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風水大師楊筠松的學術重地和生命歸宿地
於都:風水大師楊筠松的學術重地和生命歸宿地
----- 江西贛南風水尋根之旅散記 (之二)
曾祥裕 曾海亮
于都縣地處江西南部、贛州東部,總面積2893平方公里,因以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更名為「於都」。「山明川秀,地麗物繁」,名勝古迹眾多。這裡不僅是紅軍長征始發地,而且是唐代風水大師楊筠松傳承中國風水文化,傳播風水的福地,也是他生命的歸宿地。
據明嘉靖 15 年(西元 1536 年)董天錫編撰的《贛州府志》記載:「竇州楊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髮入昆崙山。過虔州,以地理術授曾文辿、劉江東。卒於虔,葬雩都葯口壩」。
我們一行人考察寧都風水名地後,轉道往於都進軍!
第一考察點: 曾文辿父母親墓(由楊公扦穴,蜘蛛結網穴)
車沿著國道行至葛坳鄉,在熙熙攘攘圩鎮中穿行,導航至曲洋小源村。路經一橋,往左轉,不到十分鐘便見到村落。我們的目的地是小源村,這是楊筠松的首席大弟子曾文辿故里。
據史料,清同治版《雩都縣治》載:曾文辿唐崇賢里人。師楊筠松。凡天文、讖緯、黃帝內經之書,皆所究晰。尤精堪輿術。
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縫輿,號逸真,生於唐大中甲戌歲(854),卒於梁貞明三年丙子歲(916),享年63歲。其父曾德富。兄文遄、弟文迪,文辿排行第二。曾公幼習詩書,熟究天文經書,黃庭內經諸書。相傳曾文辿隱居雩都黃禪寺時,偶遇楊筠松,被楊公的學識所征服,遂拜楊公為師,得其悉心指點終成一代名師。
當年曾文辿請師傅楊公到老家點穴,安葬了父母親,此後曾家丁財貴皆全。此地外環境已破壞,民宅紛亂,後龍上堆滿了民宅,右砂己斬斷。但堂局還在,從巽方來龍蜿蜒疊嶂,起伏有力,支龍落脈有情,左青龍依然高昂,案山和朝應峰依然秀麗端正,水口砂和玉屏風捍門依然鎮守水口,江水滔滔不絕,向右前方緩緩流去。
墓碑系重修,字跡清晰可辯,其中有一塊碑記載著各房後裔官銜者名單:
七品冠帶嗣孫貫道
明欽天監五官靈台
明欽天監漏刻博士進隴正七品
清欽天監五官靈台度君子之郎兼掌天文科
清欽天監博士
廣信府學訓導廣東東安縣
恩科進士廣東博羅縣
明經進士臨江府清江縣儒
明經進士吉安府萬安縣儒
誠進士瑞州府上高縣儒學正堂
恩授進士考授縣丞異撰
益府贊孔漢典膳繼烈扎部儒士
修茂郎應寵敬秩宗亮汝秩應良舉明舉士
貢生上淀魁士光魯嘉賓旭浤興淇
增貢例授州同昌照正賓高柏增生大賓生
經測墓坐向:甲向庚兼卯酉。入首:丁卯火龍入首。
納水:癸丑、(小)丙午、巽巳(較大)、坤申上堂;呈左水倒右格局,辛戌出水。
消砂:巽、丙、午、丁、癸、丑、子、艮、甲、辛、丙乙交峰。
穴情分析:群山環抱,尤其朝應峰秀麗,明堂寬平,水口砂秀拔, 交牙閉合,水出辛戌庫位,後龍東南發脈,其風水格局符合風水名著《玉尺經》所云:「財祿必根於官旺,官旺聚局,食祿萬鍾,丙午丁秀拔,獨佔乎魁元。曲曲旺神歸墓庫,也應仲叔均榮。」
據了解,曾氏三房開,長房居本地小源村,發男丁500餘人,發富出貴較少;二房遷居今三僚村,發人丁13000餘人,發富出貴較,;三房遷居廣東梅縣,發丁15000餘人,發富發貴著也較多。
第二個點: 曾氏宗祠。
考察完曾文辿父母墓地後,走至墓前下坡處考察曾氏宗祠。
這是一個走出一代風水大師曾文辿的宗祠,
我走進祠堂上香恭恭敬敬拜了老祖宗。後引領學生走到左側寬廣處觀察左青龍和來水處以及水口。
經測祠坐向:大門甲卯山庚酉向(丁卯已卯小空),左門同大門,右小門丁卯火龍,右側門壬午 庚午小空,左側門甲子金龍。
納水:丙午來水,出水乾亥。
天井辛口出水。
第三個考察點:管氏宗祠
從曾文辿故里出來,繼續前進,向最後一個考察目標挺進。
管氏宗祠是於都一處家族祠堂建築,屬於管氏家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這棟佔地七百多平方米的管氏宗祠,據管氏家譜記載,是當年楊公祖師(即楊救貧)親自擇向的。
管氏宗祠臨近梅江,祠前築有圍牆,門樓向北。祠堂大門前的獅子院里蹲著一對石獅,祠堂前棟開了三條門,中大門頂上鑲著一塊長方形紅條石,刻著「管氏宗祠」四個大字。
從大門走進祠內,一進門便是舞台,午台前面有個天井,天井兩邊各有一座供觀眾看戲的走馬樓。中進的大廳,左設「藏經所」,右設「試卜軒」,都為辦學而設,在中門的門楣上,懸掛著一塊「繼述堂」的大匾。後進是祖宗堂,神龕上擺放管氏歷代祖先的神牌。祖宗堂前面還有兩個小祠,左廊廳為「尚羲祠」為紀念楊公而設,現祠內設有楊公雕像,並立有「敕封金紫光祿大夫楊公筠松先師神位」的神牌,還設有供桌、香爐等敬神用具。右廊廳為「崇功祠」為修祠有功的仲清所設。祖宗堂後面還有一棟橫屋,分上下二層,供外來人祭祀或演戲的在此歇宿。
該宗祠規模之大,設計之巧,裝飾之美,令人嘆為觀止,在於都來說是一個豪華版的古祠。
管氏宗祠留傳一個傳奇故事。
據傳, 管氏建祠之前,曾派人聘請楊公在起工那天擇基定向。開工那一天,楊公穿著舊長杉,手裡拿著雨傘,背上背包袱,風塵僕僕來到管屋建祠的芒筒壩,他看見許多工人正忙著平整地基,便坐在邊上張望。幹活的工人見他衣著平常,也沒太在意。楊公在芒筒壩四處走動,東張西望,最後累了,自己找了一張板凳坐下,休息了一會,見還是無人招呼自己,心中甚為不快,便起身走了。楊公離開後,管家負責施工人員急沖沖趕來,忙問楊救貧來了嗎?有個泥水匠才說:「哎呀,剛才那個人好像是楊救貧。」管氏頭兒立即派人去追趕,要把楊公請回來存祠堂定穴。人趕上楊公後,向楊公說明頭人的要求,楊公不肯回去,無奈這倆個人拉拉扯扯,楊公脫身不得,只好說:「我剛才坐的地方,有一張椅子,你們的祠堂就照那張椅子的座向做吧。」這倆人回去復命後,頭人就照椅子的座向建祠。
據說,過了一年,楊公又路過芒筒壩,這時祠堂已經完工。管事人見了楊公,趕緊攔下來,請他看看有無風水上的破綻?楊公繞著祠堂轉了一遍,看見大門前有個幫工在挖坑,就過去問他挖坑做什麼?那工人說挖坑樹「桅」桿石。原來他是挖坑安放「旗杆石」,錯說成了「桅杆石」,楊公就問管事人說:「你們是要會動的桅干,還是不會動的桅干?」那管事人認為會動是活物,不會動是死物,便說要會動的。古代習俗,要出了大官,門前才樹旗杆石,旗杆是不會動的。會動的是船上掛帆的桅杆。結果,管氏祠堂做好後,管氏很長時間盡出撐船的,出不了官員。
歲月流轉,滄桑巨變,後來管家後裔的發展情況正如楊公所預測,管氏宗祠,丁財兩旺,貴氣欠缺。
但儘管有如此缺憾,但是管家後人因祖祠系楊公祖師親為定向, 世世代代以此為榮, 千年流傳楊公板凳定向的佳話。
祠堂前那對威猛的獅子依然鎮守古祠平安,與長流不息的梅江相伴。
我們在祠內牆上現今還見到一首這樣的佚名詩:
板凳定向顯靈通,
人丁興旺在族中。
管氏宗祠今猶在,
芒筒壩人稱楊公。
柱上還存有幾幅楹聯:
名揚百千萬年仙蹤永駐 文鉗三十八代德澤長存
靈應九州
圖書有象悟通消息達天機 造化無形參透盈虛成大道
萬國朝元
自古天下重名此仙有幾 能使山川生色惟公獨尊
經學生勘測:
水口:位於縫針乙辰宮位。
坐穴:寅山申向兼艮坤。
朝堂水:乾亥(大河水),壬子水(小),上堂水辛戌。
朝應峰:丙,午,丁,未,坤,申秀挺。
在宗祠,我教學生如何排放三神水。管氏宗祠是典型三神排水案例,其有三個天井,內天井出辛,中天井出庚,外天井出坤。
從風水格局和消砂納水來分析,管氏宗祠的風水效應符合《玉尺經》所云:「生水朝堂,螽斯千古,官旺聚局,食祿萬鍾。」主應後人財祿豐盈,從房分來說更主二房。現今管家後人有富翁管飛,他在北京城做生意風生水起,成為一方巨富。我記得1989年我在贛州市中醫院醫務科分管進修生時,他在我面前侃侃而談時勢,滔滔不絕,我當時就對他說,你學中醫是走錯了門道,你天生就是做生意好的料子。今天管飛商業成功,果真如我所言。
消砂所見丙午胎峰,丁未養峰,坤申長生峰,主人丁興旺,主出長壽之人,也主長房應福。
為紀念於都之行,我們默默站在梅江河畔片刻,楊公壩青山依舊,梅江河依然無聲無息流淌著,寧靜的山河見證著這裡發生的風水故事,無數海內外易友與我們一樣來此考察楊公風水作品,來此憑弔楊公先師遺迹, 耳畔響起楊公的那句風水留題: 「頭頂八字水,腳踩寒信幛,誰人葬得中,代代出宰相」,心生念頭:不負楊公所望,破解一個個中國風水玄機。
風水有源頭活水,有實物可證,增加了理論自信。這次贛南風水朝聖尋根之旅,實地觀摩,現場教學,讓學生眼界大開,個個信心滿滿,將自己所學的楊公古法得到驗證。 這也是一次親近自然的遊學,放飛心情,三人行必有吾師。師生在考察中互相交流,互相切磋,腦洞大開,豁然開朗。
來自江蘇崑山的高立松先生,為這次贛南風水尋根考察賦詩一首:
經書得來總覺空,
難辨砂水與行龍。
風水三僚揚天下,
陰陽二水繞其中。
蛇鯉虎犬形相應,
賴孫盧曾勢不同。
金湯鑄穴千古夢,
板凳定向展神功。
瀋陽才女徐靜抒發自己感受:在師翁召喚下我們再一次走進大美贛州實地考察,大家來自五湖四海,來自各行各業卻都是那麼友善融入,對風水的執著和偏愛讓我們結伴而行,共同的話題,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目標,一路上我們接觸楊公風水作品真跡,學習著,感悟著,歡歌笑語隨風靈動,長長的車程,我們不覺疲憊,高高的山頭我們相互攙扶,愛在彼此間流動,情在不知不覺中建立,展望未來,我們的風水學習研究之路越走越寬廣……
推薦閱讀:
※漢譯學術名著
※談談學術方法
※學術 | 陳來:中華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
※論文投稿時如何選擇一本「好」的學術期刊
※【雜感】ACS Style Guide 之大綱