輯判斷、推理和證明。因此,抽象記憶能力明顯提高,是思維迅速發展的重要標誌,這些都是在具體形象記憶基礎上形成的,反過來又改造著具體形象記憶。他們開始用抽象原理公式來理解具體事物,認識能力向理性水平邁進了新的一步。但初中生對具體材料記憶的指標,仍比對詞的記憶的指標高。據研究材料在初中時期,學生由看過而記住的東西,比由聽後記住的東西多一點六六倍。說明直觀教學仍然重要。

到了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迅速發展,觀察更加細緻,注意力更能持久,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逐漸養成,積累的知識不斷增加,掌握知識的能力明顯增強。在同一時間裡,高中一、二年級學生記住的材料數量比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多四倍,比初中一、二年級學生多一倍多。

第三節 角色認知能力發展中的問題

小學的孩子,在意志行為方面表現為自制能力差,容易受暗示、喜歡模仿。特別是帶趣味性的言行。如電影、戲劇中的反面人物的語言、動作,相聲中的怪聲怪調,同學中的怪異言行等,而很少考慮到這種行為或動作是否正確。所以,榜樣對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一個父母不和睦的家庭里成長的孩子,往往性情古怪,行為固執倔強;在雜亂、齷齪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很難養成愛整潔有條理的生活習慣。所以,學齡初期,父母嚴慈有度的關懷教育,有利於塑造兒童健康的性格行為。

進入少年期,隨著孩子第二個生長高峰期到來,生理特徵具有突變性。內分泌機制完善,使人體機能和形體產生巨大變化,大腦功能完善,身體長高、體力增強、第二性徵出現。在各項活動中體驗自身能量增大,老師和大人都說「自己不小了」。孩子「自我」和「成人」的發現,使他們走向了第二個「斷乳期」。生理變化的物質基礎加上環境的影響和教育。表現出情感發展與現實的矛盾,這些矛盾集中反映了青少年發育過程中的心理特點。

一、閉鎖性與渴望交往的矛盾。青少年期的孩子自尊心強,思想情感、個人秘密不願輕易向他人吐露,如果長輩不能正確對待,他們極易產生逆反心理,導致他們與父母、師長交往熟悉的人之間產生距離,造成心理上的閉鎖;同時心理話需要傾訴,又渴望與同齡朋友交往,從而形成閉鎖與渴望交往的矛盾。據專家調查:小學六年級、初一、初二的學生有了心裡話能同家長或老師說的,分別為90%以上、不到50%和25%。但是「閉鎖」是有選擇的,對自己和自己選定的知心朋友是開放的。孩子在日記上、可以吐露真情,發牢騷、談幻想,以求心理安慰;有的走進網吧,想從虛擬世界中尋求解脫;同時,尋找與自己信念、愛好、性格相投的同齡者做知心朋友,以傾訴、交流、溝通情感,隨著閉鎖性的加強,孩子與同齡夥伴的關係更為密切,橫向關係佔據主導地位,他們從夥伴那裡得到理解、信任與支持。所以,儘管回家時沉默寡言,與夥伴在一起卻滔滔不絕,異常興奮。在同伴與老師發生矛盾時,寧肯得罪老師也不出賣同伴。孩子要尋找知心朋友是可以理解的,家長也應給予支持。但是他交了什麼朋友是值得家長關心的事情,交到好朋友,可以促進他的進步,交上壞人就有跟著變壞的危險。面對這一矛盾,家長要努力與孩子溝通,平時要和孩子交朋友,關心他們、尊重他們、信任他們、平等地對待他們,諒解他們出現的過急言行;在滿足他們成人感的同時,要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動態,因勢利導地提高他們的認識;尊重他們和同學的正常交往,正確處理一些事情。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家長要加強自身修養,以自己高尚的人品,贏得子女的信任,自然地樹立起家長的威信,使子女願意與尊敬的家長說心裡話。

二、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在世界動物中,人的幼年期最長,在這期間離不開大人的餵養和細緻入微的照顧,否則是難以生存的;在成人保護下生活貫穿孩子的成長過程,因此依賴性成了孩子的心理特點。但孩子畢竟是要長大的,事實上存在由依賴性向獨立性轉化的必然過程。有三個突出的轉折點:[1]二歲半至三歲孩子發現了自我,用我稱呼自己,標誌著自己在各種關係中的自主性;[2]六歲半到八歲突破家庭,依附關係較多地轉移到了學校,一、二年級的小學生最聽老師的話,十分崇拜老師。[3]十二歲到十五六歲的少年,到了生長發育的第二個生長高峰期,在人生的旅途中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開始邁向社會。一方面自認為已經成人,強烈要求自作主張,竭力擺脫家長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個方面都表現出極大的獨立性,表現出心理「斷乳」願望。然而另一方面,他們對父母、成人及長輩又存在較多的依賴性。因為青少年閱歷還不夠豐富,面對陌生或複雜的環境時,往往缺乏信心,難作決斷;同時,在經濟上大多還靠父母,對家庭的依賴作為一種慣性影響仍然存在,青少年要擺脫這種影響並非易事。報考大學、選擇就業、甚至擇偶都要聽取父母的意見。家長要充分認識孩子由依賴走向獨立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在過渡期的種種表現,積極引導。要像對待知心朋友一樣,平等地和他們商討問題,並為他們創造條件和時機,鍛煉自主能力。引導他們穩定地由依附地位轉到自主地位,成為社會生活中獨立負責的一員。 三、求知慾強與識別力低的矛盾。青少年具有極強的求知慾,這有利於增長知識,但由於識別能力低,往往難辯好壞,分不清精華與糟粕。這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過程中的一個突出矛盾,家庭與學校要密切配合,適當引導。要根據年齡特徵,幫助孩子制定一個好的課外閱讀計劃,讀些對課業和培養良好思想品德有益的書籍、音像資料等;一開始就要幫助孩子正確利用互聯網資料,主要用於學習,自覺避開低級淫穢內容,控制娛樂和聊天,以避免受害、浪費時間和分散精力。 四、情感與理智的矛盾。青少年情感豐富,情緒不夠穩定,往往容易感情用事。雖然他們也懂得一些道理,但不善於處理情感與理智之間的關係,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常成為情感的俘虜;事後往往又為此追悔莫及、苦惱不已。由於成人感獨立性不斷加大,孩子自尊心比任何時期都強,打罵、嘲笑、諷刺挖苦等教育方式,都會極大地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引起強烈的反抗。有的記仇、出走,甚至自殺。當孩子沮喪時,彷徨不知所云,往往易於沉溺於網吧,若遇壞人就會輕易地被拉過去,甚至遭到殘害、捲入流氓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等不良後果。家長要十分注意引導孩子,用理智駕馭豐富的感情,用冷靜控制衝動的言行,用意志穩定熱情,用知識加速成熟。 五、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青少年朝氣蓬勃,富於幻想,胸懷遠大的理想與信念,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然而,他們對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阻力又往往估計不足,以致在升學、就業、戀愛等事情上可能遇到的問題,缺乏思想準備;或一旦困惑於現實生活中某些不正之風,又容易引起激烈的情緒波動,出現沉重的挫折感,有的甚至悲觀失望,嚴重的陷入極端或絕望境地而不能自拔。家長和老師都要密切關注,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問題。

六、性意識的發展與道德規範的矛盾。到了青少年時期,特別是青年期,個體發育幾近成人,尤其是性機能的成熟。隨著第二性徵的出現,男子日益壯美,女子越漸豐滿。性意識的覺醒,產生了對異性的愛慕,並且這種愛慕會越來越強烈,於是男女交友、戀愛、婚姻等問題自然出現。這個時期的男女交往有一個特點,就是極其敏感、容易衝動,常表現為激情,而他們此時思想尚未成熟,意志力薄弱,強大的生理衝擊力有時會使他們做出違反道德規範的行為,以致過早地戀愛和同居,給學業和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所以這個時期應特別注意將性科學知識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結合起來,使他們的性意識發展走向健康的道路。

總之,少年期雖然只有三、四年時間,從人的成長看,它是人一生的春天,是黃金期;從情緒不穩定、容易出問題看是人生中的危險期;從與家長的關係看,是第二次斷奶期。家長要充分重視孩子青少年期心理變化。在處理與孩子的關係時:一要節愛。不能溺愛,不能護短。愛沒有節制就會變成溺愛,典型的表現就是儘管全家人節衣縮食,而孩子各個方面要什麼就給什麼,滿足他們高消費的要求;同時不讓他們參加任何勞動。有的母親驅車數百里到大學去把孩子的贓衣服拿回家洗,而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其直接後果將可能培養出一個紈褲子弟,一個精神貴族。這樣的孩子從小就只知道受人愛,而不知愛別人。一旦自己慾望得不到滿足,便連父母也不會認。從小就把孩子擺在不適當的位子上,當小皇帝,父母成了僕人,自然無法管他。愛應當是雙向的,是一種教育手段,愛與嚴格要求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二要節怒。家長愛子女,恨鐵不成鋼,孩子犯了錯或成績、表現不如人意,就火冒三丈,甚至採取粗暴手段,這樣不好。對待具體事情要冷處理,把事情弄清楚,在語言和行動上都要有分寸,否則容易造成孩子心靈上的創傷。三要用心。要為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細心觀察了解孩子,用心幫助孩子,孩子犯了錯,要耐心教育和等待孩子的進步。要和學校、社會密切配合,從各方面給以積極的正確引導,使他們的思想和行動能按照健康的道路前進。

進入高中,學生各方面都在逐漸成熟,一方面感到新鮮,同時也感到默生和拘束,從心理上進入拘謹期。這一階段由於學習比較緊張,家長也管得緊,人際關係和環境沒有大的變化;孩子一門心思讀書,備戰高考,充滿期待,心理發展比較平穩;但是,現在大都是獨生子女,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分關愛,甚至包辦一切,使他們沒有受到應有的鍛煉,缺乏最起碼的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世的能力,而使心理發展產生了延緩期。

到了大學孩子面臨全新的環境,心理上從拘謹期進入到開放期,大學生要經歷人際關係上的突變。由於在備戰高考過程中,學生視自由、輕鬆、浪漫的大學生活為自己的精神寄託,但是由於他們對大學生活缺乏全面和正確的理解,對錄取的學校期望過高;如果考試成績不理想,填報的專業不如意,便會使這部分學生進入大學之後,感到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巨大反差。情緒的落差、自我認知的偏差、對前途未來的茫然等諸多問題,會一股腦兒地出現在大學生面前,讓他們不知所措。加上心理成熟延緩,以致進入大學這個准社會後很難融入,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存在自私、嬌氣、蠻橫等弱點。這些都會給他們最初的大學集體生活帶來很多麻煩,主要表現在學習被動,不善於和同學相處,易衝動、煩躁,報復心強。同學關係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大學的學業和生活,還會給學生心理帶來壓力,產生自卑、抑鬱、彷徨,甚至導致惡性事件。因此,家長和學校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延緩期,一方面要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處理所學專業,儘快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把學習搞上正軌;同時對新生進行包容性的心理教育,補上包容性思維方式這一課,學會處理不同意見,學會與人相處,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情緒,獲取社會心理支持,順利度過新生適應期,高質量地完成大學學業。

值得注意的是,大學新生中的問題,是高中教育的缺陷所造成的。高中學生對大學生活充滿各種期待是很正常的。這是他們對自己升學後行為的某種預測性認知,是心理的內在需求;期待的結果直接影響個人的行為。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說,「智慧的實質就是適應。」每個人進入新的環境都會出現不同的心理反應,對於身處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除了期待還必須掌握適應的智慧。因此,高考前除了緊張的學習之外,另一個緊迫的工作就是,要讓他們掌握考察大學的方法,清楚地認識專業學習和課程設置的基本情況,學會調試自己的心理。高中階段對學生進行大學心理適應的輔導,會最大限度地緩解升入大學後的心理壓力。

第四節 孩子的心理健康標準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應是一種身體的、心智的和社會道德的完美狀態。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心理健康。WHO曾對心理健康作了一個定義: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基礎上,將個人的心境發展到最佳狀態。現在中外專家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出了十條標準:

一、智力正常。智力是以思維為核心的各種認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總和,也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學習文化知識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智力發展水平要趕得上實際年齡的智力水平。

二、情緒的穩定性與協調性。兒童青少年經常保持輕鬆、愉快、穩定、協調的情緒,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使整個心身處於積極向上的狀態。從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於發揮自身的內在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成績。如果經常出現緊張、焦慮、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會影響潛能的發揮,勢必影響學習效果。

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標誌著心理健康水平,一個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能夠較快地適應變化了的環境。包括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及人際環境等。即使發生意外變化或身處惡劣環境中,也能較快地順應環境並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獨生子女由於早期社會化的嬌生慣養,致使他們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處理與現實環境的關係,往往導致適應性障礙。

四、和諧的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能夠與同齡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處的夥伴關係。如果早期社會交往被剝奪,家庭不和睦、接受較多消極影響,易形成孤僻、敵意、敏感、過度警覺、自我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個性,而導致人際關係的不協調。

五、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為協調。健康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和諧統一。對外部刺激反應適度,既不異常敏感也不異常遲鈍,並具有一定應變、應對能力。

六、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具有與其實際年齡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徵,並形成與年齡階段相適應的心理、行為模式。如果心理、行為嚴重偏離相應的年齡段特徵,可能存在心理發育問題。表現為發展嚴重滯後或超前,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七、心理自控能力。心理活動自控能力強的兒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記憶和意識活動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難集中,缺乏專註性,其記憶和意識活動有效水平低,往往導致學習困難。

八、健全的個性特徵。個性(人格)是每一個人獨有的心理特徵及特有的行為模式,具有相對的傾向性和穩定性。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和後天環境的長期影響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徵的總和。自幼培養兒童青少年客觀而積極的自我意識,能適度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使其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範,形成良好、健全的個性是個體適應環境的重要保證。

九、自信心。自信心是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對自我的客觀評價,實質上是對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如果自我評價過高、自命不凡,會因盲目自信導致失敗而沮喪,產生失落感或抑鬱情緒;若自我評價過低,會產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氣不能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失去機遇而一事無成。恰當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獲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十、心理耐受力。對突發的強烈精神刺激或長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以及對壓力、失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即為心理耐受力。因為兒童青少年正處於心理髮育和個性形成時期,其可塑性強,應及早培養他們不怕苦、不怕累、經受失敗、挫折的堅強意志力。不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於心理健康。

孩子要學會按照這些標準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老師和家長要重視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使他們真正成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

第五節 健康上網 避免網癮危害

目前青少年上網成癮是一個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問題。玩遊戲成癮是網癮的一種,也是沉迷其中人數最多,危害最廣的網癮。

據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網路成癮症發病率高達15%。己經成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殺手。因此,如今「網癮」被納入了精神病的診斷範疇。如何判斷已經網路成癮?專家表示,網路成癮與精神醫學中的藥物依賴和病理性賭博等成癮性行為比較相似,因此其診斷標準也比較類似,這些診斷標準具體、明確,容易操作,可以作為自測或他人評定工具。心理學專家表示,具有五類精神障礙的人是網路成癮症的高危人群。 一是人格障礙:一些分裂型人格障礙者常常合併網路成癮,人際交往以及控制力的不足使他們容易產生癮性行為。 二是心境障礙:不同程度的抑鬱症,常常同時會引發成癮行為。 三是心理應激反應與適應障礙:上網作為一種對心理應激的反應和應付挫折的手段,可以緩解應激帶來的情緒緊張和自我挫敗感,因此會產生網路成癮。 四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前驅階段和慢性期可能會表現為上網成癮以及其他方面的異常。患者對正常的工作、學習不感興趣,而對成癮性事物過分依賴。 五是青少年品行障礙: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使得他們是網路成癮的主要受害者,上網成癮行為是其突出的行為問題之一。 據專家介紹,在日常生活中,網路成癮者往往表現出一些獨特的人格特點,包括:喜歡獨處、敏感、傾向於抽象思維、警覺、 不服從社會規範、傾向於激動、煩惱、憂慮、抑鬱、煩躁不安、易受環境的支配、易失眠、遭遇挫折時容易沮喪悲觀、缺乏與人接近的勇氣等。此外,一些與抑鬱相關的人格特徵,如低自尊、缺乏動機、尋求外界認可、害怕被拒絕等也可能是網路成癮發生的原因。研究還發現,具有高度的厭倦傾向、孤獨、社會焦慮、自我封閉等性格特點的人均容易發生網路成癮症。

目前國際上還沒有統一的診斷標準,其中有兩個診斷標準比較常用: 一、 心理學家Yang提出診斷網路成癮的10條標準: 上網時全神貫注,下網後仍念念不忘上網之事;總嫌上網時間太少而不滿足;無法控制上網;一旦減少上網時間就會煩躁不安;一上網,種種不愉快消失,精神亢奮;為了上網而荒廢學業、事業;因上網失去重要的人際交往、工作等;不惜支付巨額上網費用;對親友掩蓋自己頻頻上網的行為;下網後有孤寂失落感。 符合以上標準的4條或4條以上,就可診斷為網路成癮。

二、心理學家布瑞德提出的診斷網路成癮的標準: 一心想著上網,包括回想以前的網上活動,或期待下次上網;需增加更多的上網時間以獲得滿足感;多次努力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未能成功;在努力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感到煩躁不安、悶悶不樂、憂鬱或易發脾氣;上網的時間比計劃的要長。 同時至少有以下表現中的1條:因為上網,妨礙或喪失了重要的人際關係或工作,或失去教育與就業的機會;對家人、好友、治療者或其他人說謊,隱瞞上網的程度;把上網作為逃避問題或緩解無助、嫉妒、內疚、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的方法。 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學習的廣闊空間,是他們獲得信息的新渠道,有助於他們拓寬視野、提高技能、加強交流、增強社會參與度,從而開發其潛能。

但是網路是虛擬空間,信息來源極其複雜,也為青少年的成長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對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構成威脅,使不少青少年沉溺於虛擬世界、脫離實際、荒廢學業,網上的不良信息、網路犯罪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與安全。受「網癮」危害青少年的比例高達成10%以上。如果已經網路成癮,專家建議到網路成癮防治中心等專門機構治療。據介紹,目前國內已經出現網路成癮防治中心,在其中可以得到健康的利用網路防止網路成癮的知識,還可以提供一般性心理治療。在專門的心理治療或精神疾病治療機構,可以得到正規的心理治療,同時可以找出並治療合併的心理問題或者精神疾患,如果網路成癮嚴重則需要住院治療。 我們應從孩子的心理發展來認識這個問題。進入少年期他們的身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是人生最為脆弱和危險的時期。孩子的心理成熟滯後於生理成熟而形成矛盾,身心發展要求與社會教育要求也形成矛盾,加上社會信息鋪天蓋地,學業競爭異常激烈。這些都使他們難以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難於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產生各種心理困擾,非常需要有力的支持和幫助。而在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不但不能成為他們的貼心朋友,反而施加各種壓力,使他們心理遭受更多挫折和困惑。這些都會使青少年走向網路尋求朋友,迷戀遊戲尋求解脫;加上他們是非分辨能力差,興趣愛好志向等還沒有定型,又不像成年人承受家庭經濟生活壓力,需要努力工作發展事業,而且不用承擔像成年人一樣的社會責任,在心理結構和指向上很容易對網路娛樂節目成癮。而現在一些網路遊戲內容的設計方面,又往往具有誘使青少年成癮的特點。他們上網操作嫻熟、交流廣泛,在網上隨意、放縱,沒有節制,很容易上癮和受騙。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在網上容易沉迷的原因。

青少年作為一個特殊的上網群體,大都是中、小學生。按艾里克森的人生髮展「八階段」理論,他們的年齡正處在第四、五兩個階段,這時期的孩子面臨的發展課題是:正確地發展會產生勤奮和自信、對自我身分有正面而確定的自我意識[同一性];負面的影響是懶惰和自卑、角色混亂或消極的自我意識。而網癮危害正是後者的結果。所以社會、學校、家長對青少年的教育措施,都必須促進孩子主體意識的健康成長。

一、幫助青少年提高自我意識水平。幫助他們解決主觀我與客觀我、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矛盾,正確對待不同的事物,形成正面的角色意識,明確生活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努力完成學業,學做有益於社會的人,做有益於社會的事。

二、青少年自身要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上網前要計劃,明確上網的目的和上網的時間,避免無節制的上網。幫助孩子正確確定學習網站。選定自己到網上的學習任務,如政治時事、專題討論,與學習有關的參考資料等,以提高學習成績。從思想上淡化網路遊戲。

三、幫助孩子轉移對網路遊戲的注意力。業餘時間多參加體育、文化娛樂或交際活動,不僅豐富業餘生活,陶冶情操。而且提高自己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從而避免依賴於虛擬的網路世界。在網上除了學習外,也要多參加各種智力競賽活動,進行象棋、圍棋對弈等各種文體活動,以避開網路遊戲。 四、幫助孩子提高自己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學生要以學習為中心,盡量少上網。如果不是工作需要,一般人每天上網不要超過2小時,且中間休息15分鐘。要做到在各種誘惑面前,不為所動,自覺從網癮的陰影中走出來。

老師和家長只有從實際情況出發,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耐心細緻地幫助他們邁開生活的每一步,才能使他們從虛擬世界中解脫出來,從而把網路作為學習的手段和生活補充。

因此健康上網,戒除網癮,避免網癮危害,需要各方面的共識、配合和努力。國家要為網路健康立法。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互聯網的管理,從源頭上消除成癮的可能。網路企業和編創人員要摒棄唯利是圖的劣習,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著想,遵紀守法,嚴格自律,為孩子開發和使用一些健康有益的遊戲軟體。社會各界都要共同努力,建設綠色網路空間,才能保證下一代能夠健康成長。


推薦閱讀:

如果送你一輛車,你會選擇他嗎?——排量8.0L 極速432km/h 新款布加迪發布
居家客廳沙發背景牆掛畫, 這樣的選擇才叫鍾靈毓秀
成千上萬的選擇
男性不要盲目選擇睾丸活檢
青山依舊----男人的品位在於選擇妻子

TAG:心理 | 選擇 | 規律 | 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